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

華緊扼NGO咽喉 怎與國際接軌

<轉載自2015530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 朱漢強 獨立環境政策評論員會社民工工作室創辦人>
「我是來學習的!」有位聲稱外地來的大叔一句「來學習」,便老實不客氣的由後排旁聽席,坐到會議桌前。這是筆者最近在內地替民間組織做培訓時的經歷。
這並非公開活動,按道理外人不會摸上門來,更厚臉皮的是,對方乾脆賴着不走。我不客氣地說:「你現在跑去中國銀行的董事會,跟對方說『我是來學習的』,看對方怎對你?」幾經艱苦,才把這位不速之客請走。沒過幾分鐘,「學習男」又來了。這一次,他跟在接待我們的民間團體負責人身後,身份變成機構的志願者,而且又添了一位隨身。
設審批制度 限組織進入中國
5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公布了《境外非政府組織管理法(草案二次審議稿)》(下稱「草案」),為香港等中國境外的非政府組織(NGO)「度身訂做」規管辦法,其中一項要求NGO在內地招募志願者時,要委託內地指定部門代勞。至於會否找到上文提及的「學習男」,天曉得,但你卻懂的。
草案的徵集意見稿雖說「保障(NGO)合法權益,促進交往與合作」,開宗明義面向境外機構,卻連英文版也欠奉,難怪連內地國安也私下說「有欠誠意」。一如內地民間組織普遍的看法,草案動機路人皆見,就是透過建立審批制度,在行政及財政等範疇架設大門,限制境外民間組織進入中國,同時控制有關組織對內地民間團體的資金渠道。
至於主管部門,也由過去的民政部,建議改由公安部門一把抓。兩者最大的差別是,後者住住從「國家安全」出發,腦袋裝載的可能是陰謀論顛覆說,而不是前者般多少願為民間組織給力上起作用。
北京不信任 憂藏反動禍心
據估算,目前在中國的境外非政府組織大約有6,000間,工作涵蓋扶貧、公共衞生、助殘、教育、環保、倡議、人權等20多個範疇。就香港而言,不但綠色和平、香港地球之友、世界自然基金會、無國界醫生、樂施會、香港復康會和一些家族基金會等受到管制,即使兩地義工交流、社工及助學組織、學術交流,都可以受到影響。簡言之,草案試圖把香港與內地所有民間交流,一網打盡。
中國境外非政府組織的作用,主要是彌補政府和市場失靈這兩個層面;對內地草根組織而言,也提供了觀念上、方法上和財政上的養份。以樂施會為例,從1987年到20143月,便在中國投入十億元的扶貧資金,單是汶川地震已超過1.6億港元。
中國政府當然明白民間組織帶來的正面能量,但只要戴上不信任的有色眼鏡,便容易擔心潛藏反動禍心,會帶來另一場顏色革命的風險,於是在助力和阻力之間做了收緊管制的抉擇。
也因此,別刻板印象地以為人權、宗教先算敏感議題,但凡民間活動大底都有問題,所以才會有近期連反性騷擾也被抓的荒誕情況。
俄印同設限 中國「吾道不孤」
中國政府有放大NGO的風險和恐懼嗎?我不知道,但觀乎俄羅斯日前立法宣布限制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活動,還有號稱民主國家的印度暫時吊銷了綠色和平組織執照,又取消近9,000家非政府組織的牌照,加上白俄羅斯也加入限制行列,似證明中國政府「吾道不孤」。
中、印、俄三個國家的人口,已佔去全球三分之一的人數,限制手段在國際間猶如築起高高的政治壁壘。這些大國在緊扼非政府組織的咽喉時,會否也在扼殺掉當地的公民社會,和自身與國際社會正常接軌的機遇?
草案公開徵集意見至64日,有在內地開展工作的民間組織和學界,務請把握表達意見的機會。

國泰等4空服員工會搞聯盟

<轉載自2015530 明報 加東版 港聞版>

國泰空中服務員工會前日同勞方談判達成共識,資方答允員方三大訴求。國泰工會噚日召開周年會員大會,答謝一班會員一直好支持工會行動,仲大送玫瑰花畀會員,日仲通過成立香港空中服務員聯盟,聯合埋港龍、英航同芬蘭航空本地工會,夾埋會有成過萬會員,相等全港三分之二空姐空少,實行壯大聲勢。

Emily噚日聽聞,國泰總經理Dominic Perret將被調職。有國泰員工話,Dominic一向好體恤員工,上星期工會發起包圍國泰城時,佢擔心下晝落雨,叫人開放體育城,鋪埋地墊畀員工避雨,不過聞說有高層唔太鍾意,叫人拆番地墊,仲話如果落雨就叫抗議員工返屋企。究竟係唔係呢件事令Dominic調職呢?

國泰就話呢個講法絕不正確,又強調有一套行之已久制度,管理人員會不時獲委到不同管理崗位,最新管理層變動會6月公布。

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外交部:條件成熟 南海島礁或開放

<轉載自2015528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對於持續升溫的南海填海造島爭議,外交部邊界與海洋事務司司長歐陽玉靖26日強調,南沙群島是中國領土,中國有權在相關島礁上部署必要的軍事防禦設施,但島礁建設主要是為改善駐守人員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並更好地履行作為大國應當承擔的國際責任和義務。他說,島礁上的設施將更多滿足各類民事需求,中方願在將來「條件成熟時」邀請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利用相關設施開展海上搜救等方面的合作。

稱設施多為民用 承擔國際義務

歐陽玉靖接受了新華社及《中國日報》的書面採訪,在回答一些國家稱中方島礁建設的速度和規模超過南海其他國家的問題時,歐陽玉靖說,中國作為大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和義務。中方建設活動的規模、速度與在南海承擔的海上搜救、防災減災、氣象觀測、生態環境保護、航行安全、漁業生產服務等方面的國際責任和義務相稱,是基於實際需要,是為向中國、周邊國家以及航行於南海的各國船隻提供更好服務。至於具體向國際社會開放哪些設施,中方將在有關工程建設完成後統籌規劃。

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

孫亞夫:無九二共識兩岸寸步難行

<轉載自201552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25日表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是,兩岸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他強調,台獨是兩岸關係最大威脅,兩岸千萬不要退回2008年前緊張動盪的老路,以前此路不通,今後則更加「寸步難行」。

台北論壇主辦的「變動中的兩岸新局回顧與前瞻」研討會昨在台北登場;孫亞夫則以「在新的重要節點上的思考: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為題發表演說。此外,旺旺集團副董事長胡志強、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國民黨大陸部主任高孔廉、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嚴安林等兩岸嘉賓學者受邀出席。

孫亞夫指出,保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在於「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兩岸只要保持和平發展大局,兩岸關係交流合作就有好環境,更可謂為兩岸政治協商創造條件,打破兩岸關係瓶頸。

他強調,希望兩岸關係不要被拖回到2008年之前10多年前停滯倒退、甚至緊張動盪的老路上去。「以往有人這條路沒有走通,今後有人要走這條路,同樣也會走不通,而且會比以前更寸步難行。」

去年太陽花運動,不只影響台灣政局,更衝擊兩岸關係,孫亞夫直言,「台獨」仍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最大障礙,只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政治基礎受到破壞,兩岸關係就會緊張、不安,協商就會中斷,交流合作環境就被限縮,涉外事務問題更難處理。

對兩岸交流「只經不政」,孫亞夫稱,兩岸關係長期存在政治分歧,導致兩岸政治商談一直未能實現,進而制約兩岸關係;嚴安林則直言,「只經不政」是近年兩岸關係「最大敗筆」,政治分歧不只制約兩岸經濟、社會交流,更壓縮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空間。

針對兩岸經濟交流只有少數財團受益的質疑,孫亞夫駁斥稱,兩岸經濟交流是遵循市場經濟規則,並未圖利大財團與企業;他更直言,經濟交流是兩岸發展最耀眼部分,「若把此抹黑,兩岸關係就會顯得黯淡」。

胡志強建議,兩岸局勢無時無刻在變化,但無論怎麼變都離不開「和平」的共識;台灣不應再繼續內耗,要想辦法超越「仇中與親中」的對立,朝向「合中與和中」大方向;大陸變化太快,台灣若不能了解,就不能了解世界局勢,更遑論謀求台灣最大利益。




















「變動中的兩岸新局回顧與前瞻」研討會25日在台北松菸文創大樓舉行,旺旺集團副董事長胡志強(右)和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左)兩人交換意見。

馬英九提南海和平倡議

<轉載自201552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國在南海建人工礁及美國強勢反應,致南海主權爭議再升溫。馬英九26日上午依據東海和平倡議精神,提出南海和平倡議,主張在維護台灣對南海主權下,呼籲各方擱置爭議,致力追求和平、互惠與共同開發。

馬英九上午出席世界國際法學會與美國國際法學會亞太研究論壇開幕式,他表示,台灣主動參與相關對話與合作機制,積極維護區域和平與發展。

他說,國共因內戰於1949年隔台灣海峽分治,從1950年至1970年代,台海是冷戰天然屏障,他7年前上任後,以「中華民國」憲法為架構,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為基礎,積極推動兩岸和解,如今已轉變為和平互利的大道。

馬英九說,面對東海釣魚台主權爭議,201285日提出東海和平倡議,主張主權在台、擱置爭議、和平互惠、共同開發,隔年410日與日本簽署台日漁業協議。

馬英九表示,他希望將台灣在台海與東海,具體實踐和平的經驗與方法,擴展到南海主權爭議,以提供南海各方解決複雜主權問題的可行之道。

馬英九說,值此南海局勢日趨緊張之際,「中華民國」基於在東海促進和平的成功經驗,提出南海和平倡議,包括自我克制,維持南海區域和平穩定,避免採取任何升高緊張情勢之單邊措施。尊重聯合國憲章及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內之相關國際法原則與精神,透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共同維護南海地區海、空域航行及飛越自由與安全。將區域內各當事方納入任何有助南海和平與繁榮的體制與措施,如協商建立海洋合作機制或訂定行為規範。

擱置主權爭議,建立南海區域資源開發合作機制,全面規畫、分區開發南海資源。就南海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打擊海上犯罪、人道援助與災害救援等非傳統安全議題建立協調及合作機制。

馬英九說,「中華民國」願與其他相關各方共同努力,實踐南海和平倡議的內容與精神,解決南海爭議、開發南海資源,使南海與東海一樣,均成為和平與合作之海。

2015年5月24日 星期日

各地域主權所屬問題 地圖內有詳細表述

<轉載自2015524 明報 加東版 要聞版>

同一地圖內,各地域的主權所屬問題,都有詳細表述。比如是香港當時屬於英國,澳門當時屬於葡萄牙,印支三國屬於法國,馬來亞(Malaya)屬於英國等,在這幅地圖內都有清楚標記,毫不含糊。而香港及澳門在地圖之內其實只有丁點大小。顯示繪圖者對主權所屬問題的處理甚為慎重。

該地圖集內收錄了另外一幅菲律賓及「南沙」島礁的地圖。也是由Rand McNally繪製。

菲律賓以西的「南沙群島」,也出現在地圖之內,但沒有列出主權所屬。

雖然美國與菲律賓的關係一貫密切,該地圖繪製者對「南沙」島礁所標記的6個名字,沒有一個是菲律賓名字。

地圖內的Ita Aba Island,也稱作Itu Aba Island,就是目前台灣所控制的「太平島」。Itu Aba本身來自馬來語,而不是菲律賓語。

南沙島礁中目前被菲律賓佔領的「中業島」,在地圖內被標籤為Thi Tu Island,而不是菲律賓佔領之後所改的Pagasa。當地曾經被中國漁民以及航海人士稱作「鐵峙」。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改稱「中業」。

南沙群島內另一個大島也採用Nanshan Island這一名字,而不是菲律賓佔領後所改的Lawak

地圖上南沙島礁的其他名字Sin Cowe Island(中方稱作「景宏島」)以及Namyit Island(中方稱「鴻庥島」),都不是菲律賓名字。

工業時代,主權維持主要通過機動船隻操作。但在工業革命之前的帆船時代,中國已經掌握了遠洋航海的能力,鄭和的艦隊一直開行至非洲。中國對南海島礁的主權聲索一直可以追溯至帆船年代。

「中業島」的中部據悉有一座清代建立的華人廟宇(Joss House)。台灣軍官張振國在1956年巡航南沙群島,其後寫成《南沙行》一書,內裡記述:「太平島與中業島上,都有一座土地廟……中間供養石質的土地神像,雖經多年風雨的侵蝕,而且剝雜模糊,而其雕塑的衣冠形式仍隱約可見,其南威、南鑰、西月等島均有類似小廟。」顯示南沙島礁與中國的歷史淵源深厚。

據學者鄭海麟考證,1933年後日本侵占「南沙」島礁,將其納入版圖,改名為「新南群島」。

但日本戰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根據《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日本必須將那些通過武力佔據的島礁歸還中國。在1952428日與中華民國政府簽訂了雙邊和約,「將臺灣、澎湖列島及南海諸島的主權和權利及權利名義轉移給中國,因此中國對這些島礁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1952年,冷戰兩大陣營已經展開對立。

維多利亞大學歷史教授普賴斯(John Price)指出,戰後在定出各島礁主權細節時,美國的談判代表當時為了不想承認中國的新政權,在邊界劃分上一直採取迴避策略。這為日後的邊界糾紛埋下伏筆。

普賴斯同時指出,當美國需要利用沖繩(琉球)以及其他太平洋島嶼作為軍事基地時,在主權從屬問題上卻毫不含糊。他認為:「美國當年製造的不公義所觸發的連環效應延續至今。」

他認為,而在1947年,也就是地圖出版的年份,冷戰仍然未全面爆發,美國對中國在南海島礁的主權聲索態度不一樣,很可能更為支持。

美冷戰前撐南海主權屬中國 1947年美國印刷南海地圖揭示

<轉載自2015524 明報 加東版 要聞版>

南海局勢持續緊張,中美兩國就南海島礁主權從屬問題爭執不斷。

溫哥華舊貨攤最近卻出現1947年美國印刷的南海地圖,將不少南海島礁標明主權屬於中國。有學者指出,在冷戰爆發之前,美國對中國在南海的主權聲索,曾經一度抱有支持態度。

另一方面,也有專家指出,中美兩國在南海問題上的對立,時間將頗長,甚至超逾十年。

這是近日在溫哥華舊貨攤出售的一本地圖冊,品相有點破爛,內裡的地圖也不像現代地圖那樣,色彩繽紛。幾乎無人問津。店主開價也只是象徵式的3元。但內裡地圖對中國南海島礁卻有詳細描述,部分島礁更明確的標明主權屬於中國。

有關的地圖被收錄在1947年版本的地圖集兼地理詞典Collier's World Atlas and Gazetteer之內。

其中收錄的一幅地圖本身則由Rand McNally公司繪製,其題目為《中國、法屬印度支那、暹羅、及韓國的大眾地圖》(Popular Map of China, French Indochina, Siam, and Korea)

地圖將中國、越南、與泰國並列在一起,故此南海也包含在內。更有意思的是,地圖在Paracel Islands(中方稱西沙群島)名字之下,特別加入(China)標籤,顯示地圖繪製者將「西沙群島」列入中國版圖之內。

地圖對Formosa(台灣的葡萄牙名稱)作出相同處理,在其下加入(Taiwan)(China)兩個標籤,明示台灣的主權已經歸還中國。

1947年在歷史上是頗為微妙的一年,也可能是中國及美國關係有史以來最為密切的一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戰時中、美兩國是盟國,共同應對同一個敵人,抗擊日本的侵略。而且在1947年,中國政權還沒有更換,冷戰還沒有開打。

這一幅地圖將「西沙群島」列入中國主權範圍之內,究竟是繪製者出錯?還是有所根據?是否反映了美國官方的態度?支持中國對南海島礁聲索主權?

查閱資料,地圖繪製公司是一家超逾百年的老字號,在1856年由William Rand創辦,兩年後Andrew McNally受聘加盟,1868年兩人合組Rand McNally & Co.。該公司一直是美國地圖繪製業的中流砥柱,在地圖繪製界的聲譽無出其右。



























Rand McNally製作的1947年地圖內將「西沙」劃歸中國版圖。





















地圖上「西沙」與台灣名稱之下都加上(China)的標籤。























地圖集內另一張地圖包含「南沙」島礁,六個名字中沒有一個是菲律賓名字。

2015年5月22日 星期五

22年前罷工長達17日

<轉載自2015522 太陽報 要聞港聞版>
「家和萬事興,家衰口不停」,國泰航空公司近年屢爆勞資糾紛,市民對國泰工潮已不陌生,而二十二年前長達十七日的國泰機艙服務員罷工行動,更是本港其中一場罕有的大規模工潮。至於國泰最近一宗工潮約半年前發生,代表國泰機師的香港航空機組人員協會因不滿管理層繞過工會,單方面宣布機師加薪幅度,香港及美國等地有約一千七百名國泰機師按章工作。

去年機師按章工作爭薪

發起今次抗爭行動的國泰空中服務員工會,一九九三年一月亦曾發起香港工運史上罕見的十七日大罷工。當年的工業行動,是因為機艙服務員不滿公司長期人手不足,員工在工潮前的數個月,每周工時由六十五小時加班到最長一百小時,不少員工過度疲勞。

雖然員工早已透過工會向資方反映問題並提出建議,但國泰未有採納,而大罷工觸發點是勞方以超時工作及人手不足為由與資方談判,工會則呼籲會員拒絕加班,但資方竟突然把三名參與行動的機艙服務員解僱,罷工行動遂於當年一月十三日展開,最多曾有三千名機艙服務員參與。到同月二十九日勞資雙方達成協議,三名被解僱機艙服務員獲復職。

至於去年十二月的機師工業行動,主因是香港航空機組人員協會會員投票否決國泰加薪百分之四協議下,國泰仍堅持於去年十一月底,單方面宣布機師去年加薪幅度為百分之四。代表逾二千名國泰機師協會遂宣布去年十二月四日凌晨起,香港、新西蘭及美國等地約一千七百名機師會採取按章工作行動,嚴格根據合約要求執勤。

























國泰勞方九三年大罷工維持十七日。

管理層頻換人 狂削福利

<轉載自2015522 太陽報 要聞港聞版>
今次國泰工潮涉及的外站膳食津貼及員工合約時薪不同爭拗,外界看來,只不過是百多元之爭,竟觸發國泰空中服務員工會發動工業行動,甚至罷工。箇中背後,是管理層頻頻換班,漠視工會訴求,無好好溝通,資方作出單方面動作,員工有感辛勞不獲認同,福利被剝削,在工會號召下,自然一呼百應。

工會落重藥不擬按章工作

工會主席黎玉嬋稱,近年與國泰不時就福利問題紛爭,勞資關係時好時壞,主因是國泰管理層每兩至三年便換人,每當有新管理層上任,工會便須從頭向對方「摸底」交手,令勞資關係愈趨惡劣;國泰機艙服務員總經理楊詠儀便是去年中新上任,黎與她是在國泰年中大會首次接觸。

據悉,楊上任後「新人事新作風」,大幅修改員工福利,即勞方聲討資方的「三宗罪」,包括大幅削減外站津貼、員工續簽長約時同工不同酬,以及取消員工執勤時的法律保障等;工會今年三月開始約見楊,但對方「歎慢板」冷待,四月工會發現合約員工同工不同酬,是事件的爆發點,本月初工會雖與楊商討三項訴求,楊在內聯網發通告,同意補加之前削減的墨爾本外站津貼。基於資方單方面削減,單方面公布,將工會拒於門外,造就工會行動,靜坐抗議及罷工。
據知工會今次不先採取按章工作等較輕微的工業行動,而是直接提出要罷工,是借鑑了國泰機師早前就加薪問題發動按章工作行動,資方不大理會的經驗,工會為加強施壓效果,決定「落重藥」,冀迫令資方積極回應。

東網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