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1日 星期二

京斥菲艦非法闖黃岩島 菲:例行巡邏中方炒作

<轉載自202311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解放軍南部戰區通報,菲39號護衛艦前日(1030)未經中國政府批准,非法闖入黃岩島鄰近海域,南部戰區組織海空兵力,依法監視警告、攔阻管制。菲律賓國家安全顧問愛德華多·阿諾昨(1031)回應稱,菲有權巡邏包括黃岩島在內的南海所有海域,因為該地區完全位於菲國專屬經濟區內。

據「南部戰區」微信公眾號消息,戰區發言人田軍里表示,菲方行為嚴重侵犯中方主權,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極易引發誤解誤判。「我們正告菲方立即停止侵權挑釁,切實避免事態進一步升級。戰區部隊時刻保持高度戒備,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南海地區和平穩定。」

據菲律賓通訊社報道,菲方國安顧問阿諾指責中方再次過份炒作該事件,為兩國之間製造不必要的緊張關係;又稱菲護衛艦「康拉多.葉」號(即前述39號護衛艦)在黃岩島附近例行巡邏,沒有發生任何不愉快事件。

菲海岸警衛隊發言人昨也表示菲方公開反對中方的「挑釁」行為並不是煽動戰爭。

解放軍中將:兩岸統一無時間表「愈早愈好」

<轉載自202311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前副院長何雷中將昨(31)在香山論壇表示,解放軍對兩岸統一問題沒有時間表,但希望「愈早愈好」,並稱「不放棄使用武力」針對的是外部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子」的分裂行徑;大陸採取什麼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完全取決於台灣當局態度」。

《聯合報》報道,昨日是第十屆北京香山論壇舉辦最後一日,何雷在會前受訪表示,「我們希望台灣盡早回到祖國懷抱」,為此大陸盼了70多年。何雷對在場記者說,「希望在你們這一代能看到祖國完全統一」。

對於台海是否會擦槍走火,何雷強調,大陸的政策是一貫的,就是以最大的誠意、最大的耐心爭取和平統一,「這是最有利的」。「不放棄使用武力」,針對的是外部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子」的分裂行徑,絕非針對廣大台灣人民。

外交部:將辦全球安全活動 凝國際社會合作

外交部部長助理農融以「攜手踐行全球安全倡議 共促世界持久和平安全」為題在論壇發表演講。環球網報道,農融表示中方將適時舉辦以「全球安全倡議」為主題的高級別活動,進一步凝聚國際社會合作,應對挑戰,維護共同安全的共識。

本屆香山論壇昨在京閉幕。論壇期間,99個官方代表團、19國國防部長、14國軍隊總長(國防軍司令)6個國際組織代表及專家學者和各國觀察員等1800餘名嘉賓參與研討。

2023年10月27日 星期五

人民好總理人民懷念 英才猝逝惜壯志未酬

<轉載自20231028 明報 社評>

今年初卸任總理李克強突然離世,民眾紛紛在社交媒體上貼出各種緬懷他在任期間,在搶險救災中深入災區指揮救人救災的事迹,在改革開放中實施各種政府簡政放權的政策,在各種決策面前處處考慮百姓福祉的豪邁激昂的講話,是對李克強盡職盡責的嘉許。李克強68歲死於突發心臟病,英年早逝令人感到惋惜,但對於李克強未能在任內完全實施他的一些理想,是基於國內外形勢的窒礙,這種遺憾令人感到無奈,但他的治國待民的精神,相信會長時間被懷念。

文革下鄉堅持讀書當選領導 考上北大平步青雲青年楷模

李克強生於安徽省合肥市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級別不高的幹部,青少年期間適逢「文革」被迫下鄉,到農村幹粗活,但他堅持從小養成的讀書習慣,積極為農民排憂解難,終於得到村民信任,獲選為村支書(鄉村最大的官員)。當國家實施改革開放,他考上最高學府北京大學法律系。其後在職攻讀經濟學博士,他的畢業論文是貨真價實的學術佳作。李克強憑個人努力平步青雲的經歷,堪稱一代青年的楷模。

中共中央發布李克強的訃告,歷數他在每一個重要職位中的政績,是對李克強工作的肯定和蓋棺定論。李克強從共青團踏上政途,曾任河南省和遼寧省最高領導,雖然沒有管治經濟最發達省份的經驗,而且是憑藉黨內團派推薦,一躍成為國務院常務副總理,並在2013年當上總理,但他在不同層級的職務當中,大力推動改革和進一步開放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

李克強在首次以總理身分的記者會上表示,「現在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但再深的水我們也得蹚,因為別無選擇,它關乎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前途。」他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

改革難免觸動既得利益者,所謂既得利益者,有在市場上是早佔先機妨礙競爭者加入,有國企依靠國家賦予的特權而阻攔民間資本參與,也包括政府擁權自重,貪圖方便而妨礙市場發揮作用。李克強的「辣招」就是簡政放權和激發市場動力。

李克強的新猷包括,在一國之內設置「自由貿易區」,實際上是令政府放棄一些企業重擔的稅收,以及妨礙市場發展的審批權。他在破除貿易壁壘方面制定「負面清單」,實際上就是簡政放權的改革,政府不該管的不管,而且是用白紙黑字列出政府不該管的具體清單。他主張增加政府透明度,在2016年的總理記者會上表示,「涉及到公眾利益的措施、財政預算收支等,都應該加大公開的力度,讓群眾像掃二維碼一樣清清楚楚,一覽無餘。」

李克強身體力行地示範一個總理應該如何細緻地傾聽民間聲音,他在巡視浙江義烏批發市場時,了解到快遞行業是成就電子商務的命脈,後來在郵政部門有建議限制同城快遞不得運送小商品,他當即否決了有關意見。他在疫情期間,了解到貨車司機收入下降但需要面對償還購車貸款的壓力,他當即下令採取措施,讓貨車司機延遲還息還本。李克強促進新興行業發展,和疫情顧及民生的做法,為今後政府施政的思路,可以作為示範。

克強經濟學壯志未酬 用心為民民眾未敢忘

實施一些影響範圍小的具體政策,作為總理,一聲令下就可以立竿見影,但在整體經濟政策中,李克強也有「壯志未酬」的一面。他在上任總理時主張,政府應該逐步縮減國家主導的投資行為,大幅削減債務,推行經濟結構改革,以短痛換取長期的可持續發展。這些主張被外界譽為「克強經濟學」。最突出的例子是,他建議開徵房地產稅,但經過十多年的醞釀,仍然未能實施。

「克強經濟學」之所以難產,是受到國內外形格勢禁的窒礙。李克強任總理期間,國際環境風起雲湧,中美貿易戰勢成水火,全球金融危機後國內經濟不景,必須採取國家大力投資基建拉動增長,後來發生新冠疫情,政府為了穩經濟穩就業要加大開支,減稅降費也不利於政府削減債務,百業萎縮令市場動力無法振興。

國際格局的變化,美國從遏制中國科技發展方面的阻力,以及國內經濟結構要向科技帶動轉型,挑戰與難度都是空前困難。李克強任內大力推動互聯網+的政策,對科技創新加大投入,帶動經濟結構轉型加速前進,他的主張與落實政策功不可沒。現屆政府沿着這條路徑繼續向前推進,已經取得一些突破,相信假以時日,擺脫美國的封鎖並加速經濟轉型,國民福祉也必有所成。

李克強在今年兩會的記者會上,總結他在10年總理任內的艱難與挑戰時表示,「我們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行不避險,盡了最大努力。」這句看似平凡的豪言壯語,或許是他總結仕途的寫照,相信今後的政府也將貫徹這種精神,國富民強,也是對李克強英靈的慰藉。

2023年10月23日 星期一

中菲船艦仁愛礁兩度相撞 互斥非法 華:一涉阻菲運建材 一涉菲海警船「碰瓷」

<轉載自20231023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8月初中菲在南海圍繞仁愛礁發生衝突後,昨日兩度發生撞船事件。中國海警通報,菲律賓補給船擅闖仁愛礁海域,中國海警多次喊話警告無效下,對菲船進行攔阻,菲船「惡意碰撞」中方海警船。菲方表示,菲船被中國海警船撞擊,對中方危險、不負責任和非法行動予以最強烈譴責。

據「中國海警」官方微信號發布通報,昨日菲船擅自闖入仁愛礁鄰近海域,「中國海警船在多次喊話警告無效的情况下,依法對菲擅自闖入的船進行攔阻」。

中方:警告無效 依法攔阻

海警局表示,昨早上614分,菲「尤娜扎·五月」2號遊艇在中方事先提醒告知的情况下,「又無視我多次明確警告,以不專業、危險方式,故意穿越我正常執法航行的海警5203艦艦艏,導致輕微擦碰」。上午813分,菲海警4409船「蓄意挑事」,有預謀主動倒車,尾部與中國停車漂泊的瓊三沙漁00003船右舷發生擦碰,「惡意碰瓷」製造事端,升溫現場局勢。

中國海警發布現場影片,並稱菲船以危險方式接近中方船導致擦碰。海警局新聞發言人甘羽昨下午就此事發表談話。甘羽表示,擦碰事件「責任完全在菲方」。「菲律賓不顧中方一再勸阻和警告,執意派出兩艘運輸船和兩艘海警船擅自闖入仁愛礁鄰近海域,企圖向非法『坐灘』(在海灘擱淺)軍艦運送違規建築物資。」中國海警船依法對菲搭載違規建材的船採取管制措施,對菲方運送食品等必要生活物資作出了臨時特殊安排,現場操作合理合法、專業規範。

菲:危險不負責任 強烈譴責

另據法新社報道,菲律賓武裝部隊表示,中國5203號海警船的危險攔截行動,導致該船與菲律賓武裝部隊承包的補給船,在距離南海仁愛礁約25公里處相撞。在另一相撞事故中,一艘執行例行補給任務的菲律賓海警船,被一艘「中國海上民兵船」撞。菲方稱,對中方危險、不負責任和非法行為予以最強烈譴責。

華外交部促菲拖走「坐灘」艦

中國外交部昨晚回應事件,發言人強調,仁愛礁是中國南沙群島的一部分,是中國領土。中方再次敦促菲方重視中方嚴正關切,盡快拖走非法「坐灘」軍艦。

發言人稱,中方將繼續按照國內法和國際法,採取必要措施,堅定維護中國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


 








20231022日中國海警局表示,菲律賓補給船(左下)以「危險」方式接近中方海警船(右)導致擦碰,遠處戒備的是中國海警4301艦。


 









菲律賓武装部隊昨在X平台(前稱Twitter)發布影片,顯示菲方補給船(箭嘴示)前行時靠近中國海警船艦艏。


 








菲律賓武装部隊發布影片顯示,菲方補給船與中國海警船5203艦碰撞(圖)。

富士康稅務用地受查 陸學者指台企應助推兩岸和平

<轉載自20231023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內地官媒《環球時報》昨(22)報道稱,大陸稅務部門及自然資源部門「依法」對富士康集團的重點企業展開稅務稽查和用地情况調查。報道同時引述內地學者稱,包括富士康在內,台企在大陸分享發展紅利的同時,也應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揮積極作用。官方暫未公布調查原因,台媒猜測與富士康創辦人郭台銘獨立參選可能保送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上台有關。鴻海集團昨下午發聲明稱,將積極配合相關調查。

《環球時報》引述消息人士稱,稅務部門近期依法對富士康集團在廣東、江蘇等地的重點企業展開稅務稽查,自然資源部門對富士康在河南、湖北等地的重點企業用地情况進行現場調查。

報道引述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表示,有關部門對任何涉嫌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企業進行稅務稽查、用地情况調查,屬正常的依法行政,合情合理合法。富士康旗下企業有義務積極配合調查,若確有違法違規行為,應認錯認罰、加緊整改。

張文生表示,大陸歷來歡迎、支持台商到陸投資,依法保護台商台企合法正當權益。他強調,包括富士康在內,台資企業在大陸分享發展紅利、獲得長足發展,同時也應承擔相應社會責任,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台媒:或因郭參選 鴻海:積極配合

鴻海集團昨日下午發布聲明表示,「合法合規為鴻海在全球各地的基本原則,集團會積極配合相關單位的作業辦理」。

郭連署達門檻 台企聯曾稱失望籲歸隊

另據中央社報道,富士康創辦人郭台銘已宣布連署達參選門檻。

儘管大陸目前未對此事評論,但大陸台商組織全國台企聯會長李政宏9月初已發布聲明,稱廣大台商對此「感到非常失望和憂慮」,呼籲郭台銘盡早歸隊。

大陸官方暫並未說明調查富士康的原因。當局在敏感時機或因應敏感議題對台商「出手」已有前例。20211124日,大陸認定遠東集團捐助「台獨」,裁罰款人民幣約4.74億元。

賴清德:不要選舉到 就逼台商表態

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當時表示,在大陸投資的台企,對大陸不允許台企幹「吃飯砸鍋」的事心知肚明。

幾天後,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投書媒體,表示反對台獨,支持「九二共識」。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昨參加後援會活動時表示,台商是台灣資產,對大陸經濟貢獻也很大,中國大陸應珍惜照顧台灣企業,不要選舉到了,就用手段逼台商表態。

2023年10月22日 星期日

賴清德:任何政黨接受「九二共識」自欺欺人

<轉載自2023102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全台競選總部昨(21)成立,台灣總統蔡英文現身支持。他當天出席11個競選活動,在一場講座上表示,台灣面臨大陸併吞的威脅,如果還有任何政黨、政治領袖接受「九二共識」,是自欺欺人、誤人誤己。

中央社報道,賴清德昨出席「2023雷震民主人權紀念講座」時表示,台灣的民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台灣面臨大陸併吞的威脅,大陸不放棄武力犯台,對台灣進行經濟制裁、滲透統戰,「如果還有任何政黨、政治領袖仍然接受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或『兩岸一家親』的口號,甚至認為藉由和平協議就有辦法得到和平,這是自欺欺人,也是誤人誤己」。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昨日亦出席講座。賴清德表示,蔡英文在今年雙十演說中,提到以維持現狀為核心與北京發展和平共存之道,他的使命就是守護台灣,未來他會以和平做為燈塔、以民主做為指南針,在波濤洶湧的國際局勢中,帶領台灣這條船勇往前進。

競選總部「開箱」 蔡英文站台

蔡英文昨日和賴清德同台「開箱」位於台北北平東路的競選總部,此處也是蔡英文2016年和2020年的勝選地。賴清德稱希望延續其兩次競選的福氣,在2024大選能夠圓滿成功、高票當選,延續綠色執政。蔡英文表示,在所有參選人中,賴清德準備最充足,是最適合帶領台灣往前走的人選。

比賽規則各為己 藍白不讓合不來

<轉載自2023102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選觀察.在野整合【系列>

距離台灣2024年總統大選投票僅80多天,在野陣營的藍白合作初次會商即告觸礁,(藍營)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陣營及(白營)民眾黨參選人柯文哲陣營持續互不相讓。時間緊迫,藍白合如果談不攏爛尾,「下架民進黨」恐淪空談。在這場藍白合戲碼背後,立法院第三大政黨民眾黨的前途微妙之處,是值得觀察的看點。

柯拋聯合政府「不整碗捧去」 提協調機制

藍白合最新進展,是柯文哲前日證實,他和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侯友宜日前都見過面。他認為,若要政黨合作,選舉前要先有「選舉協調委員會」,選後要再成立「政黨協商委員會」討論政府職務分配,並設立「政黨爭議委員會」作為兩黨協調機制。

柯文哲一直強調藍白整合選總統他要「當正的」,並拋出聯合政府議題,不過他也強調民眾黨不會「整碗捧去」,國民黨人比民眾黨多,當然是主力。

藍提初選:深藍鐵票 有組織動員優勢 白倡民調:贏面高 受年輕人歡迎

藍白合第一次會議於1014日登場,邁出實質一步。不過,原本期待盡早舉行的二會至今無法舉行,在於「最強候選人」的推派方式上,雙方互不相讓。

國民黨主張採用美國、法國、韓國等民主國家行之有年的開放式民主初選,由民眾投票,展現直接民意。實施方式是在22縣市或73區域立委選區,設立初選投票所,參加投票民眾不分黨派,必須親簽政治理念(在野整合下架民進黨)認同卡,才可投票,採實名制,驗身分證。

民眾黨認為,「開放式民主初選」與柯辦在會前所提出的「全民調」建議差距過大。民眾黨提出以雙方共推的5間民調公司、市話手機各半、採對比式民調,以平均數決定結果,認為更趨近於全體選民結構與真實民意。柯陣營為此提出AB兩套全民調方案,分別參考2020年國民黨、民進黨的總統初選方式,題目皆有納入鴻海創辦人郭台銘。

對此,藍白陣營都指摘對方,所提出比賽規則只是想己方參選人獲得優勢。

台灣龍華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賴榮偉分析,國民黨是百年大黨,有深藍的票、長者的票,有組織動員能力,柯文哲是小黨沒有組織動員能力,用投票方式,侯友宜出線機會大。另一邊廂,柯文哲民調又比侯友宜高,年輕人喜歡他,以民調的話,柯文哲贏面非常高,導致雙方僵持不下。

對待郭營 藍視「叛徒」白視助力

在討論如何整合時,柯營多次強調,不可忘記了決定以連署方式參選的鴻海創始人郭台銘。

郭台銘原是國民黨黨員,4年前因不滿國民黨徵召前高雄市長韓國瑜參選總統等原因退黨。今年初郭又表態爭取國民黨提名,5月侯友宜出線時他還表示會支持,到8月再宣布獨立參選。

決定參選時,郭台銘提出的一個口號是,促進在野整合。惟侯營不再提郭,柯文哲則指出,在野唯一勝選可能,就是他當正的,藍當副手,郭台銘一定要拉進來,要有角色,這樣他(柯)會贏,且會大贏。

郭台銘幾乎被國民黨內視為「叛徒」,而對柯來說則是強大助力。這只是藍白其中一個分歧。

島內輿論基本認同,在野陣營要成功「下架民進黨」,似乎唯有整合成一組人馬此條出路。2004年台灣總統大選,國民黨參選人連戰及親民黨參選人宋楚瑜曾整合參選,但與藍白合不同,「連宋合」是泛藍陣營整合。

白營具綠色彩 柯曾言「最討厭國民黨」

柯文哲棄醫從政,得益於綠營相助,民眾黨內有相當數量的前民進黨黨員。甚至,柯文哲競選辦公室主任周榆修上周就被爆仍是民進黨員,雖然民眾黨允許雙重黨籍,但民進黨禁止,他宣布退出民進黨。換言之,藍白原本在政治理念上就有明顯分野,在野整合呈現了「貌不合神已離」的觀感。

民進黨立委莊瑞雄揶揄:「國民黨是柯文哲內心一輩子最討厭的人,怎麼跟他們合?」柯文哲還在台大醫學院授課時,就曾對學生講「我生平最討厭三樣東西:蚊子、蟑螂、國民黨」。

民眾黨做關鍵少數 競合為生存空間

已退出民進黨的前立委沈富雄認為「藍白合機率非常低」。作為資深政治人物,沈富雄判斷,柯文哲知道自己選不上,所以不要藍白合,但有件事情永遠沒忘掉,那就是他要做關鍵少數,「他就是在賭國民黨、民進黨其中一黨恐怕不會(立院席次)過半」。

實際上,柯文哲如何選擇與藍綠營的合作及競爭,牽涉民眾黨在政壇的生存空間。

8年前,在綠營實現政黨輪替時,與聚攏太陽花運動能量新成立的政黨「時代力量」合作,協調選區人選,甚至蔡英文幫忙為時力站台造勢,是後者得以崛起的其中一個因素。但完全執政的民進黨並不需要關鍵少數,蔡英文第二個任期發動強勁吸力,時力內部出現親綠與否的路線之爭,最後因內訌而逐漸式微,第三大黨的地位被民眾黨取代。

柯文哲從政,也得益於民進黨在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時禮讓襄助,但雙方關係高開低走。到2018年民進黨不再禮讓、派人參選台北市長,雙方關係破裂。柯文哲險勝連任後,與綠營持續針鋒相對,民眾黨得以扮演關鍵少數角色。非藍非綠,正是柯文哲參選後民調緊追賴清德的重要原因。網絡大數據顯示,柯文哲是「討厭藍綠」族群的情緒出口。

而在某種程度上,民眾黨至今仍未擺脫「一人政黨」的色彩,「柯北」要為黨內小雞們的立委選情負責。面對基層反映立委選舉「藍白合」,柯文哲前日就直言,對於立委參選人來說,當然會希望爭取更多人站台並且勝選;他呼籲國民黨,2024除了總統選舉外,還有立委選舉,不要搞到兩邊輸掉。

與國民黨合作,會導致民眾黨「被吃掉」、失去支持,還是使黨的利益最大化?柯文哲如何對待「藍白合」,相信不久將見分曉。


 


中國登月按部就班 美國焦慮備感壓力

<轉載自20231022 明報 社評>

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將於本周發射升空,這是中國第12次載人太空飛行,亦是太空站第三次乘組輪換。而中國月前公布的太空人2030年前後登陸月球計劃,更引起廣泛關注。因為此前美國亦宣布2025年底實現載人重返月球目標,並炒作中美的「登月競爭」,將中國的登月視作美國的威脅。這反映美國的「中國威脅論」上腦,對中國的任何進步都備感壓力,難在任何領域平等對待中國,更不接受任何潛在挑戰的扭曲心態。

登月展示綜合國力 中國求穩美國進取

太空探索確是綜合國力的象徵,展示一國的科技與財富能力。在冷戰年代,美蘇兩國共進行了上百次探月活動,美國更以雄厚國力實施「阿波羅」登月計劃,1967年以後,先後6次送12名太空人往返月球,成為迄今唯一實現載人登月的國家。當時的探月工程是燒錢的「大國遊戲」,「阿波羅」計劃使用的「土星五號」運載火箭,每枚成本高達5億美元,相當於現時百多億美元。計劃歷時11年,共耗資255億美元,太空總署(NASA)當時年預算最多時佔美國政府總預算約4.5%,平均每個美國家庭要負擔400多美元。而中國直到1970年,才發射首顆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太空事業剛剛起步,而同年全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尚不足百億美元。

隨着經濟發展、國力和太空科技水平的提升,中國2003年首次實現載人太空飛行,繼前蘇聯與美國成為第三個獨力送人上太空的國家後,就將目標對準50多年人迹罕至的月球。按照繞、落、回「三步走」安排,2007年起發射的嫦娥15號探測器,完成了全球首度月球背面軟着陸、在地球與月球之間成功建立中繼通訊點、釋放月球車、從月球土壤採樣帶返地球等任務。

月前,中國載人航天負責人宣布,中國的載人登月階段任務已啟動,計劃於2030年前首次登陸月球。具體方案是:用兩枚運載火箭分別將月面着陸器和載人飛船送至地月轉移軌道,兩者在環月軌道交會對接,太空人從飛船進入月面着陸器後,着陸器將於月球預定區域着陸,太空人在月球完成科學考察與樣品採集任務後,乘搭着陸器升至環月軌道與飛船交會對接,並攜帶樣品乘飛船返回地球。

中國的太空發展,向來是按部就班,穩紮穩打,特別是載人工程,各項技術會在地面反覆測試,做到萬無一失。所以,從明年起,還將陸續發射嫦娥5678等無人探月器。

美國則於2017年就提出「阿提米絲( Artemis)」計劃,原規劃2024年將太空人重新送上月球,該計劃還有歐、日、韓等27國參與。中國的登月目標是2030年,美國的目標則是2024年,以全球首個送人上月球的科技水準及世界第一強的國力,又極富冒險進取精神,美國在中國之前登月並不令人意外。從推進人類探索宇宙科技進步的角度看,登陸月球的先後也並不重要。

但偏偏美方卻以地緣政治的角度看待中美各自的登月計劃,NASA署長尼爾森(Bill Nelson)去年底至今年初多次表示,美國與中國在載人登月計劃上存在事實上的競爭關係,稱美國及其伙伴會在這場競爭中「擊敗中國」,他又誣指如果中國太空人先登陸月球,「可能宣布對月球領土的所有權」。

其實,上述表態,恰恰暴露了美國要在所有領域維持對中國優勢的霸權心態。正如中方發言人所回應的,中國一貫主張和平利用太空,反對太空軍備競賽,「外太空並不是摔角場」。

尼爾森的言論色厲內荏,確實反映了美方的焦慮。有人認為,是冷戰後政治比併意義消失和探月的燒錢程度,令美國失去了繼續探月的興趣。其實,近20年美國工業體系的衰退及技術斷層,亦令其登月能力大打折扣。「阿提米絲」計劃只能依靠一系列仍在開發中的新系統和設備,等於由頭來過,時程一延再延,面臨極大不確定性。登月目標現已推遲一年到2025年,尼爾森在公開發言中還提到2026年。事實上,用於該計劃的運載火箭SLS首度試射推遲了5年多,到2022年才成功。許多關鍵任務分包給SpaceX 、洛歇馬丁、波音等11家公司,一旦出現任何重大延期或紕漏,都會令整個計劃再度延誤。

NASA署長炒作威脅 中美龜兔賽跑有懸念

太空探索與所有的高科技項目一樣,人才亦有重要作用。嫦娥五號的首名太空女指揮官周承鈺年僅24歲,長征五號火箭總控制系統指揮徐文曉不過26歲,而嫦娥探月團隊,平均年齡只有33歲。1969年「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時,其團隊平均年齡同樣僅33歲。而近年,NASA員工的平均年齡已超過52歲。年齡不是唯一標準,某程度卻反映了中美長遠的科技競爭力。

中國其實並無意與美國作登月競爭,奈何美國自己不爭氣,重返月球的目標2026年亦未必能順利實現,而中國探月工程的各項任務大多按預定計劃,甚至提前完成。目前,新一代載人飛船、月面着陸器、登月服、載人月球車等裝備正在研製中,載荷重量可達27噸的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10號」,預計2027年就可以首飛,中美登月的龜兔賽跑最終鹿死誰手,還真難下定論。


2023年10月20日 星期五

菲防長反斥華佔南海 想到中業島「可申簽證」

<轉載自2023102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菲南海爭議近期升溫,針對中國外交部日前譴責菲律賓非法侵佔南沙中業島(菲稱「希望島」),菲防長特奧多羅(Gilberto Teodoro)周三(18)強烈反駁稱中國是「西菲律賓海(南海)的非法佔領者」,還說中國人想到中業島「可以申請簽證的啊」。

《菲律賓商報》報道,特奧多羅在一個論壇稱,中業島居住數百名菲律賓人,是巴拉望省卡拉延市地方政府所在地,「如果菲律賓佔領了海南島,那就是非法佔領;但如果他們(中國)在我們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內,他們就是的擅自佔據這裏的一方。他們是非法佔領者」。

對於北京強調中國對南海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特奧多羅回應稱「我不想笑,因為這很不禮貌」,反問「有多少人相信這一點?」

中菲軍艦上周五在中業島附近對峙,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周一(16)譴責菲佔中業島嚴重侵犯中方主權。而在105日,菲律賓眾議院議長羅慕爾德茲在菲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布勞納陪同下,率團登上中業島訪問,矢言將撥款開發該島。

2023年10月19日 星期四

一帶一路踏上新征途 軟聯通可成香港機遇

<轉載自20231019 明報 社評>

「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北京舉行國際合作高峰會論壇,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8項行動」,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倡議其實就是中國特色的全球化,互聯互通、共同發展是其核心,己欲達而達人,世界各國「共同實現現代化」,正是習近平演講所勾勒的願景。帶路倡議經過10年發展,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上都漸趨成熟,「大寫意」定主調告一段落,未來將進入「工筆畫」細緻化階段,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將從「硬聯通」擴展到「軟聯通」,香港在這方面有很多發揮空間,必須把握機會,積極參與其中。

一帶一路追求高質發展 路遙知馬力毋懼潑髒水

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首度提出,10年間得到不少國家支持和響應,由亞歐大陸延伸到非洲和拉美,超過150個國家及30多個國際組織,先後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昨天出席高峰論壇,形容共建一帶一路「為世界數十億民眾帶來希望和進步」。一帶一路合作全球遍地開花,未必每一項成果都清晰可見,又或有媒體大舉報道,但不代表沒有可觀進展,若有人現在仍懷疑帶路倡議是「假大空」的口號,未免脫離現實;與此同時,帶路倡議實踐10年,繼往開來,也有很多經驗需要總結。

舉例說, 部分參與帶路合作的發展中國家,內部未必非常穩定,政權更替、經濟危機、社會動盪可能影響合作,風險管理須做好;另外,運輸和能源基建匱乏,往往是窒礙這些國家發展的因素,正如古特雷斯昨天所言,沒有基礎設施就沒有發展,帶路基建合作,絕對可以幫上忙,但修築水壩鐵路等大型項目,處理若有差池,也容易引發糾紛。西方政客及輿論常向帶路倡議潑冷水,「債務陷阱」一類說法鋪天蓋地,也為帶路倡議增添障礙。昨天高峰論壇,印尼總統佐科說了一句帶路發展項目「不得使(國家)財政狀况複雜化」,便被一些外媒拿來做文章。

美國學者布勞蒂加姆(Deborah Brautigam)早於帶路倡議提出之前,已在研究中國對外經貿。就着所謂「債務陷阱」之說,她和另一美國學者合作撰文,大字標題「中國的債務陷阱是虛構的」。兩人以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港(Hambantota)作為案例,指出那原本是西方企業認定大有前景的港口項目,欲由興建到營運一手包辦,只因金融海嘯等原因,未能成事,結果中國「冷手執個熱煎堆」,換言之,這可不是中方刻意誘騙斯國墮入的陷阱。後來斯國因為經濟策略過於冒進,陷入債務危機,但根源不在中國,日本和世銀都是比中國更大的債主;漢班托塔港的債務,也不是導致斯國債務違約的原因,斯國2017年將港口以99年租期租給中資企業,是為了獲得注資,還錢給其他債主,而這種租管營運模式,其實正是西方企業當年磋商建設漢班托塔港時所要求的。

路遙知馬力,只要帶路倡議確實做到互利共贏,相信很多新興國家未來都會積極參與。中資興建的雅加達-萬隆高鐵,是另一個不時被外媒潑髒水的帶路項目,但這並沒有影響中印深化合作。印尼政府為發展海洋經濟,提出「全球海洋支點」宏圖,如何與帶路倡議對接,發揮協同效應,乃是中印兩國近年致力方向,其中一個重點項目,即「兩國雙園」(兩園分別是福州元洪投資區和印尼民丹工業園),現正全速推動,旨在促進兩國海上互聯互通,推動投資貿易。另外,隨着中國老撾鐵路開通,泰越似乎也有意加強對中國的鐵路合作。談了數十年的泛東南亞鐵路,說不定未來10年有機會取得突破。

當然,實現互聯互通,基建硬件不過其中一環。習近平以國畫為喻,形容一帶一路合作,要從「大寫意」進入「工筆畫」的精細化階段、要從硬聯通擴展到軟聯通。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8項行動中,若說構建立體互聯互通網絡,依然是以基建為主,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創建「絲路電商」合作區,重點則在深化經貿合作,特別是電子商貿和數碼經濟上的聯通;標誌性大型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兼重,則突出帶路合作要以人為本,重視民生,並非只追逐宏觀經濟增長。西方潑帶路髒水,不夠透明、破壞環境等屬常見指控。8項行動提出促進綠色發展、建設廉潔之路、推動科技創新等,一方面回應了這些指控,另一方面也反映帶路倡議進入新階段,追求高質量發展、重視良好治理。凡此種種都顯示,帶路倡議的理論與實踐愈見成熟。

共建一帶一路 香港急起直追

過去10年,香港在一帶一路的角色並不明顯。隨着近年國際形勢劇變,西方在開全球化倒車,香港急須開拓新空間,推動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一帶一路要從硬聯通擴展到軟聯通,香港可以發揮在不同專業領域和促進國際交流上的優勢,機會就在眼前,必須好好把握。創科合作、綠色金融、法律仲裁等,香港固然可以發揮作用;促進人文交流,發揮香港軟實力,同樣要致力推動。習近平談論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成果,提及了「光明行」,追源溯本,那其實是本港團體最先發起的一個慈善醫療項目,以火車作為流動眼科醫院,走遍大江南北,隨着國家推動一帶一路,流動列車醫療隊也走到國際,到緬甸越南等國家,為千計民眾實施復明手術。這是一個相當成功的經驗,同時亦說明,香港要在共建一帶一路發揮作用,其實有很多方法。

A New Chapter fo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E BELT AND ROAD FORU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was convened in Beijing to mark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the initiative.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proposed an eight-point action plan to support the high-quality joint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

The BRI was first proposed in 2013.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many countries have supported it or echoed the call. The initiative extends from the Eurasian continent to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Over 150 countries and more than 30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have signed cooperation documents to jointly build the 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 on the BRI is happening all over the world. Not every result might be obvious or get widely reported by the media, but it does not mean that there has not been respectable progress. Those who still query whether the BRI is just a bombastic slogan at present are perhaps divorced from reality. At the same time, ten years into the BRI, there are a lot of experiences that need to be summed up so as to build on the past and create the future.

For example,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participating in BRI cooperation may not be very stable internally. As regime changes, economic crises and social unrest may affect cooperation, adequate risk management is necessary. In addition, the lack of transportation and energy infrastructure is often a factor that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countries. Western politicians and analysts often pour cold water on the BRI, and allegations of "debt traps" are widespread. This also presents obstacles to the BRI.

Smearing the BRI, the West has often accused it of not being transparent enough and bringing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The eight-point action plan proposes promoting green development, building a road free of corruption and advanc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the one hand, this plan is a response to these accus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reflects that the BRI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in which goals such a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emphasis on good governance are pursued. All this shows tha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BRI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well-developed.

Over the past decade, Hong Kong has not played an obvious role in the BRI. As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West is reversing globalisation, Hong Kong urgently needs to explore new space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The BRI will need to extend from hard connectivity to soft connectivity. Hong Kong can make good use of its advantages in different professional fields and promote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The opportunity is right in front of Hong Kong and the city must seize it properly. Hong Kong can certainly play a role i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green finance, legal arbitration and other areas. It must also strive to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s and use its soft power well.

When talking about the achievements of cultural exchang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Xi Jinping mentioned a charitable medical project first launched by a Hong Kong group. In the project, trains are used as mobile eye hospitals and travel all over the country. As China promotes the BRI, the mobile train medical team has also gone international, heading into countries such as Myanmar and Vietnam and performing surgeries to restore the sight of thousands of people. This is quite a successful experience, which also shows that there are many ways for Hong Kong to play a role in the joint construction of the BRI.

一帶一路踏上新征途 軟聯通可成香港機遇

「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北京舉行國際合作高峰會論壇,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8項行動」,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首度提出,10年間得到不少國家支持和響應,由亞歐大陸延伸到非洲和拉美,超過150個國家及30多個國際組織,先後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一帶一路合作全球遍地開花,未必每一項成果都清晰可見,又或有媒體大舉報道,但不代表沒有可觀進展,若有人現在仍懷疑帶路倡議是「假大空」的口號,未免脫離現實;與此同時,帶路倡議實踐10年,繼往開來,也有很多經驗需要總結。

舉例說,部分參與帶路合作的發展中國家,內部未必非常穩定,政權更替、經濟危機、社會動盪可能影響合作,風險管理須做好;另外,運輸和能源基建匱乏,往往是窒礙這些國家發展的因素。西方政客及輿論常向帶路倡議潑冷水,「債務陷阱」一類說法鋪天蓋地,也為帶路倡議增添障礙。

西方潑帶路髒水,不夠透明、破壞環境等屬常見指控。8項行動提出促進綠色發展、建設廉潔之路、推動科技創新等,一方面回應了這些指控,另一方面也反映帶路倡議進入新階段,追求高質量發展、重視良好治理。凡此種種都顯示,帶路倡議的理論與實踐愈見成熟。

過去10年,香港在一帶一路的角色並不明顯。隨着近年國際形勢劇變,西方在開全球化倒車,香港急須開拓新空間,推動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一帶一路要從硬聯通擴展到軟聯通,香港可以發揮在不同專業領域和促進國際交流上的優勢,機會就在眼前,必須好好把握。創科合作、綠色金融、法律仲裁等,香港固然可以發揮作用;促進人文交流,發揮香港軟實力,同樣要致力推動。

習近平談論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成果,提及了本港團體最先發起的一個慈善醫療項目,以火車作為流動眼科醫院,走遍大江南北,隨着國家推動一帶一路,流動列車醫療隊也走到國際,到緬甸越南等國家,為千計民眾實施復明手術。這是一個相當成功的經驗,同時亦說明,香港要在共建一帶一路發揮作用,其實有很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