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2年11月26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人民幣業務撰文:莊太量 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陸晨希中國外滙交易中心研究部分析師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所在單位意見)>
近期,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簽署了明確兩岸貨幣清算機制的《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這一方面可以加強兩岸貨幣合作,為投資貿易提供便利,同時這也是人民幣國際化戰略下向前邁出的一步。
經濟持續增長 GDP是港2倍
對於台灣而言,清算機制的完善為全面開展人民幣業務打開了通道,尤其是在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迅速發展的榜樣作用下,台灣金融業有動力抓住人民幣商機,發展下一個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甚至已經為其起好了CNT的名字。
台灣和香港在作為離岸外滙市場的先天條件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兩者均屬於同一時區,在語言、傳統文化上也十分相近。
從經濟結構來看,台灣和香港同屬於海島型經濟、資源稟賦和市場空間有限,經濟的發展高度依賴對外貿易,對外滙產品和服務有着巨大的需求。此外,台灣民營經濟發達,有一批像台積電、富士康這樣的全球性生產加工型企業,對外滙兌換和套期保值的需求旺盛,也具有更好的靈活性,是發展離岸貨幣中心的有利基礎。從經濟規模來看,台灣比香港更有優勢。近年來,台灣經濟保持了持續增長的態勢,2011年台灣GDP為4,669億美元,為香港的約2倍。
外貿規模細 市場欠成熟度
與香港相比,台灣的劣勢在於對外貿易規模、金融市場成熟度和人民幣市場經驗。
貿易是推動離岸貨幣市場發展的根本動力之一,從這個角度來說,香港比台灣具有更大規模的人民幣跨境貿易基礎。2011年香港與內地貿易額達2,835億美元,是台灣的1.8倍。在跨境貿易中,出口貿易是外滙的主要來源,2011年香港對內地出口為2,680億美元,同期台灣為1,250億美元,比香港少1,430億美元。以2012年第一季度內地對外貿易8%以人民幣結算的比例來估算,每年流入台灣的人民幣將比香港少近千億。
從金融市場發展程度來看,香港也更具優勢。香港作為傳統的國際金融中心,在基礎設施、法律制度、人才儲備上都有良好的基礎,這從人民幣產品在香港的迅速發展就可見一斑。在發展CNH市場之前,香港已經有較為成熟的NDF市場(即Non-Delivery Forward無本金交割遠期外滙),對人民幣金融產品在供需兩端都有良好的基礎,在CNH市場發展初期就有部分需求由NDF市場分流而來。
此外,在對人民幣這種貨幣的接受程度上,香港也具有更長的歷史,從2004年人民幣正式在香港開始使用,到2010年離岸人民幣市場全面開放,香港有七年的時間來了解並接受人民幣作為交易貨幣。而人民幣正式進入台灣則是在2010年中國向台灣地區提供人民幣現鈔清算服務之後,距今不過兩年的時間。
倫紐星挑戰 國際化成關鍵
在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道路上,台灣還將面臨來自倫敦、新加坡甚至紐約等地的挑戰。同樣是國際金融中心,倫敦、新加坡和紐約在金融市場發展上各種具有不同的優勢。倫敦和紐約均有巨大的美元市場,美元作為全球最為廣泛使用、最為活躍的貨幣,給倫敦和紐約帶來了發展貨幣離岸市場的天然優勢。而新加坡則有多年人民幣NDF市場的發展經驗,在亞洲地區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因此也具有一定競爭力。
當然,歸根究柢,離岸市場的發展取決於貨幣的國際化程度,人民幣能否成為有影響力的國際貨幣,才是離岸市場能否發展起來的根本問題。
目前,人民幣還處在積累信用、逐步完善的階段,離岸市場的發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但人民幣滙率形成機制的完善,資本帳戶的開放以及如何使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符合國家和民眾的根本利益,才是問題的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