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歷來黨政不分 乾脆黨政結合

<轉載自20121121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 吳康民>
 
不知道讀者在讀了胡錦濤在中共「十八大」的報告後,有沒有個感覺,這和國務院總理每年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有什麼分別?
 
况且這個報告的題目就是「堅定不移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國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他講的是「全國」,而並不只是「全黨」。
 
本來,黨的代表大會,總書記的報告應着重講黨的發展、黨員培圳、黨內存在的問題。黨政關係也可以一談,但不是把政府管的一切工作,包括港澳工作,都包攬起來。何况香港的《基本法》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是「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而不是中共中央。
 
薄熙來事件的出現,該是黨內監督不足的一個重要教訓。但報告中一點都沒有涉及,黨的建設一節,只有泛論,沒有談及具體措施。
 
中國的黨政不分,早已為人詬病。鄧小平掌權時已看出這個問題。他早在32年前,便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長篇講話中,指出應該「着手解決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問題」。
 
鄧小平的意見﹕黨的領導應該「集中精力管黨、管路線、方針、政策」。說這樣有利於加強和改善中央的統一領導。
 
正因為黨政不分,黨的領導把太多的精力參加到政府的工作中去,削弱了黨內的建設。鄧小平也早已看出了這個危機。他在《黨在組識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的迫切任務》中,已看出薄熙來這類人物的危害性。他在談及一些「文革餘孽」時說﹕「他們當中有些人早就揚言十年、二十年後見。總之,他們是一股有野心的政治勢力,不可小看。如果不在整黨中解決,就會留下禍根,成為定時炸彈。」
 
黨內民主程序不暢通
 
現實情况是,解放前入黨和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入黨的人不大一樣。改革開放後進入經濟領域的黨員,如果沒有認真的監督,如果黨內的提拔沒有經過民主程序和認真的考驗,在領導階層中便會混進一些不純分子。加上黨不管黨,黨內民主程序不暢通,有的黨員就會變質。有的黨員蛻變以後,長期不被發現,變成「定時炸彈」,變成「薄熙來式」的人物,危害就大了。
 
鄧小平在1986年的一次內部講話中,指出「有的幹部子弟捲入了情報網,泄露了經濟情報,出賣消息,出賣文件」,「越是高級幹部子弟,越是高級幹部,越是名人,他們的違法事件越要抓緊查處,因為這些人影響大,犯罪危害大。」
 
江、胡都不談黨政分開
 
在鄧小平之後,兩代領導人江澤民和胡錦濤,都沒有再談到黨政分開的問題。江澤民在「十六大」的報告如是,胡錦濤在「十七大」和這一次的「十八大」報告也如是。他們似乎默認黨政不分是正常的事,不必再去接觸和探討這個問題了。
 
在一黨專政底下,黨領導政,是很正常的。既然政府的各級領導成員,都是黨員,非黨員極少,也許只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層面上有個別的民主黨派人士成員,但都比解放初期少得多了。那麼,不如承認黨政不分,乾脆來個黨政結合。就是把黨的機構和政府機構合併起來,起碼有個精簡機構的良好效果。
 
現在機構重疊,黨委有一個部,政府又有一個部。黨有組織部,政府有人事部,政府有工農業的主管部門,黨委也又有對口的。何不把它們合併起來,節省人力和增加行政效率呢?
 
也許有人說,有的是對不了口的。這其實好辦,擴大政府部門的若干權力便可以了。比如黨委有統戰部,就把它併入政府的民政部門就是了,統戰工作也是民政工作。黨委有宣傳部,把它併入政府的文化新聞部門就是了。其他的工農業建設,更是政府的工作重點,不必設置重複部門。
 
黨政分開只是形式
 
現在的省委書記、市委書記就是第一把手,省市長是第二把手。大小事情,都要過第一把手這一關。黨委書記還兼任地方人大常委會的主任,以示他們有一個「公開」的職務。何不乾脆讓黨委第一把手兼任政府的頭頭?
 
人大常委會主任由第二把手去當,第一把手黨政一把抓,效率會高得多。
 
有人會說,黨委和政府首長統一在一個手中,缺乏制衡,易生弊端。此說似是而非。目前的情况,是第二把手都得聽黨委書記的,在人治氣氛底下,都是第一把手說了算。第二把手兼人大主任,如果真正發揮人大的監督權力,這樣倒能夠發揮制衡作用。有的第二把手與第一把手鬧不團結,發生抬槓的事,都是第二把手有所恃。如薄熙來在遼寧省擔任省長,他不賣第一把手省委書記聞世震的帳,就是薄有後台。分開兩人來領導,只是架牀疊屋。要達到制衡互相監督的目的,只有政治體制改革,增加制衡機制,強化人大的監督作用,發揮黨內民主,把主管官員的任命採取下級選舉和上級任命相結合的機制。
 
「十九大」實施又如何?
 
我認為承認現實狀况,採取黨政結合的機制,比黨政分開來得容易。與其唱高調而並不準備實施,不如承認現實反而能收精簡機構之效。

「十八大」恐怕很難實施,現在先作輿論準備,「十九大」實施又如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