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南海仲裁 料明年6月最終裁決

<轉載自2015103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

專責南海仲裁案的菲律賓首席律師顧問賴克納(Paul Reichler)30日在海牙就南海爭議表示,預料海牙國際常設仲裁法院最快於明年6月有最終裁決。

賴克納表示,雖然中國反對,但在國際壓力下,最終會約束中國去執行仲裁法院的裁決。對於仲裁法院29日決定會召開聆訊,聽取菲律賓就南海仲裁定案的理據,賴克納形容是「重大的勝利」,他預測今年年底會結束聆聽會,約半年便有最終裁決。

賴克納說,對菲律賓來說,仲裁法院有司法權去審議此案,讓他們對最後會成功感到非常樂觀。他預期,作為一個尊重國際法的國家來說,「無可避免地」中國有朝一天必須對裁決作出一些和解。

賴克納是美國國際法協會成員,在國際法界名氣響,曾代理過「尼加拉瓜訴哥倫比亞海洋劃界案」、「孟加拉訴緬甸海洋劃界案」,他2013年還在華府智庫剖析菲律賓走上仲裁庭的勝算。

起訴無關領土主權 仲裁法庭可受理

<轉載自2015103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簡稱《公約》)設有4種爭端解決機制,分別是國際海洋法法庭、國際法院、仲裁、特別仲裁庭。菲律賓此次為何選擇仲裁法庭?

菲申請裁定九段線無效

《公約》規定可不經一方同意強行啟動仲裁程序,但《公約》允許締約國將海洋劃界、領土主權、歷史性權利等爭端排除於爭端解決程序之外,這也是中方2006年做出排除性說明的根據。但菲只要證明今次仲裁與領土主權無關,仲裁庭便有司法管轄權。因此菲方訴求只圍繞「九段線」合法性、中方在南海佔領的島礁有5個是暗礁或低潮高地,不存在任何海事權利,以及中方在美濟礁造人工島違反《公約》,並未要求仲裁庭決定島礁歸屬,或就中菲領海劃線。如果最終裁決表明上述島礁海洋權利有限,就算中方對這些島礁擁有主權,所獲資源也將大幅受限。

海牙法庭仲裁南海 台:不承認也不接受

<轉載自2015103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

台灣外交部31日表示,針對中國大陸與菲律賓的南海仲裁案管轄權判決一事,由於仲裁法庭並未徵求台方意見,因此台灣對其相關判斷既不承認,也不接受。

設於荷蘭海牙的聯合國常設仲裁庭近日宣布,對菲律賓政府提出的南海仲裁案具有管轄權;台灣外交部31日發表7點立場。

台外交部表示,首先,由於菲律賓從未邀請台方參加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南海仲裁案,仲裁法庭也未就本案徵求台方意見,因此本案與台灣完全無涉,台方對其相關判斷既不承認,也不接受。

其次,台外交部認為,無論就歷史、地理及國際法而言,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與東沙群島(總稱「南海諸島」)及其周遭海域屬中華民國固有領土及海域,台灣對該四群島及其周遭海域享有國際法上之權利,任何國家無論以任何理由或方式主張或佔據,台方一概不予承認。

南海諸島由中華民國最早發現、命名、使用並納入領土版圖。此外,1952428日生效「舊金山和約」及同日簽署、同年85日生效「中日和約」及其他相關國際法律文件,已確認原由日本佔領南海島礁均歸還中華民國。

台外交部說明,1956年台方派軍駐守南沙群島中面積最大(0.5平方公里)的自然生成島嶼太平島。因此無論自法律、經濟及地理而言,太平島不僅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21條關於島嶼要件,並能維持人類居住及其本身經濟生活,絕非岩礁。任何國家企圖對此加以否定之主張,均無法減損太平島島嶼地位及其得依「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享有海洋權利。

台方呼籲南海周邊各國尊重「聯合國憲章」及「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與精神,自我克制,維持南海區域和平穩定現狀,確保南海區域航行及飛越自由,避免採取任何升高緊張情勢措施,並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

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海牙法院﹕有權審理南海主權爭議 分析指對中國一次重大打擊

<轉載自2015103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

位於荷蘭海牙的常設仲裁法院29日稱,有權審理菲律賓提出針對南海主權爭議的訴訟。有分析指今次裁決,是對中國一次重大打擊,中國隨後再次表明,不會接納或參與相關仲裁。路透社報道稱,中國外交部30日敦促菲律賓回到通過談判和協商解決南海有關爭端的「正確道路」上來。

中方再促菲談判協商解決爭端

菲律賓於前年1月將南海爭議提交常設仲裁法院,質疑中國對南海的主權主張,不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不具有法律效力,又要求釐清中國在南海佔有部分島礁,不會因此產生領海,或構成主張擁有領海的條件。

常設仲裁法院29日指,中國及菲律賓都是聯合國海洋公約的締約國,要遵守公約解決爭端的規定。而菲律賓就帕納塔格礁,即中國所稱的黃岩島的主權爭議單方面提出仲裁,並無構成濫用程序。法院亦不接受中國提出仲裁法院沒權審理案件的觀點,指菲律賓不是尋求法院,就兩國有主權爭議的南海島礁,裁決主權誰屬,也未要求法院為南海劃界,但同時指中國不參與仲裁程序,不會剝奪法院的管轄權。

法院最後決定有權審理菲方提出其中7項呈請,當中有4項圍繞在黃岩島、美濟礁、仁愛礁、渚碧礁、南薰礁、西門礁、赤瓜礁、華陽礁與永暑礁的屬性與海洋權利,另3項為:大陸非法制止菲國漁民到黃岩島海域謀生、大陸未盡保護海洋環境的義務,以及大陸執法船以危險方式航行造成衝撞菲船風險。

至於其餘7項呈請,包括菲方對大陸歷史依據、南海九段線效力以及海洋權利的挑戰、大陸非法干預菲國行使主權、以及大陸填海造島工事等,法院稱因為它們「必須與實質事證作一併考量」,需要進一步研究,是否擁有管轄權限。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歷史證據無作用 日研究所:領土爭端 強者奪之

<轉載自2015102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在中、美兩國為了南海問題劍拔弩張時,富士通綜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員及靜岡縣立大學特聘教授柯隆投書《日經中文網》,就領土爭端議題發表意見,他說,提供歷史證據在解決領土爭端問題方面不起決定作用,解決領土爭端最終看當事國的綜合國力,簡單地說強者奪之。

柯隆寫道,有關領土爭端問題,幾乎所有國家的政府都會動用歷史學家,試圖證明有爭端的領土乃本國歷史上固有的領土,還會盡其所能提供歷史證據,比如歷史文獻和有關地圖等等,似乎誰提供了最古老的證據,就能證明領土屬於誰,其實不竟然。

柯隆舉出,國際上沒有一條規矩規定歷史證據乃判定領土歸屬的標準。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周孝正在其演講中闡述:如要按歷史證據來區分領土的歸屬,那領土都應該屬於猴子的。

他表示自己不是個主戰派,但大家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和平解決領土問題的困難性。

柯隆說,提供歷史證據在解決領土爭端問題方面不起決定作用,其作用更多是造勢獲得輿論的支持,要解決領土爭端最終看當事國的綜合國力,簡單地說強者奪之。

他並舉例,英國和阿根廷為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的歸屬打了3個月的戰,由於阿根廷火力不支最終輸給英國,今天馬爾維納斯群島仍然是英國屬地,如果讓歷史學家來評判,馬爾維納斯群島絕對不可能是英國的固有領土。

柯隆並寫道,日本和韓國之間也因為竹島(韓國人稱獨島)起紛爭,竹島由韓國實際控制,日本無法改變現狀;中日之間的領土紛爭已是眾所周知,釣魚島(日本稱釣魚台)被日本控制,中國主張該島嶼群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國試圖改變現狀。

柯隆說,每一次戰爭都是包括領土在內的資源重新分配,弱肉強食是人類社會的常見現象,我們應該譴責弱肉強食者,但我們很難消滅弱肉強食的現象,世界發展到今天最遺憾的一點就是沒有建立規矩,也許三國演義裏說的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領土問題的本質是國家實力和權力的延長線。

美艦闖南海 中國不攔三原因 暗礁不具領海 領海基線未劃定 「附近海域」難界定

<轉載自20151029 明報 加東版 要聞>

1027日美國海軍「拉森號」驅逐艦闖入南沙群島渚碧礁、美濟礁12海里航行。一石激起千層浪。

從中國外交部和軍方的反應來看,北京對於美國此舉是相當惱火的。中國此次並未如外界預想的那樣,軍艦直接開過去攔截美戰艦,而是派出了中國海軍「蘭州」號導彈驅逐艦和「台州」號巡邏艦實施監視、跟蹤和警告。

今年8月,美偵察機大張旗鼓闖入南海島礁領空遭到中國戰機強硬攔截,2001年,中國軍機為了攔截最後直接與美軍機相撞,為何中國之前在領空中對美表現得相當強硬,現在只是對美軍艦發出警告、跟蹤?這是中國示弱的信號嗎?

據聯國公約 船舶享無害通過權

根據領空主權原則,外國航空器在一國領空中是沒有「無害通過權」的,也就是說,外國軍機在沒有得到主權國家的許可之下,是不能進入中國領空的。但根據聯合國海洋公約,所有國家,不論為沿海國或內陸國,其船舶均享有無害通過領海的權利,即它可以在不事先通知或徵得沿海國同意的情況下,連續不間斷的通過其領海的航行權利。無害通過權為外國軍艦或民用艦提供了更多的空間。

根據聯合國海洋合約法,任何明礁(高潮高地)具領海,但因不適人居,不具專屬經濟區。任何暗礁(高潮低地)不具領海。就目前中國控制的南海多數島礁而言,它們在國際法上的地位屬於後兩類,或者不具專屬經濟區,甚至不具領海。對於不具領海的暗礁,其上面以及附近的海域確屬國際水域,各國船隻具有通行權。

按照這樣的規定,美軍有權進入在中國擴建之前的高潮低地海域,甚至有權對那些中國擴建之前的高潮高地的領海,在實在有需要的情況下實施「無害通過」。

而中方要拒絕其進入,也必須證明那些岩石在擴建前的高潮高地性,中方也必須對此舉證。美軍並未舉證就強行進入雖然顯得霸道,但中方要以領海為由阻止美國進入,尚需提供理據,這也就是中國只能是抗議,對美軍行徑予以監視的法理原因。

中方模糊的「附近海域」定義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此次在所有交涉中並沒有承認美國進入的是12海里領海。中國外交部稱美國軍艦進入的是「南沙群島有關島礁鄰近海域」,中國軍方稱美國進入的是「南沙群島有關島礁近岸水域」。

中國多次宣稱對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此次「鄰近海域」、「近岸水域」其實都是「附近海域」的變種表達。

但「附近海域」並非嚴格的法律用語。《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並無「附近海域」之概念,這一表述沒有國際法理支撐,既不是領海也不是專屬經濟區,無法界定。因此,不少聲音認為 「無明確的定義,其法律含意難以被人理解。」因此中國只能將美國的行為界定為挑釁、脅迫而不敢貿然對美軍艦下手。

美軍艦此次是進入的是渚碧礁和美濟礁,這兩個島礁在未填海造陸之前屬於低潮高地,並不享有12海里的領海權,只是有500米的安全區。現在美國進入12海里,實際上是試探中國是否將填海造陸之後的島礁稱為島嶼。

中國謹慎行事卻又軍事外交聯動批美國展現的是類似於面對九段線的矛盾心理,如果認定美國進入12海里違法,就等於坐實了填海造陸後聲鎖更多的領海主權,如果對美國進入12海里不聞不問等於默認美國進入12海里。中國現在的激烈表現實際上是為此後釐清新造島嶼的屬性做鋪墊。

劃定領海有難度

雖然中國主張在南海擁有主權,但除了在西沙群島已宣布了領海基點、基線,在這些地方中國的領海範圍和外部界線是明確的,中國在東沙和南沙群島最基本的領海基線都沒有測驗完畢。

縱然對於中國來說,要證明自己在南海的主權,劃定領海基點和基線非常有必要,但是,這非常困難,原因在於確定基點、基線的地方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並非是隨便找個島礁或者暗礁就可以劃個基點,需要在比較高的高地上才可以有基點。並且,哪些島礁可以有領海,也需要大量的調查、研究。在南沙群島中,最大的島嶼太平島現在在台灣的控制之下,中國很難去太平島劃領海基點和基線。

南沙群島中的大多數島礁也被越南、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國控制,中國要對這些島礁進行調查、研究幾乎更是不可能的。

更何況,今年6月,中國外交部稱,中方將很快結束部分在南海的島嶼建設相關活動,這意味中國在南海的堆填工作已完成,下一步很可能就是要建起飛機跑道、港口和軍事設施等。

而中國擴建島礁完成後,再來討論這些島礁在擴建之前究竟是否屬於高潮高地或低地,已失時機,即中方無法事後出示證據,以表明在擴建之前這是具有領海的明礁。
領海基線的劃定困難重重,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在西沙主權問題上底氣十足,在南沙等問題上並沒有十足把握的原因。

南海局勢發展 端視美艦如何持續巡航

<轉載自20151029 明報 社評>
美國軍艦駛入中國南沙群島一些島礁的附近海域,客觀上使南海緊張局勢陡地升溫。值得指出的是,美艦耀武揚威之後,美國官方操作不算高調;中國方面,國防部證實美艦闖入南海島礁,中國派出兩艘戰艦跟監警告,外交部發言人與駐美大使崔天凱分別指摘美國的行為和重申立場,語調都強烈。除此之外,暫時未知中國會否採取反制措施。看來,中美就此事的較量仍在試探階段,而從雙方在美艦「巡邏」之後對中美關係的表述,有理由相信雙方都不欲撕破臉。不過,由於美艦聲言持續「巡邏」,事態變數仍多,難以估計會否惡化。
中美外交語言 仍然叨念雙邊關係
「拉森號」闖入島礁海域之後,美國國防部除了證實消息,國務院和白宮發言人分別強調航行自由以外,對事態並不多言。美國國防部長卡特在國會聽證會答覆提問時,也避免確認拉森號進入了中國島礁的12海里範圍,只肯說相關報道都正確;其說法有點微妙。歷來美國在全球各地開展軍事行動都會動員傳媒配合,搶奪話語權以宣揚行動的正確一面,今次美艦闖入南海卻未見類似操作。美國的「低調」,或許與行動的法理依據不足有關,又或不想過度刺激中國,大概要觀察中國的回應才部署下一步行動等,有多種可能。
目前無法猜度美國的意圖。不過,闖入事件未及24小時,美國已經傳來美軍太平洋司令哈里斯下星期訪問北京,重點討論南海問題,避免擦槍走火,云云。消息暫時未獲官方證實,但若屬實,則有理由相信美國顧慮事態惡化,期望做好管控,以免出現中美鬥破了,釀成雙邊關係無法挽回的局面。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在記者會上說「美中關係至關重要,為了我們兩國的利益,我們希望看到這項關係繼續改善、成長,更不用說為了區域利益」;這番善頌善禱,當然是要符合美國定義的中美關係和南海主權爭議。不過,國務院發言人在軍事行動之後,仍然肯念「美中關係經」,起碼反映外交系統還不想見到中美決裂。
中國就此事的回應,目前只見在外交層面,表現出立場堅定,語調強烈。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指此事「顯然是嚴重的政治和軍事挑釁,是試圖使地區局勢軍事化和緊張升級的行為」。崔天凱就事態性質的表述,重點是對美國此舉意圖的研判;既然明知美國有意搞亂南海以獲取利益,則中國是否會在美國設定的框架「陪玩」,事態考驗北京處理危機與複雜關係的智慧。
盡量鬥而不破 符合中國實力利益
綜觀中國外交系統的表態,仍然期望與美國「鬥而不破」。不過,這個只是中國的主觀願望,若美國把事態發展至「鬥破局」,中國也只能被迫奉陪。崔天凱說無論發生什麼,中國有4個不動搖,其中包括「不會動搖我們與美國發展健康有力的雙邊關係的決心」,只是「希望美方與中方相向而行」。可見,從中美外交系統傳來的信息,都期望今次事件不會影響雙邊關係持續發展;問題是美國說「巡邏」持續進行,更有軍方消息說會出動航空母艦到南海島礁附近海域。這類消息或許只是「神經戰」,可是一旦有鷹派意圖鬧大事態,則中美關係會否衝破險阻健康前進,就無法估計了。
美國藉軍力優勢,從政治和軍事兩方面挑釁中國,以南海爭議的性質,中國若忍氣吞聲,有可能後患無窮。首先是其他主權聲索國將倍加挾美自重,在南海更肆無忌憚地侵奪中國的權益;其次是美國一朝得手,日後更不把中國放在眼裏,對中國的擠壓將是不可承受之重。論軍事硬實力,中國遠遠落後於美國,若單以軍力抗衡,對中國風險極高;不過,中國也有鷹派,他們的能量會否催動北京嘗試軍事冒險,值得密切關注。無論事態如何發展,有兩點值得北京考慮:一是盡量確保「鬥而不破」,因為最符合中國現在國力和利益;二是「上兵伐謀」,目前中美都還不想撕破臉的鬥爭格局,謀略或許較調集大軍更重要。
19951996年兩次台海危機,美國出動航母戰鬥群震懾中國;經此「屈辱」,激發北京投入資源,實行全面軍事現代化,建造航空母艦也是此際下的決心。20年來,特別是空軍與海軍建設的進展不俗,雖然與美國仍有明顯差距,但是已經收窄。今次南海事件,勢將使北京更加認識到強軍的必要和重要。另外,美國這麼一搞,使中國在南海更無退路,為了突破捱打局面,在控制島礁建設防禦性軍事設施,看來是無可避免了。

On the latest situ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EVER SINCE a US military ship sailed into waters around some of the Spratly Islands - which belong to China - the other day, tensio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have been escalating.
After the USS Lassen entered the waters, th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confirmed the news, while both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and the spokesperson of the White House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upholding the freedom of navigation. But they said no more than that. When answering a question during a congressional hearing, Ashton Carter, the US Secretary of Defense, stopped short of confirming that the USS Lassen had sailed within twelve nautical miles of China's islands, saying merely that all the reports were true. In the past, when starting a military campaign in any part of the world, the US government would mobilise the media to gain their cooperation, trying to propagate the legitimacy of the campaign. But the US did not do so when the military ship sailed into the South China Sea. Why has the US kept such a low profile? There can be many explanations for that. Perhaps the US is aware that its actions are not entirely legitimate, or it does not want to over-provoke China. The US might want to see how China will respond before taking the next step.
The US's intentions cannot be determined at the moment. However, less than 24 hours after the incident happened, it was said that Admiral Harry B. Harris, Commander of the United States Pacific Command, would visit Beijing next week, and that the discussion would be focused on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 and preventing the situation from spiraling out of control. The rumour has not been officially confirmed yet. However, if it turns out to be true, then we can assume that the US is being careful that the situation will not deteriorate further. The US is trying to stay on top of things in order to prevent a full-blown crisis from happening, which would bring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to an irreversible point.
Relying on its military advantage, the US has tried to provoke China politically and militarily. Given the natur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controversy, China may be faced with no end of trouble if it chooses to condone the US's actions. First, countries that have laid claim to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will take advantage of the US's influence and will have no scruples about encroaching on China's rights. Second, once the US has its way, it will no longer treat China as a worthy opponent, and will tyrannise China in an even more heavy-handed style. China is lagging way behind the US in terms of military power. The risk will be extremely high if China tries to take on the US militarily. That said, it is worth our close attention whether the hawkish politicians in China will succeed in encouraging the Beijing authorities to take the risk of engaging the US militarily. No matter how things go, there are two suggestions that are worthy of the Beijing authorities' consideration. The first is trying as much as it can to avoid triggering a full-blown crisis when confronting the US. For this is best strategy given China's national strength at the moment. It is also in the best interests of China. Secondly, as Sun Tzu said, the best a general can do is foil his enemy's plans. As neither China nor the US wants an all-out struggle, the formulation of strategies might be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mobilisation of military forces.
During the two Taiwan Strait crises that happened in 1995 and 1996 respectively, the US mobilised its carrier battle group to deter China. The "humiliation" galvanised the Beijing authorities into devoting resources to the full modernisation of its military equipment. It was then that Beijing resolved to build its own aircraft carrier. Twenty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then, and the building up of China's air and naval forces has been quite successful. True, there is still a ga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in the quality of these forces, but it is not as wide as before. The latest inciden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ill probably make the Beijing authorities realise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its military forces. Furthermore, as the US has made a mes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hina has reached the point of no return. The construction of defensive military equipment on the islands controlled by China now seems necessary.
南海局勢發展 端視美艦如何持續巡航
美國軍艦駛入中國南沙群島一些島礁的附近海域,客觀上使南海緊張局勢陡地升溫。
「拉森號」闖入島礁海域之後,美國國防部除了證實消息,國務院和白宮發言人分別強調航行自由以外,對事態並不多言。美國國防部長卡特在國會聽證會答覆提問時,也避免確認拉森號進入了中國島礁的12海里範圍,只肯說相關報道都正確。歷來美國在全球各地開展軍事行動都會動員傳媒配合,以宣揚行動的正確一面,今次美艦闖入南海卻未見類似操作。美國的「低調」,或許與行動的法理依據不足有關,又或不想過度刺激中國,大概要觀察中國的回應才部署下一步行動等,有多種可能。
目前無法猜度美國的意圖。不過,闖入事件未及24小時,美國已經傳來美軍太平洋司令哈里斯下星期訪問北京,重點討論南海問題,避免擦槍走火,云云。消息暫時未獲官方證實,但若屬實,則有理由相信美國顧慮事態惡化,期望做好管控,以免出現中美鬥破了,釀成雙邊關係無法挽回的局面。(編按:中美雙方都已確認哈里斯訪華消息屬實。)
美國藉軍力優勢,從政治和軍事兩方面挑釁中國,以南海爭議的性質,中國若忍氣吞聲,有可能後患無窮。首先是其他主權聲索國將倍加挾美自重,在南海更肆無忌憚地侵奪中國的權益;其次是美國一朝得手,日後更不把中國放在眼裏,對中國的擠壓將是不可承受之重。論軍事硬實力,中國遠遠落後於美國,若單以軍力抗衡,對中國風險極高;不過,中國也有鷹派,他們的能量會否催動北京嘗試軍事冒險,值得密切關注。無論事態如何發展,有兩點值得北京考慮:一是盡量確保「鬥而不破」,因為最符合中國現在國力和利益;二是「上兵伐謀」,目前中美都還不想撕破臉的鬥爭格局,謀略或許較調集大軍更重要。

19951996年兩次台海危機,美國出動航母戰鬥群震懾中國;經此「屈辱」,激發北京投入資源,實行全面軍事現代化,建造航空母艦也是此際下的決心。20年來,特別是空軍與海軍建設的進展不俗,雖然與美國仍有明顯差距,但是已經收窄。今次南海事件,勢將使北京更加認識到強軍的必要和重要。另外,美國這麼一搞,使中國在南海更無退路,在控制島礁建設防禦性軍事設施,看來是無可避免了。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國民黨氣數盡 兩岸和平統一難

<轉載自20151028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大國博弈撰文: 凌鵾 經濟分析員>
最近國民黨臨陣易帥,上演了「朱上柱下」的「換柱」鬧劇,而黨主席朱立倫又帶職告3個月假去競選。
「換柱」對選情的影響尚待觀察,一般相信朱的選民支持度會高過柱的,但仍無法扭轉劣勢。在明年初的新一輪「國下民上」政黨輪替下,中共對台政策將有何轉變值得關注。
太陽花運動後 兩岸經貿難合作
「換柱」前數天,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與台灣陸委會主管會面時,大談兩岸關係又面臨重大的路向抉擇,並高調宣揚「九二共識」的關鍵性作用。這表示中共已判定選後必是「國下民上」,且民進黨仍將堅行台獨路綫,故要鄭重提出警告。無疑中央的判斷基本正確,國民黨敗局已定,而民進黨的路綫難以改變。蔡英文堅拒認同「九二共識」,只是以「維持現狀」的模糊概念來定位兩岸政策,並通過訪美訪日爭取外力支持,望能借此拒統求獨。
至此中共必須客觀務實的評估台灣政經形勢和兩岸關係的發展前景。除民進黨的路綫外,還要了解台灣民眾的心態和國民黨的狀況,包括在國共第3次合作,尤其馬英九政府8年執政後的兩岸關係現況與前景。台灣民眾尤其年輕人的心態,在去年「太陽花運動」後已清楚顯露,拒統及維持長久分治局面的傾向日濃。
「太陽花運動」打碎了兩岸進一步深化經貿合作的基礎,服貿協定等重大加強交往計劃已無法落實,其他重大的合作項目自也無法推動。「太陽花運動」還有深遠的政治影響;把民進黨拉向深綠、國民黨拉向淡藍。如此台灣民情政局令兩岸經貿合作已難再深化,政治合作則更無望。事實上,有台灣民調顯示,支持永久分治的「不統」狀態似已首度超過半數。
馬執政8年來兩岸關係大有改善,經貿交往及人員交流規模大增,政府協商機制正規化,並簽訂了20多項合作協議(包括ECFACross-Straits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等)。在外交上也終止了對抗及爭奪的局面。這些成績得來不易更不宜低估,但另方面也同時要清楚地看到國共第3次合作的局限性。
如上述經貿合作已難再進,且在一些枝節及技術性事宜上亦有摩擦。例如最近就大陸發給台人入境卡一事,台灣政府便跟隨綠營表示質疑,說會洩漏私隱云云。在政治關係上8年來亦未見突破,最近還因歷史問題惹起爭端。
前黨主席連戰因到大陸參加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便備受黨內抨擊,特別是指他認同當年國共共同抗日的做法不妥。馬英九強調勿忘記是中華民國主導抗戰和接受日本投降。
挑起這類歷史問題爭議十分無謂,更不利於兩岸繼續改善關係。本來在抗日及保衞領海等事項,兩岸理應加強合作共同對外,並藉此建立互信及政治合作的基礎。
國民黨及馬政府不單浪費了此等機遇,還使之變成摩擦之源,顯見其缺乏長遠的政治眼光及宏大氣量。請馬英九也勿忘記,是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未有保衞好釣魚台主權,及丟失了多個南海島礁。
國民黨民望低 乏人才瀕分裂
簡單地說,國共第3次合作雖取得一定成績,但已走到了盡頭而難再有突破。同樣嚴重者是,國民黨已難於作為兩岸事務上的有效合作夥伴。因為:(一)民望低落。「九合一」選舉大敗及政黨輪替在即均反映此點。
(二)人才凋零。馬英九8年執政充分顯示了他和幕僚的低能庸劣。朱立倫也好不到哪裏去,在「換柱」事件中被評為進退失據、誠信破產,確是一矢中的。
(三)黨內不團結甚至瀕臨分裂。「換柱」的主要理據是洪秀柱的深藍路綫不為多數黨人接受和民望太低。前者顯示了路綫分歧,而民望低並非洪一人之事,也反映了黨內不團結的問題:洪一直受到黨內派系的質疑及攻訐。
中方武力統一 更見必要迫切?
種種情況均顯示國民黨這個百年老店氣數將盡,有估計指選後更將分裂為數塊。顯然,中共已難再寄望通過國共第三度合作來促成兩岸的和平統一。何況時不我予:兩岸分治拖延下去對中共不利。本來時間愈久,中美實力拉近而兩岸實力拉開有利和平統一,但台灣政局卻隨人口老化而變:統派老化而年輕一代大多支持民進黨。
中共不能等宋楚瑜、洪秀柱等都死掉才收回台灣。客觀形勢已為及早以武力統一帶來更大的必要性及緊迫性。

美軍艦挑釁南海 2017年見真章

<轉載自20151028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政經兵法 撰文: 曾仲榮>
美國軍艦昨晨進入中國在南海人工島礁12里領海範圍內,中方無意讓雙方關係拉緊,相信只會無奈地譴責一番了事,但要關注的卻是,下任美國總統可能在南海議題上更勇武。
中東問題多 奧巴馬無意生事
美國一如事先張揚般,昨晨派出驅逐艦進入中國南海人工島礁的領海範圍內,向中國「示威」,表明不承認中國對此的主權,外交部長王毅警告美國不要無事生非。可是,中國可反制美國的手段不多,說打不夠美國打,亦不想因而令中美關係變得異常緊張,若美國再無進一步挑釁,中國在言詞上強烈抗議後,應不會再有反擊行動。
至於美軍會否南海議題上有進一步軍事行動?相信機會不高,此因美國總統奧巴馬對此並不熱衷。今次美國軍艦進入中國南海島礁範圍,據美國傳媒報道,是美軍一力請求才促成,美軍認為美國對中國南海建島若再無反制行動,會令美國在南海的盟友如菲律賓、越南等心寒,未必再願當圍堵中國的馬前卒,奧巴馬才不得以批准有關行動。
美國政界透露,奧巴馬這3年來對美軍要求進入中國南海島礁,一直不予贊成,故今次行動後,美軍未必能有進一步行動;何況奧巴馬目前最頭痛的地緣問題,是中東的敘利亞、伊斯蘭國和中亞的阿富汗,國際上的最大對手是俄羅斯,實無意及無力再掀南海火頭。
奧巴馬2009年上任美國總統,諾貝爾委員會就向他頒授和平獎,鼓勵他扭轉前任小布殊在國際上窮兵黷武的政策,奧巴馬則如其所願,積極推動美軍撤出在阿富汗及伊拉克,對利比亞及敘利亞等內戰又不願出兵。但這卻不獲尚武鬥勇的美國軍方贊許,軍方高層一直認為年紀輕輕的奧巴馬缺乏膽識氣魄,而且美軍領導層是政見保守的鷹派,又以中年白人為主,他們在意識形態及個人心態上,都不認同這位黑人總統。
民主共和兩黨 總統大熱皆尚武
美國軍方相信正因奧巴馬軍事作風軟弱,未能做到該出手時就出手,令美國外交、軍事政策處處陷入被動的窘境,在歐洲烏克蘭、亞洲東海南海分別受制俄羅斯及中國;在中東問題更顯失敗,伊斯蘭國崛起、俄羅斯搶佔中東龍頭地位,便因奧巴馬要撤出伊拉克、不願介入敘利亞等所導致。
不過美軍這種不滿,可能在一年多後有所轉變,因為2017年初上任的美國新總統,很可能是勇武派。
希拉莉強悍 或撑圍堵南海
美國總統初選,民主黨已見端倪,希拉莉已幾乎穩奪代表該黨競選總統。希拉莉曾任奧巴馬的國務卿,作風強悍。她在中東問題上支持小布殊對伊拉克動武,在缷任國務卿後便曾批評奧巴馬的伊拉克及敘利亞政策「愚蠢」,而且在美國利比亞使館遇襲一事上,她備受國民嚴厲指摘未能保障美國國民在外的生命安全,故相信若她當選總統,必然以進取態度處理中東問題。在對華態度上,希拉莉亦以強硬著稱,她是主催奧巴馬制定重返亞洲、圍堵中國政策的主要推手,若她任總統,對中國勢抱積極進迫態度,極可能支持軍方加強東海、南海軍事圍堵的動作。
特朗普無畏 更鹵莽進取
至於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大熱門是富商特朗普,屬黨內極右派,鼓吹對外強硬。他對中東、中國問題實無具體政策,只愛用激烈言詞作包裝,如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月訪美時,他稱不應為習設國宴,請他到麥當勞用餐就可;特朗普的軍事、外交知識均不高,但正是無知者無畏,故他若當選總統,極可能借鑑前總統小布殊,積極對外用兵,在南海採取軍事行動的議題上,可能較希拉莉更鹵莽進取。
今次南海風雲,很可能如前年中國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般,美軍機闖入「示威」後,雙方就不了了之。
但美國2017年初上任的新總統若是希拉莉或特朗普,新總統上任三把火,其中一把火就可能燒向北京,屆時南海若起風雲,才是真正劍拔弩張的時候。

中美有溝通無戰意 南海有驚無險

<轉載自20151028 經濟日報 社評>

美軍艦昨進入中國在南海建的人工島12海里範圍,北京強烈不滿,外界指中美關係達臨界點。惟中美有溝通無戰意,擦槍走火風險甚微;更可觀的反是雙方國際上的結朋拉友之爭。
美國驅逐艦拉森號昨進入中國在南海建造的渚碧礁12海里範圍巡邏,以示不認同該區域為中國領海,北京表示強烈不滿及堅決反對。但整件事件其實並不令人意外,更是按既定劇本而行。
美軍早已張揚 中美按劇本演
此因早於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月下旬訪美前,美軍已揚言將進相關海域,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奧巴馬會面時,不可能不就此對話,故中美雙方已有約一個月時間溝通與準備,美方如何進入,中方如何反應。
這對中美關係有三點啟示。其一,奧巴馬與美國軍方既要美軍艦進該海域,作為對中國在南海填海造地建飛機跑道的回應,以安撫其圍堵中國的區內盟友如菲律賓與越南,但又擔心擦槍走火,才早一個月張揚,讓雙方溝通應對。
其二,在時機上,美國張揚了一個月後,卻挑選中共正進行十八屆五中全會之時,明擺着要習近平多受壓力,測試其管控全局的能力。
其三,美艦未因習訪美而取消進入南海,反映習奧會在南海問題上未能取得成果,箇中凸顯雙方讓步空間有限,中國視南海為自古以來的領土,不能寸讓,美國則視該區為圍堵中國策略的關鍵着力點之一,要善加利用。
爭結友添籌碼 無硝煙攻防戰
中美立場與戰略如此,在南海問題上角力自然難免,但雙方亦無意真的動武,因中國軍力固難比美國,美國亦無付上美軍人命的打算,故擺過姿態,各自對國內國外有所交代後,緊張情勢又將緩和。南海問題要真的爆發中美軍事衝突,還需兩個條件,一是美國能在中東脫身,不用再分精神與資源於中東泥淖;二是美國明年底大選由十分鷹派者勝出,不惜犧牲對華的經貿實利,頂住商界的反對與民間的厭戰,也要與中國軍事見真章。以目前趨勢而言,中短期內風險應仍有限。
中美有溝通、互有所求、有所克制,雙方關係已達臨界點之說,是言過其實。中美之間主軸仍是鬥而不破,在此大格局下,南海問題仍是有驚無險。中美現時拼的是拉朋結友的較量,如習近平訪英,德、法領袖又將訪華,中國力拓一帶一路等,美國則藉美艦進入南海穩住區內盟友,拉攏11個國家於本月中建立「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以經貿圍堵中國等。故中美之間張力雖增,主綫仍是不見硝煙的攻防戰。

英美皇家海軍航海記錄可作證 中國漁民曾居南海具爭議島礁

<轉載自20151028 明報 加東版 要聞>

超過一個世紀前英國皇家海軍航海記錄曝光,證明中國漁民不僅在南沙群島各島礁間進行季節性撈捕,並曾經常年居住島礁之上,此項發現從獨立第三者的角度印證中國漁民多個世紀以來的說法,為南海的主權爭端注入人文因素。而美國海軍在上世紀初的文獻中,也有相同記錄。

美國軍艦近日逼近中國在南沙群島的新建島嶼,南沙群島以至整個南中國海的主權爭奪突風起雲湧,中國漁民一直聲稱,過往千百年來,一直在南沙群島(Spratly Islands)水域捕魚生活,可是中國漁民的說法大都陷於口頭傳述,不一定有文字記載,而被其他聲索方視作「一面之詞」。

但本報翻查英國皇家海軍以及美國海軍塵封的航海記錄,讓相關證據重新曝光。當時英美海軍都沒有參與南中國海主權爭奪,以獨立第三者的身分,印證了千百年來中國漁民的口頭傳述。

英國商船在1637抵達廣州,叩開與中國貿易的大門。300多年以來,英國人留下大量的航海記錄,其中包括穿越南中國海各島礁淺灘的航行記錄,這些記錄都顯示,只有中國漁民遍佈南中國海各島礁。

英國海軍的航行記錄也間接解釋為甚麼只有中國漁民在只有風帆動力,沒有冷藏設施的年代,仍然遠涉南沙群島。這些記錄顯示中國漁民的漁穫不僅用來自給自足,而且將海產處理曬乾,供應中國大陸龐大的海產乾貨市場。

中國漁民以採集海參龜殼為生

比如是1879年出版英國海軍的《中國海航行指南》(The China Sea Directory)第二卷(Volume 2)65頁有關「鄭和群礁」(TIZARD BANK, with REEFS and ISLANDS)的章節中,提到船隻停泊的問題(anchorage),並在其註腳中寫道:「海南島漁民(Hainan fishermen),以採集海參(trepang)以及龜殼為生,在大部分的海島上都可以遇到。部分人在島礁(reefs)之間居住時間數以年計(years)。來自海南島的中國帆船(junks)每年都會前來這些島礁,並供應大米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用以交換海參以及其他物品,並將自己的利潤匯寄(remit)回家。這些中國帆船(junk)12月或1月離開海南島,等到西南季候風吹動之時便立刻返航,在太平島(Itu Aba)上的漁民的生活更舒適。該島水井的水質比其他地方為佳。」

1879年版《中國海航行指南》第二卷第69頁提到中業島(THI-TU REEFS and ISLAND)中的North Danger Reef

中業島目前由菲律賓佔據,但根據該《指南》,該水域有兩個沙洲(cay),兩個沙洲附近經常遇到「來自海南島的中國漁民」(Chinese fishermen from Hainan),採集海參(beche-de-mer)、龜殼(turtle-shell)等水產。「他們從東北部一個沙洲(cay)中心的水井取水。」內文完全沒有提到菲律賓漁民。

1879年版《航行指南》也提到,南沙群島部分島礁的英語名稱,其實來自海南島漁民,比如是Lan-keeam Cay

除了英國海軍塵封記錄之外,美國海軍上世紀初的航海文獻也證實,中國漁民常年居住在「南沙」島礁之上。

1925美國海軍水道測量署(US Navy Hydrographic Office)出版的《亞洲水域航行指南》(Asiatic Pilot)4(Vol 4)118頁,有關鄭和群礁(Tizard Bank, with reefs and islands)的章節內,也說到:「在大部分島嶼之上,都可以發現以採集海參(trepang)與龜殼(tortoise shell)為生的海南島漁民(Hainan fishermen)。他們有些人在島礁之間逗留多年(years)。來自海南島(東京灣)的中式帆船(junks)每年都會探訪()中國海島礁,供應大米以及其他必需品。作為交換,這些漁民會交出海參(trepang)以及其他物品;這些中式帆船(junks)12月或1月離開海南島,並在西南季候風起風時便立刻離開。在太平島(Itu Aba Island)上的水井水質優於其他地方。」

一百年前的美國對南海島嶼的主權爭議保持中立,其身分也算是獨立第三者。

1930年代,日本軍國主義者加快侵略步伐,南中國海無可避免,也是戰雲密佈。當時盤踞越南的法國先下手為強,在19334月開始,派出軍艦,逐一吞併南沙群島9個島礁。根據當時美國駐西貢領事館的秘密報告,中國政府曾提出抗議,法國軍艦在一些島礁上也發現中國漁民居住。

1939年,日本侵略部隊登陸海南島。其後不久,日本便宣布擁有南沙群島主權,更名為「新南群島」。

1939411日的新加坡《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12頁的報道,13名中國漁民乘坐一艘35英呎長的中式帆船(junk),經過23個晝夜的航行,抵達新加坡。

「漁民聲言,在海口市對開海域捕魚時,發現日軍軍艦靠近,為了不想在日本統治下生活,決定逃亡新加坡。」

這段報道也從側面證實,中國漁民有能力行走整個南中國海,可以由近岸作業轉而遠洋航行。


































《中國海航行指南》有關中國漁民常年居住的鄭和群礁的文字與地圖拼圖。





















《海峽時報》1939年對逃難海南島漁民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