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30日 星期四

保釣船闖釣島 台日艦艇對峙

<轉載自2011630 明報 中國版>

臨近「七七事變」74周年,台灣一艘載有保釣人士的漁船昨晨抵達釣魚島附近海域,但遭日本海上保安廳3艘巡邏艇阻截,雙方對峙數小時,而台灣海巡署派5艘艦艇在遠處監視,最後保釣船安全回航。日方已要求台灣勿讓漁船進入日本領海。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指出,釣魚島是中國固有領土,日方在釣魚島海域採取的任何措施都是非法和無效。

據共同社報道,這艘台灣漁船昨晨645分在釣島海域西南約44公里處航行,遭日本巡邏艇警告後,漁船改變方向,1小時後,在釣島以西約33公里停下,但並未進入「日本領海」。

對峙3小時 漁船安全回航

而台灣《聯合晚報》報道,宜蘭籍漁船「大發268」號前晚載着6名船員出海,其中包括保釣人士黃錫麟、殷必雄,漁船到釣島西部海域時遭日本3艘巡邏艇攔阻,而台灣海巡署5艘艦艇則在遠處監控。雙方對峙3小時後,漁船決定駛返台灣。今次是2008年馬英九就任總統後,台灣海巡艦第3次為保護漁船,在釣島海域與日艦對峙。

日本官房長官枝野幸男表示,已向台方要求勿讓漁船進入「日本領海」,「尖閣諸島(釣魚島)是日本固有領土,這在歷史上和國際法上都毫無疑問。」

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昨日在記者會上指出:「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固有領土……日方在釣魚島海域採取的任何措施都是非法和無效的。」

黨內探索執政道路 各派爭鳴

<轉載自20116月30日 經濟日報 中國要聞版 國情知聞 作者:高青>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繼在英國皇家學會演講,重提「堅定不移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後,又在柏林會見華人代表時說,人民缺乏監察政府的權力,這亦是民眾不滿的原因,他再次聲言要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在中共建黨90周年之際,溫家寶再三談及政改,反映中共黨內不少人正探索在國家轉型關鍵期,執政黨該如何走下去。

溫總:堅定不移推進政改

溫家寶在柏林說:「我們現在主要問題是,就是在經濟發展當中,還存在着經濟不穩定、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等問題,歸根到抵是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

他指出,「真正讓人民監督政府,而使政府不敢懈怠,不敢貪污腐敗,那需要有機制的保障,有制度的保障,而現在我們離實現這個目標還差得很遠,這也是群眾不滿的一個重要原因。」他還引用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所說,如果財富集中少數人手上,注定會不穩定及不公平。因此,除了要有市場這「無形之手」,也要有道德這一手。他重申,中國未來會是一個文明、民主及和諧的社會。

人民日報文章 前後不同調

溫總這番講話,官方媒體並沒有報道。對於他多次談及政改,國際間不少輿論認為,這是中共「改革」與「保守」派的鬥爭。事實上,近期內地媒體確出現不同調子的聲音,甚至表面看來是對立的。

官方《人民日報》近月就頻頻出現調子相異的文章。該報4月份發表題為《以包容心對待異質思維》的評論文章,語調開放,如「思想觀念的價值,在競爭中才會彰顯,在實踐中才能檢驗。」「那種扣帽子、抓辮子的辯論方式,『不同即敵對』的思維模式,本質上都是狹隘虛弱的表現,無助於社會和諧的構建、健康心態的形成。」

1個月後,《人民日報》卻刊載另一篇署名文章《堅決維護黨的政治紀律》,文章指「極少數黨員、幹部在一些涉及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綫、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的重大政治問題上說三道四、我行我素;有的對中央的決策和要求陽奉陰違、另搞一套;還有的不負責任地道聽塗說,甚至捕風捉影,編造傳播政治謠言,醜化黨和國家形象,在幹部、群眾中造成惡劣影響。這些都是黨的政治紀律所不容許的。」

鄧小平倡黨政分家 壯志未酬

中共有8,000萬黨員,如果說思想一致,可謂天方夜譚,但若簡單地歸納為兩派鬥爭,也是不熟悉國情。事實上,中共執政超過60年、改革開放30年,中國正面臨社會轉型關鍵期,中共面對的問題也是前所未有,在建黨90年之際,中共如何走下去,是黨內高層以至學術界需要探索思考的問題。

政改並不可怕,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已提出政改,黨政分家;然而後來發生六四事件及東歐國家變天,以致政改步伐比經濟發展慢了一大步,才形成今天權力過分集中、缺乏監管,官員貪污腐化、民怨沸騰的局面,政改已是不可迴避的題目,相信這已是黨內的主流共識。

但中共如何改革、又或者是改革的立足點在哪裏,這就不是由哪位高層一錘定音的事。目前黨內各派均在探索中共未來執政之路,這可解釋為何目前內地官方輿論經常出現不同調子聲音的原因。

中共明年舉行十八大,第五代領導人將接班,此前,這種執政之路的研究及探索還將繼續,各種思潮頻現,並不是甚麼奇怪的事。

統戰部:無必要組建新政黨

<轉載自20116月30日 經濟日報 中國要聞版 國情知聞 作者:高青>

中央統戰部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張獻生昨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的多黨合作制度覆蓋面廣泛,中國共產黨和8個民主黨派,已基本涵蓋各個社會階層和群體,所以除了現有政黨外,沒有必要組建新的政黨。

「多黨合作制 涵蓋各階層」

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現階段能否組建新的政黨。張獻生表示,政黨必須有固定的組織發展範圍,擁有一定群眾基礎,必須符合國家憲法和相關法律規定。

他指,民主黨派是中國共產黨的親密友黨,是參政黨,具有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的職能。在同中國共產黨進行政治協商中,考察調研,向中共中央提出意見建議及履行民主監督等各方面,民主黨派都能充分發表表達自己的意見建議;這是中國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的一個優勢所在,也是中國政黨制度民主價值的重要體現。

他又指,除了9個政黨外,中國政治體制中還有一個無黨派人士,無黨派人士是中國多黨合作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吸收中國共產黨和8個民主黨派難以覆蓋的部分社會階層人士,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因此,無組建新政黨的必要。

目前,中國有中共和8個民主黨派共9個政黨。據稱,中共主要吸收中國的工人、農民、軍人、知識分子等。

中國在蘇丹南北逢源

<轉載自2011630日 明報 中國版 欄名:中國評論 作者:孫嘉業>

被國際刑事法庭通緝的蘇丹總統巴希爾昨高調展開對中國的官式訪問,西方輿論指中國是為石油向巴西「折腰」。他較原定行程遲一日才抵達北京,也令外間對中國與蘇丹關係產生種種揣測。但從種種迹象看,中國邀訪巴希爾,固然有能源佈局的考量,但更多是向外彰顯不忘老朋友,特別是顯示對國際刑事法庭判決的蔑視。

其實,蘇丹的油田,絕大多數位於即將獨立的南部,中國若為石油折腰,此時應與巴希爾的北蘇丹保持距離才對。國際刑事法庭3年前以戰爭和反人類罪名對巴希爾發出通緝令,中方仍如此高調地接待他,對國際刑庭判決的蔑視,多於對不忘老朋友的彰顯。而同時,也表明中國對未來在南北蘇丹間左右逢源頗具信心。

國際法庭欠人口大國撐腰

國際刑事法庭成立於2002年,截止去年,共有111個國家加入,但世界人口大國中國、印度、俄羅斯、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均未加入,美國和以色列雖然一度參與聯署《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但後來又退出。

南方藏油多 北方設備足

至於中國與南蘇丹的關係,中國早在蘇丹南北分立已成定局時,就與南蘇丹建立聯繫,中國政府非洲事務特別代表劉貴今上周才訪問南蘇丹首府朱巴,會見了包括議長在內的南蘇丹政要。但由於南方政局依然混亂,還未正式立國,就有7支游擊隊揚言要推翻政府,加之蘇丹的煉油和石油港口仍集中於北方,故北京也不能丟掉北蘇丹這個老朋友。

由於中國外交以務實為上,雖一般反對分裂,但對分裂出去的國家也不一味強硬,如前蘇聯分裂時,中國很快與各新獨立國家建立邦交。1970年代,中國雖曾為巴基斯坦動用否決權,阻止孟加拉國(原為東巴基斯坦,後被印度武力肢解)入聯國,但數年後就與孟建交,現在孟中關係竟好過孟印關係。

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張炳良﹕香港需建第三條跑道?

<轉載自2011629日 明報 論壇版>

香港赤鱲角國際機場應否興建第三條跑道?

20年前,人們也問一個類似的問題﹕「香港應否興建一個新國際機場?」當年港英政府提出的新機場核心工程計劃——俗稱「玫瑰園」計劃——被批判為野心過大及造價昂貴(由於需建人造島,它是世界上僅次於日本關西機場成本最高的機場)。那時人們也非常關注成本效益、經濟效益及環境生態影響等問題,更有質疑新機場會否變成大白象。

記得當時的批判者指政府的空運預測「報大數」,認為原啟德機場稍加擴建便足以應付需求,又應「分流」予區域內廣州、深圳、珠海及澳門等機場。也有人認為一條跑道已夠,毋須考慮「兩跑道」的設計。

事後發展證明以上的批評乃基於過於保守和靜態的分析,忽略香港處身一個高速經濟發展的亞洲和中國。而且,保守者也低估香港這座城市的發展動力,猶記得,上世紀7080年代也有人反對興建地下鐵路及其後的港島支線,認為乃多此一舉及不具經濟效益。歷史證明,他們是錯估了形勢。

香港面對的抉擇

1998年赤鱲角新機場啟用起,客運量由不足3000萬急升至10年後的5000萬,而貨運量由約160萬噸增至超過350萬噸。根據香港機場管理局委託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顧問公司(IATA Consulting)所做的研究報告,隨着中國內地與香港在未來的持續經濟發展,大珠三角地區的航空客貨量均會劇增,至2030年達3.87億年客量,和1800萬噸貨量。新增需求量若香港無意去滿足,則生意自然落入區域內其他機場(例如在積極提升的廣州白雲國際機場)。

香港面對的抉擇是﹕究竟是保守一點,待客貨量需求已清楚呈現才考慮建第三條跑道,又或是分流讓予其他區內機場,還是應該進取,把握機遇,及早擴建以創造和吸納新需求量?20年前批判赤鱲角的聲音,就是看不到新增的需求量,故主張維持現狀,並分流至區內其他機場。假若沿他們的思路規劃,則今天啟德機場仍舊運作,並因容量所限而令來港的客貨量需求無法增加,預言自我應驗,而其他區域內機場因而盡得發展機遇;失去的需求難以回頭,香港的全球性航空樞紐地位也會失色。

第三跑道須克服的考驗和挑戰

機場擴建計劃的成功,不單繫於如何回應公眾對成本效益和環境生態保護的關注,更有賴能否強化香港的整體「連結力」(connectivity)。有關第三跑道的建議,須克服幾方面的考驗和挑戰。

第一,若要維持和提升赤鱲角國際機場的領導地位和充分掌握區域空運增長的潛力,香港必須加強與內地(不單是珠三角)和世界各地的「內聯」、「外聯」連結網絡,使樞紐地位名實一致。

第二,不要低估空域限制的制約。現時全國各地均在發展航空事業,但內地空域多受規管(包括軍事規管),因而交通繁忙,縱使未來20年客貨運需求增多,但若空域存在限制,則也會令第三條跑道帶來的新容量「英雄無用武之地」,故更需與區域內其他政府和機場有較好的協作,以產生協同效應和經濟效益。

第三,機管局的《2030規劃大綱》也承認內地高鐵急速發展對短途空運帶來之衝擊。與其把高鐵看成必然削弱香港航空樞紐的因素,倒不如以主動進取的態度回應挑戰,尋求航空與高鐵兩大運輸系統之間的整合協作(synergy),為新世紀的跨境交通帶來更便捷的服務。這不單是香港須面對的考驗,也是內地和歐洲大城市皆面對的挑戰。

第三跑道的問題,不只是機管局業務發展的一環,更涉及香港長遠的區域性定位與競爭力。因此,是次公眾諮詢有助社會上就未來交通基建作一宏觀的檢視,以取得策略發展上的共識。

華斥美南海指控混淆是非 美菲軍演示威 參院譴責華用「武力」

<轉載自2011629日 明報 中國版 >

菲律賓和美國昨日起在緊鄰中國領海的南海附近海域舉行聯合軍演,這也是近年來最接近南海的一次軍演,美國派出2艘最高級的「神盾級」導彈驅逐艦。而美國參議院昨日通過一項譴責中國在南海「使用武力」的決議,中國外交部迅速作出反應,指摘該決議「無視事實、混淆是非、站不住腳」,呼籲各方和平解決問題。

新華社引述菲美兩軍消息指,軍演昨日下午在菲律賓巴拉望省東部的蘇祿海(Sulu sea)展開為期11天演習。巴拉望是最接近中國領海的菲律賓島嶼,中國放置的浮標和金屬柱等物距巴拉望約160公里。去年和前年的美菲軍演分別在蘇比克灣和宿務省附近海域舉行,離中國領海較遠。

軍演導彈可打到上海

此次演習中,美軍出動「鍾雲」號和「霍華德」號2艘「神盾級」導彈驅逐艦,可搭載SH-60「海鷹」直升機,每艘驅逐艦最多可配備96枚「戰斧」巡航導彈,打擊半徑達2500公里,意味着從演習地點最遠可打到上海。美方裝備還包括「護衛者」號潛艇救援艦、P-3C反潛巡邏機等,菲軍則出動「邦阿西楠」號和「黎剎」號等4艘戰艦。
對於外界指這次聯合軍演是就南海主權問題向中國施壓,但美國第七艦隊司令布斯科克昨日予以否認,「這次軍演不該被視為某種宣言或挑釁,而是展示美菲合作的決心。」

指「東南亞憂華恐嚇」

此外,美國參議院昨日通過一項沒有約束力的議案,譴責中國在南海「使用武力」。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委員會主席韋伯(Jim Webb)說,有在南海的越南和菲律賓船隻聲稱受到中方的騷擾甚至撞擊,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恐嚇模式」感到擔憂,這項議案將促使各方以多方磋商方式解決有關爭議。

習近平會基辛格談戰略互信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昨日在記者會上反駁稱,參議院有關決議「無視事實,混淆是非,是站不住腳的」,南海問題應通過有關當事國之間的直接談判解決,中方一貫主張以和平方式妥善解決南海爭議和分歧。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前日在北京會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亦稱,中美應堅持相互尊重、增進戰略互信,求同存異,妥善處理、有效管控分歧和敏感問題。另據鳳凰衛視引述菲律賓政府發言人陳顯達(Edwin Lacierda)透露,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預計今年第三季度訪華,相信南海問題會是主要議題。

華少將反駁菲指控:南海九段線未違國際法

<轉載自2011629日 明報中國版>

目前中國標注南海領海範圍的「九條斷續線」(亦稱南海九段線),是1947年中華民國政府方域司制定。現時爭議點在中國的九段線,與菲律賓越南等主張的200海浬專屬經濟水域,存在重疊。菲越皆聲稱,他們的專屬經濟水域主張,是以1982年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下稱《公約》)為依據,指控九段線「違反《公約》」。但內地軍事學者反駁稱,《公約》至少有5條規定,確認了「歷史性所有權」優先的原則,而越南、菲律賓都曾承認過南沙群島是中國領土,中國的劃界沒有違反《公約》。

解放軍海軍信息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尹卓少將指出,歷史證明中國對於南沙群島具有先佔權,而九段線作為歷史上劃定中國海疆的界線,是得到國際社會認可的。他說,九段線早在1911年辛亥革命後,由中國知識分子提出,並在抗戰結束後,由中華民國政府方域司勘測、劃定並對國際公布,「那時候菲律賓在什麽地方?菲律賓還沒獨立!」

1949年佔南沙島礁 菲曾道歉

尹卓稱,當時世界各國都「承認或默認了中國的主張」,1949年菲律賓曾有一海軍少將主張派兵佔領南沙一處島礁,中華民國政府提出抗議,並派軍艦巡航,菲律賓之後發函道歉,意味承認它為中國領土,願意撤出;另外,1958年越南總理范文同給中國總理周恩來的一份外交函件,也寫着越南政府完全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領海的聲明》,而該聲明中寫明西沙、南沙、中沙、東沙群島屬中國,證明中國對南海九段線範圍擁有「歷史性權利」。

「菲律賓狡辯站不住腳」

然而後來菲律賓和越南等國,卻企圖利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借「專屬經濟水域」的概念,擴大「領海」。雖然《公約》提出,各國理論上可將海岸對開的200海浬範圍,劃作自己的專屬經濟水域,但尹卓特別指出,《公約》中對「歷史性權利」,有明確豁免條款,例如第15條指,海域相向的兩國,海上邊界最多劃至地理中線,但「如因歷史性所有權而有必要按照與上述規定不同的方法劃定兩國領海的界限,則不適用上述規定」。尹卓續稱,《公約》第107483298條也有確認「歷史優先」原則,所以中國做法並不違反《公約》,「菲律賓的狡辯完全站不住腳的」。


2011年6月23日 星期四

居屋復建在即 房策更添混亂

<轉載自 2011623日 經濟日報 地產版 二手點紅 欄名: 專家論市 撰文: 李峻銘 世紀21奇豐主席及行政總裁 >

本周地產新聞中的熱話,一定離不開居屋可能恢復興建,市場普遍預期特首於10月的施政報告中宣布復建居屋的決定。首先,筆者並不反對政府資助市民置業,原則上,這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房屋或經濟問題,更加牽涉到政治。政府的任何資助,都是利用廣大市民的資源去補助社會上另一部分特定的受助人士,似是一種福利,是一種資源分配的事情。不過,居屋應否復建,政府在過去不斷持否定態度,認為「置安心」才是居屋的升級版。如果政府突然打倒昨日的我,就必須清楚回應筆者下列的疑問。

當政府不斷強調樓市有周期,外圍因素又會惡化,利息又可能會升,買家買樓要量力而為;金管局又收緊按揭,減少買家的入市能力,潛台詞好像告訴大家現在樓價屬高位,不要急於買樓,可以要等到回落後才買。

樓價續升 鼓勵高位接貨?

如果這個推論離事實不遠,政府現時宣布復建居屋的話,由規劃到落成,估計最少35年才能出售。到時樓市可能如政府估計,已經自然下滑,居屋的再出現只會增加樓市下跌的壓力。相反,政府坐言起行,特事特辦,打破一切阻力,全速推行,甚至不惜取消「置安心」計劃,利用現有熟地立即興建,趕及在樓市未爆破前推出市場,結果居屋樓盤反應熱烈,申請人遠超預期,又要抽籤決定「幸運兒」。這樣的話,政府豈不是又變成推動買家高價接貨。

更不幸是,抽籤並不確保最有需要的人優先獲分配單位,更加不能避免一部分經濟能力不足的人士,在高價買樓後遇上經濟環境惡化,樓價下跌的同時,遇上失業,或重複沙氏時期,負資產令人透不過氣的悲劇。究竟政府的立場是怎樣?必須清晰告訴大家,否則對市場每個置業者都不公平。

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復建居屋 三大因素要深思

<轉載自2011622 經濟日報 地產版 二手點紅 欄名: 專家論市 撰文蔡志忠 亞洲地產董事總經理>

上星期天,相約幾位老朋友一起行山,路程從魚涌柏架山道自然徑到大潭水塘道陽明山莊。今次選擇較為崎嶇的山路,三上三落,對體力甚具挑戰,朋友常鍛練身體,時有行山,狀態輕鬆,筆者十年沒參與,有些吃力,幸沿途老友多番鼓勵,方可克服困難,順利完成。

有時候行山和買樓一樣,可以鍛練體魄和意志,但需要努力和勇氣。年輕人剛踏入社會,必須勤奮工作、積極儲蓄,才有足夠首期上車置業,過程非得三五年不可,從來買樓都是不容易的,即使是97年金融風暴至「沙氏」期間,樓價表面上看似很便宜,但由於當時經濟環境很差,失業率高,人均收入下降,人們還是買不起或不敢買樓,這一點從當時的成交宗數大幅減少便可看得出來。

所以說,樓價下調並不代表會有很多人買樓;反而是每當樓價下跌時,便是代表經濟衰退來臨,大家應該不想重蹈覆轍吧。

業主身家膨脹 全憑意志堅定

香港有百萬位業主,樓價升自然身家膨脹,他們絕大多數是經過努力奮鬥而達成置業願望,並不是坊間所說的炒賣致富。其實買樓是有風險的,無論是自住或投資,都要作長遠打算,過程中要面對樓市起伏,就像面對山路崎嶇不平一樣,道路迂迴曲折,充滿艱難險阻,但只要意志堅定,爬到山頂就可看到壯麗風景,正是「無限風光在險峰」。

現今樓市一片美好景象,可別忘了當年有十幾萬位負資產的慘淡歲月。其實,買不買樓都要承受風險,不買樓者也要承擔樓價上升風險,不能因此總是提出抗議,這會給人輸打贏要的感覺。還有樓市也有政策上風險,如港澳辦主任王光亞表示,香港房屋問題如處理不當,將演變成政治問題,話語還在嘴邊,身在澳洲的曾特首已迫不及待回應,明確表示政府會復建居屋,幫助中產上樓,誰說曾特首反應遲鈍?

復建居屋讓未買樓者可輕易上車,但對於低價物業肯定不是好事,新界樓價有可能首當其衝。為何特區政府民望愈來愈低,那是因為市民對其要求愈來愈高所致,在一眾無殼蝸牛眼中,最好的房策,恐怕就是董建華的「八萬五」了。

買樓如行山 無限風光在險峰

<轉載自2011622 經濟日報 地產版 二手點紅欄名: 專家論市 撰文蔡志忠 亞洲地產董事總經理>
上星期天,相約幾位老朋友一起行山,路程從魚涌柏架山道自然徑到大潭水塘道陽明山莊。今次選擇較為崎嶇的山路,三上三落,對體力甚具挑戰,朋友常鍛練身體,時有行山,狀態輕鬆,筆者十年沒參與,有些吃力,幸沿途老友多番鼓勵,方可克服困難,順利完成。

有時候行山和買樓一樣,可以鍛練體魄和意志,但需要努力和勇氣。年輕人剛踏入社會,必須勤奮工作、積極儲蓄,才有足夠首期上車置業,過程非得三五年不可,從來買樓都是不容易的,即使是97年金融風暴至「沙氏」期間,樓價表面上看似很便宜,但由於當時經濟環境很差,失業率高,人均收入下降,人們還是買不起或不敢買樓,這一點從當時的成交宗數大幅減少便可看得出來。

所以說,樓價下調並不代表會有很多人買樓;反而是每當樓價下跌時,便是代表經濟衰退來臨,大家應該不想重蹈覆轍吧。

業主身家膨脹 全憑意志堅定

香港有百萬位業主,樓價升自然身家膨脹,他們絕大多數是經過努力奮鬥而達成置業願望,並不是坊間所說的炒賣致富。其實買樓是有風險的,無論是自住或投資,都要作長遠打算,過程中要面對樓市起伏,就像面對山路崎嶇不平一樣,道路迂迴曲折,充滿艱難險阻,但只要意志堅定,爬到山頂就可看到壯麗風景,正是「無限風光在險峰」。

現今樓市一片美好景象,可別忘了當年有十幾萬位負資產的慘淡歲月。其實,買不買樓都要承受風險,不買樓者也要承擔樓價上升風險,不能因此總是提出抗議,這會給人輸打贏要的感覺。還有樓市也有政策上風險,如港澳辦主任王光亞表示,香港房屋問題如處理不當,將演變成政治問題,話語還在嘴邊,身在澳洲的曾特首已迫不及待回應,明確表示政府會復建居屋,幫助中產上樓,誰說曾特首反應遲鈍?

復建居屋讓未買樓者可輕易上車,但對於低價物業肯定不是好事,新界樓價有可能首當其衝。為何特區政府民望愈來愈低,那是因為市民對其要求愈來愈高所致,在一眾無殼蝸牛眼中,最好的房策,恐怕就是董建華的「八萬五」了。

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建居屋可遏樓價?太天真太傻

<轉載自2011621 經濟日報 社會要聞 港是港非 撰文:沈帥青>
突然發現樓價升幅「幾得人驚」的特首曾蔭權,正考慮復建居屋;不過,以為建居屋便可以平抑樓價,也許只是一廂情願。

歷史告訴我們,在四分之一世紀的居屋歷程中,居屋建屋量上升時,樓價照升;樓市下跌時減建居屋,樓價還是托不起。因此,居屋的功能,不能視為治療高樓價的良藥。

港澳辦主任王光亞訪港評論香港樓市,而港府及金管局連番出招及「出口術」平抑樓市,並聲言重新考慮復建居屋等,樓市頓吹淡風。「10大屋苑21成交今年新低」、「XX買家撻訂……」,成為近日報章的標題。

在此先撇開應否用納稅人金錢資助市民置業的爭論。我們首先看看居屋與私樓樓價的關係。

推居屋20 樓市平穩向上

政府在1978年推出居屋計劃,到了97年金融風暴掩至,並於2002年停售居屋,這些年間每年居屋的銷售量平均1萬至2萬個。

從附圖中,居屋銷售量與私人樓宇(40平方米小型單位)樓價走勢對比,便可以看到,由1978年至1997年近20年間,樓市也經歷過不少周期。如80年代初中英談判香港回歸、89年六四事件、90年代波斯灣戰爭等,其間樓市有起跌,但總的仍是平穩向上。

如樓市經歷83年香港回歸問題時下跌後,85年起便重上升軌,而當時的居屋銷售量也是上升至1年近兩萬個。在90年代初的樓市上升周期,居屋銷售量也維持在1.5萬的水平,可見多建居屋也無礙樓市上升,而在97年樓市高峰期,居屋銷售量也同創高峰。

及至97年亞洲金融風暴來臨,經濟下滑樓市下挫近6成,輿論認為居屋服務對象與私樓重疊,而當時政府調整居屋政策,如2002年煞停居屋計劃,但仍未能阻樓價下跌。

鄔滿海:不同市場 雙軌並行

當年在房屋署負責居屋計劃,有「居屋之父」的鄔滿海便分析,居屋是幫助一群無力在私人市場「上車」的夾心階層置業,促進社會和諧。所以,居屋與私樓屬兩個不同市場,兩者雙軌並行,居屋不是,也不能視為抑壓樓價的工具。如果要樓價下跌,應做其他的措施,如加推土地供應等。

居屋未必能阻止樓價升,相反,在樓市下挫時,居屋可能被視為幫助「推」,因為政府與私人發展商不同,後者會因市況而即時調整單位惜售,但政府規劃缺彈性,樓市升跌也往往要按計劃推售,這便會加重樓市壓力;因此,如復建居屋也要小心評估建屋量,否則樓市下跌時,居屋又會被指為跌市「元兇」。

搶地建居屋 恐再推高樓價

在居屋與樓價的議題上,業界也提出第二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中原地產高級經理黃良昇,以至理工大學建築及房地產學系教授許智文均提出,現時土地供應有限,建私樓的地也不夠,在升市時再搶地建居屋,或許有機會將私樓樓價再推高。

總括而言,套用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所言,住屋問題可以是政治問題,復建居屋可視作為消弭社會不滿的手段,助部分人置業安居,但非視作平抑樓價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