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告別2019----跨越逢九亂象 期盼安泰之年

<轉載自20191230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林泉忠 東京大學法學博士、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前副研究員>

轉眼2019年已走到尾聲,對兩岸三地而言,2019年究竟是如何的一年?

所謂「逢九之年,多事之秋」。由二十世紀至今,許多大事都發生或始起於逢九之年,包括「五四」與「新文化」運動(1919)、中共建政與兩岸分治(1949)、西藏騷亂與達賴喇嘛出走(1959)、中蘇衝突與珍寶島戰役(1969)、中越戰爭與台灣「美麗島事件」(1979)、「六四事件」與東歐劇變(1989)、以及今年震驚世界的「香港反修例風暴」(2019)。日前台灣從42个候选字中也選出了「亂」作爲2019年的代表字,似乎也與「逢九」之說吻合,一脈相承。

「亂」源與兩岸三地的發展道路

誠然,「亂」並非台灣獨有,2019年兩岸三地不約而同地出現了程度與性質不一的「亂」象。然而,2019 年此起彼伏的亂象,問題迥異的彼此之間卻有著微妙的相通之處,可以說「都是意識形態惹的禍」。

30年前,柏林圍墻倒塌,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分崩離析,象徵著冷戰時期對壘近半個世紀的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較量走向終結,美國爲首的「西方」以壓倒「東方」之姿,成爲歐洲冷戰的「勝利者」。

然而,亞洲的冷戰並未因歐洲冷戰的終結而拉下帷幕。其中一個重點,是中國的應變與另闢蹊徑,即使發生了「生死存亡」的「六四事件」,仍能透過堅持「改革開放」及引進市場經濟,使中國共產黨獲得了治理中國的合法性,中國也得以維持原有的政治體制。然而,也正因爲中共在經濟騰飛之後仍堅持拒絕西方所期待的「政治民主化」,為中國崛起當下的中美新冷戰格局埋下了伏筆。

與「改革開放」後40年來中國大陸繼續堅守「一黨體制」相對照的,是40年前的「美麗島事件」,成爲台灣海峽另一邊的中國國民黨放棄一黨威權統治的契機。如此迥異的政治與社會發展道路,也造就了今日中國大陸與台灣社會乃至於與香港社會崇尚民主與自由的兩套價值體系無從交集的緊張局面。

香港與台灣的2019「亂」象

2019年的台灣是大選選戰開打年,台灣的「亂」象,聚焦在上半年國民黨與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初選過程所爆發的内訌。只不過民進黨初選後曾經的對手蔡英文與賴清德能夠摒棄彼此的成見,而雙雙聯手對外;然而國民黨卻在初選後走向分裂。雖然最終還是選出了2018年在「九合一選舉」中創造了奇跡的韓國瑜做爲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但是郭台銘的退黨及選後在黨外合縱連橫動作頻頻,如此格局也暗示著大選勝負的走向。

沒有「中國因素」,不會有「藍綠」,這是筆者多年來對兩岸關係變遷的定見之一。如果說年初習近平親自提出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讓蔡英文「意外」地撿到了槍,那麽下半年波瀾壯闊的「香港反修例運動」則直接使小英重新獲得了另外四年的總統府鑰匙。

2019年的「香港風暴」,使香港史無前例地成爲國際媒體的焦點超過半年。這一場風暴,暴露了香港回歸22年來特區政府在治理上不斷纍積的結構性問題,也揭示了「一國」與「兩制」之間難以調和的内在矛盾。自從8月底北京將抗爭運動定性爲「顔色革命」之後,9月港澳辦的「止暴之亂」呼籲、10月四中全會的「一國」論述、11月習近平的巴西講話,中央政府的「平亂」思路已經逐漸明朗。不過,1124日香港區會選舉結果的震撼,多少打亂了原來的佈局與應對政策的推進,增加了北京駕馭香港社會的難度。

期盼穩定安泰的2020

儘管茂名化州(火葬場抗議事件)、武漢(垃圾焚燒項目事件)、金湖縣(疫苗過期事件)等地的「群體事件」此起彼伏,不過2019年中國在國家治理與相關政策推動上的困境,主要來自外在的壓力。除了兩岸關係持續僵持,民意流向與北京對立的民進黨;以及應對香港問題措手無策,並因此失去香港兩代香港人信任之外,一年下來美國國會先後高頻率地通過了對香港、台灣、新疆、西藏的相關支持法案,此舉也暗示了中美兩國儘管在年末好不容易達成了第一階段在重新建立經貿關係上的共識,迎來總統選舉年的華盛頓對北京的遏制力度,不會在2020年有所減弱。

倘若蔡英文能在剩下不足兩周的大選中,如選前大部分輿論所預測的「毫無懸念」勝出總統大選,意味著兩岸關係恐怕將延續過去四年的冰冷狀態,雙邊關係將難以獲得改善。不過,北京對台政策如何調整,要經過過年後的對台工作會議才能確定。包括對過去兩年來開始落實的「惠台31條」及「惠台26條」的成效,以及20198月開始實施的「自由行禁令」的正負面評估,也會在會議中經過討論。

2020年的香港問題,仍舊會是北京最頭痛的燙手山芋。目前北京已經定調的挺林鄭的姿態,將持續到何時,仍是2020年的焦點之一,但是雙方的最大戰場無疑將會是9月的立法會選舉,而該兩大議題又將成爲黃絲陣營凝聚及延續抗爭力量的主要來源。

在北京及林鄭政府方面,如何藉立法會換屆選舉的機會,穩住處在分崩離析邊緣的建制派陣營,並爭取主流的中間及淺黃選民,將是2020年的兩大政治難題。尤其是後者,曾鈺成等「開明建制派」包括呼籲「重啓政改」的意見,是否能獲得北京的幾率不高的「重視」,將會是觀察的重點。

倘若「逢九」亂象是歷史必然,那麽當即將迎來「跨越逢九」的2020年之際,仍然亟盼在新的一年,兩岸三地彼此都能走得更平穩,社會更安泰,祝福2020

2019年12月29日 星期日

普京領導20年 軍事改革見成效


<轉載自20191229 明報 加東版 國際版>

本周二(31)將是俄羅斯總統普京接任署理總統20周年。過去20年普京擔任過總統和總理,但外界普遍視他為國家最高領導人,權力一時無兩。在國際政壇寂寂無名的他,當初從總統葉利欽手上接下國家的爛攤子,卻在外界不看好下站穩陣腳,並在適逢高油價下國家經濟恢復不少,近年更在國際政治舞台逐步恢復克宮的國際影響力。

蘇共倒台後,葉利欽政府的「震盪療法」不但未能重振國家,反令經濟陷入困境。199989日,葉利欽令人意外地委任時為聯邦安全局(最主要情報部門)局長普京為第一副總理,並欽點他為接班人,一周後國會更直接批准他接任總理。時年僅46歲的普京上任不久即爆發第二次車臣戰爭,他憑強硬態度迅即贏得民心,成為翌年總統大選取勝的一大關鍵。

初年把握油價升優勢 改善民生

哈佛大學俄羅斯研究專家瓦克魯(Alexandra Vacroux)指出,普京把握當年油價上升的優勢,成功將部分油元注入俄國經濟,改善民眾生活水平,加上初年經濟決定優秀,改善了營商環境,尤其是統一全國法規,對恢復國家法律和秩序極為重要。

中東彰顯國際影響力

安內之後就是攘外,蘇聯解體後,繼承的俄羅斯國際地位下降不少,歐盟和北約東擴令俄國在戰略上倍感威脅,尤其是中亞和烏克蘭的連串民主浪潮,在莫斯科眼中更是劍指自己的「顏色革命」。儘管出兵克里米亞以及涉嫌挑起烏克蘭內戰,招至西方制裁,但俄羅斯在中東的角色愈來愈重,包括一手保住敘利亞的巴沙爾政權,顯示俄羅斯仍是舉足輕重的大國。到近年莫斯科跟中國走近,也令不少歐美戰略家警惕。

另一較容易受忽視的部分,是普京自2008年南奧塞梯戰爭後推動的軍事改革。歐美不少觀察家認為這次長期改革極為成功,令俄軍現代化和實戰能力提升甚多,這次高超音速導彈開發亦是其中一環。防長紹伊古上周表示,今年俄武裝力量完成換裝計劃,現代化武器裝備佔比達到68.2%,俄武裝力量作戰能力今年提高了14%。在北約多國同期縮減軍事支出之際,西方和俄羅斯的軍事戰力可謂此消彼長。

2019年12月28日 星期六

以事實和開放回應涉疆「尋人帖」


<轉載自20191228 明報 國版 欄名:北京聞風 :鍾鳴九>

近來,在海外社交媒體上,涉華「尋人帖」陡然多起來。一些身在海外的人士發帖,稱自己在新疆的「親人」、「朋友」失聯失蹤了,訴諸親情友情,求助網絡名人「大V」。分析人士認為,這一現象不單純,背後隱現強烈政治動機,除博取同情,還抨擊北京的治疆政策,特別是教培中心工作。

一年多以來,美國頻打新疆牌,眾議院12月初通過「2019年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中方強力反擊,新疆高官宣布參加「三學一去」的教培學員已全部結業,CGTN(中國國際電視台)用英文播放了兩部大尺度新疆反恐紀錄片,西方輿論一度「失聲」。本月13日,效力英超阿仙奴隊的土耳其裔德國球員奧斯爾(Mesut Ozil),透過其社交帳號發表「東突人正在面臨種族滅絕危機」的言論,在Twitter Instagram上引發極大爭議。3天後,「維吾爾通訊社」發起人塔伊爾•依明在社交媒體上發起「敦促名人為維吾爾人發聲運動」,受其「敦促」的不乏國際知名演員、歌手、球星。

諸多迹象顯示,這波「尋人帖」活動,實際上是境外涉疆分裂和反華政治勢力,特別是「東突」分子,對華發起的一場策略性「抹黑」戰。負責發帖的「維吾爾運動」發起人茹仙•阿巴斯、亞爾斯蘭•依達耶提,「我也是維吾爾人」活動發起人哈力木拉提•維吾爾等,被指都是「東突」組織成員。

依筆者看來,真相最有力量,官方未來應要查證事實,同時大度開放。據新疆有關部門查證,「尋人帖」所涉人員逾半資訊不全無法查核。能找到的,有的是已結業、回歸社會的教培中心學員,有的則是涉嫌違法或已被判刑者。內地媒體近日在新疆和田、吐魯番等地採訪到一些「尋人帖」上的人士,他們都活得很好,對被「失蹤」頗感意外。

有自信不怕看 開放應對抹黑

外交部日前表示,歡迎奧斯爾到新疆走一走,看一看,展現的不是「怒懟」,而是開放的姿態。事實上,開放才是中國應對外界抹黑的妙招。去年以來,已有近千名外國使節、官員、社團、媒體等人士造訪新疆。一名長期研究新疆議題的北京學者對筆者說,百聞不如一見,中方廣發邀請,甚至邀「奧斯爾們」到新疆看一看,折射出自信、不怕看,也不怕被誤解。相信這一做法會持續,料有更多外國人受邀去新疆走訪。

2019年12月27日 星期五

公平公正執法方能改善警隊形象


<轉載自20191227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周永新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原想從區議會選舉前出現的平靜,可以延續下去,讓港人抑遏了差不多半年的歡樂氣氛,趁着聖誕新年大節日,能夠漸漸的在市面浮現。但平安夜出現的暴力、堵路、縱火、破壞,把眾多市民心中的願望化為烏有。

特首對訴求缺乏明確交代

筆者認為,無論特首說多少遍「止暴制亂」,香港不會從此沒有暴力的場面出現,畢竟民間的「五大訴求」,除了正式撤回《逃犯條例》的修訂外,特首並沒有什麼實質的回應,特別是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特首在向中央述職後,至今仍是閃爍其辭,對市民的要求缺乏明確的交代。

當然,特區政府仍會如常運作下去:財政司長呼籲市民對明年的財政預算提供意見,而他也明言,政府現年度將是15年來首次出現財政赤字,對明年的經濟也不看好。香港的經濟前景誠然令人憂慮,但市民普遍認為,現在面對的困局,若然政府誠實交代、糾正過往所犯錯誤、決心聆聽市民聲音,香港要回復昔日的光輝和寧靜,也不是什麼困難的事。特首應該明白,不用別人提醒,港人仍以香港為自己的家,絕對不想「打壞」香港,更不願意看見這個地方從此一蹶不振。

港人仍以香港為自己的家

為了走出困局,短暫的紓困措施無可避免,畢竟過去半年,不少中小微企的生意受到影響,部分基層市民也因反修例風波被裁員或收入減少,而政府應否全民派錢,正是近日政黨討論最多的議題。不過,就是政府全民派6000元或1萬元,到了明年底,錢看來也無法派到市民手裏,這樣又怎能救燃眉之急?

其實,最有效的派錢方法,還是利用現有協助基層市民的渠道,例如透過綜援、長者生活津貼、在職家庭津貼、低收入家庭兒童津貼,還有N無人士生活津貼等,多給他們一兩個月的補助,是最實際和有效的辦法。至於中小微企,政府可參考李嘉誠基金的做法,直接的為他們提供金錢援助,總比什麼減免牌照費和水電補貼等來得直接。總言之,救急如救火,政府慢吞吞的做事方式,只會令市民感到氣憤和無奈。

但短暫的紓困措施不能彌補反修例風波造成的傷害!其實,以特區政府過萬億元的儲備來說,金錢可以解決的問題,並不是什麼難以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就是政府願意派錢,還有3個問題有待政府正視,也不是金錢可以解決的;而這3個問題不解決,香港很難重新上路。這3個問題都與市民的信心有關,包括:一、是市民對警隊的信心;二、是市民對政府管治的信心;三、是年輕人對香港未來的信心。

首先討論的,是市民對警隊的信心。各項調查顯示,在眾多紀律部隊中,警隊的形象在市民心中最差,超過一半市民對警隊沒有信心。新任警務處長鄧炳強在一次訪問中承認,因近月的警民衝突,令警隊的形象低落,並聲稱在未來處理同類衝突中,警察將剛柔並濟。他解釋說,警察面對衝擊時將嚴正執法,但示威者若然只是偏離遊行路線,警察將勸誡他們返回原路,避免阻塞交通。鄧炳強認為,要改善警隊的形象,現在可以做的,是重申警隊的專業精神(professionalism),但在訪問中,他沒有詳細解釋什麼是警隊的專業精神。

市民對警隊的信心一落千丈

上世紀70年代初,筆者曾有兩年多的時間任職社會福利署,職位是駐守法庭的感化官,工作上經常與警務和懲教人員有接觸,這是在廉政公署成立以前的事。那時貪污盛行,我不敢說「無警不貪」,但可以肯定的說,紀律部隊中不貪污的是異數,因為貪污已成為紀律部隊的文化。

廉政公署成立後,紀律部隊的貪污行為逐漸消除,特別在警隊方面,政府進行了一連串的改革行動,包括改善警隊的薪酬、提高警員的入職資格、增加他們享受的福利待遇等。不過,警隊的清廉形象並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警隊得到市民的接受和尊重,已是1990年代的事,警隊的形象慢慢的上升至紀律部隊中的前幾位。

市民為什麼對警察有信心?一般市民並不知道什麼是警隊的專業精神,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看到警察盡忠職守、公平的執行職務,並有節制的行使自己的權力;只要市民對警隊的表現感到滿意,他們便對警察增加一分尊敬。為什麼在反修例風波中,警察的形象會這樣一落千丈?答案十分簡單,就是市民看到警察沒有公平及公正的執行法律!警察在衝突中是否有違規或違法行為,留待將來的獨立調查或檢討委員會去決定,但市民看到的,是警察不時使用過分武力,並屢有侵犯市民權利的行為,這些都有損警察的形象。

解散或盲撐警隊都不是現實做法

市民不希望警民衝突繼續下去,也不想警隊繼續失去市民的信賴和尊敬,但警察怎樣才能改善他們在市民眼中的形象?筆者認為,唯一的辦法,是警察重拾執法者應該做的事——特首強調,警察面對示威暴徒,必須「嚴正執法」,但並不表示警察應嚴苛的對待示威者,更不應是「有殺錯冇放過」,而是公平及公正的行使法例賦予警察的權力,公道和合理的處理市民中間出現的爭鬥和他們的違法行為。

在這次反修例風波中,警察的處境十分不幸。筆者曾在這欄說過,警隊無辜的被折騰,他們並沒有在修例事上犯錯(修例是律政司和保安局負責的範圍),但他們卻被擺到事件的最前線。到了今天,有示威者喊出「解散警隊」的口號,也有團體認為警察不夠強硬,早應嚴厲的鎮壓示威者的「暴行」。不過,無論警察做什麼,他們似乎都是兩面不是人。

解散警隊並不是現實的做法,而盲撐警隊也不見得可以提升警隊的形象。市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當看見有警察在制服示威者後,仍然揮動警棍猛打,他們感到痛心;當看見警察阻止黑衣人搞破壞、移除堵路雜物恢復交通,市民心裏是感謝的。市民要求特首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其實是要還警察一個公道——說明警察哪方面做錯了、哪方面做對了。

警察要改善市民心中對他們的形象,唯一的辦法是公平及公正的執法;這將是一條漫長的路,但若不能恢復市民對警隊的信心,就是暴力停止了,香港也不可能是安全和有秩序的城市。

至於其他兩個「信心」問題,下次再談。

2019年12月24日 星期二

台大選棋局定 國民黨撥亂反正難


<轉載自20191224 是港事 江素惠 香江文化交流基金會主席>

台灣將於明年111日舉行大選,但現國民黨韓國瑜的民調顯得大幅落後,根據《中國時報》引述的民調,蔡英文46.5%、韓國瑜21%,相差25.5%

韓國瑜選情差 總統路一波三折

韓民調落後乃因對整體台灣未來發展沒有明確規劃藍圖,只有發大財的口號,另兩岸政策不明確閃躲,還有宋楚瑜的參選,拉走二個百分點的選票,蔡英文掌行政資源是為優勢等,但更關鍵的是反修例事件讓蔡英文撿到槍,因之想要於未來半個多月翻盤實有極大困難。

台灣預測選局準確的政評家沈富雄說,韓國瑜至少輸二百萬票,因之大選實已定局,只不過這次大選與立法委員一併舉行,現國民黨中央全力拼立委席次,以期掌立法院的多數可制衡民進黨,成了現階段國民黨全力衝刺的目標,立委們因為總統候選人韓國瑜的氣勢起不了母雞帶小雞的效應,也只好兄弟登山各自努力。

去年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奪回了被綠營執政的高雄市,綠地變藍天,成了重要指標,總共奪得15縣市的執政權,氣勢如虹,上次選舉「討厭民進黨」成了最大黨,要推倒民進黨的共識下,的確徹底教訓了民進黨,讓藍營振奮無比,大快人心!認為進軍2020大選,必是總統立委雙贏,更有藍營樂觀預測,國民黨的大選勝局早已在望。

草包「發大財」 韓粉狂熱難換人

豈知國民黨大選的總統路,竟是如此顛簸,本來氣勢如虹,大勝民進黨的民調卻在今年的8月形成了黃金交叉,韓國瑜的選情每況愈下,也帶動了國民黨的質變,初選走向大選的過程中,由面向中產走向基層,由關注經濟走向關注民生,甚至由知識性走向草根化,或甚而保守走向民粹,韓國瑜帶動起選舉的風潮也前所未有,改變了國民黨的政治生態。

韓國瑜自稱庶民選總統,其庶民之風,粗俗語言口號,遠離了國民黨一向溫良恭儉之風,加之高雄上任不到半年落跑,又刻意避開議會總質詢,請假競選,對高雄事務還不甚了解,在議會的質詢中,顯有偏失,因之被稱為草包,一時草包就成了韓國瑜的代號,民調直落,失去了知識藍、經濟藍及青年們的支持,但他創造了鋼鐵韓粉的陣容,堅定支持韓國瑜,跟隨韓國瑜南征北討地造勢,穿國旗裝揮舞青天白日國旗,蔚為景觀,韓粉的排他性及攻擊性極強,凡不支持韓國瑜者必受其強烈攻擊,且喊出「唯一支持韓國瑜」,成了一支生力軍,也穩固了韓國瑜在黨內的地位,加之韓國瑜的庶民作風,草根性,形塑了韓粉的狂熱,上次大選洪秀柱因民調差,黨內人士的反彈而換柱,但韓國瑜因有鋼鐵韓粉出征保駕,讓國民黨不敢有換瑜的情勢發生,但韓的選情的確不理想,乃讓黨中央束手無策。

港反修例影響 國民黨恐三輸

民進黨施政不佳,但擅長選戰,尤其使用的黑韓戰術,起底韓國瑜;早期的黑韓如韓外遇案,不合規格的農舍案,夫妻倆的炒房案打破韓的庶民形象,還有丈人家涉及的砂石案等等,有計劃地一一拋出,民進黨也透過網絡戰,以網軍營造聲量,塑造言論風向,攻向國民黨及韓國瑜,韓國瑜也開始頻於辯解,他乾脆改變作風和大學生座談時稱自己大學生活是喝酒打屁最快樂,同時也承認自己是草包,國民黨對民進黨的攻擊也現反擊無力,韓國瑜內外受困。

這次大選主軸,煽動「亡國感」,讓這次的大選,疏於政策的闡述宣示,而淪為口水戰,實談不上優質的選舉,台灣政黨勢力的分布,本來藍大於綠的版圖,從去年九合一選舉選民的政治取態發生了質變,民進黨執政三年多來的施政不彰,國民黨得以大勝,卻因黨中央對大選安排的錯失混亂,韓國瑜對大位的企望,無法凝聚選民,九合一後所謂的一手好牌,最後成了一手爛牌,打到可能總統立委雙輸,或罷韓成功,也將失去了高雄,現罷韓聲勢高漲,乃韓面臨大選敗選恐將失去高雄市長之職。

據台灣《遠見》雜誌最新民調顯示,香港眾所周知反修例事件,深深影響台灣的民意選情,國民黨認同度跌至18.0%,民進黨則上升至33.8%,回到了2016年蔡英文當選的情況。

由此民調看出,從整體政黨傾向來看,泛藍支持度從去年37%大幅跌至23%,是2012年以來最低,泛綠支持度由25.2%升至歷年最高42.2%,增加了17個百分點,據分析,國民黨支持度低落也與內部不團結的氛圍有關,此次大選共有三張選票,總統、政黨及立法委員,國民黨及總統候選人支持度低恐拖累立法委員的選情,據預估可能造成三輸的後果。

蔡英文對陸強硬 台勢陷險境

總統參選人韓國瑜民調落後幅度擴大,連原本穩定領先的政黨支持度也被綠營逆轉,國民黨中央提名不分區立委名單爭議頗大,成了壓垮國民黨的最後一根稻草,黨主席吳敦義成為眾矢之的。面對明年敗選後黨內群起究責的壓力,吳表示將堅持做到2021年主席任期屆滿,「絕對不會提前下台」。

黨內大老均認定吳敦義須為一盤好棋玩到輸,承擔起歷史罪人的責任,更開始為選後吳去職的亂局做準備。因為2016年藍營總統、立委雙輸,時任黨主席朱立倫立即下台;2014年縣市長選舉,國民黨輸到只剩六個縣市執政權,總統馬英九也請辭黨主席。

現大選未至,國民黨內部已開啟黨內鬥爭,搶奪黨主席大位,韓粉強力拱韓國瑜若敗選爭黨主席之位,現已有二萬多韓粉加入國民黨,黨主席為黨員直選即可展實力,因之,這次國民黨的敗選,屆時為黨主席之爭,恐讓國民黨面臨巨大之危機。
民進黨若勝選,將繼續其去中國化,更改課綱教育年輕人成為天然獨,而蔡英文對大陸的強硬,兩岸關係若無轉圜必讓台灣陷入險境,一心期待國民黨能撥亂反正,此期待恐怕會落空了。

2019年12月22日 星期日

警隊內部的深層次矛盾


<轉載自20191222 明報 副刊 欄名:周日話題>

紀律部隊(Disciplined Services)從屬於香港政府的公務員架構,是受到特別紀律約束的部隊(或部門),警察身為紀律部隊,首要重視紀律,任何下級對上級的不滿,如果利用公開信作公開指摘,法規上(根據警察通例第6章行為及紀律)一定要受到嚴懲。為什麼警察隊員佐級協會(俗稱「散仔會」)主席可以公然鬧政務司長而不用負責?除了有人認為涉及中共滲透警隊等的陰謀論,本文更想探討的是警察現有制度本身就很易引發管治風險。

ICAC成立前,警隊最高權力不是警務處長,而是總華探長或「四大探長」。原因是當時警隊內部英籍警官(督察級及憲委級)屬少數,他們不懂華語,而香港警隊的骨幹始終以華人為主,於是華籍探長集團可輕易架空英籍上級(鬼頭幫辦),英籍警官要管理前線警員及黑社會,必須借助華人探長作為橋樑,結果,昔日探長與總華探長的職級雖然只相當於今日的警長(沙展)及警署警長(時沙),即是僅僅高警員一至二級(即現香港警隊職級中的尾二及尾三職級),但英籍警官卻完全無法掌控這班華人探長,害怕這班「位低權重」的探長會利用龐大的基層前線人員,去作出難以想像的不合作或報復行動。

員佐級晉升 鴻溝未改善

華人探長隻手遮天的時代已過去近半個世紀,但時至今日,警隊員佐級與督察級之間由於晉升問題,鴻溝仍未改善。

參考警隊網站,雖然督察的入職毋須具有學士學位資歷,但其中一個要求是綜合招聘考試兩張語文試卷(中文運用及英文運用)取得「一級」成績(https://www.police.gov.hk/ppp_tc/15_recruit/er.html)。可以想像入職督察對語言要求很高,因為紀律部隊除了講求下屬嚴格執行上司命令外,最重要是程序上的紀律。要維持程序上的紀律,當中必然涉及大量繁瑣的文字工作,而為文字工作(報告、口供)把關的,則是督察的主要工作。

基本上,讀不到大學的「毅進仔」、甚至中英兩張語文試卷不能取得「一級」成績的大學生等轉而投考警員的,他們根本不會因為當上警員(員佐級)而提升自己的語文水平。

員佐級同督察級雖然同屬警隊,但工作本質完全不同,員佐級在前線執法,督察級負責處理內部文書系統,兩者關係有點像一間跨國集團的總公司(督察)與地區分公司(員佐級),實際營運方式可以完全不同,大家各行其事。員佐級要晉升督察級,幾乎就像分公司職員要調職總公司一樣,需適應完全不同的文化(甚至層次)。

過去警隊為了降低員佐級人員內部晉升為督察級的難度,增加了三個計劃:選拔委任計劃、具督察潛質人員計劃和公開招聘程序(註:2003年前,員佐級是不能投考督察的),但始終受限於語文能力,每年都只有零星人員能夠經這些途徑晉升督察。

另方面,員佐級內部由警員晉升為警長(沙展),據統計平均需要17年經驗或以上。不難想像,很多人能夠爬升至沙展已心滿意足了,原因是於警隊服務滿18年的警員,有機會獲嘉許成為高級警員,肩膀上多一劃,人稱一柴(或傷心柴),實際相當於升了半級,不少警員都非常希望晉升沙展(三柴)以避開高級警員的「榮譽」。

時沙「人中之龍」Old Seafood

沙展再上一級的警署警長(時沙)可謂員佐級別的「人中之龍」,此說毫不誇張,雖然身價不及半世紀前(職級相若)的華探長,但身處員佐級的頂層,能與督察級及憲委級同穿白色恤衫,不正正是「老差骨」的真正體現嗎?

同時,白色恤衫在警隊不單代表權威,亦代表責任重大,例如時沙在必要時,可以受命在警署內代理(署理)督察部分工作,試想像一名「毅進仔」千辛萬苦地升到一級成為沙展時,通常都四十多歲了,考慮到本身年紀、文書處理能力(唔識英文)及面子問題(報考的話所有同事都知你想考),都會非常審慎考慮要不要博升時沙,因為不但困難重重,很多人能夠成為時沙時都已經五十多歲(退休倒數了),試問若沒有很大的決心,又怎會博?

當成為時沙——一名真正的老差骨時,很多時因各式各樣原因(例如學歷不夠、語言能力差、個底花咗少少)而明白自己全無可能再上層樓成為督察時,掉頭回望時沙的位置,反而正是警隊內部最有江湖威望,與其為晉升至「督察級的最低層」傷腦筋,為何不花精神保住現有「員佐級最頂層」的寶座?這時便會出現見於各大公司的典型Old Seafood問題。

雖然有說警察除了犯法,一般是難以被革職,但時沙們都會怕一天制度改變,想方設法鞏固權力,捉上司下屬痛腳甚至策劃員佐級工業行動。時沙職權上有時需署理督察工作,新入職警員甚至見習督察,多時會由時沙帶領,這也是他們鞏固自身權力的機會。譬如新人難免犯錯,簡單如失去一粒佩槍子彈、摑打疑犯、放蛇捉妓女時發生性行為,立心不良的時沙或其他沙展從中「私了」包庇,再倒過來以痛腳操控新人警員。

依賴前線靈活 按章工作勢大亂

過去警隊在招募及警校訓練時,會剔除性格較容易妥協的人,但因應連串社會事件警隊不停增加編制下,新入職警察在各方面的要求自然有所讓步,因性格不合而被篩走的考生相應減少。這種讓步到底有多少?有老差骨笑言:你叫班新入職防暴跟警例去處理示威者,佢哋連警例都唔識背晒,又點可能跟到。

警校內受訓的員佐級警員主要由時沙執教,時沙早於這時便趁機揀卒,當然也有少數警員不受操控,挑戰時沙權力。「已封頂」的職級及不怕整花個底是時沙的籌碼,遇事更有以引爆全體同事痛腳攬炒整個「環頭」作威脅,而一旦有自己團伙的前線警受牽連,時沙有能力為其安排退路,例如轉職由前警員開設的保安公司。

除上述員佐級與督察級警官之間的矛盾外,前線警員難於管治的原因,並非如假新聞所言警察帶槍遊行,而是因為香港是一個高密度的社會,政府和警隊都大大依賴前線執法人員的靈活性(例如靈活執行交通法例),才能保持運作順暢,如果前線人員真的是嚴格地按章工作,必然會製造大量麻煩,典型例子如中環「老闆車」的違例泊車問題嚴重,如果前線警員不願在處理示威時出示委任證以避免被起底,其實可以反過來在前線極為嚴格地按規章檢控所有違例泊車等執法行為,去進行「工業行動」。香港前線警員人數接近三萬,只要發動類似嚴格執行按章工作的行動,便能影響不少政府的運作。

定期考核可保專業

總括而言,歸根究柢,警隊的問題在於不專業,關鍵是尋找方法改革現有制度,提升警隊的專業,筆者認為可以從入職及培訓入手:

1. 統一入職資格:由於員佐級的入職資格與督察不同,入職時其實已經決定部分人難以晉升或專業化,應該規定所有警察由員佐級開始入職,所有督察只能由員佐級晉升,以解決時沙封頂的問題;

2. 入職後要定期考核,與時並進:前線警員的執勤能力已並非單靠體能可以應付,銀行或金舖打劫的體能型罪案已成過去,現今是網上詐騙及勒索等知識型犯罪的時代。警隊除了要更新警例外,更應加入由第三方專業團體提供的考試,例如考試不及格者要受罰、嚴重甚至降職或革職,以保持專業水平。

當然政府應有更好的規劃解決中心地帶的密度問題,例如政府各部門的總部應分散十八區等,令社會不再依賴彈性執法去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