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設公營強積金 全民退保藍本

<轉載自20121128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強積金半自由行 撰文: 李兆波 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及財務高級講師>

積金局剛發表有關減低強積金收費以及設立公營受託人的顧問研究報告,現時的批評主要是強積金收費高而回報低,而且剛實行的僱員自選計劃的轉換時間太長。
應有低收費合理回報選擇
歸根究柢,問題的癥結是回報與收費,因為轉不轉換都是關於這兩個問題。
競爭是減低收費的最好手段。現時強積金的收費繁複,不只是管理費那麼簡單,比較起來不太容易。雖然積金局有一個持續成本列表,它顯示的是假設年回報是5%時,投資了一年、三年及五年的各種收費情況,相信很多人也沒有花時間作比較及分析。
若要設立公營受託人形式的強積金,有人認為金管局參與其中最為理想,我認為這不是最好的設計。因為金管局的職能是監管銀行,維持港元穩定,保持香港的金融基建及為外滙基金投資。由於強積金的目的是為市民的退休計劃儲蓄,投資手法與捍衞港元,為外滙基金投資不同。一個是機構投資,一個是個人投資,加上若金管局投資表現未如理想,又會帶來另一些政治問題。
另一個可以考慮的做法,是另設一個機構為市民的強積金投資,可以是叫強積金投資管理局。由於設立另一機構有相當的固定成本,最理想的做法是改變積金局的職能,積金局的職能現時是監管強積金受託人,產品及中介人,要加入新的職能不是困難的事,相信最難的是通過立法會。
當有了新的職能,便聘請相關的人士為市民的強積金投資,可以公開招聘市場人士或來自金管局的投資專家擔任有關職位。市民可以選擇私營的強積金受託人,也可以選擇這個公營的強積金。這不是與私營強積金受託人全面競爭,它可以提供債券基金、股票基金,以及儲蓄計劃,讓市民多一個收費低而回報合理的選擇。
津校公積金 政府參與範例
有公營背景的強積金不一定保證投資沒有風險或虧損。政府有局部參與市民的退休計劃不是全無例子。津貼學校的公積金是一個例子。至2011831日,津貼學校公積金有資產508.9億,有關供款人有36,470人,平均每人的資產約140萬。它的供款是僱員月薪的5%,僱主(政府)的供款由5%15%不等,視乎年資。而最吸引的地方是津貼學校的公積金有保證每年5%的回報。當某年的投資回報高於5%,那年派發予僱員的股息可以是5%,其餘的放入儲備,當某年的投資回報低於5%,便會由儲備拿出累積回報令派息維持5%
這個津貼學校公積金的資產是強積金的資產的七分之一左右(至今年9月強積金有總資產4,124.8億元,至去年9月為3,369億元)。用投資上的平均複息回報率計算,平均的回報為6.55%,比起強積金的4.06%為佳。如果大家都是由2001年開始投資,同樣是每月供款1,000元(假設),10年後津貼學校的公積金比起強積金多了近2萬元。
為投資限制鬆綁 加快轉移
表面上強積金的表現不太理想,原因是強積金的投資太多限制,不太進取及缺乏競爭所致。若某一位投資經理的表現長期不佳,津貼學校公積金投資小組委員會大可以減少放在那經理的投資,甚至是辭退他。現時它有10位投資經理,是一項比賽,可以看出哪些擁有真功夫。
此外,政府可以加快市民轉換強積金受託人的時間,現時市場上有表現不佳的受託人藉詞資料不全,而故意拖慢市民把僱員那部分供款轉往另一受託人的時間。當有一個電子化平台後,僱員便可以如使用港交所的中央結算系統般,轉換受託人的時間大大減少,全自由行實施在望。當有了更好的競爭環境,收費可望下調。
與此同時,為積金局加入投資管理的功能,讓市民多一個選擇,甚至在將來考慮為市民來一個保證回報,多賺了的放入儲備,少賺了的由儲備撥來,像津貼學校公積金般,這可以是全民退休保障的一個藍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