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0日 星期一

11國發聲支持台灣參與聯合國 較去年少1國

<轉載自201993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的15個友邦國,均已於美國紐約舉行的第74屆聯合國大會上發言,其中11國發聲及聯合致函支持台灣參與聯合國,數量較去年減少1個。當中尼加拉瓜未致函也未發言支持台灣,被指拉響外交警號。

15個台灣友邦國中,挺台的圖瓦魯及帛琉等傳與台有斷交危機的太平洋國家;洪都拉斯與巴拉圭以個別致函聯合國形式,支持台灣;梵蒂岡亦參與聯合致函,表達對台灣的支持。不過,巴拉圭在會上對台灣隻字未提,屬近7年來首次;尼加拉瓜則是繼上周加拿大舉行的國際民航組織(ICAO)會議後,再一次未表態支持台灣。

台灣的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周日(29)回應,尼加拉瓜面臨經濟及社會發展等嚴峻挑戰,因此在聯合國大會上,僅重闡釋該國國內外形勢。她強調台灣與尼加拉瓜邦交篤睦友好,長期以來雙方在各項裨益民生領域的合作關係密切。




















圖瓦魯總理索本嘉在20199聯合國大會發言。

2019年9月28日 星期六

美通過「台北法案」 陸批自相矛盾

<轉載自2019928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25日通過「台北法案」,大陸國台辦與外交部齊發聲表達堅決反對,陸外交部批美國的作法毫無道理、自相矛盾,要美方恪守一中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慎重妥善處理涉台問題;國台辦則稱,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強烈敦促美國立即停止有關消極議案,立即停止插手台灣問題。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27日就美參議院外委會通過「台北法案」應詢表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強烈敦促美方認清形勢,立即停止推動有關消極議案,立即停止插手台灣問題,以免進一步損害中美關係,損害台海地區和平穩定;他還強調,中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這一歷史大勢。

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耿爽指出,一個中國原則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世界上已有179個國家同中國建交;美國早在40年前就已同中國建交,現在卻阻撓其他主權國家同中國發展正常國家關係,這毫無道理,也自相矛盾。

他敦促美方恪守一中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立即停止審議推動有關涉台消極議案,慎重妥善處理涉台問題,以免損害中美關係和台海和平穩定。

此外,對於台駐紐約辦事處處長徐儷文獲美邀請至聯合國總部聆聽特朗普演講,耿爽27日表示,這是美國借聯合國場地舉行的一場邊會,根本不是聯合國的會議,「台方人員以偷偷摸摸的方式混入聯合國,自損人格,還渲染說這是所謂的外交突破,這種小動作很不光彩,貽笑大方」。耿爽表示,聯合國方面多次重申,堅持按照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處理台灣問題,廣大聯合國會員國也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台灣當局的圖謀不會得逞。

中國與基里巴斯簽聯合公報 即日起恢復外交關係

<轉載自2019928 加東版 >

中國和太平洋島國基里巴斯,周昨日在美國簽署聯合公報,正式恢復邦交。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期間,與基里巴斯總統兼外長馬茂簽署恢復邦交的聯合公報,內容強調兩國政府同意在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與和平共處的原則基礎上,發展兩國友好關係。

公報又稱,基里巴斯政府承認世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基里巴斯政府即日斷絕同台灣的「外交關係」,並承諾不再同台灣進行任何官方往來。

王毅表示,中基兩國復交再次以事實證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又稱中基復交後,中方願本彼此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則,為基里巴斯實現自主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中方亦願加強與基里巴斯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的溝通協作,共同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正當權益。

早在上周五(20),基里巴斯已經宣布和台灣斷交,令台灣的邦交國剩下15國。




















2019927日王毅(右)與基里巴斯總統兼外長馬茂簽署恢復邦交的聯合公報。

2019年9月23日 星期一

台灣斷交骨牌效應 牽動美國印太戰略

<轉載自2019923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林泉忠 東京大學法學博士、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前副研究員>

1970年代初台灣和大陸的力量對比發生逆轉,台北在聯合國的席位由北京取代,緊接着與台北斷交的國家一個接一個,台灣在國際社會上迅即淪為「孤兒」。由於當時台灣外交部主要工作就是在處理斷交的善後事宜,故此被揶揄為「斷交部」。

如今台灣在短短5天內,連失所羅門群島和基里巴斯兩個友邦,合計蔡英文上台3年,已失去7國,導致如今只剩下15個「邦交國」,見歷史新低。台灣外交部在處理斷交及鞏固既有友邦上疲於奔命,似乎在重蹈當年的覆轍,故稱之為「斷交部2.0」,恐怕亦不為過。

台北的國際空間遭遇北京擠壓的個案,40多年來屢見不鮮,早已見怪不怪。毋庸置疑,北京新一波的外交突擊選在此時,當是一項目的清晰、經過周密運作的計劃。筆者以為,這是「一箭三鵰」的舉措;只是能否如北京所願、目標一一達成,則不宜過度樂觀。

綠、藍、紅的三輸局面?

首先,根據台媒報道,台灣「國安人士」稱,依據來自歐美及台灣所蒐集的情報,北京此舉一是作為「70周年國慶獻禮」,二是在香港風暴延燒、中美貿易戰無法「軟着陸」、中國大陸經濟下行的情勢下,為了化解下月中共舉行「四中全會」時可能出現的黨內問責危機。只是奪走台灣兩三個友邦是否足以化解危機,恐怕高估了如此舉措的能量。然而,此舉讓相關部門達到錦上添花的「獻禮」效果,則難以否認。

其次,進一步打擊蔡英文的氣勢,從而影響台灣的2020年大選,恐怕是較為合理的目的。不過,筆者向來認為打「外交牌」必須謹慎,否則可能演變成民進黨、國民黨、共產黨的三輸局面。

誠然,執政才3年多,就丟掉7個友邦,即使蔡英文再如何重複「不會輕易退讓,緊緊守護台灣的尊嚴」,恐怕也無法迴避「外交失分」的壓力,在斷交骨牌效應下如何顯得蒼白無力,不言而喻。而3年丟7國,也相當程度抵消掉特朗普上台以來,美國國會通過的一個又一個「友台法案」的正面效應。

然而,蔡的失分,並不意味着得到北京相當信任的韓國瑜會因此加分。筆者曾於過往分析,北京對台北打的「外交牌」是一把雙刃劍,既可能達到刺痛敵方的效果,也有可能傷到自己。

儘管國民黨習慣性地把斷交的責任推給民進黨政府,廉價地批評其無能力處理好兩岸關係,然而藍營從內心而言,並不樂見北京如此的舉措——畢竟,這些友邦也都有過去國民黨執政時期苦心經營過的痕迹。更重要的是,一個個挖走台灣的友邦,在台灣社會鞏固了「北京不斷打壓台灣的國際空間」的形象。誠如資深親民黨台北市議員黃珊珊也直言:「外交競賽傷害的是台灣人對大陸的信任。」

換言之,倘若北京此舉包含助韓國瑜一臂之力,以達到左右選舉結果的意圖,恐怕得不償失。

北京出手突破美國「印太戰略」

北京一連挖走所羅門群島和基里巴斯兩個台灣的「邦交國」,還有更深一層的考量,即具有更高的外交戰略意義——突破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

所謂「印太戰略」,是美國為了因應中國大陸崛起及近年推動的「一帶一路」國際戰略,特朗普總統於201712月提出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正式使用的概念,重新界定美國的亞洲安保戰略觀。此一戰略,也被視為奧巴馬「重返亞洲」政策的延續與新形態。

該戰略以地緣政治視角出發,將日本、印度、澳洲定為3個基點,涵蓋整個南海及南太平洋區域,以遏制中國大陸在此區域的進一步「擴張」。近年,國際輿論的焦點都放在南海部分,然而「新時代」的北京外交戰略,早已有全盤的考量。其實,去年8月北京奪走台灣另一個友邦薩爾瓦多時,已經引發對美國「後花園失竊」的危機感。

顯然,美國已經意識到北京奪走台北的友邦,此舉已經損害到美國的國家利益。因應如此變局,去年美國幾名參議員,包括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賈德納(Cory Gardner)、共和黨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民主黨參議員馬基(Edward J. Markey)和昆斯(Chris Coons)等,聯合提出「台北法案」(全名為《台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案》(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Act),簡稱「TAIPEI Act」),內容要求美國研擬策略,以阻止北京進一步奪走台灣友邦,為台北的外交困境止血。

該法案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授權美國國務院降級美國與任何對台灣採取不利行動的政府之間的關係,同時允許國務院暫停或調整美國提供給這類外國政府的援助。所羅門群島與台灣斷交後,賈德納與盧比歐在推特(Twitter)上呼籲參議員應討論「台北法案」,讓「挺中棄台」的國家承受後果。

誠然,此次在北京的運作下,台灣連失兩國,讓「台北法案」獲得更多的關注,在可預見未來,通過的機率被看高一線。然而,筆者不得不質疑該法案究竟能產生多大的阻嚇效果?

台北僅剩的15個友邦,除了早已岌岌可危的梵蒂岡之外,均為在國際社會不具影響力的小國,大部分台灣人也都數不出幾個。儘管這些國家都與美國有邦交關係,但是如果北京能夠彌補甚至加倍補償這些國家因此遭受美國制裁所造成的損失,他們又如何能不動心呢?更何况,美國國會通過了那麼多「友台法案」,又有幾個獲得白宮的落實呢?

此外,別忘了這些南太平洋島國也有自己的地緣政治方面的考量。過去長年受到美國及澳洲的霸道式壓力與牽制,他們也希望透過中國大陸崛起,試圖使該區域獲得勢力均衡。

就像「印太戰略」雷聲大雨點小一樣,包括在南海作為方面,美國在遏止中國大陸崛起的諸多舉措,除了貿易戰之外,均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台北法案」甚至針對香港情勢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能否有所例外,拭目以待。

2019年9月22日 星期日

一中原則大勢所趨 「台獨」窮途末路


<轉載自2019922 大公報 欄名:隔海觀瀾 撰文:朱穗怡>

太平洋島國所羅門群島與台灣地區「斷交」五天後,昨天正式與中國大陸建立外交關係。這再次充分證明一個中國原則已經成為國際社會普遍共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下月恰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所兩國在此重要節點實現建交別具意義,顯示中國促統反「獨」取得重大成果,「台獨」在國際社會毫無立足之地。

70年來,中國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地位顯著提升,影響力日益彰顯。尤其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與世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從大規模「引進來」到大踏步「走出去」,再到共建「一帶一路」,與全球共享發展機遇,深受好評。近年中國同太平洋島國的關係實現了從戰略夥伴關係到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新飛躍,中國同太平洋島國開展友好合作的誠意有目共睹。所羅門群島之前雖與中國大陸沒有「邦交」,但已同中國大陸在經貿等領域開展了不少合作,具有良好基礎。由此可見,中所建交乃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然而,台當局卻誣衊中國大陸搞「金錢外交」,但可笑的是,據澳洲智庫數據顯示,澳洲一直是所羅門群島最大的援助國。所國獲得的63.18%的援助款來自澳洲,新西蘭則佔據9%、日本佔6.76%,台灣排第四、佔5.84%,於2011年至2017年間向所國提供了超過32億新台幣的援助。至於所羅門群島其餘的援助款則來自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歐盟、聯合國以及全球環保基金會等國際組織。

到底是誰在搞「金錢外交」,已是一目了然。民進黨政府「做賊喊捉賊」自取其辱。其實,這是台當局在掩飾「邦交」崩盤的主要原因。相較於國民黨馬英九政府過去執政八年才失去一個「邦交國」,蔡政府上台三年多就丟掉了七個「友邦」,這次甚至在五天內失去兩國,顯然是因為馬政府堅持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兩岸在「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建立互信,從而達成「外交休兵」的默契,但蔡政府拒絕承認「九二共識」、不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導致兩岸政治互信盡失、兩岸關係嚴重倒退,沒有了「外交休兵」,「斷交潮」自然一發不可收拾。

俗話說「好事成雙」,繼中所建交後,日前也與台灣地區「斷交」的另一太平洋島國基里巴斯也決定與中國大陸復交。屆時與中國大陸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將增至180個。而台灣地區所謂的「友邦」只剩下15個。「180」與「15」,站哪邊?答案已是不言而喻。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新加坡反對黨領袖 吳明盛:香港做到的,新加坡做不到

<轉載自2019922 明報 副刊 撰文:沈旭暉 GLOs創辦人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客席副教授>

很久沒有捲入香港社會,直到這場捲入全民的運動而改變,例如早前關於政府「對話平台」的評論,受到不少朋友關注,想不到傳來信息的朋友,包括新加坡反對黨領袖吳明盛。

當時他勸我應該走入制度,改變政策,因為特區政府需要真正冷靜客觀的指導;我笑說香港政府這方面的能力、和真正自主的空間,遠比不上新加坡政府,只能各自爬山地促進改變,但不知他是否明白。

談起新加坡,不少人就想到人民行動黨的精英,其實新加坡立國以來,一直有反對黨參與選舉,只要贏出大選,就可以變天;雖然執政黨有種種優勢令天變不了,但新加坡人普遍求穩,也是人民行動黨能掌控大局的一大原因。

吳明盛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但並沒有加入人民行動黨,而是進入了一系列反對黨:先是代表老牌工人黨參選,然後成為國民團結黨前秘書長,再自己創立人民力量黨,雖然從未成功當選,但一直是監察政府的一家之言。

由於有不少家人在香港,吳明盛對香港政治十分熟悉,評論這場運動的視角,也很值得我們參考。

反修例運動 成了星執政黨維穩文宣

「香港這場運動,對新加坡人絕對是眼界大開」,吳明盛開宗明義這樣說。然而新加坡人喜歡穩定,會怎樣評價運動?「對我們反對派而言,確實給予了很大挑戰。新加坡人不會明白出現暴力場面的成因,也不會深究,看見場面就會害怕,假如我們不小心,無限支持香港運動,會大敗;但假如我們批評運動,會被支持者批評為動搖,失去基本盤,同樣會大敗。我能想到的最理想回應,就是我們支持民主,而民主的目的就是避免暴力,促進和平演變,所以我們不相信暴力,在新加坡,只能這樣向民眾論述。」但就算是這樣,他也擔心下次大選的選情,認為「香港牌」給予了執政黨一個很大優勢﹕「人民行動黨一直提倡『賢人政治』,認為太多民主對社會並無好處。而這次他們會利用香港的暴力畫面,去加強這方面的說服力,新加坡人不明就裏,很容易被嚇倒。我對來屆選情是悲觀的,我覺得所有反對黨加在一起,在選舉可能一席不留的大敗。」

然而作為不時到香港的新加坡反對黨領袖,吳明盛自然不會像通過微信了解香港的新加坡新移民那樣,對香港運動的研判,有自己的視角。「其實我看運動的目標還是很精準的,衝擊的都是政府建築物、警署等,針對港鐵也是源自後者配合警察的爭議,這些都是與政權有關;而香港示威者沒有針對任何民居、商舖,沒有打擊不相關的建築物,沒有出現搶掠,從這些層面而言,香港的運動依然是很有紀律的,背後有一個『共識建構機制』,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當然,隨着事情發展,一切愈來愈難控制,很容易愈走愈過。」

為什麼香港人和新加坡人對民主的追求不一樣,除了因為新加坡政府是一人一票選舉產生,令新加坡人畢竟有了「stakes」,在吳明盛看來,這涉及兩地不同的「社會契約」(social contract)﹕「新加坡一直沒有很強的抗爭文化,英國殖民管治並不高壓,脫離馬來西亞的經歷也是被驅逐,不像香港要面對一個強大而制度完全不同的政體,習慣了通過施壓來改變。而且新加坡在獨立以前,民間教育水平並不高,市民習慣了一切由精英管治,直到今天也是,精英主義可是中央集權的前設,這就是人民行動黨強調所謂『賢人政治』的背景。但香港全然不同,早在回歸前20年,教育就相當普及,民間對民主化的訴求早就生根,封閉型政府根本不能回應社會,人民不再滿足於獨裁換穩定、換生意一類論述,但需要的新社會契約又沒有出現,才出現今天局面。」

只要保住法治,香港比新加坡吸引

一直有一個說法,就是新加坡是這場運動的贏家之一,因為香港局勢不穩,不少資金都轉移到新加坡避難,包括好些老牌家族基金。而單論經濟發展數字,香港早已不再跟新加坡這個昔日的「亞洲四小龍」並駕齊驅,人均收入只有對方的一半,令不少新加坡人提起香港,都由學習對象變成揶揄對象。但吳明盛並不認為如此﹕「香港依然是亞洲最能吸引優質公司上市的地方,新加坡的股票市場相對吸引力低,只能吸引到來自中國的次級企業,他們在新加坡的發展也不很好。香港最強的優勢就是殖民時代遺留的法治,而不是中國的人治或『依法治國』,這是香港繁榮的最大基石,沒有其他中國城市能取代:那些地方沒有完善法治、外資都擔心融資和資本流問題,上海、深圳怎能成為外匯自由流通的國際股票市場呢?還是要靠香港。」

在他眼中,新加坡的法治比香港遜色,這也是香港的最後憑藉﹕「是的,我們有差不多的歷史背景,都行普通法,但我們把政治文化變成日常運作方面有根本不同。香港起碼有一些民主成分制衡政府,也有三權分立的精神,媒體也相對獨立,不像新加坡執政黨高度集中一切權力,控制了法院、公務員。因此最優質的跨國公司,以往情願到香港,認為那裏更有保障。」既然是這樣,各種國際評級開始下調香港,一方面各種制度性的優勢逐漸「一國化」而備受衝擊,為何新加坡不是贏家?「短期內也許是的,但只要香港能重拾穩定、和市場對制度的信心,證明香港和中國依然不一樣,金錢就會流回來。新加坡的優點與缺點都是高度穩定、但也不會太有活力,只會在香港面對不穩定性時,才能受惠。不過話說回來,林鄭月娥已沒有多少時間剩下來,假如短期內不能解決街頭問題,新加坡的短期受惠,就可能變成長期了。」

獨立調查、改革警隊 這兩點基本期許

作為欣賞香港的國際友人,這場運動的root cause究竟如何?通常以英語對答的吳明盛忽然說出一句華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然後說出他眼中的香港:「香港人是很務實的,新加坡能獨立全靠英國,早在殖民時代就和馬來亞簽署了優惠條款,確保我們的水源和物資供應,一切有了基礎。但香港並不具備這樣的背景,目前只能盡力憑藉中國對香港國際地位的經濟需求,作為槓桿,討價還價,希望中國數十年後自我改進。」

漫漫長路,未免有點一廂情願,燃眉之急,又當如何?「短期而言,所謂五大訴求當中,一個獨立調查委員會是肯定需要的,讓雙方的違法行為可以一併處理,才能回復社會的政體信心。而且改革警隊也是一大問題,他們的行為,已經變成香港政府的負資產,但卻成為特區政府維持管治的最大憑藉,這正是目前的兩難。我的憂慮是,假如香港特區政府在短期內,連這兩點民意最基本的期許也處理不了,香港的衝突只會常規化,規模可能變小、卻可能愈來愈暴力,那時候中國可能真的以武力解決,你看習近平、李克強本人都未有親自評論香港,就是留待任何可能性的發展。就算不是明確的武裝鎮壓,這樣下去,北京也只會進一步加強對香港的干預,破壞剩餘層面的香港自治。那時候,香港一方面街頭不穩定持續,另一方面制度優越性喪失,對外資而言,就是真正的信心危機,那樣香港就不能回頭了。」

後記

「新加坡模式」和「香港模式」一樣,都是不能複製的,涉及複雜的地緣政治角力、金融體系運作,還有處理民情的不同智慧。新加坡反對黨一直存在,而且理論上有取而代之的可能,正是李光耀高明之處﹕一方面,強調新加坡四周的不穩定,去把「穩定」變成新加坡朝野的核心價值;另一方面,讓民意也得到制度上的有效抒發,維持執政黨自我完善的動力與需求,例如年前補選喪失了議席,人民行動黨就立刻「回應訴求」,大幅度改變了新移民政策,這種穩定背後的靈活性,正是香港特區政府缺乏的。

假如世上有威權與民主作為光譜的兩極,香港現在是缺乏兩者的好處,既沒有威權的效率、也沒有民主的認受,卻出現了兩者的弊端,這和既有效率、又有全民參與的新加坡模式恰恰相反,這也說明了何以兩地民情愈來愈落差。吳明盛身為新加坡反對派領袖,對上述模式自然心中有數,但依然願意承擔反對派的角色,因為到了最後,他們都有很強的新加坡人認同。但此刻香港,當近年民調愈來愈顯示,「中國人」和「香港人」的身分認同愈趨切割,似乎連新加坡這種各派最後大和解的空間也逐漸失去,社會矛盾種種root cause又被按下不表,吳明盛對香港前景的憂慮,何嘗不是我們的憂慮?

(吳明盛:新加坡反對黨國民團結黨前秘書長,人民力量黨創辦人)

中所建交 王毅:更多國家順應大勢 美國:關切施壓斷台邦交行徑 研各選項

<轉載自201992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兩個南太平洋島國所羅門群島和基里巴斯分別於上周一(16)和上周五(20)與台灣斷交,其中所羅門昨日已與中國大陸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稱,未與北京建交國家一定會有愈來愈多「順應時代大勢的正義聲音」。白宮表示基里巴斯外交轉向無助印太區域和平穩定,美國國務院則正研究各種應對選項。

王毅昨與所羅門外長馬內萊(Jeremiah Manele)在京簽署建交公報。中新社報道,王毅表示,中國必須統一,也終將統一,無論事實上,還是法理上,台灣地區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這一地位不會改變,也不可能改變,「現在尚未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已經寥寥無幾,我們相信,這些國家當中,一定會有愈來愈多的有識之士站出來,發出順應時代大勢的正義聲音」。

所羅門承諾不與台官方往來

據外交部官網消息,中所聯合公報稱:兩國政府同意在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原則基礎上發展兩國友好關係。所羅門群島政府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承諾不再同台灣發生任何官方關係,不進行任何官方往來。

基里巴斯亦已表明將與北京建交,中央社報道,白宮國安會資深官員透過電郵回覆傳媒查詢指出,基里巴斯做法無助於印太區域的和平與穩定,也不會對該國自身建立可持續、具主權的未來有所幫助。該官員稱,台灣是美國緊密且有價值的伙伴,美方會持續鼓勵各國政府審慎評估這些決定對其主權與繁榮的長遠影響。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表示,美方對中國持續施壓他國與台灣斷交的行徑持續表達關切,正在研究各種可能的應對選項。

韓國瑜籲北京正視中華民國存在事實

中央社報道,台灣總統蔡英文昨日強調,與非邦交國中主要國家的外交關係顯示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支持很強,很多國家用不同方式加強關係,現階段是有史以來國際支持最強的。將代表國民黨出戰2020年台灣總統大選的高雄市長韓國瑜,則呼籲北京當局正視中華民國存在事實。韓國瑜的國政顧問團昨稱,韓國瑜主張兩岸對話、恢復互信。韓國瑜並承諾,當選總統後,會立即建立朝野對話機制,就外交困境等問題尋求共識。



















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右)與所羅門群島外長馬內萊(左)2019921日在北京簽署建交公報後握手致意。

台灣大選藍綠對決 香港因素悄然升溫

<轉載自2019922 明報 社評>

台灣總統選舉距離投票日還有100多天,但隨着候選人名單已成定局,競選悄然開始,由於在一個星期內台灣丟掉兩個「邦交國」,選情步伐加速。這次選舉重歸藍綠對決,而北京和台北都將香港的因素增加分量,香港無可選擇被捲入漩渦,香港各方應該有所警惕,避免類似台灣的統獨問題在香港出現。

917日個人聯署提名候選人截止前,台灣大選的候選人名單還存在很大變數,兩大政黨的候選人分別由蔡英文和韓國瑜領軍,而在國民黨初選中落敗的郭台銘,和無黨派但聲望日隆的柯文哲是否參選,成為城中熱議,因為這兩名重量級的人物都有可能分薄兩黨的票源,他們兩人宣布不參加競選,不但令兩大黨鬆一口氣,也令到這次選舉減少複雜變數。

台灣自1996年開始直選總統,至今已經舉行了6次大選,選舉制度已經成熟,但選舉文化還在不斷演進。台灣仿效美國的選舉制度,但在選舉文化中則有畫虎不成反類犬之嫌,政黨政治中對於挑選總統候選人代表政黨出戰,美國有一套現成的做法,台灣不同的政黨通過不同的做法搞初選,姑勿論方法是否臻完善,但民主的精神是承認遊戲規則所產生的結果。2000年的台灣大選,國民黨元老宋楚瑜不滿未能被挑選為國民黨候選人,脫離國民黨另立親民黨,並以獨立候選人參選,結果分薄了國民黨候選人連戰的票源,雖然兩人的合共所得票數多民進黨的陳水扁20個百分點,但被陳水扁撿了個便宜。這種不尊重民主精神的做法,這次差點重演。

重歸藍綠對決 統獨議題繼續

郭台銘在台灣名氣很大,對於這次選舉信心滿滿,但還是在國民黨初選中以相差17個百分點的票數敗給韓國瑜。郭台銘初時顯得十分不滿,並暗示不排除以獨立身分參選,但最後還是放棄跟國民黨唱對台的做法,是台灣選舉文化的一大進步。民進黨兄弟鬩牆的傳統,比國民黨不遑多讓,過去有許信良攪局,這次有呂秀蓮以獨立身分參選,但應該不會對蔡英文造成威脅。若郭台銘伙拍柯文哲參選,大選將出現三方鼎立的局面,而今民進黨的蔡英文和國民黨的韓國瑜可以排除變數,專心「一決雌雄」。

藍綠對決,最後拼的還是「統獨」這個永恆的議題,國際存在感是其中一個體現。在國民黨執政期間,北京和台北在「金元外交」問題上一度休兵,這次民進黨蔡英文競選連任,在任期間丟了7個「邦交國」,無疑是北京還以顏色所致,這對選情有多大的影響,還要看島內的反應。

蔡英文對於統獨問題所打的牌,就是一國兩制「不可能」。以不「急獨」拒不「急統」是民進黨的一貫伎倆,但這次大選多了一個議題,就是蔡英文高調「撐香港」。至於如何「撐香港」的具體做法,蔡英文沒有透露,但剛剛獲得國慶70周年「一國兩制傑出貢獻者」稱號的董建華曾經表示,香港這幾個月發生的風波,有來自美國和台灣的資金支持,雖然沒有確鑿的證據顯示台灣資助了那些參與暴力對抗政府的示威者,但蔡英文所說的「撐香港」,是否跟董建華所說的有關,值得思量。蔡英文將會用盡一切辦法證明一國兩制不適合台灣,無論這是競選策略,還是台灣的長遠部署,無論是台灣主動進攻,還是香港有人跟台灣裏應外合,香港都會被動地陷入其中。

應準確落實一國兩制 避免統獨問題是正途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接見新任澳門特首賀一誠的時候表示,「一國兩制是完全行得通、辦得到和得人心的」,一般評論認為這是針對香港最近發生的風波而言,但相信更大程度是對台灣的放話。國慶70周年首次頒發「一國兩制傑出貢獻者」的獎勵,相信也是給台灣的啟示。香港在兩岸問題的分量加重,還有一個佐證,731日,北京在毫無徵兆下突然宣布暫停所有城市居民到台灣自由行的申請,從時間上來看,是中央政府主動應對香港風波問題的其中一個措施,相信北京是將台灣問題和香港問題攏在一起處理的先河,也將是今後持續的做法。

北京和台北都對香港「委以重任」,表面上看,台灣主動攪局,香港好像是沒有選擇地接受,可是,如果香港不是出現類似台灣的統獨問題,中央政府也不會將香港納入處理台灣問題中一併出招。雖然說香港已經回歸,台灣還沒有統一,中央政府對於香港只會以支持的手段幫助香港,對於台灣或會用打擊的手段對付破壞統一的勢力,但一致的目標是防止國家領土安全受到損害。

為今之計,香港應該在落實一國兩制問題上做到「不動搖、不變形、不走樣」,才能打消中央政府的疑慮。落實一國兩制,中央政府有責任、特區政府有責任,社會各界也責無旁貸。這次台灣大選,香港議題將會如何演化,還有待觀察。但香港必須提高警惕,防止有人做出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免讓問題進一步惡化。

2019年9月21日 星期六

習政協講話 倡與台交流堅決反獨

<轉載自2019921 明報 加東版 >

中央政協工作會議暨慶祝政協成立70周年大會昨日在北京召開。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上致辭時呼籲全國政協,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拓展同台灣島內有關黨派團體、社會組織、各界人士的交流交往,助推深化海峽兩岸融合發展,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

70周年大會 李瑞環賈慶林俞正聲坐前排

除出訪阿塞拜疆的全國人大委員長栗戰書外,昨日的大會上政治局七常委中有6人出席,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和近三任全國政協前主席李瑞環、賈慶林、俞正聲,亦在主席台前排就座。在主席台上就座的還有胡啟立、鄧樸方、陳元、廖暉、王兆國、劉延東等前任政協副主席。

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能聽意見、敢聽意見特別是勇於接受批評、改進工作,是有信心、有力量的表現;又稱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要廣開言路,集思廣益,促進不同思想觀點的充分表達和深入交流,在尊重多樣性中尋求一致性,不要搞成「清一色」。

首次政協會議於1949921日召開,通過了國歌、國旗、國都等決議,擔當臨時國會的角色,會上通過的《共同綱領》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臨時憲法。

2019年9月20日 星期五

看情勢、看數據,台北還要繼續走「外交抗衡」的戲碼?

<轉載自2019920日下午4:56 台灣 Yahoo論壇 撰文:邵宗海 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外交部長吳釗燮今日舉行記者會上宣布,我國自即日起與吉里巴斯斷交,實際上該國在台北宣佈斷交之前,已先與北京建立外交關係。這是繼索羅門群島在16日深夜與台北絕交之後,吉里巴斯是90小時之內第二個斷交的國家。一周內發生兩起斷交事件。吳釗燮表示,外界好像感覺是骨牌效應。

我政府最高當局對此事件的回應,仍在舊調重提。總統府發言人丁允恭的看法是「在台灣即將舉辦總統與立法委員大選前夕,中國日趨強化其外交打壓手段,意圖干預台灣民主選舉進行的目的昭然若揭」。而且他再重複蔡英文在17日已經說過的話,「中國策動我友邦與台斷交的目標,在於脅迫台灣接受一國兩制」,看得出來,政府是沒有任何危機回應的準備。

平心而言,作者是很同情執政當局在面臨那麼短的時間裡,接連失掉兩個邦交國後,只剩下我國有史以來只剩下15個最少邦友國數字的窘境。因此,本文並不準備作任何執政當局在外交上曾經有過錯失措施的檢討,只想把當前我國可能會面臨外交拓展的一些困境逐一提出,給政府作為參考,也希望給關心台灣外交處境的民眾有更多的了解。

但是,台北要去思考的,再這樣延伸下去的兩岸相互抗衡或相互挖角的局面,它應該還有多少籌碼?或說它到底還有多少空間?

譬如說,在聯合國裡剩下的唯一會員國,目前與兩岸均無外交關係,是位在尼泊爾之旁的不丹王國,不過它在1977年曾在外交上承認中共,但雙方並沒有建立邦交。對台北與北京來說,當在聯合國內部爭取邦交對象,而不是挖對方牆角的國家,竟然只有不丹而已,外交開拓空間之有限由此可見。

再譬如說,探討在「非聯合國會員國」的空間開拓,看起來情況也好不到那裡。這些沒有在聯合國會員名單之內的國家,包括教廷、巴勒斯坦、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ICRC)、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各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UnionIPU)、馬爾他騎士團(Sovereign Military Order of Malta)等六國或實體。目前北京已與巴勒斯坦建交,而台北也與教廷維持外交關係,剩下的四個可稱為「國家」的非聯合國會員國,嚴格來說它們只是宗教或慈善事業的政治實體,雖與世界上部分國家雖建立邦交,但與兩岸的往來並不密切,因此,要爭取這些國家的邦交,恐怕也非易事。

從上述數據統計來看,說明了兩岸在外交上的角逐,能發展與開拓的空間根本就是有限。若在這種情況下台北仍去奢談外交的突破,顯然只有對北京的邦交國進行挖取。但是這樣策略是否奏效,只要看下面一段的分析與數據說明就可有更清楚的輪廓。

根據作者參考兩岸相關文件所做統計來看,若將台北在1988年總計有22個邦交國為基礎說起,那麼到了2008年止,台北能在北京歷年來在國際社會裡予以杯葛與打壓下,竟然還有23個國家維持外交關係的數字,這樣的一個「數字對比」乍看之下,好像是看到了台北有奮鬥的痕跡。

但是在這20年的過程裡,台北共計爭取20個國家次與它建立外交關係(因內有多個國家與台北在建交後又斷交,接著又再復交以及斷交),這20個國家次,除帛琉外,其餘19個國家次均是從中共的邦交國中挖掘而來。但是相對來說,台北在這段期間也有19個邦交國被北京搶走(其中包括了南韓與沙烏地阿拉伯等重要國家)。這樣一來一往的戲碼裡,平心而論,實在看不出台北所謂的「外交突破」有多突出,當然同樣的也未感受到北京的「外交封鎖」有多犀利。因為在雙方如此絞盡腦汁來極力設計外交勝局的情況下,結果並沒有絕對勝利的一方。

但是2008年之後,北京先在馬英九時代挖走一國,現在蔡英文執政時又搶走七國,台北沒有新的國家建交。整個情勢變化開始告訴我們,若再採「相互挖角」方式,台北已居「全面落敗局面」。這個時刻,再奢談要求「團結」,希望「突破」,將都是空話。真的要靜下心來思考,是否還要繼續走「外交抗衡」的戲碼?

曾建有中國首個海外航天測控站 官媒:基里巴斯助力科技騰飛

<轉載自201992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基里巴斯即將與中國大陸「重新建交」,事實上基里巴斯與大陸頗有淵源,甚至《環球時報》都在報道中形容其是助力大陸科技騰飛的一位「國際友人」。

報道指,基里巴斯由於其特殊地理位置,曾經建有大陸首個航天海外測控站。為服務於大陸的載人航天工程「921工程」,大陸於199710月在基里巴斯的塔拉瓦島建成航天測控站,多次完成載人太空船「神舟」飛船的無人飛行任務測控工作,以及「風雲」,「北鬥」衛星的測控工作。

及至2002年底,基里巴斯時任總統斯托在大選中落敗,親台反對派領袖上台後立即與台灣建交,大陸遂以維護國家主權為由決定斷交,「大陸航天測控系統科研人員也『忍痛割愛』,放棄這個位置絕佳的海外測控『寶地』,於20033月帶測控設備離開基里巴斯」。

基里巴斯測控站建成並投入使用長達6年,大陸藉此累積豐富海外航天測控站建設經驗,為後續的海外測控站建設佈局奠定基礎。


















基里巴斯中國航天測控站的落成紀念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