2012年11月7日 星期三

需求能遏不能減 防樓價大反彈

<轉載自2012117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樓市出招 撰文: 麥萃才 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課程拓展總監>
政府實施了遏抑樓市炒賣的措施之後,這兩個星期從地產代理所提供的數字看到,樓市急速降溫。二手物業市場的成交宗數大幅下降,而買家與賣家也相對觀望。
將需求分類 按優次滿足訴求
現時還沒看到賣家有大幅降價的迹象,但願意商議的空間卻大了,相信這都是港府的預期。而樓市的調整,通常由量開始,然後才是從價格中反映。要看有關措施的成效,便要看長一點時間。但今次政府的措施是否合理,而結果又能否得償所願?便要看未來樓市的發展了。
其實大家心中都明白,要解決樓價過高,市民負擔不起的問題,要從供應上着手,亦即所謂供應管理。問題是,香港的土地供應不足,而要開拓土地又往往遭遇很多阻力,特別是在現今政治環境下,只要有人提出反對,整個收地程序就會延遲,因此短期之內,政府沒法使用增加供應土地方式去滿足需求。
既然供應管理受到限制,需求管理便應用。但要明白,任何需求管理辦法往往有後遺症,用行政措施去限制需求,並不等於沒有需求,只不過需求被遏抑而已。需求被遏抑的時間愈久,壓力愈大;最終的反彈就愈大!而政府要做的東西,就是要把這些需求分門別類,繼而釐定其優先次序,在有限的資源內,先滿足對房屋有迫切需求的人。
延長SSD 加息風險震走投資者
樓市的參與者可分為三大類,分別是投機者、投資者及使用者。早前實施的特別買賣印花稅(SSD),已成功地把投機者踢出市場。而投機者是指那些透過短綫一買一賣而獲利的炒家。通常以確認人方式炒賣物業者便屬這類。舊有的SSD在物業買賣之後半年內轉手,便要繳付15%SSD,而因為短綫獲利,物業仍然有機會被稅局要求繳交利得稅,在這情況下,物業短炒的機會不大。因此實施了SSD之後,基本上使用確認人方式的炒家絕迹,政府成功把投機者剔出需求之列。
既然投機者已離開,剩餘的就只有投資者與使用者,而這兩個需求也很自然,為何政府仍要出招?
原因是把短綫投機者剔出也滿足不了,樓價仍然節節攀升,結果政府避免樓市泡沫再次出招。推出了特別版SSD,把稅項延至3年。原本以前的短綫投資者,打算投資兩年,其間把物業出租,收取租金之後再把物業出售。以一般做法,一年生約,一年死約,那麼物業在放租後一年,死約完結之時,看看當時樓價如何,再決定是否繼續持有或轉手。
針對海外買家出招 無可厚非
但現在把SSD延長,那麼一個租約也不行,要簽多一次租約,這對於短綫投資者不利。由現在起交易,再加上3年,便是2015年,屆時美國可能重新進入加息潮,樓宇供應也會平穩地增加,大大增加了短綫入市的風險。相信部分短綫及沒有實力的投資者,會被加強版SSD震走。
因此剩餘的需求,就只剩下長綫及有實力的投資者,以及使用者。如果要再細分,就分為本地需求及海外需求。而買家印花稅(Buyer's Stamp Duty,簡稱BSD),就是針對海外買家。政府的邏輯很簡單,就是本地物業供應不足,就先滿足本地需求,於是透過稅收去調控土地與海外買家所負擔的費用,去調節需求。其實更早期的金管局的措施,把海外買家承造按揭收緊,也有相同目的,令到海外買家購買香港物業之時,成本增加,繼而減少需求。這個措施或會引來破壞自由經濟之名,但其原意是要協助港人置業。可是措施也有一個後遺症,就是在港工作的專才但又未是香港永久居民,他們置業的時間可能因此推遲,甚至要打消念頭。
難買樓變「港漂」 打擊專才留港
香港每年有不少海外學生在港留學,其中內地生佔多數。他們完成了本科課程之後,相當部分會在港工作,只需在港住上7年之後,便能成為永久居民,而他們正是香港所需要的本土培訓人才。從內地來香港讀書或工作的專才,會稱之為「港漂」,在沒有根的香港漂泊。如果他們能在港擁有物業自住,建立自己的根,更能專心工作,貢獻社會。但BSD會令到他們這些港漂,短期買不到物業,減輕他們在港的歸屬感,以及繼續留港的意願。
至於是次措施最辣的一招,是公司持有的物業也要繳付BSD,而這措施對物業買賣影響最大。過往利用公司持有物業,目的是逃避印花稅。特別是貴重的物業,透過有限公司持有,就相當普遍。因為只需更改公司股東,便可把物業轉讓,而不用繳付高昂印花稅。新例為避免這漏洞,使用公司名義購買物業,也要支付BSD。相信這會對豪宅市場打擊最大。以香港頂級豪宅來說,金額往往由千萬元起計,那麼單是BSD隨時要多付幾百萬元,由此可估計,豪宅交投會受影響。
新例對於一手市場影響的大,還是二手的大?相信一手市場影響較大,而發展商可能要調整其發展及售樓方式。原因是過往一手樓往往豪宅化,單位有很大部分售予海外買家,其中又以內地客為主,數目可達20%。在實施了BSD之後,這些內地買家需求可能大幅減少。
減政治阻力增土地 治本之道
其次是豪宅化的結果,就是新樓往往比同區二手樓貴上幾成,而其中有不少是投資客,會以有限公司名義持有,方便轉讓而避免繳交印花稅。但現在收取BSD,以公司名義持有物業沒有「着數」,降低了投資性需求。在發展商方面而言,內地客及公司客大幅減少的情況下,要改為針對本地用家市場,怎樣推銷物業才好,相信他們會相當頭痛。
如上文述,需求被遏抑後,不代表沒有需求。部分需求可能暫時消失,例如投機性及投資性,但使用者需求沒減少,分別是他們可能改買為租。而租金有可能因此上升。政府也應監察租金上升的情況,因為租金升得高,除了加重市民的負擔之外,也會引致長遠的投資性需求。因為租金回報增加,投資物業變得吸引。
如果政府檢討有關措施的成效之後,發覺成效不彰,便要小心。因為代表剩餘的是剛性需求,最終要滿足。如果不能,會惹來更多民怨。而中長期辦法,應該回歸供應管理,想辦法減少政治阻力,增加行政效率去增加土地及房屋,才是治本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