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1日 星期五

加差餉可增二手供應? 說易行難

<轉載自2017331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房策透視 撰文: 麥萃才 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
最近有研究報告指出,如果政府要在樓市加辣,可以考慮把差餉增加兩至三倍。原因是,香港私樓的自住比例是65.6%,那麼剩餘的34.4%,約40萬間便是投資物業。如果要釋放二手供應,便要降低投資意慾,從增加持貨成本入手。
差餉的徵收方式,是以物業租值的5%計算,例如一個小型單位(A類)的價格是600萬元,而A類的單位的收益率是3%一年,那麼每年租值便是18萬元。政府收取租值的5%作為差餉的話,那麼年繳差餉便是9,000元。
如果政府對於持有多一個物業的人士增加差餉,用回此例,雙倍差餉就得繳付1.8萬元;三倍就要付2.7萬元。報告還做了一些模擬測試,如果是投資物業,銀行只按六成,那麼600萬元物業,貸款360萬元,分25年攤還,按息2厘的話,只要徵收雙倍差餉,那麼等於按揭利率增加0.42厘。如果徵收三倍差餉,就等於加息0.83厘,增加投資者供款的負擔。
增加投資者的成本,減少投資意慾是想當然的事情,但實施起來,又是否那麼容易?而增加差餉目的只是為了打擊投資者,又是否合適?
投資者如何定義 申報又靠誰?
首先怎樣界定是投資者?擁有多於一間的物業,就是否一定不屬自用呢?以下是一些困難的例子:
1)有老人家年輕之時買樓,自住一間、出租一間。退休之後,那間非自住的物業,用來收租,把租金作為支付退休生活費用。如果要收他雙倍差餉,變相削減他的退休收入,那又是否公平?這種情況又應否豁免?如果要的話,又怎樣能取得相關情況的資訊?要政府主動查核,定由市民自行申報?
無財政赤字下加稅 勢掀反響
2)年輕時與家人合資買樓,所以擁有部分物業的業權;年長之後結婚,與配偶共同擁有物業。那麼這算是擁有多於一個物業嗎?所佔的業權份額只是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另外一個聯名物業是家人居住,又算是自住,還是算是投資物業,要繳付雙倍差餉嗎?
3)如果年輕之時買入一個小型單位自住,當家庭收入增加,改善生活空間搬去較大單位(或較優單位)居住,而把原有單位出租,那麼哪個物業才應該要收雙倍差餉?較細那個;還是較大那個?要付較少差餉那個;定較多那個?還是只要擁多於一個物業,所有物業都要徵收雙倍差餉?
4)早年的發展商,考慮到銷情,會考慮興建一些物業,相連的單位是可以打通的,而兩個單位之間不是主力牆。當業主同時購置兩個相連單位,打通使用,但樓契上,仍然屬兩個單位。那麼技術上雖然是兩個單位,但兩個單位都是自住,並沒有閒置,又或者出租。那麼這類業主,又應否繳交雙倍差餉呢?
由上述例子可見,擁有多於一個物業不能代表非自用,擁有者雖然是同一人,但使用的可能是其他家庭成員,那麼政府又應否收雙倍差餉?其次是界定是否投資者也有困難,究竟要業主主動申報,定由政府調查呢?這個核實身份也會牽涉大量工作及成本。而最重要的是,收取雙倍差餉的目的是甚麼?
政府對物業收取的差餉,其本質就等於稅款,為政府提供每年穩定的收益。增加差餉就等於加稅,舉凡加稅必須有充分的原因,否則市民未必接受。當政府有大量儲備,沒有財政赤字的情況下,要加稅會引來很大反響。
通常改變遊戲的規則,總會有些人得益,有些人會損失。如果不想有失,不玩新的遊戲便可。以前政府針對樓市的辣招,便屬這類。如果不想付特別印花稅(SSD),只要持有物業多於三年便可;如果不想付買家印花稅(BSD),只要是港人,不用公司名義而用私人持有便可;如果不想付15%的從價印花稅,首次置業便可。當政府出這些辣招之時,要規避有關稅項,只要不再參與遊戲,不再購買物業便可,在可選擇的情況下,較容易為市民接受。
港私樓空置率 本已不算高
但收取雙倍或多倍差餉則不一樣,就算你不再購買物業,現在持有的物業也受影響,亦即俗稱的「硬食稅項」,而這是事前業主沒有心理準備的。如果跟報告所說,有40萬個單位受到影響,那麼代表最少有40萬個業主受到影響!影響的單位又會多少?
如果有40萬個非自住物業,而業主又假設在港居住,而他們只擁有兩個物業的話,那麼代表這些擁有兩個物業的業主,旗下物業數目會多達80萬個,佔全港私樓近七成!如果他們真的要付雙倍差餉,他們反對的聲音會很大,而政府承受的壓力絕對不少!
就算政府可以實施雙倍差餉,但能為市場增加二手物業的供應嗎?如果那些物業是空置的話,對社會來說便是浪費。造成有人無屋住,有屋無人住。如果想物盡其用,應該使空置房屋讓人居住。而現實上,香港的私樓又是否存在大量空置呢?擁有投資物業,不一定會空置的,也可以出租。而現在香港私樓空置率並不算高,只有單位數字。如果面積愈細的單位,空置率就更少。那麼透過雙倍差餉來進一步降低私樓空置率,成效有多大會成疑問。
縱加差餉 投資者未必賣樓
那麼透過增加持貨成本,來迫投資者出售投資物業,又是否可行?首先這樣做法,在道德上是否站得住腳?如果不想投資者與自住者在市場爭購物業,自住者有優先權,這點還可以說得過,社會較易接受。但要投資者把已擁有的單位,他們的財富,透過加稅而迫他們賣出來;而這種稅項是針對性,非公平性的,這又是否為社會能接受?就算社會肯接受,投資者又會否因為要付雙倍差餉,而把單位賣出來?
用回開首的例子,擁有一個600萬元市值的物業,因為雙倍差餉,每年要多交9,000元,這會否導致要賣樓?要收租物業變成無利可圖,那麼不能收雙倍差餉,可能要20倍差餉!因為基本差餉徵收率是租值的5%,那麼20倍的話,便等於100%,出租物業等於無利可圖。但只要物業能夠升值,亦即能賺價不賺息,仍然會有投資者存在。
其次是,對於投資者而言,影響最深遠的是15%從價印花稅。以細單位3厘租金收益為例,買一個細單位收租,購買時要繳付15%從價印花稅,相等於5年租金收益。如果你已有一層物業收租,你會否胡亂把它沽出?因為重置投資物業要多付15%印花稅!除非你預期物業會大跌15%以上,重置物業之時,其成本才會低過現價。而雙倍差餉的額外5%租值成本,相對樓價只是0.15%,亦即15%從價印花稅的百分之一,相當細小。
作為投資者,你會否因為每年多付0.15%樓價的成本,而把物業沽掉,而承受將來重新購買投資物業之時,15%樓價的從價印花稅?
(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2017年3月29日 星期三

華四海警船攜機關炮駛釣島

<轉載自201732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日本第十一管區海上保安總部昨日發布消息指,海上保安廳的巡邏船昨日發現,有四艘中國海警船在下午215分,相繼駛入釣魚島附近海域,航行約1小時40分後駛入外側的毗連區。

日組「海軍陸戰隊」練奪島

保安總部稱,該四艘船中有一艘搭載了疑似機關炮裝置,當時日方曾發出警告,要求他們駛離。共同社指,這次是今年以來中國公務船第八次駛入釣魚島附近海域,上次是在本月22日。另一方面,日本陸上自隊於周一成立「水陸機動團教育隊」,該支部隊主力執行兩棲軍事行動,參照美軍的海軍陸戰隊而成。部隊目前會先進行奪島訓練,聲稱主要是應對中國於南海頻繁的軍事活動。教育隊的成立,意味「日版海軍陸戰隊」距成軍僅一步之遙。

日本傳媒報道,水陸機動團教育隊於長崎縣佐世保市相浦基地舉行成立儀式,仿照美國海軍陸戰隊而成,是水陸機動團的主力部隊。根據日本自隊的預定計劃,水陸機動團將在20183月底正式成立,兵力將擴展至約3000人。




















2017328日中國4艘海警船在釣魚島領海內巡航,當中包括海警船2337

2017年3月24日 星期五

南海爭議:太平島月底進行年度實彈射擊訓練

<轉載自2017324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據報道,台灣派駐太平島的海巡官兵,將從下周三起至下周五,每日上午8時至晚上9時進行太平島年度射擊訓練,以熟悉戰訓本務。據悉,此次亦是新政府上台後首次執行全島夜間射擊訓練,以提升島上官兵的夜戰能力。

據報此次實彈射擊的項目包括81毫米迫擊砲、40榴彈槍、T75機槍、20機砲、120毫米迫擊砲、40毫米防空砲等火砲的實彈射擊。其中射程最遠約6.1公里。台灣的海巡署官員強調,此次射擊完全是依年度訓練計劃執行,所射擊的火砲屬防性質武器。

海巡署指出,南沙太平島及東沙島都屬台灣,長期駐有官兵,島上的實彈射擊已制度化,並以每季實施一次為原則。所實施的「防火砲及武器實彈射擊」,射擊地點大多相同,即是由島區周邊陣地以及太平靶場往環島海域射擊。

另外,海巡署亦正研究把原本在東沙及太平島官兵所穿的黑色操作服,更換為海軍陸戰隊所穿的「虎斑迷彩」,以便制服可和當地的地形、地物結合,增加人員掩蔽的效果,提高戰爭時的存活率。



















台灣派駐太平島的海巡官兵,將從下周三起進行太平島年度射擊訓練。

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最早記載釣島史籍亮相英國

<轉載自2017318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釣魚島是中國固有領土,這是不爭的事實。近日在英國牛津大學舉行的《順風相送.指南正法》新書發佈會上,最早記載釣魚島的史籍《順風相送》影印本首次與讀者見面,為這一事實提供了有力佐證。

證明釣魚島為中國領土

《順風相送》是一部航海指南,約成書於明代,共127則,主要記錄了關於氣象方面的觀察方法、州府山形水勢、前往各地的航程等。其中「福建往琉球」一則記載了福建到琉球的海路,第一次出現了「釣魚嶼」(即釣魚島)、「赤坎嶼」(即赤尾嶼)的名稱。

這段文字是目前證明中國人最早發現、命名和利用這些島嶼的文獻資料,是最有信服力的歷史證據。《指南正法》約成書於明末清初,也記錄了釣魚島的有關情況。

《順風相送》、《指南正法》二書珍藏於英國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均為手抄孤本。博德利圖書館原中文部主任戴維.赫利韋爾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一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典籍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在2016年中國出版集團公司代表團訪問該館時,他展示了二書的原本,並建議由中國出版集團公司旗下的中華書局出版二書的仿真影印本。

中華書局對此書高度重視,除保持原書原貌、印製精美外,還將兩書中有關釣魚島的文字摘錄出來,印在函盒上,使本書價值一目了然。

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副總裁姜軍表示,出版《順風相送.指南正法》是中國出版集團服務國家大局義不容辭的神聖責任,是自覺履行國家使命的必然擔當,是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以及「走出去」戰略的一個新舉措。同時,該書的出版在古籍的保護、梳理、整理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義,也是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合作的一個範例。

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東方中心主任吉利恩.埃維森說,博德利圖書館收藏了近四分之一的17世記流傳到歐洲的中文書籍,希望今後和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在數字化影印出版等方面進行合作,進而造福全世界。




































2014321日,香港「針路藍縷:牛津大學珍藏明代海圖及外銷瓷」展覽展出手抄本海道針經《順風相送》。

2017年3月17日 星期五

「大陸轉機」要報准 大學校長:限制交流意味濃

<轉載自201731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針對「大陸轉機」要報准,大學校長認為「完全沒必要」,兩岸間學術交流幾乎不涉國家安全,且過去也沒發生嚴重洩密事件,只因一、兩個案就要求報備,這種作法讓人感覺政府有意對學術單位做出政治性限制,「非常奇怪」。

交大副校長陳信宏說,轉機報備「麻煩且完全沒必要」,學術交流哪會涉及國安,政府口口聲聲說推進兩岸交流,但種種小動作都顯示並非如此,如果真把事情弄成這樣,學校與對岸正式學術交流都只敢「低調、低調、再低調」,怕又被扣上涉及國家安全、承認一中的大帽子。

台科大校長廖慶榮直說,轉機報備實在「不需要」,畢竟不論兩岸關係如何,學術單位還是要多交流。但他認為學界少有到大陸轉機,政策應不致造成實質影響,但還是不免讓人感到,政府有意限制學術單位與對岸交流。

台中一中校長陳木柱說,過去民眾到飯店住宿要登記身分,現在這情況少,就因時代在變,社會應越來越開放,而不是倒著走。他表示,社會多元開放,人民有遷徙自由,像所謂共諜案都很難避免,他實在想不出「走回頭路」,能為國家帶來什麼進步。

此外,與大陸互動頻繁的南投縣縣長林明溱認為,行政院針對公務及特定人員赴陸政策,連過境都要報准,這樣做對不對?端視蔡政府基本思維。「如預設兩岸會開戰,那這樣做是有道理的。但民進黨真認為這場戰爭會打嗎?或想把台灣帶回以前冷戰、敵對狀態?」這與蔡英文「維持台海和平及兩岸關係穩定與發展」主張,是不是有著嚴重的牴觸?

台公務員赴陸轉機也須報准 藍委諷:乾脆發布禁遊令

<轉載自201731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繼政院擬嚴限退將登陸後,陸委會年初發文政府機關、學校,要求公務員及特定身分人員赴陸機場「轉機」,不管入不入境都要申請許可或報准。府院高層稱,這是完備申報程序;藍委陳學聖酸,小英乾脆學特朗普發布「禁遊令」。

《中國時報》報道,蔡政府上台後兩岸冷和,行政院長林全日前才下令檢討退將赴陸限制,如今再傳公務員連「轉機」都要申請許可或報准,讓外界議論紛紛。

陸委會126日行文政府機關、各縣市政府及學校,要求即日起,公務員及特定身分人員赴陸機場「轉機」至其他國家或地區,無論入不入境,都要申請許可或報准。

函文說,兩岸條例第9條及內政部訂「公務員及特定身分人員進入大陸地區許可辦法」、「簡任十職等及警監四階以下未涉國安機密公務員及警察人員赴大陸地區作業要點」,原就規定公務員及特定身分人員赴陸應經內政部許可或報准。

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說,移民署一線執法時,對公務員赴陸轉機是否屬兩岸條例第9條「進入大陸地區」、「是否需申請許可」有疑義,函請陸委會解釋。因此,陸委會去年1110日邀相關機關召開「研商公務員赴陸轉機是否應經許可或報准事宜」會議,最終認為大陸機場屬兩岸條例第2條規定「大陸地區」及兩岸條例施行細則第3條所稱「中共控制地區」涵蓋範圍。因此,才發文通知各機關。

函文表示,包括現職與離退職未滿3年政務人員、直轄市長,在國防、外交、科技、情治、大陸事務或其他經核定與國安相關機關從事涉及國家機密業務人員,或受託從事涉及國家機密公務的個人或民間團體、機構成員赴陸轉機,都須申請許可報准。

府院高層說,函文是完整申報程序,實務就是明訂管制人員出境申報點也要包括過境點,各國針對管制人員出境申報也都如此做,只是針對可能疏漏補起來。

邱垂正強調,這是陸委會對法規疑義所作解釋,「非新規範,規範主體沒擴大,也不是加強管制措施。」

對此,國民黨立委江啟臣表示,「國際航班中轉」十分常見,很難判定中轉旅客動機是單純或有目的,他建議,不宜在沒完善設計配套下實施「中轉管制」,需參酌先進國家處理類似狀況先例,詳加研討。國民黨立委陳學聖諷刺,乾脆學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布「禁遊令」,就不會有任何問題。

汪洋訪菲 利南海局勢向好

<轉載自201731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習慣在超市購物的北京市民羅先生最近發現來自菲律賓的香蕉多了起來,而且物美價廉,「1公斤只要6塊錢人民幣左右」。中國商務部部長鍾山日前說:「近幾個月,菲律賓香蕉對中國出口增長了一倍多」。作為剛剛上任的商務部長,鍾山本月上旬率領中國政府經貿代表團訪菲,為副總理汪洋昨日開始的訪菲之行作鋪墊,同時重啟了中斷6年的中菲經貿聯委會機制。

中國去年10月取消了對菲律賓菠蘿和香蕉的進口禁令。有報道稱,中國還將從菲律賓購買價值10億美元的農產品,包括水產品、禽肉和香蕉、菠蘿、芒果等水果。「中菲經貿聯委會機制重啟是中菲關係走向健康軌道的標誌,表明因為南海仲裁案遭受重挫的中菲關係迎來了重要轉機。」內地研究人士指出,菲律賓的基建需要大量投資,在經貿合作方面也有強烈需求。

作為東盟成員國的菲律賓曾因南海問題與中國反目成仇,成為該地區與中國關係最糟糕的國家,菲律賓甚至將中國告上仲裁法庭,令兩國關係跌入低谷,東盟成員中亦有國家藉此攻擊中國在南海搞霸權、危及地區安全。菲律賓新總統杜特爾特執政後,於去年10月訪華,實現中菲關係正常化的「破冰之旅」。

菲律賓統計署網站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是菲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和第四大出口市場,而到同年11月中國已成為菲最大貿易伙伴。

菲媒報道,兩國有望於汪洋訪菲期間簽署價值數十億美元的40個合作項目協議,包括灌溉、供水及鐵路基建項目,中方將提供資金支援,其中兩項計劃今年上半年啟動,同時將正式簽署《中菲經貿合作六年發展規劃》。

當地一項最新民調顯示,菲律賓人對中國的信任度從-33大幅升至+9,這是自2012年以來中國首次取得正數。

分析認為,隨關係持續回暖,中國對菲律賓的投資和幫助令民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於中國而言,保持南海局勢的穩定,重要性遠遠高於經濟的付出。

中菲關係正常化,也對與中國在南海有領土爭議的其他國家提供了一個可操作的方案,無疑有利中國南海局勢的穩定和與東盟友好關係的鞏固,對緩解地區緊張局勢亦是有利因素,同時也對個別攪局南海的國家是個不小的打擊。

今年,菲律賓擔任東盟輪值主席國,同時也是東盟成立50周年,中國外長王毅日前指出,「中菲友好,獲利的是兩國民眾,受益的是地區各國」。

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馬耳他騎士團成盟友? 台未否認

<轉載自2017316 明報 中國版>


《福布斯》網站前日刊文稱,台灣近來與歐洲小國「馬耳他騎士團」關係密切,可能成為新盟友。台灣外交部沒有否認,回應稱中華民國與馬耳他騎士團在國際間共同合作推動人權及醫療合作,成效良好。馬耳他騎士團位於意大利羅馬的兩棟建築內,人口約1.35萬,面積1.2萬平方米,前身是醫院騎士團,由羅馬教宗組建,從事醫療和慈善工作,現為最古老的天主教修道騎士會之一。騎士團與南歐島國馬耳他共和國有歷史淵源,但並非同一國家。

2017年3月13日 星期一

兩岸放話 煙霧瀰漫 是張志軍講錯?還是張小月聽錯?

<轉載自2017313 明報 觀點版 撰文:邵宗海 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國台辦主任張志軍36日在出席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台灣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介紹了兩岸關係發展有關情况後,被媒體攔在走道上接受訪問時指出:今年兩岸關係最大挑戰,就是台獨勢力蠢蠢欲動,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台獨之路走到盡頭就是統一」,而且這種統一方式會給台灣社會和民眾帶來巨大傷害。
這句話導致轟然大波結果,一名匿名的台北「決策高層」立即痛批說:張志軍在「誤判台灣政治走向」、誤導兩岸大局。不僅如此,陸委會主委張小月37日也在立法院接受媒體訪問時回批:任何的惡言相向對兩岸關係沒有幫助,「張志軍這樣講話非常不恰當」。她強調:所有言語恐嚇跟武力威脅,都造成台灣人民反感,希望對岸理解,「政策是要追求和平穩定,是要維持現狀」。接着一名被台灣媒體形容為是「權威官員」在39日再次表示:「(大陸)涉台系統自去年520以來對我方的努力不但毫無回應,且一切否定我方的善意,只拿台獨來貼標籤、卸責,因此才會適度反擊,希望為兩岸關係設停損點,也希望陸方正視兩岸現實。」以「反駁」力度而言,台北這次一連串的語言反撲動作,在過去蔡英文去年5月就任以來,確是相當罕見。
北京當然不甘因而示弱,像38日一名大陸涉台「權威人士」就表示:台灣決策官員的匿名放話,如果是台灣高層授權的,這是個十分危險的信號,對脆弱的兩岸關係是雪上加霜。他繼續警告:「民進黨當局千萬不要誤解、誤導、誤判,把兩岸關係推到危險邊緣。」這似乎也在告知,兩岸目前的狀况已繃緊到快要爆裂的狀况。
一個很離奇的現象
但另方面,大家又會發現一個很離奇的現象:就是所有放話的言語,都沒有出現在官方的網站上。當然匿名的發表者,儘管大家都知道是誰,但不敢具名當難登大雅之堂;而已經具名的如張志軍,在國台辦網站上也只說了些制式的話:「我們將繼續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行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台海和平穩定。」而另一方的張小月,連陸委會的新聞稿中都沒有發布她的反駁說法。幾乎這段期間所有放話,全是訴諸於媒體。

那麼目前的緊張情勢的造成,到底是媒體刻意誤導,才讓兩岸烽火四起?還是張志軍講錯了?因為沒有按照中央的指示政策照本宣科,反而脫稿演出?或是張小月背後代表的台灣兩岸政策決策系統,沒有體會出北京對台立場過去一向如此,突然聽到一聲「統一」字眼,以為中共對台政策開始緊急轉彎?
搬出很久沒談的「統一」 震撼台灣
其實張志軍的說話,始終沒有脫離過習近平在20153月說過的「基礎不牢」兩岸關係就「地動山搖」的範疇。近的來說,張的看法也在呼應李克強在201735日人大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說「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維護『九二共識』共同政治基礎,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台海和平穩定。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活動,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形式、任何名義把台灣從祖國分裂出去」。在這裏,「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或「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就是表達對台獨的反對與遏制;當然在採用手法上,是「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形式、任何名義把台灣從祖國分裂出去」,或許「統一」就是其中的目標。
只是,張志軍在媒體訪問上談及,沒定義「台獨」一詞在先,然後又把北京很久沒談的「統一」一詞搬出,震撼了台灣當局。但如果台灣方面有人認為張志軍「台獨之路走到盡頭就是統一」論,是超越了中共中央的政策界線,或是認為他沒有遵守「兩岸必須維穩」的默契,應是沒有了解到北京決策的容忍底線。
「維持現狀」「錯覺化」台民眾對兩岸誤讀
那反過來說,是張小月或蔡英文身旁的決策幕僚聽錯了?作者也有另一種解讀:就是這幾年來,特別是2008年之後,台灣聽慣了「兩岸和平相處」之語。蔡英文就任後,雖然有遵守不挑釁北京底線的政策,但加上一句「維持現狀不變」,多少也「錯覺化」台灣民眾對兩岸現狀的誤讀,連張小月在立法院都不自覺說出:「政策是要追求和平穩定,是要維持現狀」。如果「現狀」是「中華民國台灣化」,也不排除政策的「去中化」,文化、教育的「台獨化」,當然在這情况下,北京肯定要定位為「台獨走向」並提出警告,只是台北當局沒有體會到後果會如此嚴重。

2017年3月11日 星期六

台聯會長:勿標籤台青天然獨 「曉以民族大義可成撐統力量」

<轉載自201731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台灣代表團昨日向傳媒開放,全國台聯會長汪毅夫表示,現在的台灣青年在「去中國化」教育中成長,因此遭受批評或被貼上「天然獨」的標籤,「其實我覺得不應該這樣對待這代青年」,並指日後要加強「民族大義」的教育。對於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日前稱「獨到盡頭是統一」,汪毅夫說,這是「硬道理」而非「硬話」。

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台聯會長汪毅夫昨日表示,台灣青年問題是全國人大台灣代表都很關心的問題,「這涉及了青年的世代問題和文化焦慮問題,這一代青年到底對文化認同多少?」汪說,現在台灣的80後、90後、00後青年,在前總統李登輝推動的「去中國化」教育中成長,外界對他們有很多批評,或者貼上「天然獨」的標籤,「其實我覺得不應該這樣對待這代青年」。

指「去中國化」教育下成長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周日(5)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兩岸同胞要共擔民族大義」,汪毅夫指,這代台灣青年也正是在兩岸開放交流交往的大背景下長大,他們也有很多機會接受「民族大義」的教育。

汪又說,1895年《馬關條約》後台灣被割讓給日本以來的120餘年中「台灣青年」世代經歷5次代際繼替,過程中均有「民族大義」的身影,現在的台灣青年也從前輩身上繼承「民族大義」的基因。他說,今後幾年大陸要在同台灣青年交流交往過程中加強「民族大義」的教育,相信到2021年,即中共建黨100年時,這代台灣青年會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對此確信不疑」。

另外,出席全國「兩會」的張志軍6日受訪表示,「台獨之路走到盡頭就是統一」,但是那樣的統一方式,一定會給台灣社會和民眾帶來傷害,「他們會付出巨大的代價」。此言一出引起台灣輿論嘩然。汪毅夫昨日稱外界不必過度解讀,「這句話是『硬道理』而不是『硬話』,這是大家要理解的」。他認為,「台獨」走到盡頭無疑是兩種狀況,一是「台獨」因做不到而放棄,另一種是真的宣布「台獨」,這將給台灣造成災難性傷害,因為大陸的《反分裂國家法》已經劃出底線。

2017年3月9日 星期四

台未收世衛邀請函 馬籲京釋善意

<轉載自20173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2017年世界衛生大會(WHA)預計將於52231日召開,按例大會將於3月開始寄發邀請函,但台灣至今仍未收到,台外交部表示,已向世界衛生組織(WHO)表達期盼第9度援例受邀與會的立場。

中央社報道,台外交部發言人王珮玲表示,感謝WHO過去8年邀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出席WHA,讓中華民國能夠積極對國際醫療與防疫工作作出貢獻,專業實力也受到國際的肯定,今年仍將全力爭取相關各方支持,期盼能再度受邀出席世界衛生大會。外交部長李大維昨日在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上坦言,WHA的個案「還是有點混沌不清,狀還不明朗」。

2016年大會,WHO直到5月初才寄出邀請,且邀請函中亦標明一中原則,台灣以「中華台北」名義、以觀察員身分出席。當時收信的是馬英九政府的衛生福利部長蔣丙煌,但由於蔡英文520日就職,新任衛福部長林奏延523日與會。

而在美國訪問的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周二在華盛頓公開呼籲﹕「如果中國大陸能宣布,將基於人道理由協助台灣參加5月在日內瓦舉行的世界衛生大會,那將會是一個很好的舉措。作為兩岸和解的第一步,這個舉措將帶來台灣善意的回應,尤其是台灣人民,如果之後再有更多的類似舉措,台海氣氛就會逐漸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