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

疫下積極優化 為疫後騰飛作準備

<轉載自20221029 經濟日報 評論版 撰文:耿春亞 在港內地畢業生聯合會主席>

對抗新冠疫情第三年,勝利的曙光就在眼前,有些商家苦撑至今,終於支持不住倒閉;雖然可惜,但有失敗者,就會有成功者,成功者除了積極優化經營措施熬過疫情,更是能抓住窗口期的發展機遇,為後疫情時代騰飛打下堅實的基礎。

曾幾何時,香港社會流行一種看法:抗議超市霸權,支持小商小販。當時我也覺得香港兩大連鎖超市一成不變、不思進取,但疫情以來,兩大連鎖超市逆市發展,令人刮目相看。

超市穩定物資 發展電子支持

首先,連鎖超市為香港提供了優質穩定的物資保障。有段時間,本港豬肉供應緊張,街市攤販的豬肉賣出了海鮮價,而我家附近的超市每天早上9時左右,就會有送貨工人將大批盒裝冰鮮豬肉送上貨架,如有消費者搶購,超市就會動態調整,後期增加供應量,搶了幾天之後,我也就退出了囤豬肉的行列。

此外,在街市攤販買過兩次豬肉,做出來騷味很重,孩子都不吃,而超市的盒裝冰鮮豬肉,不論是內地、韓國還是澳洲來貨,品質都不錯。如今我已養成習慣,只在超市購買豬肉,對超市的供貨也更有信心。

其次,超市亦積極發展自助付款機和電子支付工具。以前在繁忙時段,看到人工通道一排推着購物車、不急不忙的顧客,我這種趕着上班接送小孩的人,難免心急如焚,甚至只能放棄購買;而疫情期間,幾乎所有的超市都已陸陸續續安裝了自助付款機,並且除了信用卡外,各類電子支付工具幾乎都包含在內,這讓我在晚間街跑鍛練時,只需帶個手機,就可以順道快速採購家中次日所需。

更進取的是,兩大連鎖超市都發展了基於會員制及積分體系的電商平台,並提供送貨上門和門店取貨兩種方式,部分常購商品不時推廣買一送一、特價促銷。由於超市平台屬於自營模式,商品品質和服務質量會更有保障,至於曾經一至兩周採購一次的另一個網購平台,卻變得愈來愈不好用,貨品供應不穩定,價格不降反升,最近已經很少使用了。不知不覺中,我的採購習慣回歸了超市,綫上綫下結合便捷的電子支付,超市不賺錢才奇怪呢。

完善會員體系 國泰提升服務

不僅是連鎖超市,在疫情中受衝擊最大的國泰航空,雖然之前無法衝上雲霄,需要大幅裁員,可謂元氣大傷,但我作為會員,能感受到這兩年之中,國泰不斷完善會員體系,整合亞洲萬里通和馬可孛羅會,建立新的國泰會,並與銀行合作推出會員信用卡服務,上綫全新的手機應用程式,並持續推送製作精美、內容優質的會員電郵。可以說,國泰在疫情之下沒有沉淪,默默但積極地優化完善系統,為疫情後恢復並提供更好的航空服務,做足充分的準備。

在近幾年疫情的打擊下,香港社會籠罩着濃厚的悲觀情緒,但我相信,香港不是那麼容易認輸的,就像國泰不會倒下一樣,默默改變、時刻準備,一旦風來了,將會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By the way,你的聖誕節機票買好了嗎?

2022年10月26日 星期三

傳媒霸權下 讓不親中的洋人說出真實中國

<轉載自20221027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楊志剛 教育工作者>

「美國是世界歷史上最好戰的國家,立國242年以來只有16年是和平的。美國花費了3萬億美元於軍事上,而中國沒有花費一毛錢在戰爭。中國的成功是因為其和平的外交政策。這是中國幾乎在每一方面都超越了我們的原因」——這是美國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2019年於教會一個主日學所說的話。

「台灣並非澳洲重要利益,我們與台灣並無任何盟約,我們並不承認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除了我們無責任協防台灣之外,事實放在眼前,很多美國政論家亦同意,美國會在軍事行動中落敗,繼而有可能全盤撤出亞洲,留下澳洲獨自面對中國的憤怒,因為我們有份參與攻擊中國」——這是澳洲前總理基廷(Paul Keating)去年說的話。

「我看不到中國是侵略者,雖然很多其他人視中國為威脅……以中國經濟動力及體量之大,我們必須認清的事實是中國是在銳意發展其經濟及讓人民脫貧」——這是新西蘭前總理凱伊(John Key)於上月說的。

3位屬於美國、西方陣營國家的前總統和總理「親中」?絕對不是,他們只是忠心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他們明白:公平理性對待中國,最合乎他們自己國家的利益。在美國、西方陣營中,不存在「親中」的政客和輿論領袖。中國也從不奢望他們「親中」,因為各人熱愛自己國家、維護自己國家利益,是天經地義的普世價值。但這份天經地義,在美國、西方國家中,竟然這樣難能可貴。

中國面對的是美國國際媒體霸權

如何難能可貴?請聆聽澳洲前駐日大使及澳洲航空公司前總裁John Menadue。他月前發表文章表示:「我們(澳洲)蓄意放棄我們的戰略自主,我們已淪為美國這個極度危險和好戰國家的棋子及附庸……我們的生活充斥着美國炮製的新聞、美國的世界觀和美國的娛樂消閒。澳洲的輿論領袖大部分被美國的大手筆饋贈所收納。數十年來,澳洲在傳媒、政治、官僚系統、商界、工會、大學及智庫組織的意見領袖,大規模獲益於美國的支持和給予。數以千計的澳洲有影響力人士被美國資金吸納,進行旅遊交流、供研究中心和智庫組織運作等。這是貨真價實的『外部勢力影響』。中國在這方面所做的,實屬微不足道。」

放棄戰略自主、自甘或被迫淪為美國棋子的國家,豈止澳洲?輿論領袖大部分被美國收歸的,豈止澳洲?

上述4名非親中而有公信力者的理性發聲,都不獲當地主流媒體報道。美國《新聞周刊》是唯一簡短報道前總統卡特語重心長發言的主流媒體;但劣質而扭橫節曲地描黑中國的偽新聞,卻獲主流媒體大篇幅刊登,有恒河沙數的例子。中國面對的是美國自二戰以來全力構建的國際媒體霸權,其盤根錯節,結合輿論霸權、語言霸權和文化霸權,使大部分人自出生以來便一直受美國的思想塑造。

很多人以為美國傳媒百花齊放,真實情况是美國六大傳媒機構壟斷了美國90%的媒體內容,亦壟斷了美國、西方世界80%的國際新聞內容。

加拿大安大略科技大學副教授Tanner Mirrlees對全球媒體霸權的研究頗有心得。他表示:美國單單在伊拉克、阿富汗和敘利亞的侵略,便導致逾130萬平民死亡。美國政府包括國防部和情報機構,與美國傳媒關係緊密,前者為權,後者追逐,故此一直互相支持,協同製作新聞和文化產品,以服務帝國全球利益。帝國維持全球霸權,有利美國壟斷全球的新聞媒體在全球市場逐利;美國為這些媒體提供地緣政治的支持,讓他們更順利支配全球市場。而霸權媒體透過其新聞內容和視聽輸出,支援美國的國際大外宣和軟實力,並美化及歌頌美國在全球的霸權行為。

如此的狼狽之合,只要美國國安機關一聲令下,全球80%的媒體內容便聞雞起舞,高唱伊拉克有大殺傷力武器,伊拉克就有了大殺傷力武器;揑造新疆有人權問題,新疆就突然冒出人權問題。

傳媒霸權不能永遠瞞騙人類

由於中國在科技、國防、製造業、經濟上高歌猛進,美國深感壓力,對中國仍能有壓倒性優勢的,只餘美元和傳媒輿論霸權。但美元今年在美國「戰爭與暴力加息」陽謀之下的強勢,已是強弩之末,到明年美國自己捱不住高息和債務而要重新大量印鈔時,美元便會原形畢露。餘下的,就是美國會用盡強大的媒體輿論霸權。對於美國的描黑,絕不可輕視為下三流小動作,而是美國精心部署的戰略級攻擊,對中國構成嚴重傷害。香港黑暴期間暴露的港人大範圍反中情緒,可見一斑。

但美國傳媒霸權不能永遠瞞騙全人類。全球最大規模的「民主觀感指數」調查,是由總部設於丹麥的「民主同盟」(Alliance of Democracies)和調查機構Latana所辦。每年在全球53個國家隨機抽樣共5萬多名受訪者而制定。去年的調查發現近半受訪者(44%)認為對民主最大威脅的國家是美國。今年的民調取消了這條問題。今年第一條問題是要求受訪者回答他們認為自己的國家是否民主。在53個國家中,人民認為「自己國家很民主」排名第一的是中國,共有83%中國受訪者認為中國是民主國家。中國是否民主,中國人民在西方陣營的民調中給出了最清晰回答,英美等國家無資格插嘴。

反制美國描黑 香港責無旁貸

該調查亦發現對於中國的觀感,美國和西歐人民較多持負面態度,而其他國家則較多正面態度。這是美國描黑的結果,我們必須強力反制。惟國際主流媒體的國際新聞受美國長期影響,本文所引述對中國的理性聲音,罕見於主流媒體。其實國際上有公信力人士發表對中國的理性聲音,大不乏人,例如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前主席Kishore Mahbubani最近發表長文,細說中國並無擴張主義,但這些聲音有多少人能夠聽到?

香港作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作為中國城市中最能夠與國際接軌的大都會,在反制美國描黑上責無旁貸。洋人理性的聲音洋洋大觀,數千字的描述,全球年輕受眾難以消化。香港可以有系統、有策略地組織民間力量,讓民眾各自發揮,在這些理性論述中取其精華,化作「迷因」圖像文字,或30秒短片等輕巧的新聞點心,繞過主流傳媒,在全球不同線上平台全力向國際發放。只要特區政府推動、民間出動,香港能在國際輿論市場發揮清議。

回應「兩岸開戰」 國台辦:大陸和統方針不變

<轉載自202210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共二十大後,外界擔憂大陸「加速武統」。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昨表示,最近鼓吹「兩岸開戰」的言論甚囂塵上,重申大陸對台堅持「和平統一」方針不變。他稱將持續加強運用法治方式和法治力量打擊台獨分裂勢力,推進祖國統一進程,根據形勢發展變化,進一步出台法治新舉措。

馬曉光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二十大報告莊嚴宣示「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够實現」,道出了14億多大陸同胞和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聲;中共黨章寫入「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因為台獨分裂是祖國統一的最大障礙,是民族復興的嚴重隱患。

何去何從在民進黨一念之間

「台灣同胞是我們的骨肉兄弟,沒有人比我們更願意也更真心實意地看到兩岸和平統一。」馬曉光強調,當前導致台海局勢緊張動盪的根源,是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台獨分裂立場,勾連外部勢力謀「獨」挑釁,台海局勢未來何去何從只在民進黨當局一念之間。他呼籲兩岸同胞一致共同反對和抵制台獨分裂活動,不能讓「台獨」分裂這個「灰犀牛」破壞台海和平穩定,共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台外長:料習增對台武嚇

韓國「NEWS 1通訊社」周二(25)刊出台外交部長吳釗燮專訪,吳稱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獲得連任後,可預期在其第三任期內,將會加大對台灣的威脅及武嚇。

他認為習可能為求歷史定位、統一大業,發起「實際上是侵略台灣的戰爭」。吳強調台灣的一貫立場是「維持現狀」,兩岸互不隸屬是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現實。

吳釗燮昨在立法院透露,台灣的邦交國有預警消息傳來,政府將全力固邦。

2022年10月23日 星期日

政治家集團破慣例 習新班子戰鬥內閣

<轉載自20221024 明報 社評>

隨着中央政治局新常委昨日亮相,中共二十大塵埃落定。在新一屆政治局的人事結果,外界之前的各種意料幾乎全部落空,高層人事安排的諸多慣例亦被打破。反映開始了第三個5年任期的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對組織人事路線,已經有絕對的主導權和掌控權。高層的人員構成,體現了強烈的習近平新時代色彩。按照官方說法,新領導集體是「政治家集團」。這個集體,能否帶領中國在未來5年迎接「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挑戰,是對他們的嚴峻考驗。同時,習近平的連任雖有利於中國政治的確定性和社會穩定,但打破確立接班人的慣例,對未來政治權力平穩傳承會有何種影響,仍有待觀察。

二十大的人事可謂意外頻頻,政治局常委中67歲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全國政協主席汪洋退出中委,連未滿67歲的前新疆書記陳全國和十九屆政治局最年輕的委員、59歲的副總理胡春華也雙雙卸任政治局委員。而72歲的中央軍委副主席張又俠則獲連任,69歲的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更上層樓,進入政治局,打破了「七上八下」(67歲可留任,68歲要離任)的年齡規則;論資排輩的規矩亦被打破,首度入常委的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超越兩名上屆常委,僅次於習排名第二,兩名留任常委王滬寧與趙樂際,排序先後調轉,都有悖慣例;性別與民族的點綴慣例亦被打破,政治局中未見女性委員,維、藏、回、壯等少數民族中央委員人數大減。

年齡排位慣例均打破 新人學歷高經驗豐富

與上屆相較,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委新當選的246名,佔65.4%,中紀委新當選的86名,佔64.7%;相對而言,中紀委19常委中僅6人留任,汰換率近七成,中央書記處汰換率更高達100%,顯示在實務第一線的高官大換血。

同時,一些關鍵職位仍重視經驗,老成謀國,特別在國防、外交領域。中央軍委新副主席何衛東,曾任對台一線的東部戰區司令,卸任後一度沉寂,甚至不是二十大代表,但仍當選中委,並進入政治局;留任的副主席張又俠和軍委委員李尚福,都曾任軍委裝備部長,是解放軍武器發展的主要推手,有望接任國防部長的李,更是唯一被美國點名制裁的解放軍上將;外長王毅有望接替楊潔篪的外事辦主任職務,還可能進入國務院領導層,駐美大使秦剛位列中委,會否接任外長,也引人注目,這些都反映外交政策的持續性及對美外交的重視。

在打破各種潛規則的窠臼、突破元老和派系掣肘之後,習近平宣示,「選人用人,第一位的是政治標準」。在考察二十大中委中紀委「兩委」人選時,他強調,進不進「兩委」,「不能對號入座、想當然、依慣例」,首先政治上要達標,要深化政治素質考察。同時,不唯年齡論,不片面追求年輕化,於是就出現上述各種破例,不拘一格降人才,這也增加了政壇人事變化的不確定性。

平情而論,新政治局在政治上雖清一色係習近平屬意之人,但多人也是具高學歷、經驗豐富的官員,派系色彩不強。如新疆書記馬興瑞、遼寧書記張國清、浙江書記袁家軍,均為軍工航天系國企崛起的高官,馬曾任廣東省長、深圳書記,張歷任重慶、天津兩大直轄市長;福建書記尹力有公共衛生博士學位,曾任衛生部副部長,當過四川省長;北京市長陳吉寧、山東省長李干傑都做過環保部長,都畢業於清華大學,前者還是倫敦帝國學院的博士後,後者則是目前最年輕的政治局委員,未滿58歲;中宣部常務副部長李書磊,14歲考入北京大學,20歲中文碩士畢業,有「北大神童」之稱。

當然,新一屆領導集體最大的破例,就是習近平獲得他的第三個任期,這也脗合二十大「兩個確立」的主題。雖然他的連任,保證了中共既定路線政策的連續性,也成為中國政治最大的確定性,惟由於未如前任般,提前確定接班人選,新一屆政治局成員的年齡結構,亦未顯示出梯隊形態,對未來中共的權力平穩過渡,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只能靠時間來回答。

無接班梯隊影響深遠 新團隊彰顯鬥爭精神

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中,中國的內外環境已完全不同,習近平不想刻舟求劍,不拘泥於過往慣例,需要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的勇氣。在中共新領導層中,除國防、外交兩大領域的高官外,新任政治局常委的蔡奇,曾是中央國安辦首任常務副主任,國安部長陳文清進入政治局,公安部長王小洪進入中央書記處,都令人看到「戰鬥內閣」的迹象,符合二十大報告所提「敢於鬥爭」的精神。

在昨日新常委與傳媒見面會上,習近平表示,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不懈努力,中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蹟」。現在社會穩定仍在持續,但經濟快速發展已響起警號。雖然中共多番強調,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愈來愈大」,但在西方世界脫鈎圍堵甚囂塵上的國際環境中,中國如何應對軟硬攻擊,保持改革開放,延續經濟發展的奇蹟,將是對中共新的「政治家集團」的真正考驗。

A Body of Politicians That Marks a Departure from Conventions

The dus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has settled following the appearance of the new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yesterday (23 October). Concerning the composition of the new Politburo, almost all the previous conjectures of observers have turned out to be wide of the mark, and many conventions of high-level personnel arrangements have also been shattered. This reflects that Xi Jinping, the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CP who has started his third five-year term, has gained the absolute initiative and control over the direction of the party's organisation and personnel arrangements. The composition of high-level personnel reflects the strong influence of the new era of Xi Jinping. The official line is that the new leadership is a "body of politicians". Whether this body can lead China to meet the turbulence and upheavals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 will be a severe test for them. At the same time, while Xi Jinping's re-election is conducive to China's political certainty and social stability, it remains to be seen how the shattering of the convention of confirming a successor will affect the smooth handover of political power in the future.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personnel changes at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CP are fraught with surprises. In the Politburo Standing Committee, Premier Li Keqiang, who is 67 years old, and Chairman of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Wang Yang have bowed out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Even Chen Quanguo, the former Xinjiang Secretary who is under 67 years old, and Vice Premier Hu Chunhua, the youngest member of the 19th Politburo at 59 years old, have also left the Politburo. Meanwhile Zhang Youxia, the 72-year-old vice chairman of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has been re-elected, while 69-year-old State Councillor and Foreign Minister Wang Yi has moved further up the hierarchy and entered the Politburo in the shattering of the rule that those who are 67 years old can stay in the Politburo while those aged 68 have to leave.

Of course, when it comes to the new leadership team, the biggest break from tradition has been that Xi Jinping has won his third term, which is also in line with the theme of the "two establishments"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His new term will ensure the continuity of the CCP's established direction and policies, which has become the greatest certainty in Chinese politics. However, Xi has not confirmed his successor in advance as his predecessor did, and the ages of the new Politburo members have not shown a structure of echelons. Only time can tell how all this will impact the smooth transition of the CCP's power in the future.

At yesterday's meeting between the new Standing Committee members and the media, Xi Jinping said that after more than 40 years of unrelenting effort in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created two great miracles, namely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ong-term social stability". While society continues to stabilise, the alarm has been sounded for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CP has repeatedly stressed that the "long-term sound fundamentals of China's economy will not change" and that "China's door will only open wider and wider". However, against a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where the Western world is scaling up its decoupling with and besieging of China, how the country can respond onslaughts hard and soft, maintaining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continue the miracl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be the real challenge of the CCP's new "body of politicians".

政治家集團破慣例 習新班子戰鬥內閣

隨着中央政治局新常委昨日亮相,中共二十大塵埃落定。在新一屆政治局的人事結果,外界之前的各種意料幾乎全部落空,高層人事安排的諸多慣例亦被打破。反映開始了第三個5年任期的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對組織人事路線,已經有絕對的主導權和掌控權。高層的人員構成,體現了強烈的習近平新時代色彩。按照官方說法,新領導集體是「政治家集團」。這個集體,能否帶領中國在未來5年迎接「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挑戰,是對他們的嚴峻考驗。同時,習近平的連任雖有利於中國政治的確定性和社會穩定,但打破確立接班人的慣例,對未來政治權力平穩傳承會有何種影響,仍有待觀察。

二十大的人事可謂意外頻頻,政治局常委中67歲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全國政協主席汪洋退出中委,連未滿67歲的前新疆書記陳全國和十九屆政治局最年輕的委員、59歲的副總理胡春華也雙雙卸任政治局委員。而72歲的中央軍委副主席張又俠則獲連任,69歲的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更上層樓,進入政治局,打破了「七上八下」(67歲可留任,68歲要離任)的年齡規則。

當然,新一屆領導集體最大的破例,就是習近平獲得他的第三個任期,這也脗合二十大「兩個確立」的主題。雖然他的連任,保證了中共既定路線政策的連續性,也成為中國政治最大的確定性,惟由於未如前任般,提前確定接班人選,新一屆政治局成員的年齡結構,亦未顯示出梯隊形態,對未來中共的權力平穩過渡,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只能靠時間來回答。

在昨日新常委與傳媒見面會上,習近平表示,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不懈努力,中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蹟」。現在社會穩定仍在持續,但經濟快速發展已響起警號。雖然中共多番強調,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愈來愈大」,但在西方世界脫鈎圍堵甚囂塵上的國際環境中,中國如何應對軟硬攻擊,保持改革開放,延續經濟發展的奇蹟,將是對中共新的「政治家集團」的真正考驗。

2022年10月20日 星期四

外交部:10年拿下台9友邦 阻外部勢力涉港 稱中國外交「敢鬥爭善鬥爭」

<轉載自2022102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昨日在說到中國10年外交成就時表示,「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是中國外交的優良傳統和鮮明特點,「連續拿下台灣當局9個所謂邦交國,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的格局更加鞏固」,又點名稱有力回擊美國眾議長佩洛西「竄台」等倒行逆施,以及有力阻遏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挫敗反華勢力利用各種問題對中國進行攻擊抹黑,維護了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

在中共二十大新聞中心的記者會上,馬朝旭說,新時代10年,中國外交之所以能夠在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中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根本在於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掌舵領航」,根本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科學指引」。

馬朝旭列數全面加強中共集中、統一領導對外工作,強化中方的國際影響力與「主場外交」等中國外交成就,其中在談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時,他說:「面對外部遏制打壓和無理干涉,我們開展了針鋒相對、堅定有力的鬥爭,連續拿下台灣當局9個所謂的『邦交國』。」

陸委會批誇耀顯粗暴

被大陸「奪走」的台灣邦交國,分別為馬英九時代的岡比亞(2013年)和蔡英文任內的聖多美和普林西比(2016年)、巴拿馬(2017年)、多米尼加(2018年)、布基納法索(2018年)、薩爾瓦多(2018年)、所羅門群島(2019年)、吉里巴斯(2019年)及尼加拉瓜(2021年),目前台灣的邦交國僅剩14個。對於馬朝旭的說法,台陸委會答覆自由亞洲電台稱,「中共誇耀『外交鬥爭成果』只是突顯蠻橫粗暴本質」。

馬朝旭又稱,10年來中國建交國總數從172個增加到181個。同世界各國和地區組織建立伙伴關係的數量,從41對增加到113對。「推動中俄建立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提出中美關係應秉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原則的正確方向,倡導中歐構建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係,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更加密切」。

京友邦增至181 台餘14

在回應中國外交於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方面是如何體現鬥爭精神時,馬朝旭稱,「必須堅持發揚鬥爭精神,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志氣、骨氣、底氣,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依靠頑強鬥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他表示,「我們堅定捍衛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我們有力回擊佩洛西竄台等倒行逆施,堅決反對任何『台獨』行徑,堅決遏制外部勢力干涉,進一步鞏固一個中國的國際共識」。

助力國安法 挫以疆制華 稱堅持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

馬朝旭還說,「我們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助力香港國安法生效實施,精準反制美西方無理制裁。我們以事實真相戳穿謊言,挫敗一些勢力『以疆制華』的政治圖謀。我們堅持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絕不接受任何『教師爺」的頤指氣使,反對把人權問題政治化」。

2022年10月19日 星期三

學者:習「鬥爭」觀比毛時代更廣泛更現實

<轉載自2022102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共二十大報告高頻出現「鬥爭」等詞,針對國內外政經形勢,總書記習近平宣讀簡要版本報告時,17次提到「鬥爭」,被外界認為是他個人執政理念重點。

「鬥爭」一詞伴隨中共歷史敘事一路走來,如今成為中共政治詞彙。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向本報指出,從毛澤東到鄧小平再到習近平,雖同講「鬥爭」,意涵卻不盡相同。毛時代以階級為綱,圍繞階級或權力的系列鬥爭運動,製造了大量負面歷史現場;鄧以後的時代,「鬥爭」一詞以更柔性的範式轉移呈現,指導議題亦開始多元;到了習時代,「鬥爭」理念變得更加泛化與現實化,思潮演變、外力干涉、獨立分裂、公共危機等國家治理隱患,都被納入「鬥爭」的主理範疇。

趙分析,「鬥爭」一詞在中西政治語境中有着不同詮釋。西方普遍忌憚該詞,視之為共產主義洪水猛獸和對國際秩序破壞企圖;台港對「鬥爭」觀念普遍冷感恐懼,兩地大眾的意識形態體系鮮有類近概念;對於習來說,「鬥爭」其實更接近追求使命感、奮發有為、轉守為攻的去消極化語義。同樣受訪的台灣中研院政治所研究員蔡文軒亦認為,習的「鬥爭」觀非「很壞」概念,更多時候旨在處理廣泛的不協同議題。

趙認為,習因個人背景緣故,更傾向使用傳統詞彙「舊語新說」,或令其一些理念傳播在語義學上遇挫。此外,習的「鬥爭」觀在現實中亦面臨兩重考驗:其一是「鬥爭」需兼顧「安全」,包括台海、朝核、南海、俄烏等傳統安全議題,以及新冠疫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議題,北京決意「鬥爭」的過程要照顧到相應安全因素,這亦是習宣讀時提50次「安全」原因所在;其二是「鬥爭」要配合「能力」,尤其是經濟能力,目前大陸包括指數下行、失業率高、樓市低迷等經濟逆風特徵,均關係到「鬥爭」成效,經濟安全與否直接影響着「鬥爭」能力。

2022年10月18日 星期二

談「動態清零」 稱非一成不變

<轉載自2022101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外界期望中國在大會後放鬆疫情管控措施,但二十大報告回顧5年成就時重申「堅持動態清零」。高志凱說,「堅持動態清零」不代表管控措施就一成不變,以前入境隔離「14+7」,現在「7+3」,就算以後變成「3+0」,都一樣叫「動態清零」。

稱內地醫療資源緊 「動態清零」科學

高志凱解釋,「動態清零」的含義是政府不會坐視不理,而是迅速行動、控制局勢,使疫情不致蔓延,「不是像有些外國政府那樣,叫你自己回家休息3天、多喝水。」

高表示,現時有很多人對「動態清零」表達不滿,他們都有自己的道理,有這樣的一些個案也很正常,但放到大局中看,正是靠着「動態清零」,中國才把感染人數、死亡率都降到最低。

高還稱,內地雖然經濟發展速度快,但與歐美、港澳相比,醫療資源很差,人均病牀、醫生數量不高,一旦疫情蔓延,會導致更多的死亡,所以「動態清零」有其科學性。

動態清零展示中國「本事」

高志凱說,「動態清零」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是一個「有本事的國家」,有強大的全國動員能力以及製造能力,不僅國民配合度高,更有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參與其中,這套機制可以用於對付其他突發事件。

鄧小平前翻譯:倘習續出業績 連任更長 稱若任內解決台灣問題 將成中國歷史偉人

<轉載自2022101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只要習總書記繼續為老百姓謀福利、繼續做出業績來,那(連任)5年都不是個事兒,還要更長。」曾在外交部為中共元老鄧小平擔任翻譯的高志凱說,1986年,處於最輝煌時期的鄧小平82歲,剛剛完成中英談判、與美國搞好關係,而到2035年,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也是82歲。

現年60歲的高志凱是蘇州大學講座教授、全球化智庫副主任,他80年代初考入聯合國譯員培訓班,後進入外交部擔任翻譯,曾多次陪同鄧小平接見外賓。之後他獲得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推薦入耶魯大學學習法律,取得博士學位後,在內地、香港多間企業擔任高管。因為英文流利,現時擔任CGTN(中國環球電視網)評論員,並多次在BBCCNN等外國電視台節目上闡述中國立場、反駁西方指摘。

屢登外媒述中國立場 駁指摘

「美國有些人反華、仇華、敵華,最大的心願就是習下台。」高志凱說,美國認為習對美不友好、處處針鋒相對,對美國毫不買帳,企圖換上一個「聽美國話」的接班人。他認為,這是美國「一廂情願」,也是誤入歧途:「美國搞混了兩個概念,認為中國在經濟上超過美國之後,也會奪取美國的霸主地位」。高解釋,中國人分開看待這兩件事,即使經濟上超過,也不會把一切強加於美國、強迫美國要聽話,「『霸』在中文裏不是好詞,中國歷史上也是推崇仁君、不做霸主。」

預未來5年中美關係更糟

高志凱認為,中國未來5年面對不利的國際環境,中美關係在未來一兩屆政府任期內都不會好,甚至可能變得更差。高稱,「(美國)跟2010年前的日本有點像」。20052010年間,他因工作關係常到日本,那時中國經濟總量即將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日本人非常急躁,整天聽到後面中國的腳步聲愈來愈近,覺得自己48年(保持世界第二)的紀錄就沒了。」到中國真的超越,日本只能認命,如今中國經濟總量已是日本3.5倍,接近美國的80%。「當然,日本僅僅經濟上急躁,美國還有軍事、世界地位等全方位的急躁。」

他預計,美國人必須要越過一個「瞬間關鍵點」,即先確信中國經濟上已經超過,同時自己仍是國際「一哥」,世界秩序沒有翻盤,才會漸漸「come to terms(接納)」,中美關係也會進入更成熟的階段。

稱美2019打香港牌 國安法後打台灣牌

「美國在抗美援朝的時候都封鎖不了中國,何况現在中國還是130多個國家最大貿易伙伴,很多指標甚至超過美國,很多產品的產能超過世界50%以上。」高志凱表示,華盛頓仍用對付蘇聯一套來對付中國,「美蘇當時是在平行世界,但中美的世界是重疊的。」他指過去美國手上有好幾張「牌」,以前常打的是西藏牌,還有南海牌、新疆牌、香港牌,「2019年打得最厲害的是香港牌,雖然香港老百姓初衷不是這樣,但有意無意成了美國一張牌。」在《國安法》推出後香港恢復穩定,美國轉打台灣牌,令海峽局勢持續緊張。

高志凱強調,在這樣的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尤其最高領導層的穩定至關重要。他認為,習的第一個任期強力反腐、得罪很多人,需要很大勇氣,第二個任期則在理順關係,卻又遇上疫情挑戰,在這個關頭更加「不能亂」。

他憶述,自己剛為鄧小平服務是1984年,「他那時80歲,身體運動自如,腦子特別靈活」,「鄧小平82歲就是1986年,是他最輝煌的時候,跟美國人搞得一團和氣,逼蘇聯從中蒙邊境撤軍,逼越南從柬埔寨撤軍……1986年的小平是世界中心,所有人到中國來都要求見他。」而習近平到2035年(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正和1986年的鄧小平同歲,若任內解決台灣問題,更是中國歷史上一代偉人,「只要習總書記繼續為老百姓謀福利、繼續做出業績來,那(連任)5年都不是個事兒,還要更長。」

星前外長:內地長期封城 為防疫也為備戰

<轉載自20221019 明報 加東版 要聞版>

中國官方及官媒多次強調堅持「動態清零」,未釋出迹象何時放鬆防疫措施。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在中共二十大召開前接受本報專訪時分析,內地之所以長期處於封城,除了防疫,另一原因是內地目前處於「備戰」狀態。楊說:「中國不止是清除病毒,也是清除海外勢力滲透中國社會、互聯網及中國機構,所以這是一次內部清洗,因為中國已為可能戰爭做準備。」

楊榮文說,中國不想要戰爭,但引用戰略家孫子在《九變》中說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正是為避免戰爭,而為各種形式的戰事做準備。

中國前駐美大使崔天凱去年12月離開華盛頓返京時,也質疑美國打壓中國「無底線」,中國要做足準備。楊榮文說,國家主席習近平過去多次提及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說法最終就是可能與美國開戰,只是不能宣之於口,而類似中美對峙的狀態,可能持續多年甚至數十年。

指美國與盟友聚焦俄烏 中國得益

不過,楊榮文指出,中國領導人接連外訪,都是釋出控疫開放的信號,他相信在二十大後,類似高調外訪陸續有來,中國長遠也會繼續開放。楊補充,內地不少省市實際上都不戴口罩,目前內地長者的疫苗接種率拾級向上,加上內地更多接種疫苗及使用口服藥下,相信中國防疫措施終會放鬆,窗口可能是數月後、農曆新年之後。

至於香港,楊榮文說香港未來經濟取決中美關係及全球經濟收縮步伐。他說,目前美國及其盟友的注意力集中在俄烏戰爭,某程度上中國得益,如果中國可以避免捲入不斷升級的局勢,香港可受益,笑言「這些大背景,香港並無控制,只能接受,好像颱風要來,毋須爭拗,只是做好預防」。

2022年10月17日 星期一

人財離港 前外長:星受惠5至10年 指港長遠有內地後盾 「連結中外經濟角色」難匹敵

<轉載自20221018 明報 加東版 港聞版>

新冠疫情爆發近3年,外界不時比較香港與新加坡應對疫情的手法。新加坡前外長及前衛生部長楊榮文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經歷疫情及《港區國安法》實施,部分香港資金、企業及人才外流,新加坡未來5年至10年無疑會因而受惠,但長遠而言香港有中國做後盾,連結中外經濟的角色非新加坡可匹敵,「香港雖然不再是過去的那個國際城市,但她將會是中國的國際城市(It will no longer be the international city of the past. But it will be an international city for China.)」。

楊榮文在近期新書Musings中,引用前港督衛奕信向他形容,說星港兩地有如英國牛津、劍橋大學的良性競爭。楊說,雙城往往引起比較,是因為兩地雙生(twin)相似。他形容,兩地其實互有大額投資,「所以如果對方向好發展,都會符合本身的利益」。

新加坡與香港在疫情初段同獲奉為亞洲楷模,但香港在年初經歷第五波疫情打擊,嚴格的入境檢疫也被質疑導致人才流失。與此同時,新加坡去年6月提出與病毒共存的路線圖,其後陸續放寬防疫措施。特首李家超曾回應說,兩地醫療制度及文化不同,不會刻意與新加坡比較。

楊榮文:港曾陷「前後門皆不通」

楊榮文在2004年至2011年出任外交部長。早年曾任衛生部長的他認為,星港兩地抗疫分別,在於新加坡人對政府信任度較高,及香港面對國際與內地「前後門皆不通」的困境。

楊榮文解釋,新加坡民眾對政府部分防疫措施也有不滿或抱怨,甚至在官員間也有不同意見,但政府一旦決策後,新加坡人就會跟隨。相比之下,楊說,香港經歷2019年不穩局面後,社會對政府的信任低,對一些防疫措施未必合作。他說,在接觸過的港人中,部分港人雖沒有將不滿宣之於口,但對港府並不信任。

相對新加坡近期取消入境檢疫,楊榮文認為,在時任特首林鄭月娥任期末段,中方似乎想香港先「關前門」、向內地「開後門」,而香港連月來面對「前門關閉、後門也關」的模糊狀態,相信花了一段時間才令北京改變想法。

「我當時有點疑惑為何(香港)有這樣的決定,因為向世界開放,並在受控下聯通內地,是香港賴以生存之道。我認為中方的做法,是希望香港人知道,在當時無太多個案的中國內地,才是香港命脈所在。」楊榮文如是說。「現在前門(國際通關)終於重開,這才是香港的定位。」

料港續維持國際金融中心

新加坡歷任領導人,包括已故的李光耀及現任總理李顯龍屢次公開唱好香港。楊榮文認同香港區域樞紐中心地位近期受到打擊,但認為長遠在中國未全面開放資本帳下,香港會繼續維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楊榮文在新書中推崇香港有更多創業家網絡,港人也更有韌性,並笑言新加坡任何經濟活動、連補鞋匠都不能沒有政府批准。他在書中憶述,兩地政府也不時互相借鏡、觀摩。

「港對星感興趣甚於星對港」

楊榮文說,1990年代香港官員曾經看不起新加坡,之後情况逆轉。「香港對新加坡有興趣,甚於新加坡對香港的興趣。在疫情期間,港人經常將香港對比新加坡,但新加坡對香港局勢不太有興趣,除了與兩地都有關係的人。」

1990年代曾處理港人移民新加坡事宜的楊榮文相信,香港現時因國安法後的移民潮不比當年嚴重,但相信港人最終會接受與現實共存。他說部分港人或以為新加坡更自由,但當地每年經濟生產總值5%都投放國防,每個年輕男性都要服兵役,香港則有大國依靠,供水供糧,也毋須擔心國防。



1989年六四事件後香港出現信心危機,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當時曾負責港人在新加坡居留權計劃,他憶述當時總理李光耀說新加坡可趁火打劫,或幫手「救火」。最終新加坡居留權方案有別澳洲、加拿大,而是容許港人留港及有需要才行使居權,楊憶述實際成為新加坡公民的數量遠不及批出數量。離開政府後,楊榮文曾在香港工作多年,在港置業;由於新冠疫情及避開隔離,已近3年沒有來港,他說期待明年初可來港。

2022年10月16日 星期日

台學者:報告用詞等同自我逼迫從速行動

<轉載自2022101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作二十大報告時,習近平就涉台議題着墨頗重,連拋「反分裂反干涉」、「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要實現」等論述。對此,台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向本報分析,如此用語顯示習心中已有解決台灣問題整套方案。楊認為,毛澤東時代以降,北京始終難令兩岸關係步入實質性新階段,但如今不同,習正將兩岸議題主動權抓回自己手中,亦就統一進程有其戰略部署、時機把握和周嚴準備。對習來說,大陸持續崛起復興是其底氣來源,「兩岸關係」在其認知裏當下已排至側域,真正的較量只在「中美」之間。

兩岸關係非首要 真正較量在中美

楊指出,習的「決不承諾棄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論述,前後半段分別曾被鄧小平、江澤民使用,但合併使用卻屬罕見。楊認為,前半段其實劍指西方,從8月軍演即可見,北京軍事戰略意圖旨在「圍點打援」,非有意對台動武;後半段則指向「台獨」勢力,或不排除屆時採取政治、國安甚或法律等手段向該陣營施壓。楊表示,兩岸之間從不存在「武統」一說,動用武力亦至多是「為和平統一排除障礙」,未來最有可能的情形,或是仿效1949年的「北平易幟」模式完成統一。

儘管外界無從得知習何時會發起「統一行動」,但楊研判「應該會在他未來一屆任期內發生」,二十大報告內的用詞已等同於「他逼迫自己」從速實施,而俄烏戰爭和新冠疫情又恰巧幫助習清晰認知了西方反應烈度,以及提前在國際經貿上做了「脫鈎演練」,目前習要做的就是完善所有戰爭準備,「時機成熟就會動手」。

習:祖國完全統一 一定能實現 報告稱決不承諾棄用武力 台指主流民意拒「一國兩制」

<轉載自2022101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昨在中共二十大作報告時,與以往一樣談及要解決台灣問題。但與十九大報告不同,本次報告措辭更加強硬。時隔20年,「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的提法再次寫入報告。習近平表示,「我們堅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

「不承諾棄武」 20年再寫入報告

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始,歷屆黨代會均涉及實現「台灣及祖國統一」的問題。與以前強調「台灣一定要解放」不同,中國在改革開放後,自1982年召開的中共十二大起,對解決台灣問題的措辭稍微緩和。1996年,兩岸發生導彈危機。1997年的十五大,以及2002年的十六大,報告均表示,「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十七大及十八大時期,台灣由國民黨執政,兩岸承認同屬「一個中國」,在黨代會報告中亦未再提到使用「武力」。

今年8月初,美國眾議長佩洛西訪台引發兩岸局勢緊張,解放軍隨後「鎖島軍演」。在本次報告中,有關措辭變得更為強硬。「台灣是中國的台灣」,習近平稱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國人來決定。「我們堅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這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絕非針對廣大台灣同胞。」

習近平表示,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共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指「一國兩制」統一最佳方式

在二十大報告中還提到「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是現實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我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在此基礎上,推進同台灣各黨派、各界別、各階層人士就兩岸關係和國家統一開展廣泛深入協商,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習近平在報告中,還強調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性,提出「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維護我國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權益,築牢國家安全人民防線」,同時要加強個人信息保護。他提出要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完善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完善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戰略體系、政策體系、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國家應急管理體系,構建全域聯動、立體高效的國家安全防護體系。另外,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

外交方面,習近平指出,中國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冷戰思維,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搞雙重標準。「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

台總統府昨稱,台主流民意堅定拒絕「一國兩制」。陸委會則指北京對台政策始終無新思維路線與正確判斷,強調「台灣人民絕不接受中共設定『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及『一國兩制』等任何終局,也唯有台灣2300萬人有決定未來的權利」。

中國式現代化非西化 二十大報告居安思危

<轉載自20221017 明報 社評>

中共二十大昨天在北京開幕,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向大會宣讀的報告,只是報告的節選版。報告回顧總結了過去5年和10年的中國經驗,提出了中共未來新的中心任務: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報告的主基調是強調中共統攬全局的領導地位,突出應對挑戰的「鬥爭精神」、憂患意識、底線思維,反映中央對世局動盪不安的判斷與憂慮。同時,從報告中對十八大(即習近平就任總書記)以來的成就評價,以及會前的文宣造勢看,二十大主題之一,就是進一步確立習近平在黨內的核心地位及其思想的指導地位,這一點,應該會在後續黨章的修訂及相關決議中,得到體現。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滿足美好生活新需求

五年一度的黨代會,是中共的代表大會,與每年一度的政府工作報告最大的不同,就是突出政治性及黨建內容,經濟方略反而非其重點。但由於中共的執政地位,黨代會報告對中國的政經走向影響更為深遠,如十三大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十四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斷,十五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十六大、十七大的小康社會提法等,都影響長久。黨代會一般是總結5年的工作,但今年恰逢習近平在十八大上擔任總書記10周年,而這10年已被稱為「新時代」,所以二十大只是「新時代」的一個新坐標,經過今次大會「兩個確立」後,習近平新時代料將成為中共一個新的里程碑。

因此,二十大報告既回顧十九大以來5年的工作,亦總結新時代10年的成就。根據官方數字,10年間中國經濟總量由54萬億元(人民幣)增至114萬億元,佔世界經濟比重超過18%,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6.6%,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38.6%,超過七大工業國(G7)貢獻率的總和,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脫貧攻堅令近1億人口擺脫絕對貧困,中國已形成全球最大規模中等收入群體,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人口最多的社保體系,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在報告的15個章節中,講經濟發展的只有第四部分「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這並非意味經濟發展不再重要,而是因5年前北京已判斷,內地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質量更重要,而中共已經過了需靠經濟高速增長來維持執政合法性的階段。報告中提出的「全過程人民民主」、「科教興國戰略」、「增進民生福祉」、「推動綠色發展」,都屬於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的需求。

習近平上台之初,以掀起反腐肅貪風暴立威,10年來,受查處者佔中共黨員總數約4.5%。當年中共開國領袖毛澤東曾稱,中共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答案是「讓人民監督」,習近平在報告中宣布的第二條答案則是「自我革命」,並誓言「全面推進黨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準備驚濤駭浪式考驗

去年中共慶祝建黨100周年之際,習近平宣布脫貧攻堅戰告捷,實現「全面小康」,下一步目標是在本世紀中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2049年)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昨天的報告中,習近平對「中國式現代化」作了明確定義:即是中共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意味着「中國式現代化」,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兩極分化、物質主義膨脹、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之路。

中共總結過去10年的經驗時,常常賦予其世界性意義,脫貧攻堅被形容為「世界減貧史上的奇蹟」,「中國式現代化」就被形容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世界發展史提供了中國經驗、中國方案。這固然是中方自信的表現,但就似乎印證了美國最新國家安全戰略的判斷,即中國是唯一既具有重塑國際秩序意圖,又具有愈來愈多能力來推進這一目標的國家。

對於中美博弈,二十大報告中並未正面提及,但提醒未來5年「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呼籲「堅持發揚鬥爭精神」,「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志氣、骨氣、底氣,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知難而進、迎難而上」。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經常面對周邊游牧民族侵擾的動員型國家,中共建政以後,進一步強化了國家的動員能力,新時代10年來,重塑了一度廢弛的這種能力。在疫情、戰爭、制裁等打擊下,當今全球經濟已逐漸進入準戰爭時代,從二十大報告將「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單設專章,又敦促「實現建軍一百年(2027年)奮鬥目標」來看,也是為未來世局的動盪預作政策準備及動員。

Report of the 20th CCP Congress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opened in Beijing yesterday (16 October). The report read by CCP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to the Congress was just an excerpt. In the report, what China has gone through over the past five and ten years is reviewed and summarised, and a new central task for the CCP in the future is proposed: leading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the country to build a powerful,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ll aspects and promot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prehensively with "Chinese-style modernisation".

According to official figures, China's total economic volume has increased from RMB 54 trillion to RMB 114 trillion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18% of the world economy. China's GDP has grown at an annual average rate of 6.6%, contributing to 38.6% of global economic growth on average and exceeding the contribution percentages of the seven major industrialised countries (G7) added together. In other words, China has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 Efforts to alleviate poverty have lifted nearly 100 million people out of absolute poverty, and China has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middle-income group.

Of the 15 chapters in the report, only the fourth part, namely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ocuse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no longer important. It is simply because Beijing judged five years ago that the mainland economy had entered a "new normal", and the quality of development was more important. The CCP has also passed the stage when it had to rely on rapid economic growth to maintain the legitimacy of its rule. Ideas proposed in the report, such as "people's democracy in the whole process", "the strategy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and well-being" and "promoting green development" are all about the new demands of the people for a good life.

When Xi Jinping first came to power, he established his authority by launching an anti-corruption storm. Over the past 10 years, about 4.5% of CCP member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and punished. Mao Zedong, the founding leader of communist China, once said that the CCP's answer to how it could escape the "historical cycle of rises and falls" was the "supervision of the people". The second answer provided by Xi Jinping in his report was "self-revolution", as he vowed to "fully pursue the self-purification, self-improvement, self-innovation, self-enhancement of the party".

In yesterday's report, Xi Jinping gave a clear defini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sation": socialist modernisation led by the CCP, which meant "a modernisation of a huge population, a modernisation of the prosperity for all, a modernisation with a combination of material civilis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sation, a modernisation of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and a modernisation of the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Amid the impact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war, sanctions and others, the global economy has gradually entered a quasi-war era. Judging from the fact tha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CCP Congress has a special chapter dedicated to "promoting the modernisation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system and capabilities" and the call to "achieve the centenary of military building (2027)", it can be seen that they are also policy preparation and mobilisation to tackle future turmoil in the world.

中國式現代化非西化 二十大報告居安思危

中共二十大昨天在北京開幕,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向大會宣讀的報告,只是報告的節選版。報告回顧總結了過去5年和10年的中國經驗,提出了中共未來新的中心任務: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根據官方數字,10年間中國經濟總量由54萬億元(人民幣)增至114萬億元,佔世界經濟比重超過18%,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6.6%,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38.6%,超過七大工業國(G7)貢獻率的總和,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脫貧攻堅令近1億人口擺脫絕對貧困,中國已形成全球最大規模中等收入群體。

在報告的15個章節中,講經濟發展的只有第四部分「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這並非意味經濟發展不再重要,而是因5年前北京已判斷,內地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質量更重要,而中共已經過了需靠經濟高速增長來維持執政合法性的階段。報告中提出的「全過程人民民主」、「科教興國戰略」、「增進民生福祉」、「推動綠色發展」,都屬於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的需求。

習近平上台之初,以掀起反腐肅貪風暴立威,10年來,受查處者佔中共黨員總數約4.5%。當年中共開國領袖毛澤東曾稱,中共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答案是「讓人民監督」,習近平在報告中宣布的第二條答案則是「自我革命」,並誓言「全面推進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在昨天的報告中,習近平對「中國式現代化」作了明確定義:即是中共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在疫情、戰爭、制裁等打擊下,當今全球經濟已逐漸進入準戰爭時代,從二十大報告將「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單設專章,又敦促「實現建軍一百年(2027年)奮鬥目標」來看,也是為未來世局的動盪預作政策準備及動員。

2022年10月15日 星期六

國際債務危機山雨欲來 國內地方政府須再節流

<轉載自20221016 明報 社評>

國際政局動盪,國際金融局面也是烏雲密佈,很多外債比重大且依賴進口的國家,在美元持續強勢和利率急升的情况下,政府財政已經捉襟見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警告,六成低收入經濟體存在債務高風險。美國自掃門前雪的做法,實際上是在「薅羊毛」,全球受損。國內的地方財政因為經濟低迷而左支右絀,去年已經有一個城市因為債台高築而需要「財政重整」,實質上就是破產,今年的形勢不容樂觀,已經在過緊日子的地方政府,需要節流的力度要加大。

全球國際債務危機嚴重 中國可能因而收益受損

新冠大流行在全球肆虐近三年,很多國家的經濟受到嚴重打擊,今年開始復蘇初現,但俄烏戰爭爆發,全球糧價和油價急漲,依賴進口的國家壓力重重。美國面對40年來最嚴重的通脹,應對的方法是加息,以致美元升值,有自然資源出口的國家還可以保住幣值不至於急跌如山倒,進口赤字大的國家,則是雪上加霜;外債累累的國家,還本無力,還息的負擔也提高,隨時會出現還債危機。

斯里蘭卡七月份宣布政府破產,其餘3個不履行還貸的國家是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評級機構警告,阿根廷、黎巴嫩、加納等10個國家出現還貸困難。這些國家貨幣大幅貶值,進口成本急升,過去政府實施的價格補貼、減稅等扶持民生的政策,無以為繼,是否會因而出現政權不穩有待觀之,但在償還國際債務出現問題,很可能會因為通脹持續高企以及政府財政收支出現大量赤字,而爆發主權債務危機,這對國際金融帶來的骨牌效應,不可小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上周舉行年會,修正了對全球經濟增長預測,也討論了國際主權債務危機的可能性,但沒有提出任何解救方案,也沒有宣布減免發展中國家債務的方案,可謂「見死不救」。全球利率急升和美元升值,資金流向美國,也吸引了外來投資者在美國設廠提供就業機會,美國是唯一受惠者。中國給予很多發展中國家大量貸款,支持他們購買中國的基建工程項目,是一項長線投資,也可能因為這些國家出現債務危機而受損。

全球經濟低迷,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雖然外貿進出口總額和順差都有所提升,人民幣兌美元貶值,對其他貨幣則升值,但是,由於國內經濟增長率持續下滑,地方政府收入減少但開支增加,財政出現左支右絀的情况十分普遍。收入減少的原因是稅收因為主動減收以刺激經濟,和經濟下滑而繳稅下降,同樣重要的原因是賣地收入大幅下降。開支卻不減反加,基本的教育和福利開支不能減,醫療開支則大幅增加,即使沒有出現疫情的地方,也要因應防疫常態化的要求而經常做全民核酸檢測,一旦出現疫情,政府為封控區域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的開支也十分可觀。現在已經有很多城市不能支付核酸檢測機構的費用,也有城市違反規定,要求被隔離的市民交付隔離住宿和就餐的費用。

地方政府亂收費杯水車薪 賣地假競投收入降低債比

地方政府因為財政收支不平衡而亂收費、亂罰款的情况比比皆是,但這些收入只是杯水車薪,房地產收入才是關鍵。很多地方長時間對房地產行業過分依賴,廣州的土地相關收入是財政預算收入的149%,現在房價下滑,土地拍賣不吃香,廣州今年頭三季度的土地拍賣,頭兩次還有私企象徵性的加入競投,第三次賣地私企缺席,拍賣前夕抽起兩塊,18塊拍賣土地中,3宗無人出價,13宗以底價售出,只有兩塊超出底價成交。房地產市場低迷是一回事,但更嚴重的問題是,賣地可能潛藏政府暗中操作以掩蓋財政困境的問題。

財政部日前發出要求,嚴禁「通過國企購地等方式虛增土地出讓收入」,用意十分明顯,就是針對一些地方,用國有企業購買土地,造成政府收入增加作為分母,以降低債務佔整體經濟的比例,符合國家對於負債不能超出財政收入的比例要求。在數據上處於邊緣狀態的城市或許可以這樣,但嚴重超出負債比例的地方則「法網難逃」。

黑龍江省鶴崗市,和很多東北地區的城市一樣,因為轉型不及時經濟倒退,近幾年因為房地產業興起而令政府財政出現曇花一現的狀况,由於全國經濟逆轉,鶴崗市的債務負擔超出政府財政能力的4.6倍,去年底不得不宣告需要財政重整,實質上就是破產。

按照內地的要求,「破產」的地方政府就需要大幅削減開支,包括停止招聘公務員、減少公務開支等。其實,全國很多地方政府已經因為財政收入下降而節流,在經濟低迷的環境下,開源困難,只能在節流下工夫才能渡過難關,很多地方的公務員和教師已經減工資和削減福利,如果仍不能減低政府赤字,就必須在節流方面加碼,避免債務佔比超出國家規定而墮入需要財政重整的行列,中央政府限制地方政府在賣地方面「做手腳」,就必須在削減開支方面再下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