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9日 星期三

國台辦斥吳釗燮出賣中華民族整體利益

<轉載自2022630 大公報 台灣版>

據新華社報導:針對台對外交往部門負責人吳釗燮繼續散佈“兩岸互不隸屬”言論,還稱美國等派軍艦穿越台灣海峽是實踐所謂“航行自由”,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29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番言論除再次暴露其販賣“兩國論”、勾連外部勢力謀“獨”挑釁的分裂本質外,在法理和事實上也站不住腳,更得不出所謂“兩岸互不隸屬”“兩國論”的荒謬結論。

馬曉光強調指出,首先,國家主權不可分割。領土是國家行使主權的空間。在一個國家的領土上,只能有一個代表國家行使主權的中央政府。194910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取代中華民國政府,成為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和在國際上的唯一合法代表。這是在同一國際法主體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新政權取代舊政權,中國的主權和固有領土疆域並未由此而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理所當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國的主權,其中包括對台灣的主權。

其次,雖然海峽兩岸尚未統一,但台灣是中國領土一部分的地位從未改變,也不允許改變,中國擁有對台灣的主權從未改變,也不可能改變。

海峽兩岸內戰狀態的長期存在並沒有賦予台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和權利,也不能改變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法律地位。

民進黨是台海局勢動盪根源

第三,國際社會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原則下台灣無權參加聯合國及其他只有主權國家參加的國際組織,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不能與台灣發展官方關係,不能向台灣出售武器或與台灣進行任何形式的軍事結盟。

中國政府以一個中國原則對待台灣的對外交往活動,保障台灣同胞在海外的一切正當合法權益。這就是我們對台灣行使主權的具體像徵。

第四,中國對台灣海峽享有主權、主權權利和管轄權,同時也尊重其他國家依據國際法享有的航行權利,但堅決反對任何國家以航行自由為名,行挑釁、威脅中國主權和安全之實。吳釗燮之流配合外部勢力賣力炒作,完全是基於“台獨”分裂圖謀,損害兩岸同胞共同利益,出賣中華民族整體利益,這是14億中國人民絕不會答應的。

針對近期民進黨當局派人先後去美國和歐洲,馬曉光指出,民進黨當局上台以來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勾連外部勢力,不斷謀“獨”挑釁,破壞兩岸關係,是造成當前台海局勢緊張動蕩的根源。這些竄訪小動作,就是最好的證明。

2022年6月19日 星期日

領導幹部家屬從商 中辦出台管理規定

<轉載自202262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共中央辦公廳近日印發《領導幹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管理規定》(簡稱《規定》),就領導幹部配偶、子女及子女配偶經商辦企的適用對象和情形、工作措施、紀律要求等作出明確規定,領導幹部職務層次愈高,對家屬從商的管理要求愈嚴。

層級愈高 禁業要求愈嚴

新華社報道,《規定》的適用對象主要是黨政機關、群團組織、企事業單位廳局級及相當職務層次以上領導幹部;家屬經商辦企業,主要是指投資開公司、擔任私企或外企高級職務、私募股權基金投資和有償法律服務等,並對不同層級、不同類別領導幹部家屬經商辦企分別提出禁業要求。

據《規定》,領導幹部每年報告個人有關事項,應如實填報相關家屬經商辦企情况,有關方面會隨機抽查和重點查核,如發現有違反禁業規定者,一是家屬退出經商,或領導幹部本人退出現職、接受職務調整,並視情况給予相應處分。此外,如有不實報告家屬經商辦企、違反禁業規定,或以委託代持、隱名投資等形式虛假退出,以及利用職權為家屬經商提供便利、謀取私利,將會依規依紀依法嚴肅處理。

2022年6月15日 星期三

習:堅定走中國人權發展路

<轉載自202261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內地官媒《求是》雜誌最新一期今天出版,當中發表了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文章〈堅定不移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更好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稱十八大以來,當局堅持把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治國理政的一項重要工作,推動中國人權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

《求是》雜誌刊出習近平今年2月底在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的講話內容。新華社報道,習近平在文章指出,中國走出了一條順應時代潮流、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文中批評一些西方國家打着所謂「普世人權」、「人權高於主權」等旗號,在世界上強行推廣西方民主人權觀念和制度,利用人權問題大肆干涉他國內政,結果導致一些國家戰亂頻發、社會長期動盪、人民流離失所。

文章強調,要推動中國人權事業健康發展,重點抓好促進人權事業全面發展、加強人權法治保障、弘揚正確人權觀、積極推動全球人權治理及積極開展國際人權鬥爭等五個方面工作。文章稱,人權是歷史的、具體的、現實的,不能脫離不同國家的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空談人權。評價一個國家是否有人權,不能以別國的標準來衡量,更不能搞雙重標準,甚至把人權當作干涉別國內政的政治工具。

陸禁台石斑 陸:需整改證據 台:5次回覆說明

<轉載自202261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海關總署本周一(13日)起,暫停台灣石斑魚進口。國台辦昨稱,做法是正常的安全防範舉措,又要求民進黨當局停止政治化操弄和對大陸的抹黑攻擊。

大陸停止輸入台灣石斑魚的理由,是從產品中檢測到土霉素超標,另從兩批石斑魚中檢出孔雀石綠和結晶紫兩種禁用藥物。台方早前批評這是政治打壓,又稱早前表示提供檢驗科學證據,陸方「已讀不回」。

陸:台冰鮮貨包裝驗到新冠 停進口申報一周

中新社報道,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昨表示,大陸多次向台灣有關方面通報情况,要求台灣完善水生動物安全管理體系,「台灣方面從未提供所謂進行整改的證據」。馬又批評民進黨當局,稱這本是一個正常的水生動物安全衛生管理問題,民進黨不考慮島內漁民切身利益,藉機進行政治操弄,把必要的安全防範措施泛政治化。

國台辦昨宣布,從台灣輸入的冰鮮和冷凍水產品包裝上驗到新冠病毒,周五起停止接受相關企業進口申報一周。

台灣農委會昨回應,台方自20214月至20222月曾5次回覆陸方,說明包括加強檢疫、落實生物安全等改善情况。針對產品包裝上驗到新冠病毒,農委會表示,尚無科學證實包裝上的病毒會傳染人,會要求陸方提供科學證據。

專屬經濟區有航行自由 沒列明是否包戰艦

<轉載自202261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將海域分為內水、領海、鄰接區、專屬經濟區與公海,依次從沿海基線向外延伸。其中基線算起的12海里為領海,海岸線以外200海里為專屬經濟區。

而台灣海峽最寬的地方約220海里。按照中國大陸的立場,台灣海峽除大陸和台灣島內水和領海外,中間為專屬經濟區。《公約》規定在專屬經濟區,船舶有航行自由,但沒有列明是否包括戰艦,這一點在國際上存在法律爭議。與此同時,《公約》並無「國際水域」(international waters)用語。

中國政府的主張是,專屬經濟區是國家管轄海域,不是公海,外國軍用機艦在該海域享有的航行與飛越自由,但必須以尊重沿海國主權權利和管轄權、遵守沿海國的相關法律法規為前提。

美國在1994年同意加入《公約》,但國內一直並未批准。美國依據的相關法律是1958年生效的《日內瓦海洋法公約》,以及國際習慣法。但一般認為,《公約》中的大部分規定同是國際習慣法的內容,因此也對美國有效。

另外,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與海岸防衛隊所奉行的《美國海上行動法指揮官手冊》,則將領海之外的海域,即船艦享有自由航行的海域統稱做「國際水域」。

反駁中國主張 美:台海屬國際水域 蘇貞昌:台海絕非中國內海

<轉載自202261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美再就台海問題爭議。對於中國多次強調「台灣海峽非國際水域」,美國反駁指出,台海是國際水域,範圍內的航行及飛行自由受國際法保障。內地專家認為,「國際水域」一說是美國出於海上行動目的而單邊擬制的概念,中國毋須採納。

在近期新加坡舉行的第19屆香格里拉對話會上,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魏鳳和10日與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會晤表達中方對台灣問題的強烈表態,隨後又發表主旨演講稱為統一「一定會不惜一戰」。彭博社周一引述消息人士指出,中國軍方官員近幾個月來與美方會晤時,多次聲稱台灣海峽不是國際水域。

在本周一,中國外交部亦提到,中國對台灣海峽享有主權、主權權利和管轄權,「有關國家聲稱台灣海峽是國際水域,中方對此堅決反對」。

不過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相隔一日就反駁,據路透社,他在電郵中回覆稱,台灣海峽是一條國際水道,這意味着台灣海峽是公海自由的區域,根據國際公約保障之下,具有包括航行和飛越的自由。他重申,美方關注北京對台的侵略言論和脅迫行為,美方將繼續在國際法允許的地方飛行、航行和行動,包括穿越台灣海峽。

台灣行政院長蘇貞昌昨日亦表示,中國大陸要併吞台灣的野心從不停止,也從不遮掩,台灣海峽為國際自由航行水域,絕非中國內海。

在北京,國台辦再次反駁美國和台灣的說法。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昨表示,民進黨當局炒作問題完全是為了配合外部勢力。「完全是基於『台獨』分裂圖謀,這種做法損害兩岸同胞利益,也損害中華民族利益,令人不齒。」

據彭博新聞引述知情人士透露,中方官員近日否認台灣海峽是國際水域的提法,引發拜登政府內部疑慮。而過往,台海的法律地位,並非中美官員會晤時經常談論的話題。

陸學者:美單邊擬制國際水域概念

北京着力強調當中的法律依據,台灣海峽最寬的地方約220海里,最窄處僅約70海里,而專屬經濟區可劃到海岸線以外200海里。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中國國內法,台灣海峽水域由海岸起,依次為中國的內水、領海、毗連區和專屬經濟區。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研究員李明杰指出,《公約》沒有「國際水域」一說,該詞是美國出於海上行動目的,單邊擬制的概念,中國毋須採納。

《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前日則稱,這幾年美艦通過台海,解放軍都派軍艦和飛機監視。隨着中國公開否定台海是「國際水域」,「解放軍採取更堅決行動,對抗美國軍艦和飛機在台海的有害行徑完全是可能的,而且我認為,那會成為一個趨勢」。他另稱,有台灣分析人士說,大陸的聲明是為最終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展開法律準備,「他們那樣想也沒壞處,因為兩岸終將統一」。

京曾稱台海是陸台共享「國際水道」

翻查資料,解放軍航母遼寧艦在2017年通過台灣海峽,當時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表示,台灣海峽是大陸與台灣共享的國際水道。當時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唐納(Mark Toner)被問到台灣海峽是否為國際水域時,表示「我不確定」。

 

2022年6月14日 星期二

北京指台海屬內海 美媒:華府關切憂慮

<轉載自202261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國官員近期在公開場合,頻繁向美方傳遞「台海非國際水域」的說法。美媒稱中方官員這一新近出現的提法,已引起拜登政府關切和憂慮。就北京方面對台海「內海化」的表述,台灣外交部反駁指,台海為國際水域,支持美軍自由航行。

台指國際水域 支持美軍自由航行

繼中國防長魏鳳和在剛落幕的香格里拉對話會上,就美艦有否權利自由航行穿越台海一事向美國防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喊話,指台灣海峽屬中國內海之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3日見記者時,再表示台灣海峽屬於中國,警告美艦不應穿越巡邏,造成新冷戰。他甚至表示,國際海洋法上根本沒有「國際水域」一說。有關國家聲稱台灣海峽是「國際水域」,意在為其操弄涉台問題、威脅中國主權安全製造借口。

據彭博社報道,中方官員最近在多個層級和多個場合向美方轉達了這一說法,因「台海內海化」表述在過去中美官方交流中並不常見,該情况在拜登政府內部已引發疑慮。對此,台灣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昨日反駁指,台灣海峽屬國際水域,台灣支持美國軍艦在這一水域通行,並稱美艦的通行增進了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中美台海議題交鋒 次數烈度均超以往

<轉載自202261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近期中美角力博弈升溫的一條支線必屬台灣議題。事實上,中美雙方近來已就台海議題多次作外交交鋒,無論次數抑或言辭烈度,均超越以往。

長期以來,中國大陸方面都表示,如有必要會以武力收復台灣。防長魏鳳和最近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亦更明確表態,如有人作出把台灣推向獨立的實質動作,大陸軍隊「必將不惜一戰」。對於美國防長奧斯汀指摘北京正在台海採取愈發令人不安的軍事試探,魏鳳和也回應道不相信美國能真正遵守對於涉台的從前承諾。

台始終是中美最易紛爭矛盾點

兩國防長在香會上的一舉一動,皆因中美關係緊張備受關注。有美媒說,兩人場內場外的「唇槍舌劍」,讓需要回暖的中美關係在香會一役再變無望;也有英媒指,兩名防長今次互放狠話,潛台詞則是「管控衝突」。但共識亦顯而易見,那就是兩位防長的交鋒再一次突顯出,台灣始終是中美之間最易紛爭的矛盾點。

對於台灣問題的頻繁交鋒,還帶來了政治言語的激進升格。伴隨着在台海地區展開軍事活動,大陸官員近期更換掉了曾經使用的涉台地理概念,多次對美方或於公開場合指台灣海峽不是國際水域。而美國總統拜登上月也給出了令人意外的一番表述,稱台灣若遭到大陸攻擊,他將動用軍事力量來保衛。儘管後續於不同場合被其他官員解畫,指他其無意改變既有政策,但這仍被認為是對美國涉台議題保持「戰略性模糊」傳統的一次摒棄。

2022年6月13日 星期一

4書全指港非殖民地 「英國僅殖民統治」

<轉載自2022613 明報 加東版 港聞版>

過去有教科書刪走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句子;早前香港歷史博物館閉館翻新,暫設的濃縮版展覽亦再沒有「殖民地」字眼。翻查來自3個出版社4本經送審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民科)課本,全部明確表示「香港不是殖民地」,有課文解釋稱,雖然英國按「殖民地」模式管治香港,但清朝以後的中國政府均不承認不平等條約,亦從未放棄香港主權。

4本公民科新書屬單元主題1(「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由三條不平等條約看香港問題的由來,全部均指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中國1972年要求聯合國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把港、澳從殖民地名單中刪去,獲大會以大比數通過,強調香港不具殖民地地位。

有課本以補充資料說明「殖民地與殖民統治」,指若國家宣布一地區為該國殖民地,國家享有該地區的主權和治權;若國家對一地區實行殖民統治,國家「只擁有該地區的治權,並不擁有主權」。課文續稱,中國一直擁有香港的主權,英國「只是在香港實行殖民統治,因此香港不是英國殖民地」。

「國安法利特區利國家」 練習題要求提理據支持

教育局一年前推出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提及該科不少課題涉及歷史文化、道德標準、法理法治等,教師不應引導學生將探究方向「囿於正反二元對立」。翻查上述公民科新書的練習題。普遍題目不要求列正反意見,有題目問「實施國安法既有利香港特區,亦有利國家」,要求學生利用所提供資料及「就你所知」,提出理據支持該看法。

2022年6月11日 星期六

美防長:北京侵略性趨強 盡力助台自衛 解放軍將領斥打「台灣牌」嚴重虛化掏空一中政策

<轉載自202261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美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11)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發表演說,指北京在包括台海的亞洲地區變得愈發具侵略性,強調美國仍會盡己所能處理與中國緊張關係並防止衝突。對此,有中方將領反駁,指美國打「台灣牌」是嚴重虛化掏空「一中政策」。亦有台灣學者認為,因美國挑撥,兩岸恐怕唯有一戰。

中美雙方於今屆香會上的互動備受關注。奧斯汀繼10日香會召開前夕,與中國防長魏鳳和在場邊舉行會談後,昨日在香會上再發表題為「美國印太戰略的下一步」的演說,指美國會持續與包括台灣在內的盟友站在一起。據路透社報道,奧斯汀表示,北京在台灣周邊持續增加挑釁和破壞穩定的軍事活動,包括解放軍幾乎每天在附近軍事飛行,認為做法會破壞印太地區安全、穩定及繁榮。其重申,美國對台政策未有改變,仍是持續反對任何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行為,在「一中政策」下會持續履行台灣關係法的承諾,包括協助台灣維持足夠自我防衛能力。

奧斯汀:不尋求「新冷戰」 或亞版北約

奧斯汀表明,美國聚焦維持台海和平、穩定及現狀,這既關乎美國利益,也是「國際關切的事項」。他指,美國不尋求對抗或衝突,不尋求「新冷戰」或是亞洲版的北約(NATO),但將會擴大區域安全合作,以達成區域願景。他還表示,美國會「盡一己之力,以負責任的方式處理這些緊張關係,以防止衝突,並追求和平繁榮」。

中通社、澎湃新聞報道,作為對奧斯汀演說內容的回應,出席香會的解放軍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副參謀長張振中昨向傳媒表示,美國推出印太戰略,意圖是維護霸權體系,批該戰略逆歷史潮流而動,違背地區國家普遍意願,「一定是一個失敗的戰略」。他批評美方言行不一,仍在不斷打台灣牌,嚴重虛化掏空一中政策,如處理不好會對中美關係「造成顛覆性影響」。

張振中指,印太戰略首先製造分裂,美在亞太地區搞小圈子,試圖把亞太地區帶入地緣博弈、陣營對抗的陷阱,嚴重衝擊該地區以東盟為中心的區域合作架構,損害地區國家的整體和長遠利益;其次,印太戰略煽動對抗,「美國已經搞亂了中東,歐洲,還想搞亂亞太嗎?」;其三,印太戰略破壞和平,亞太國家主流聲音是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美國反其道而行之,「鼓吹大國競爭,製造軍事對抗,派戰機在南海耀武揚威,大搞軍事霸權,伙同同盟進行軍演」,加劇地區緊張。

有台學者指美挑撥 「兩岸恐唯有一戰」

香會上中美雙方有關台灣議題的言論,令到台海軍事衝突可能性再受關注。中評社報道,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張麟徵分析指,美國不希望台海和平解決,不容忍兩岸統一是其底線。關於兩岸和平解決的可能,她認為因美國挑撥,加上台灣人不願意,「兩岸恐怕唯有一戰」。她還指,「美國既然不敢介入俄烏衝突,也就更不敢惹毛中國」,所以美國屆時也不會介入台海衝突。

胡錫進:解放軍實力須讓美軍望而生畏

<轉載自202261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就中國防長魏鳳和與美國防長奧斯汀(Lloyd Austin)10日於香格里拉對話會場外會晤一事,《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昨發表評論指,中國要比美台更不怕打,解放軍的實力必須讓美軍望而生畏。

魏鳳和在會談時向奧斯汀強調北京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稱「如果有人膽敢把台灣分裂出去,中國軍隊必將不惜一戰」。

胡錫進昨在微博發表題為「中美防長談得不錯,解放軍的實力必須讓美軍望而生畏」的評論,指無論雙方談成什麽樣,中國國家安全的基石一定是加快力量構建。

美國現在愈來愈「怵頭」(普通話俚語,「懼怕」)在中國近海與解放軍直接交戰,因為一是中國為核大國,二是解放軍在台海常規力量集結能力愈來愈大於美方,「真a在這裏軍事交鋒,美軍極可能吃大虧」。

胡錫進表示,中國必須不斷強化台海力量格局演變的趨勢,「要讓整個美國都清楚,他們干涉台灣問題,意味着自己根本承受不起的風險」。

他又指「中國不想在台海打仗,但我們一定要有實力不怕打,或者說我們要比美台更不怕打」;「中國需要把圍繞自己領土的和平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裏,我們不能對美國的善意抱有幻想」。

陸暫停輸入台石斑 台不排除世貿申訴 否認品質問題 稱勿影響兩岸關係

<轉載自202261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繼暫停進口台灣鳳梨、釋迦、蓮霧後,大陸的海關總署前天以檢出禁藥為由,宣布周一(13)起暫停輸入台灣石斑魚。台農委會昨否認台灣石斑有質量問題,並指摘大陸違反國際規範,不排除向世貿組織(WTO)申訴。陸委會則呼籲大陸盡快通過溝通解決問題,勿因此影響兩岸關係。

前一天美宣布第三度對台軍售

據海關總署網站消息,去年以來,大陸海關多次從台灣輸人的石斑中檢出孔雀石綠、結晶紫禁用藥物,還檢出土霉素超標。為防範風險,保護消費者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依據大陸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決定自2022613日起暫停輸入台灣石斑。而在此前一天,美國政府宣布本年第三度對台軍售,主要提供「海軍艦艇零部件及相關技術支援」。

台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昨透過視訊批評大陸違反相關國際規範,強調台灣石斑品質佳,去年大陸雖通知檢測出台灣2處養殖場用藥超標,但經追查,品質都安全無虞、完全符合規定,但大陸卻無回應。中央社報道,陳吉仲說,近日會再把科學數據等透過兩岸動植物檢疫管道提供給大陸,要求盡速回應,若持續無回應,不排除再到WTO申訴。

農委會計劃通過調節石斑上市時間與產量,對內拓展銷路及鎖定美國、新西蘭、加拿大及歐盟等市場,來化解事件帶來的影響。陳吉仲亦表示,已把石斑大量轉移到其他國家外銷,以去年為例,出口大陸跟香港已從往年1萬多噸,降到約6000噸。

陸委會表示,暫停輸入台灣石斑,已傷害台農漁民權益,影響兩岸農產貿易。陸委會對此表達遺憾及不滿,並呼籲陸方盡快取消禁令,以兩岸溝通協商讓兩岸農產貿易重回正軌,不要讓技術性問題影響兩岸關係。

大陸一直是台灣石斑的主要市場,去年台灣石斑外銷量約6681噸,產值約新台幣16.81億元(4.45億港元),其中出口以大陸最為大宗,佔外銷量91%,另也有外銷包含香港、美國、日本及紐澳等。

朱立倫打親美牌 開錯藥方巧反拙

<轉載自2022612 明報 社評>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近日訪美,在多個場合高調宣揚國民黨的「親美」、「反共」立場,稱「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與中共要做「價值與制度的競爭」,兩岸要「有原則地」交流,云云。相關言論在海峽兩岸引起較大迴響,台灣輿論認為,朱的言論或是出於選舉的需要,急於洗脫國民黨「親中」色彩,向美國交心,打消華府對國民黨的疑慮。但朱的言論在美國反應冷淡,在國民黨內卻引致深藍陣營的失望,反映其薄弱的政治理念和投機的政治性格,也折射其領導威望與政治智慧的不足。如果這真是他的兩岸政策主軸,指望以此令國民黨重返執政則大成疑問,只會令國民黨失去靈魂初心,變成民進黨的附庸,被進一步邊緣化。

朱立倫訪美,有修補對美關係的意味。2008年馬英九當選總統後,關閉了國民黨駐美代表處,對美事務統由外交部負責;2016年國民黨失去政權後,未再派人駐美;2019年人氣鼎盛的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亦未按慣例訪美;加上近年國民黨在島內主導「反萊豬」運動,即反對民進黨政府開放美國含「瘦肉精」(學名「萊克巴胺」)的豬肉進口,被標籤為「親中反美」。為重建與美方關係,國民黨去年11月起籌備恢復駐美辦事處,最後選址在華盛頓一棟能遠眺國會山莊的大樓9樓,並由國民黨國際部正副主任擔任駐美處正副代表。朱立倫今次訪美,行程之一就是主持辦事處開館儀式,標榜「我們回來了」。所以,他在行程中反覆強調「親美」,並不出人意料。

與美修好對陸強硬 丟失黨魂東施效顰

曾經是留美博士的朱立倫,在美期間大談國民黨與美國「並肩作戰」的記憶,強調兩者的歷史和價值觀鏈接,甚至說出「國民黨是永遠親美的政黨」等肉麻之語。雖然國民黨歷史上的確一向親美,但馬英九時代的國民黨強調的是「親美和中」,朱立倫在美卻屢屢強調「反共」、「抗共」,甚至「與中共做價值與制度的競爭」,又指「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就反映出其言論與國民黨近年的所謂「改革」和「兩岸新論述」之間的草灰蛇線。

在兩年前江啓臣任國民黨主席期間,黨內就有聲音質疑「九二共識」成為選舉的「票房毒藥」,江也多次表示,「九二共識」只是「工具性論述」,若北京無法正視「中華民國主權」的話,「九二共識」就會產生問題。他主導下的國民黨改革委員會提出的「兩岸新論述」建議案,只肯定「九二共識」的「歷史貢獻」,卻提出大陸必須先正視所謂「中華民國」才有兩岸共識。即使如此,在2020年的總統大選中,國民黨仍然輸給民進黨。

朱立倫2015年任國民黨主席時曾率團訪問大陸,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會晤,是繼連戰、吳伯雄之後,第3位登陸進行國共交流的國民黨主席。所以當他去年再度當選國民黨主席後,習近平按照慣例,向他發出賀電。而在之前江啓臣當選時,卻未收到中共的賀電。習、朱兩人當時在賀電和感謝電中,均有提及以「九二共識」為基礎和「反對台獨」。

棄九二共識打選戰 自廢武功將邊緣化

其實,朱立倫在美期間接受鳳凰衛視專訪時,也強調國民黨要做兩岸和平的促進者,而不做麻煩製造者,又重申「反對台獨」的立場。他在紐約祭拜朱氏祖宗時,更自稱是北宋詞人朱敦儒的第29代孫,朱家最重要的傳承就是忠孝,希望傳承這一精神。或許是理解朱走鋼線的用心良苦,北京國台辦發言人對他的美國言論並未「痛批」,只是不點名地溫和告誡稱,「九二共識」不容任意扭曲,「在涉及民族大義、大是大非等重大問題上,要保持頭腦清醒,把握正確方向,放遠眼光,站在歷史正確一邊」。

在朱立倫訪美的同時,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北京會晤包括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在內的台灣訪客時指出,「祖國統一是歷史大勢」,大陸「既有和平統一的戰略定力,也有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意志」。汪洋這番說話,顯示北京不再介意島內政治生態變幻和統獨勢力消長、「以我為主」的決心。不管有多少策略考量,朱立倫在美的一些「過火」發言,在國民黨內特別是深藍陣營,還是引起了負面反響。不少人批評朱對兩岸的講法是對民進黨兩岸政策「拿香跟拜」,屬東施效顰,「這款黨主席好像是民進黨派來的」。而且,年底的縣市長「九合一」大選在即,國民黨提名爭議尚未解決,朱卻此時跑到沒有選民的美國去交「投名狀」,對島內選情並無幫助,令人懷疑他是為博取美方信任,鞏固自身權力地位,為2024年角逐總統鋪路。

有識之士早已指出,國民黨在選戰中失利,原因是多方面的,拋棄兩岸交流的政治基礎「九二共識」,是開錯藥方拿錯藥。國民黨作為在野黨,與民進黨爭相向美國爭寵,不僅欠缺籌碼,反而失去與執政者的路線差異,自廢武功,得罪深藍支持者和黨內基本盤,放棄與對岸溝通的優勢,在中美台三邊關係中失去話語權,弄巧成拙,最終令國民黨更加邊緣化。

2022年6月9日 星期四

「親美」能挽救國民黨嗎?

<轉載自2022610 大公報 欄名:隔海觀瀾 撰文:朱穗怡>

近年國民黨每次選舉失利時,黨內就會有聲音叫囂「中國國民黨」應該改名為「台灣國民黨」,以此去掉所謂「親中」標籤,希望獲得綠營選民支持。但如今「中國國民黨」可能要改為「美國國民黨」了。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近日在美國訪問時聲稱「中國國民黨是『親美』政黨,不是『親中』政黨」、「國民黨100年來持續對抗共產主義,與中共做價值與制度的競爭」云云。朱立倫大喊「國民黨親美」,當然是說給美國人聽的,但美國人恐怕會更看不起中國國民黨。所謂「親美」,說穿了,就是要當美國的跟班、打手。中國國民黨自我矮化,在美國人面前畢恭畢敬,美國人又怎會把這種沒有腰骨的政黨放在眼裏呢?

多年來,堅持「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一直是國民黨兩岸路線的核心精神,但自國民黨在2016年和2020年大選接連落敗後,其兩岸路線發生微妙變化,甚至黨內有人把敗選原因歸咎為「國民黨因堅持『九二共識』而被貼上『親中』標籤,導致不獲選民認同。」

20203月國民黨立委江啟臣在當選國民黨主席當天和就職典禮上都沒有提到「九二共識」。同年6月國民黨改革委員會兩岸論述組也隻字不提「九二共識」、反「台獨」,反而拋出所謂「四大支柱」,聲稱「正視『中華民國』,才有兩岸共識,優先行動為恢復『中華民國』在國際組織的合理地位。」這根本就是搞「兩個中國」,與民進黨當局宣揚「一中一台」的「台獨」路線無異。後來國民黨全代會雖然再次重申堅持「九二共識」,但路線風波並未因此平息。同年10月,國民黨「立委」竟然在立法機構提出「台美復交」、「請求美國協助抵抗中共」兩項提案。難怪最近朱立倫訪美宣揚「國民黨親美」了,其實早有端倪。

中國國民黨近年不斷標榜自己「親美」、「不親中」,無非就是為了選舉。今年年底島內將舉行「九合一」地方選舉,但「親美」就使國民黨贏得選舉嗎?國民黨在選舉中落敗,是因為「親中」、「不親美」嗎?這是國民黨掉進了民進黨當局的陷阱。近年民進黨當局大肆進行政治操弄、散播謠言、抹黑大陸、欺騙選民,而民進黨當局營造的這種「反中」氛圍使得國民黨一些人以為「國民黨輸掉選舉是因為『親中』。」

回想起20085月至20165月,國民黨馬英九執政時期堅持「九二共識」,改善兩岸關係,兩岸雙方簽署了23項協議,有力推動了台灣經濟民生建設。至於國民黨在選舉中落敗則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人選問題、動員能力、內部紛爭等。

近幾年國民黨兩岸路線靠向民進黨,其政黨支持度不僅沒有提升,反而被嘲笑是「小綠」。如今即使朱立倫喊出「親美」,恐怕也比不上民進黨「親美」。因為民進黨的「台獨」黨綱讓華府「放心」。而國民黨的兩岸路線搖擺不定,既得罪深藍選民,又吸引不了綠營選民;既討好不了華府,又惹惱了北京。

國民黨應該繼續堅持「九二共識」,堅定走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軌,切勿自毀長城。

市民對候任特首李家超的期望——不再「三失」、幹實事、穩固基石

<轉載自2022610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周永新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近日朋友相聚,慣常的一句話:「你對李家超的新政府有什麼看法?」各人的看法,在乎他們的立場和取向,及所屬階層和經濟條件,難有統一意見。過去一個多月來,從接觸的人中,我綜合了他們對新一屆政府的期望——這些意見絕對沒有代表性,有些更是自己的解讀,但現在提出來,或可幫助李家超在未來施政上更貼近民情和民意。

休養生息 不再失醫失學失業

第一,市民的普遍願望是不想新政府在最初成立的兩三年「大搞特搞」,因經過過去幾年的動盪日子,市民盼望有較長時間恢復元氣,也是一般理解的「休養生息」。

「休養生息」並非指新政府可以「躺平」、什麼都不做,而是避免展開一些規模大、卻沒有把握可達成目標的民生改善大計,例如翻天覆地改革現行醫療制度,而應集中精神和力量處理一些急待改善的措施,例如長者和殘疾人士所需的醫療和住院照顧、學童恢復正常學校生活後得到適當協助,及打工仔保住飯碗之餘,更能獲取合理報酬和安全的工作環境

市民所以渴望穩定的生活,因為他們發覺,過往看似平凡的日子並非理所當然,而過去幾年經歷的「三失」——失醫、失學、失業——或許再次出現,成為生活常態。因此市民盼望未來兩三年,新政府能以市民福祉為念,協助市民重新踏上正常生活。

第二,李家超決定參選以來常掛在嘴邊的,也是市民聽得最多、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說政府必須「幹實事、幹成事」,施政必須「以結果為目標」。什麼是李家超心裏的「實事」?或許是他提出的「提前一年上樓計劃」,或許是扶持1000名居於劏房的初中生成長,但在市民心裏,什麼才是他們渴望看到的「實事」?以下是一些市民的意見。

通關是市民心中大事

1)香港何時才能與內地通關?何時才能外遊回來後不用隔離?與內地通關的目的,並不單純為了內地居民可來港消費,從而振興本地經濟,而是回歸以來,香港與內地居民已建立千絲萬縷的關係:經貿往來自然以倍數增加,但跨境婚姻更徹底改變了香港人口結構和家庭組織。

2020年新冠疫情開始以來,香港與內地往來受到限制,從此有多少夫婦兩年多來未能相聚?多少孩子未能來港上課?多少在內地/香港工作的子女未能過關探親?總的一句,通關是市民心中的大事、實事。

至於出外旅遊,市民的目的並非單純為吃喝玩樂,而是在繁忙工作中有機會出外抖抖氣、散散心,「充電」是也!兩年未能出外旅遊,不少市民心緒不寧,甚至患上抑鬱症。李家超應體諒市民出外旅遊的迫切盼望,在這方面為他們做點實事。

2)過去兩年,政府先後派發現金及消費券。對於措施應否延續,市民或有不同意見,但不少人覺得,政府與其搞這麼多收入和資產審查的援助計劃,不如簡單地每年向市民派錢,猶如澳門的做法。

這並不是什麼「基本生活收入」,而是讓市民在自己收入以外,多得政府一些補助,令他們生活好過一點——低收入者可有額外金錢購買必需品;收入中等的可全家出外散心或吃幾餐豐富的;高收入者可多捐助有需要人士。政府若能每年派錢,市民欣慰之餘,也會覺得政府顧及市民需要,並非空談。

3)梁振英當特首時,常說「民生無小事」,因為對升斗小民來說,最貼身的小事就是大事;相反,政府什麼雄圖大略,市民常不當一回事。最近申訴專員批評食環署滅鼠不力,相信不少市民都有同感,特別住在人口稠密地區的居民,不但鼠患嚴重,整個地區的環境衛生都十分糟糕,後巷滿佈雜物、街道垃圾堆積如山、污水臭氣熏天(還好現在有口罩相隔)、僭建招牌燈飾雜亂無章。

有意見認為,這是世界大城市的通病;不過香港自上世紀70年代初即推行「清潔運動」運動(Keep Hong Kong Clean Campaign),為什麼半個世紀過去,香港不少地區衛生環境猶如發展中國家的落後城市?在大灣區城市的排名中,香港的潔淨情况並不樂觀!

李家超要做實事,改善市民居住環境應是他首要任務之一。市民的居住面積已十分狹窄,走到街上還要忍耐惡劣衛生環境,怎教市民感到舒暢?政府若然有決心,改善衛生環境並非不可為,而且可以在一兩年間見到成效!這樣,市民會覺得李家超領導的政府,真的為市民做實事。

營造平和氣氛 開創共融新氣象

第三,回歸以來,中央常強調必須保持香港長期繁榮和穩定,所以當2019年「修例風波」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壞和動盪時,中央即果斷通過《港區國安法》,以及確立「愛國者治港」原則、完善選舉制度,保證「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李家超競選政綱中提出「奠定穩固基石」,但穩定的社會,除了倚重國安法的實施,及「愛國者治港」得到充分落實之外,市民盼望李家超能多走一步,在社會營造平和氣氛,開創市民共融的新氣象。

無可否認,香港近年出現了嚴重矛盾和對立,甚至到了一個地步,爭拗雙方不再尋找共識,只顧重申自己立場和信念,堅信自己所持的才是公義和真理。

在這情况下,李家超怎樣可以營造平和氣氛?首先,平和氣氛並不單單屬於政制發展方面的討論,而是在社會各個不同領域和層面上,政府都盡力營造一種凡事都有商有量、接納共融的氛圍,避免社會出現過往那種互不相讓、一拍兩散的局面。

不過,對立雙方能夠有商有量、接納共融,並不是政府放低雙手便可得到,而是政府透過不同途徑,努力拉近雙方距離的結果。例如最近關於最低工資的檢討,勞資雙方都有意見,政府絕對不能指摘任何一方佔據道德高地便可解決問題;其實,政府必須做的,是首先有自己的立場和意見,這樣才能促使雙方協商、達成共識。又如社福界最關心的整筆撥款制度,社署的態度不能模稜兩可,必須提出制度不足之處,這樣才能結合資助機構和社工的意見,提出雙方都能接受的改善辦法。

市民不會期望李家超出任特首後,社會爭拗隨即一一解除,但只要政府關心市民福祉,把社會建基在平和的基礎上,鼓勵市民凡事有商有量,縱使結果不完美,市民若然相信政府所做的是為了公眾利益,基石自能穩固和堅實。

2022年6月7日 星期二

大江東去浪淘盡 驚濤拍岸千堆雪──回歸25年港府官員今昔對比

<轉載自202268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劉銳紹 時事評論員>

香港民意研究所昨天發表「一國兩制25周年中期民情總結」。25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剛好是「50年不變」(當年之說,如今已不多提)的一半。撫今思昔,不禁令人想起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一國兩制」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昔日確是風雲人物,如今已隨歲月的浪濤逝去;眼前的一國兩制,隨着中外時勢轉移,又像驚濤拍岸,故有今天的標題。

1)就我的觀察 25年分3個階段

──19972003年。這是香港回歸初期的6年,當時為了吸引台灣統一,努力示範一國兩制可行,同時向世界顯示中國大陸繼續改革開放,所以治港政策大致以寬鬆為主。此外,還刻意制約內地不同力量(包括省市)對香港的影響,讓港府自主發揮。還有,本地的「傳統力量」(當時還未有「建制」之稱)躍躍欲試,但也受到勸喻,希望他們先行努力提高水平。因此,當時的施政仍以「港英遺臣」的公務員為主,旨在顯示平衡過渡。這些政策基本按照1980年代構想中的一國兩制實行,也是我經歷「兩制」落實得最好的時候。

──20042014上半年。2003年「七一大遊行」之後,下半年中央成立港澳工作協調小組,曾慶紅任組長。由那時起,治港意念有若干變化。例如,對公務員文化開始有微詞,認為公務員隊伍未能好好配合董建華施政;此外,認為港人「沒有做好適應回歸的準備」,於是2004年初開展「愛國者討論」(近年的「愛國者治港」更是具體部署)。這個時候的政治壓力還不算大,北京仍希望通過經濟手段(例如「自由行」和「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解決「深層次矛盾」(溫家寶語),但卻忽略和掩蓋了公民及政治權利上的矛盾,形成日後更大的矛盾。不過,這段時候仍可以「有商有量」,與泛民陣營未至於勢不兩立。

──2014下半年至今。內地發表《「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此後不斷強化「牢牢掌握全面管治權」。「雙普選」表面仍有希望,但港人感到名存實亡,2014年爆發「雨傘運動」,這是積累多時的公民和政治權利不平衡甚至進一步傾斜的結果。其後,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港府提出修訂《逃犯條例》,更是矛盾升級;2020年實施《港區國安法》,北京感到「穩定和安全至上」,港人則感到「高壓」、「應有的政治權利被剝削」,形成更大的摩擦和衝突。

綜合上述3個階段,可見一國兩制在1980年代的重點和後來的重點,已明顯不同。北京認為政治要緊抓不放,港人則努力爭取兌現《基本法》的承諾(包括普選)。這不單是政治文化的問題,還是權力的問題,矛盾由此延伸。

2)「兩制」非理解差異 乃實利問題

──中央認為港人要「全面、準確理解一國兩制」,意指港人過去的理解錯誤。這可以形容為想法各異;但說到底,這是掌握實權、實利和實力的一方,願不願意放開權力(以不影響政權安全為前提)的問題。現實上,北京認為無此必要,也沒有信心,自然不會放開;即使港人沒有否定中央和政權的念頭,但也無法令北京釋疑,還被理解為「與中央對抗」。多次事件反映,民間在公民權利的抗爭很容易被上升為「顛覆政權」,或被一葉障目,出現界線不清,演變為行動衝突和跌入觸犯法律的困局。

──由於近年中外形勢變化,香港成為中外角力的焦點之一,北京因此更擔心香港「被外國勢力和外部勢力利用」,繼續對中國不利。這一點確有迹可尋,可以理解,但毋須變成主要矛盾,更毋須變成中央與地方、內地與港人之間的矛盾。其實,外國(即使美、英)並不重視香港的民主發展,只是藉此作為「搞亂對手陣腳」的招數之一,所以不宜自亂陣腳。事實上,如果香港人沒有感受到北京愈來愈大的壓力,普遍也不會親外。換言之,本來是中外角力的矛盾,卻變成內地與香港的矛盾,值得嗎?

──北京嘗試了幾種模式(例如董建華的商界背景、曾蔭權和林鄭月娥的公務員背景、梁振英的親北京背景),但都是通過代理人的間接管治。近年,中央直接管治的色彩愈見明顯,在解說原則、理念、政策、措施等方面,垂直管治已呈現港人眼前。內地還有人形容:「既然你們香港人管不好香港,就讓內地人來管。」此語不是說馬上「京人治港」,但正在合理化內地對港的管治思維。其實,即使是港人特首和高官,誰人不是按中央政策辦事?如今,連按香港實際情况的「擦邊球」意識和行動也沒有。可見,到了這個時候,減壓也不會影響國家和政權安全,反而可以疏導怨氣,令「由亂到治,由治及興」的氣氛更佳。

3)民研數據反映的3個問題

──市民對特首的評分高低,與中央的治港政策有密切關係。以董建華和曾蔭權為例,當時北京的治港政策相對寬鬆,兩人在位期間的平均支持度分別是51.9分和58.1分。其後,北京治港政策趨緊,梁振英的支持度只有平均43.6分。到了林鄭月娥,矛盾和摩擦更多,她的支持度跌至平均39.1分。

──不同領導人的政策鬆緊,也反映在民意調查之上。例如,習近平2007年接任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在2010年主導通過了2012年政改方案,時任特首曾蔭權的民望隨即上升。2020年,香港政治氣壓出現近年新低,林鄭月娥的民望曾跌至只有18.2分。

──由此可見,寬鬆的政策較受歡迎,而特首只是政策執行者,關鍵是政策本身能否取得主流民意的支持。在往後日子裏,中央如果明白箇中奧妙,既協助港府搞好經濟民生,同時減輕政治壓力,自會產生更好效果。屆時面對外部勢力,也會應驗《念奴嬌.赤壁懷古》所說:「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但願如此!

胡錫進批朱立倫「親美不親中」國民黨是「百年爛黨」將被泡沫化

<轉載自202268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正在美國訪問的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稱「國民黨永遠都是親美的,給國民黨扣親中的帽子是錯誤的」。中國官方還未回應,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稱國民黨是「百年爛黨」,淪為「小民進黨」,最終泡沫化。

朱立倫還說,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與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一樣,是一種創造性模糊」。

中國國台辦目前尚未回應朱立倫的說法,胡錫進則先在其微博上表示,朱立倫的話傳到中國這邊,會讓很多公眾聽着刺耳,很不舒服。

胡錫進稱,朱立倫這樣的公開表態顯然比馬英九時期的國民黨表態後退了,顯示了國民黨在島內輿論和美國態度雙重壓力下的軟弱。他說,這就是島內選舉體制下不斷受選情塑造的國民黨。今後的國民黨很有可能對他們前輩堅守的一個中國信念打折扣,迎合選民的態度調整對一些關鍵問題的表述,他們的目標就是要勝選,對他們來說,能夠選贏才有其他的一切。而島內選民的態度則來源於大環境的塑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中美博弈,以及他們對台灣走親中溫和路線和走激進親美路線不同後果的評估。

國民黨在島內處境的惡化與美國在全球掀動反華浪潮所產生的某些效果有關。首先美西方和民進黨當局致力於妖魔化中國的政治體制,宣揚台灣是世界民主陣營抵禦威權體制的最前線,並進而製造「台灣民主」只有通過與中國堅決對抗才能生存的虛假悲情。他們在島內帶了一個很大的節奏,毒化了很多台灣人對兩岸問題的認知。

胡錫進稱,「我們當然不喜歡國民黨態度上的倒退,但我們生他們氣,罵他們百年爛黨都沒用,中國方面唯有通過我們自己的行動向島內施加更大影響,才能避免島內的政治氛圍被台獨勢力綁架,讓一個中國的主張在那裏不斷擴大政治生存的空間」。他說,中國影響島內政治環境主要有兩個手段,一是促進兩岸融合,把島內的利益與中國儘量多地連接在一起。二是加強軍事威懾,讓島內社會充分了解台獨的致命危險。現在看來,第二個手段的使用有更多緊迫性,隨着中國用行動對民進黨當局倒行逆施發出警告,擔心爆發兩岸戰爭的台灣民眾在增多,這給民進黨當局的謀獨路線畫出了一條現實的底線。

民進黨政策的盡頭如果就是戰爭,它終將被台灣民眾拋棄。而國民黨如果放棄一個中國,淪為「小民進黨」,最終不但無法立足於兩岸,就是在島內也將被泡沫化。

2022年6月6日 星期一

華府智庫演說未提九二共識 朱立倫:這還是目前需要

<轉載自20226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6日在華府智庫演講中表示,要與北京展開「基於原則的交往」,但未提及國民黨引為兩岸往來基礎的「九二共識」。朱事後面對記者兩度追問,稱無需浪費時間在九二共識本身,重點在解決問題,在美國國務院前回應記者又說,九二共識是創造性模糊,「還是目前我們所需要的,如果在沒有更好的方案以前,我們還是用這樣的方式希望能持續交流。」

朱立倫6日在布魯金斯研究院演說表示,國民黨堅持與北京展開「基於原則的交往」,以穩定兩岸關係、降低威脅和管控風險;這個問題自烏克蘭戰爭爆發後愈發急切。

記者提問,朱立倫並未提及九二共識,難道是要考慮另建構兩岸對話基礎代替?

朱立倫說,九二共識是「創造性模糊」,是「沒有共識的共識」,兩岸擱置爭議推動雙邊關係進展,這是國民黨的立場,國民黨希望為人民解決問題,因此不要浪費時間在「沒有共識的共識」上,那是基礎,仍是關鍵。

在拜會國務院結束後,朱立倫說,之所以演講中沒提到九二共識,是因為演講主題不是從國民黨出發,他說,九二共識是創造性模糊,「還是目前我們所需要的,如果在沒有更好的方案以前,我們還是用這樣的方式希望能持續交流。」

至於「跟北京基於原則的交往」指的是什麼,朱立倫說,有機會再談這些。

美國在台協會(AIT)前理事主席、布魯金斯研究院東亞研究中心客座資深研究員卜睿哲(Richard Bush)在智庫活動結束後被問到九二共識,他說,為對話設置前提非常奇怪也不應該,中國大概是唯一一個這麼做的國家;九二共識為處理簡單議題提供的基礎,馬政府時期就是如此,他認為,北京現在應該要採取更彈性的方式與台灣往來。

民進黨駐美代表處辦公室主任彭光理(Michael Fonte)也到場聆聽朱立倫的演說,他表示,朱立倫演講談到全面保衛台灣的層次,但有些問題沒有回答,例如九二共識的意思是什麼?沒有共識的共識?它是怎麼運作的?如何讓兩岸之間建構起對話?都是大問題,但朱立倫沒有嘗試回答,相信美國政府官員應該也會對他提問。


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力量計劃主任林洋(Bonny Lin)也對所謂「與北京展開基於原則的交往」充滿好奇,關切國民黨要如何多方面地穩定台海現狀,朱立倫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2022年6月4日 星期六

尊重歷史事實 還原六四真相

<轉載自202265 明報 社評>

今天是六四事件33周年,在北京,「天安門母親」一如過往發表祭文,追悼死者。八九民運是愛國民主運動,不應遭到暴烈手段鎮壓。內地官方強調,國家發展有目共睹,證明所走道路正確,當年發生的事情早有定論,惟回顧歷史,官方對八九民運的定性,由早期「反革命動亂」到後來的「政治風波」,其實亦非一成不變。當下大國對抗激烈,儼如回到冷戰時代,內地當局反對將人權問題武器化,強調世界不需要裝模作樣的「教師爺」,然而還死者及歷史一個公道,不應受到國際形勢波譎雲詭所影響,縱然時代在變、環境在變,尊重歷史,平反六四,仍須堅持。

愛國民主運動 不應暴烈鎮壓

對香港、內地以至國際社會而言,1989年是重要歷史分岔口,就在北京六四事件發生後數月,柏林圍牆倒下,東歐變天。兩年多後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經濟全球化時代來臨,中國逐步走出六四後西方的制裁孤立,以改革開放迎上全球化潮流,短短20多年間,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香港方面,六四事件某程度塑造了之後30年本港政治生態,港人對平反六四的堅持,甚至成為香港與內地的一條情感紐帶,跟兩地經濟民生融合,同樣發揮着扣連作用。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幾年世界大勢,令人覺得歷史發展有若鐘擺。美國擔心「世界一哥」地位動搖,動員西方盟友遏制中國;美俄之間的長期戰略矛盾白熱化,俄烏戰爭是一次地緣政治攤牌,世界格局彷彿回到冷戰時代,美國加緊操作人權牌,要給中國貼上「反派」標籤,北京則反指美國自身劣迹斑斑,無資格做教師爺。國際形勢急轉,香港亦迎來了政治生態巨變,維護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必須與外部政治勢力劃清界線,然而內外政治形勢變化,並不影響要求平反六四的正當性和必要性。

八九民運源於原總書記胡耀邦逝世,當時正值改革開放新舊思維激盪,官倒貪腐嚴重的時期,胡耀邦一生為民,兩袖清風,思想開明,與當時官場對比鮮明,其死訊在社會引起巨大迴響:北京民衆、工人自發到天安門廣場悼念胡耀邦,藉此表達對官倒貪腐和物價飛升的不滿;其後學生加入,事態演變至靜坐、集會、遊行等,訴求轉為爭取政治民主,全國許多省市都有民衆響應,發展成為一場波瀾壯闊的全國運動,這些歷史事實在在說明,其本質是一場愛國民主運動,六四事件是可以避免的悲劇,當局以暴烈手段鎮壓,不少死者家屬至今仍耿耿於懷,平反六四是要撫平歷史傷口,讓死者安息,讓家屬釋懷。

近年權力當局常強調,中國政府對「上世紀80年代末的那場政治風波及相關問題早有定論」,強調沒有穩定就不會有發展,中國所走的道路完全正確。這些年,國家發展成績斐然,全面脫貧更是重大成就,歷史意義非凡,事實證明西方模式並非唯一發展楷模,所謂「歷史終結論」站不住腳,然而就算國家走對了路,當局仍然應該直面歷史,包括過程中曾經犯下的錯誤。

聆聽諍言還歷史公道 民族復興之路更自信

回顧這33年歷史,權力當局對於八九民運及六四事件的官方定義,並非一成不變,由初時定性為「反革命動亂」,到後來含糊地稱為「政治風波」,字眼上的淡化,說明修正調整空間是存在的。當年與六四事件有關的決策者多已作古,又或淡出權力圈。過去10多年,先後有當年核心人物在境外出版回憶錄,就六四事件講述他們的版本,各人說法不一,甚至有互相矛盾之處,誰的說法準確,單憑現有資料,無從判斷。八九民運期間,權力當局內部對於如何看待及處理事件,明顯存在路線和意見分歧,不同的路線,可以導致不同的結局。圍繞八九民運的很多史實,至今尚未完全公開,還原六四真相是權力當局的責任,不管拖延多久,終歸要處理。

中共不是沒有糾正自己錯誤的傳統,文革後,鄧小平、胡耀邦平反了大量冤假錯案,糾正了「大躍進」和「反右」的錯誤,更否定了由毛澤東親自發動的「文化大革命」。若不是當時領導層衝破保守勢力阻撓,勇敢地否定「文革」,也不會有後來勢如破竹的改革開放大好形勢。近年國家發展有成,當局強調要有制度自信、歷史自信,全力朝發達國家之路邁進,樹立國際領導權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硬實力軟實力當然不可少,惟歷史瘡疤一日未消,外部敵對勢力就有攻擊話柄。世界不需要假借人權搞政治操作的教師爺,但權力當局應該多聽諍言。平反六四還歷史一個公道,民族復興之路,可以走得更自信。

斯洛伐克訪團抵台:強化支持雙方友誼

<轉載自20226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斯洛伐克國會及布拉提斯拉瓦省聯合訪問團一行5日上午7時許抵台,斯國國會副議長勞倫契克(Milan Laurencik)在機場簡短致詞表示,斯洛伐克支持台灣,這次到訪就是證明。

布拉提斯拉瓦(Bratislava)省省長德若巴則說,「我們來此強化並支持雙方友誼,以及與中華民國台灣擁有相當良好的建設性關係」;德羅巴並提及,此行將和許多台灣官員會面,布省也計畫與高雄市簽署伙伴締盟協定。

繼去年12月斯洛伐克經濟部次長葛力克(Karol Galek)率團訪台後,斯國國會副議長勞倫契克偕國會友台小組主席歐舒斯基(Peter Osusky)、布拉提斯拉瓦省省長德若巴(Juraj Droba)等國會議員及官員共10人,今日至10日以外交泡泡方式聯合組團訪台;由外交部政務次長曾厚仁代表接機。

台外交部指出,訪賓此行將晉見蔡英文、拜會行政院長蘇貞昌、立法院長游錫堃、外交部長吳釗燮、科技部次長陳宗權及衛福部等;吳釗燮將頒贈「睦誼外交獎章」給歐舒斯基,表彰他對深化台斯關係的貢獻,雙方也將簽署「台斯民事暨商事司法合作協議」。

其他行程包括中央研究院生技研究園區、工業技術研究院、國家實驗研究院半導體研究中心、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訪團也將赴高雄拜會市長陳其邁,並由德若巴與陳其邁簽署伙伴締盟協定、舉行招商說明會及參觀相關市政建設。


 









斯洛伐克國會副議長勞倫契克(Milan Laurencik)(前右四)與聯合訪問團成員,搭乘長榮航空公司班機在202265日上午抵達桃園國際機場,由外交部政務次長曾厚仁(前左三)代表前往B9國賓門接機。

2022年6月3日 星期五

美國務院復稱不撐台獨 專家指安撫維持平衡

<轉載自202264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5月初改動,美國國務院網站近日再次更新「美台關係事實清單」(Fact Sheet),補回上次刪除的「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字句,不過「台灣是中國一部分」則沒加上。美國務院稱,更新是為讓內容「呼應」國務卿布林肯526日發表的對華政策演講。有中國專家稱,美國就台海問題一直在「戰略模糊」與清晰之間來回擺動,今次改變只是美國一種平衡手段。明報記者

「台是中國一部分」續刪

美國國務院網站上次修改「美台關係事實清單」是55日,除了刪去「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等,還增加「美國長期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以『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以及《台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為指引」。在528日新版本,「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表述再次出現,並新增「美國數十年來對於台灣的態度始終如一」字句。同時被加回的文字還包括「美國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期待兩岸分歧以和平方式解決」,但上次刪去的「台灣是中國一部分」則未重新加入。55日版本中首次出現「六項保證」,在新版依然存在(見表)

提及對台軍售部分,新版除保留先前版本「美國將依循台灣關係法,提供台灣維持充分自我防衛能力所需防衛項目與服務外」,另外新增「(美國)將維持自身能力,以抵抗可危及台灣安全及社會經濟制度的武力手段或使用其他形式之脅逼」。

發言人:呼應美卿對華政策演講

美國務院一名發言人周四(2)以不具名方式對中央社稱,再次更新美台關係事實清單,是為讓內容呼應布林肯上月26日對華政策演說,他在演說中重申美國基於台灣關係法、美中三公報與六項保證的長年「一中政策」;否認修改是因為中國大陸施壓或抗議。他又稱,美國會繼續依循「一中政策」,支持台灣有意義的參與國際社會,深化與台灣的經濟關係。

美國國務院網站55日修改涉台表述後,中方反應強烈。中國外交部曾表示,這是虛化、掏空一中原則的小動作,又指美方應遵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台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純粹是美國內一些勢力炮製出來」,與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背道而馳,實質是將美國國內法凌駕國際義務,是非法和無效的。

長期關注台灣議題的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南樂(Lev Nachman)Twitter發文指出,如果美國的政策是不支持台灣獨立,最好明確指明,「在這種情況下,減少模糊性和潛在矛盾是好事」。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對本報稱,美國再次修改對台表述,有兩種可能,其一是過往操控不統不獨有些麻煩,因中國大陸實力上升,台灣和美國也有不安全感,而美國近日推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針對中國,卻沒將台灣納入,「總要玩一下文字遊戲」,兩面安撫以維持平衡,也避免與中國大陸衝突;其次拜登內閣也非鐵板一塊,對華戰略出現搖擺亦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