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台拒以「中國台北」加入

<轉載自2015630 明報 中國版>

台灣今年3月即遞交了申請加入亞投行的意向書,但北京一直態度曖昧。昨日公布的亞投行協議中,關於成員資格部分明確規定,會員資格向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及亞洲開發銀行(亞銀)會員開放,「不享有主權或無法對自身國際關係行為負責的申請方,應由對其國際關係行為負責的銀行成員同意或代其向銀行提出加入申請」。
中央社報道,對於亞投行協定上述條文,台灣陸委會昨日下午表示,將秉持「尊嚴、平等」原則參與亞投行,不接受任何矮化台灣參與權益的作為。
稱將以亞銀會員身分申請
陸委會昨晚又表示,台灣將以亞銀會員身分申請加入亞投行,但不會接受「中國台北」(Taipei,China)等不符期待的名稱。1986年後,台灣在亞銀名稱被改為「中國台北」(Taipei, China),台灣每年都提出抗議。

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昨日表示,兩岸繼續保持溝通,有助更好地解決台灣方面加入亞投行問題。

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王毅暗示嚴守九段線

<轉載自201562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外交部長王毅前天就南海問題表示,中國在南沙群島上的立場,為中國歷屆政府所堅持。中國對於南沙群島的主權要求「並沒有擴大,但也絕不會縮小,否則無法面對先人和前輩」。那種蠶食和侵犯中國領土主權和權益的現象也不能再繼續下去,「因為那將使我們無法向子孫交代」。

王毅的上述說法暗示,中方將不會放棄南海「九段線」。「九段線」為國民政府於1947年所劃。王毅是在北京出席第四屆世界和平論壇時作以上表述。他說,二戰結束後,中國政府根據《開羅宣言》、《波茲坦公告》等一系列國際公約和協議從日軍手中收復了南沙群島。中方人員當年是坐美國的軍艦去收復南沙群島。

王毅說,直到1960年代,國際社會包括南海沿岸國家從未就大陸對南沙群島的主權提出過質疑。現在「嗓門很高」的國家,還曾以外交照會、公開出版地圖等方式承認或默認南沙群島是中國的領土。

中方斥菲紀錄片煽動兩國人民對立

<轉載自201562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9日就菲律賓炒播南海問題紀錄片回答記者問題,她指菲方在南海採取擴張政策,悍然侵犯中國主權和權益,製造了中菲南海有關爭議,同時以誤導和欺騙手段,營造菲方成南海爭議的受害者形象,煽動中菲人民對立。華春瑩最後敦促菲方停止挑撥中菲兩國人民對立的言行,並盡快回到正確解決兩國爭議問題。

華春瑩指,菲國紀錄片罔顧事實、顛倒黑白,片中無理據指責中國,中方對此甚是不滿。華春瑩又指,菲國政府大肆炒作南海問題,企圖以導和欺騙手段,騙取同情,營造「受害者」假像,動中菲人民對立,中方十分關注。

華春瑩續引多項條約指, 1898年《美西巴黎條約》、1900年《美西華盛頓條約》和1930年《美英條約》,均將南沙群島和黃岩島排除在菲國領土外,而此後菲國的憲法也確認上述條約的範圍規定。

然而,自冷戰開始,菲國使用武力,陸續佔領南沙群島的馬歡島、費信島、中業島;菲方1999年又以軍艦故障為由坐灘仁愛礁。華春瑩斥菲國之做法乃典型的背信棄義,失信於中國及國際社會。

華春瑩敦促稱,中菲兩個歷史上一向和睦,故菲國政府應從雙邊關係和地區和平穩定大局出發,順應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時代潮流,以及兩國人民的共同希望和期待,停止挑撥中菲兩國人民對立的言行,並盡快返回談判協商等方法解決爭議,維護兩國人民間傳統友誼和地區和平穩定。

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美亮相

<轉載自2015628 明報 中國版>
繼今年元旦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所在的美國華盛頓雙橡園升起了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後,世界警察消防運動會(World Police and Fire GamesWPFG)上周五(26日)在華府開幕時,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和中國大陸的五星紅旗同場飄揚。對此,台灣駐美代表沈呂巡說,他不願將體育活動政治化,台灣能受「平等與尊嚴」對待最重要。
警察消防運動會開幕禮
中央社報道,台灣這次隊名仍按奧運模式,以「中華台北隊」的名義參加比賽,排在英文字母T的順序入場,在美國童子軍手持「Chinese Taipei」牌子後方,兩名台灣選手持大幅中華民國國旗,即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步入會場,當隊伍經過大陸民眾聚集的觀眾席時,有觀眾揮舞小五星紅旗。
兩旗同時出現在國際體育賽事的情况並不常見。據悉,為讓台灣旗入場、並顯露出內政部警政署的旗幟,主辦單位受到來自大陸的不少壓力。
到場為台北隊加油的沈呂巡說:「我們不應該受別人不平等的打壓或對待」,能有「平等尊嚴」的對待,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則。

世界警消運動會上周五在華府開幕,台灣的代表時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進場。

2015年6月27日 星期六

柯P不赴雙城論壇 拒陸「更多善意」要求

<轉載自20156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北市長柯文哲上月指派副市長周麗芳,赴上海磋商雙城論壇。知情人士指出,當時陸方透過周傳話,要柯對雙邊交流釋出「更多善意」,但上周柯文哲召開「大陸工作小組會議」,卻初步否決這項要求。消息回傳至大陸,目前由台北市府積極規劃中的上海副市長「回訪」計劃,幾已面臨觸礁。

不僅如此,由於柯文哲認為自己已透過「一五新觀點」提出完整的兩岸論述,柯文哲在這場工作會議中也做出共識,也就是一旦陸方堅持不讓,今年8月在上海舉辦的雙城論壇,他考慮「不出席」,改派副市長代替上陣。換言之,柯市府上任後交出的首張兩岸成績單,恐將不及格。

柯:有機會還是會去

柯文哲27日表示,雙城論壇定調為促進交流、促進善意,他的一五新觀點不見得大家都可接受,但起碼可忍受,兩岸是命運共同體,盼透過交流減少隔閡。柯文哲說,任何事情一定就是討論、折衝,不可能什麼事情都很順利,要做任何事情都會有人阻饒。他有機會還是會去,還在努力進行中。

據《中國時報》報道,針對上海副市長來訪一事,北市府參議、大陸工作小組執祕饒慶鈺26日表示,目前仍在繼續籌備。記者追問,這是指對方確定來訪、但時間未定?她說,此事涉及北市和上海市府雙方,無法代表對方發言,但北市府仍為此事持續準備中。

去年九合一選後,柯文哲因公開否定「九二共識」,讓已舉辦5屆的台北、上海雙城論壇出現中斷危機。直到今年3月,柯文哲透過新華社專訪,拋出「一個中國並不是問題」的一五新觀點後,終讓論壇的續辦露出曙光。

一五新觀點 已講清楚

為進一步磋商論壇事宜,柯文哲上月底派周麗芳訪問上海,針對青年創業、智慧城市、體育交流等議題交流。但其中的重頭戲,就是藉此機會互探底線。

知情人士指出,周麗芳訪問期間,陸方明確向她表示,柯文哲應提出更明確的兩岸論述,把話講得更清楚,藉此釋出更多善意。因事涉敏感,周麗芳返台後,旋即將陸方主張向柯報告。

上周一柯文哲召集大陸工作小組成員周麗芳、台灣戰略模擬學會祕書長張榮豐、東森整合行銷執行董事邱佩琳、民進黨蘇系兩岸學者董立文等人,就雙城論壇進行沙盤推演。

會中,周麗芳轉達陸方「期待」,結果與會者全部反對柯文哲再釋善意。柯文哲不諱言地說,他在今年3月就提出「一五新觀點」,對於兩岸議題的想法都在裏面,已經講得很清楚。言下之意,形同婉轉回絕陸方期待的「更多善意」。

僵局不解 雙城論壇恐停辦

引發爭議的是,會中也做出另項結論。也就是,柯文哲現階段將先等待上海副市長回訪台北,再進一步確認對方所謂的「善意」為何;如果說,屆時對方提出的「更多善意」是令人難以接受的話,那麼,即將在8月於上海登場的雙城論壇,柯文哲就不見得要親自出席。

然而,盡管柯市府準備等上海副市長回訪時,再做最後決定,但知情人士透露,在柯不願進一步釋出善意的前提下,陸方對於回訪計劃的處理已呈現停滯狀態,未來情勢不明。換言之,雙城論壇能否圓滿舉辦,恐已出現變數。

2015年6月26日 星期五

菲38漁民致信聯合國 投訴遭中國海警驅逐

<轉載自2015626 明報 加東版 國際版>

菲律賓38名漁民24日致信聯合國,聲稱自20124月以來在黃岩島附近海域捕魚時,經常遭到中國海警人身傷害,要求聯合國緊急介入並調查這些「侵犯人權」的行為。在「惡人先告狀」的同時,菲日軍機24日再次抵近中國南沙禮樂灘。日本官員25日更進一步稱,自衛隊可能參與美軍在南海的定期巡邏。「有的國家拉攏域外國家介入南海問題,大『秀肌肉』,刻意渲染地區緊張氣氛,這種做法只會給南海局勢帶來不利影響。」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楊宇軍大校25日批評說。

據菲律賓GMA新聞網25日報道,菲漁民在信中舉例訴苦說,201446日,56歲的漁民弗羅尼斯和20多條漁船一起,遭遇一群身穿橙色制服的中國海警。他們在快艇上喊話,要求漁民離開中國島嶼。快艇不遠處是一艘龐大的中國海警船,船上停著一架直升機。弗羅尼斯等人聲稱此事使他們「受到精神創傷」,此後再沒去過黃岩島附近海域,也對重返那裏不抱希望。有人說,給他100萬菲律賓比索也不願再去黃岩島附近海域。菲漁民在信中指責中國違反國際公約、人權宣言和國際慣例,請求聯合國緊急介入,要求中國為「侵犯人權的行為」提供實際補救和賠償。

此前,菲律賓曾指責中國海警船在黃岩島附近海域用高壓水槍驅趕菲漁民。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對此反駁說,黃岩島是中國固有領土。

中國政府公務船一直在黃岩島海域值守,以維護中國主權,並依法維護該海域正常秩序。對於該海域的外國船隻,中國公務船一直在正當和合理的限度內進行管理。

從菲漁民寫給聯合國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們對中國海域的侵犯行動一直沒有停止。據GMA新聞網報道,這封求救信說,為避開守衛黃岩島的中國人,菲漁民只能夜間到這片海域捕魚,晚上6時左右去,凌晨4時中國巡邏人員到來前離開。















中國漁政船赴西沙及黃岩島海域巡航護漁。

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洪氏一國兩府 北京如何接招

<轉載自2015624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欄名:中國評論 撰文:孫嘉業>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提出「一中同表」的主張,被指是「急統派」,她前日特別說明其內涵,一中同表就是「九二共識升級版」,要求北京接受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同表中華民國政府」,她還呼籲,兩岸關係不是父子關係,是平等的兄弟關係,兩岸透過談判,簽訂和平協定。

洪秀柱提九二共識升級版

洪秀柱所言畢竟是選舉語言,在她尚未對蔡英文選情造成實質衝擊的當下,還不必太認真。但在北京眼裏,不能不認真思考新的「一國兩府」建議。

根據史料記載,1949年中共建政籌備全國政協時,毛澤東曾經建議,鑑於老百姓感情上習慣了「中華民國」這一國號,所以新國號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後,可以加上「簡稱中華民國」的字樣,但後來由於當時多名非中共的政協委員包括人口學家馬寅初、星馬僑領陳嘉庚等都不贊成沿用中華民國國號,只得作罷。

但是,毛澤東後來在政協開幕式上仍稱,去掉簡稱中華民國,不等於把中華民國過去革命的歷史意義一概抹殺,如辛亥革命、國共合作等都是有其歷史意義。而中華民國的名稱在民間已很習慣,所以暫不禁用。如果大陸一直堅持「一國兩號」,兩岸今天也不會有國號之爭。

李登輝提「政府對政府」談判被拒

所謂「一國兩府」就是「一個中國,兩個政府」,1990年時任台灣總統李登輝曾提出兩岸「政府對政府」的談判,遭北京拒絕。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曾再提「一國兩府」、聯邦制和邦聯制等構想,亦未獲北京回應。但經歷了多年後,「台獨」意識、一邊一國等觀念在島內已日漸坐大,4年前清華大學國際戰略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楚樹龍在美國發文,重提「一國兩府」概念,在島內已經無人和應。


時至今日,即使北京願意接受「中華民國」國號,恐怕台灣的主流民意也難以接受兩岸統一。就像當年鄧小平提出要在內地「再造幾個香港」,令港人感到自豪驕傲,而今再聽到這句話,港人只能想到被邊緣化不寒而慄一樣。

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長者福利 一元都不能少?

<轉載自2015623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港是港非 撰文: 沈帥青>
台北市長柯文哲作風大膽,近日更向高難度挑戰,主張長者福利要「排富」,不應人人有。長者福利議題向來敏感,一元都不能少,但人人派又負擔沉重,向福利開刀,「柯P」做得到?
綽號「柯P」(P代表Professor)的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只約半年便屢推新政,最新指向長者福利。當地《聯合報》昨報道,為防福利開支一再膨脹,柯P擬檢討長者福利,認為應予弱勢優先,設「排富」門檻,不再派部分福利予較富有長者。及後柯P更現身說法,表明若福利人人有,連台灣首富郭台銘都有,有意義嗎?認為錢應該給真正有需要的人。
台北擬削敬老福利
市政府年底將提出初步方案,一些本來每名長者皆有的敬老福利,如每月免費搭車60次、每年由1,5001萬元新台幣不等的重陽敬老禮金等,預計將列為優先檢討項目,不再人人有。
其實,柯P向來有大膽動作,敢於挑戰既得利益者如官僚、財團等,但今次向長者福利開刀,可謂更大膽,走進政治不正確的「地雷區」。社會講求敬老,支持長者多享福利,若要長者福利縮水,容易牽動公眾情緒反應,正如台北已有政客反對長者福利要排富,擔心會變「長者不友善城市」。若公眾反應再大,柯P被貼上「欺負長者」的標籤,就更難甩身了。
長者福利難撼動,更有一個政客說不出口的原因,福利支出源自公帑,屬公家錢財,不費自己分毫,可是若減少長者福利,卻是會得罪龐大的長者選民,他們人多勢眾、投票率高,把他們已到手的福利拿走,少了一蚊,選民也不高興,政客會輕易冒這個「票債票償」的風險嗎?
長者福利「排富」會得罪人,柯P不可能不知,但偏向險中行,主因是顧慮城市的未來,敬老的福利開支,從來少數怕長計,愈計愈閉翳,據台北社會局資料,台北市65歲或以上的長者人口每年增加一萬人,長者福利的開支預算今年為58億元新台幣,10年後將大幅升至8090億元新台幣,若然不控制,將影響到其他社會福利預算。
更甚的是,人口老化趨勢只會惡化,目前台灣長者佔總人口約12%,還算少數,至2060年卻變成41%,長者比起負擔敬老開支的年輕人還要多,年輕人肩上的財政負擔,怎會不愈見沉重!
如今柯P在問題還未惡化之前,大膽先開口,對城市長遠發展其實有利。事實上,有些遲遲不敢開口的地方,已在承受惡果,近年不少歐洲國家便因養老金開支爆煲而財困,養老金不同於敬老福利,金額更大,當地長者亦依靠養老金生活,要改動就更難。就如希臘因養老金陷入破產危機,現面臨生死邊緣,才思索要向養老金開刀,又引來全國一片聲討。
外地要長者福利縮水,面臨阻力,對本港不無啟示。港府現時財政能力佳,近年向長者大開福利之門,如資助長者兩元乘車、提供長者生活津貼、倍增醫療券金額等;當然對現今港府來說沒有難度,政黨在旁不是叫停,而是落力叫政府加碼,如要求全面退休保障等。可是,福利從來易放難收,加碼容易削減難,面對日後人口老化,長者增多、勞動人口減少,本港就需警惕,我們能夠承受幾多?大型且長遠的福利項目,若不斷增加且人人有份,城市吃得消嗎?
福利易放難收 港須警惕
固然,長者福利設領取門檻,社會肯定不高興,正如2008年的特首曾蔭權把長者生果金從每月705元,提升至1,000元,但要設資產審查門檻,便引來政黨、輿論一致炮轟是縮骨、剝削等等。最終曾蔭權在壓力之下,被迫撤去資產審查,讓每名長者無論貧富也享1,000元,社會才收貨。
讓每名長者也有福利,固然動聽,但城市亦要有健康財政,才可長遠發展,敬老與城市發展要有平衡,在爭取福利設「排富」門檻,雖然令部分老人未能取得福利的蛋糕,但也是令福利更聚焦幫助真正有需要的老人,且令福利開支不會無限膨脹,才是有遠見的做法。
為了發展,柯文哲寧取政治不正確之舉,其最大後盾是他的高民望、獲年輕人力撑,最終若然成功,固可成為其他政客的模範,獲封勇敢的先行者。
但此舉既易燒掉民望,在政治變化萬千的環境下,成功機會存疑,他又會否成為長者福利禁忌下的炮灰?


2015年6月22日 星期一

南海爭端轉進新階段 中美面心不和難突破

<轉載自2015622 明報 社評>
中國在南沙7個島礁的填海造地工程據報快將完工,下一階段將展開島上的基礎設施建設;上周,中國外交部表示這些島礁建設是滿足必要的軍事需求,更多的是為民事需求服務。無疑,中國若停止填海造地,美國及周邊一些國家的反對聲音將會減少,但並不意味可以消除敵意,尤其是中美關係隱現建交36年以來的新形態,而這種新形態極可能在今年9月習近平訪美期間浮現。
新形態中美關係9月習訪美將浮現
南海局勢發展並不出人意料,因為一向在該海域佔有主導角色的美國,驚覺受到中國挑戰,作出各種反應自是必然。二次大戰結束以來,南海及周邊國家在反共氛圍成長,構成對中國不滿甚至敵視的本質;中國在這一海域填海造地,這些國家包括美國的反應會是如何,中方必然早有計算。如今米已成炊,如何後續是焦點所在——中國不可能長期與南海周邊有主權爭議的國家對抗,如果期以軍事手段解決,那是粗糙不堪的思維,「打一仗長治久安」只是一些人亂吹牛皮,因此隨着填海工程暫告一段落,相信下階段便是經濟攻勢。
中國政府推動的「一帶一路」,將會是與南海周邊國家緩和關係的一着棋。從亞投行的成立看來,中國對區內國家有兩種應對手段﹕一、主權問題態度強硬,例如中方大舉填海造地;二、經濟共存共榮,「一帶一路」便是起着如此作用。東亞是潛力豐厚的經濟新生地區,中國的巨大經濟實力,是區內國家期許的火車頭。中國政府深明這根胡蘿蔔的作用,一些傳統上對中國敵意濃厚的國家,不得不承認中國經濟大餅的確誘人。以曾於1962年與中國爆發邊境戰爭的印度為例,中印之間敵對未見消弭,但印度總理仍視中國為經濟伙伴。「一帶一路」南線經過之處是南海大片海域,這條經濟快船經過家門,南海各國會否心動,從而「重經濟,輕政治」,值得觀察。
美國本來就在這塊地區擁有影響力,菲律賓更是冷戰年代美國區內大型軍事基地所在;1967年成立的東盟,則是美國在區內圍堵中蘇的棋子,加上昔年美元所到之處眾皆低頭,美國在這裏呼風喚雨多年。時移世易,美國在區內已無重點軍事基地,經濟實力過去10年呈現下降,難以通過美援來爭取支持。這就給中國一個頗大的進入區內空間,爭奪南海話語權甚至主導權。因此,幾可斷言,當填海造地告一段落,接下來是經濟實力比併。當然,政治經濟雙軌並行,南海國家會否全盤接受,仍得看經濟胡蘿蔔是不是具有吸引力。
政治強硬經濟放手 一帶一路吸引鄰國
中美在南海的短兵相接,將隨着填海造地告一段落而緩和,然而在南海問題上中美已露出底牌,兩國關係將進入30多年來罕見的關係形態。中國一再強調建構「新型大國關係」,要與美國平起平坐,習近平9月訪問美國,主要議題不出這一範圍。以外交術語來說,這極可能是「坦率的交流」,把中國的想法說清楚,有言在先。當然,中美關係還未至於美俄關係般惡化,因為中國遠未有俄羅斯的軍事實力與美國對着幹。儘管普京經濟凋敝,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美國不得輕視。中國的軍力及經濟實力不及美國,這時候與美國在各條戰線開打,絕對不是最大利益。因此,在這刻把一己戰略想法明確闡述的中美關係,將會是未來的主流關係形態。
中美關係自從1971年「乒乓外交」以來,長期處於不對稱的狀况,一般的看法是中國有求於美國,多於美國有求於中國。如今北京認為是時候扭轉這一關係,南海的情况堪足說明一切。本星期,中美將舉行戰略與經濟對話,討論內容包含南海以及人民幣匯價等議題,可視為9月中美峰會的前奏,中方的基調,相信不離美國可以在南海與中國共存,但不能再獨自控制南海。類似的聲音將延續到9月,不妨拭目觀之。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
CHINA'S reclamation on seven Spratly reefs and islets is reportedly about to end. It will afterwards start its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there. Last week China's foreign ministry said some facilities on those reefs and islets were meant to serve military needs and more of them were meant to serve civilian need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if China stops reclaiming land there, some of its neighbours and the US will be less vociferous in raising objections. However, it does not follow that enmity will end. Sino-US relations (renormalised thirty-six years ago) seem about to take on a new shape, which will in all probability emerge when Xi Jinping visits the US next September.
"One Belt, One Road" (OBOR), which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trying to carry out, is a chess piece China will use to ease its relations with its neighbours. It seems clear from the foundation of the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that China wants to deal with other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in two ways. First, it takes a tough line when it comes to sovereignty. For example, it has carried out reclam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n a big way. Second, economically, it aims at bringing about coexistence and common prosperity. OBOR is supposed to have that effect.
The US has held sway in the region for many years. But things are no longer what they were. It no longer has key military bases there and, as its economic power has apparently fallen over the past decade, it can hardly trade aid for support now. It has therefore been quite possible for China to get into the region to gain a say and even seize the initiative about the South China Sea. One can almost say for certain a contest of economic power will begin when China's reclamation there ends. Needless to say, what is economic goes in parallel with what is political. Whether South China Sea countries will accept all the economic carrots China offers them depends on whether they appeal to them.
The Sino-US skirmish about the South China Sea will ease when China's reclamation there comes to an end. However, the two countries have already shown their respective hands. Sino-US relations are about to take on a new shape rarely seen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China has repeatedly placed emphasis on "new type great power relations". It wants to be on an equal footing with the US. What Xi will mainly talk about with his counterpart when he is in the US next September lies within these confines. In diplomatic jargon, theirs will most probably be a "candid exchange", at which Xi will make it clear to the US beforehand where China stands. China is not as strong as the US economically or militarily. It is certainly not in its best interests now to start fighting with the US on all fronts. The shape Sino-US relations will take on after the two countries have delineated their respective strategic ideas will remain largely unchanged for some time.
Sino-US relations have long remained asymmetrical since 1971, when they pursued "ping-pong diplomacy". It is generally supposed that China asks more of the US than the US of China. Beijing thinks it is time the tables were turned. This is quite clear from what has happene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hat is to be discussed at the China-US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 this week includes matters concerning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yuan's exchange rates. One may regard it as an overture to the Sino-US summit scheduled for next September. Conceivably, China's keynote will be just this: that the US may coexist with China in the South China Sea but must no longer hold the sway there alone.
南海爭端轉進新階段 中美面心不和難突破
中國在南沙7個島礁的填海造地工程據報快將完工,下一階段將展開島上的基礎設施建設;上周,中國外交部表示這些島礁建設是滿足必要的軍事需求,更多的是為民事需求服務。無疑,中國若停止填海造地,美國及周邊一些國家的反對聲音將會減少,但並不意味可以消除敵意,尤其是中美關係隱現建交36年以來的新形態,而這種新形態極可能在今年9月習近平訪美期間浮現。
中國政府推動的「一帶一路」,將會是與南海周邊國家緩和關係的一着棋。從亞投行的成立看來,中國對區內國家有兩種應對手段﹕一、主權問題態度強硬,例如中方大舉填海造地;二、經濟共存共榮,「一帶一路」便是起着如此作用。
美國在這區呼風喚雨多年。時移世易,美國在區內已無重點軍事基地,經濟實力過去10年呈現下降,難以通過美援來爭取支持。這就給中國一個頗大的進入區內空間,爭奪南海話語權甚至主導權。因此,幾可斷言,當填海造地告一段落,接下來是經濟實力比併。當然,政治經濟雙軌並行,南海國家會否全盤接受,仍得看經濟胡蘿蔔是不是具有吸引力。
中美在南海的短兵相接,將隨着填海造地告一段落而緩和,然而在南海問題上中美已露出底牌,兩國關係將進入30多年來罕見的關係形態。中國一再強調建構「新型大國關係」,要與美國平起平坐,習近平9月訪問美國,主要議題不出這一範圍。以外交術語來說,這極可能是「坦率的交流」,把中國的想法說清楚,有言在先。中國的軍力及經濟實力不及美國,這時候與美國在各條戰線開打,絕對不是最大利益。因此,在這刻把一己戰略想法明確闡述的中美關係,將會是未來的主流關係形態。

中美關係自從1971年「乒乓外交」以來,長期處於不對稱的狀况,一般的看法是中國有求於美國,多於美國有求於中國。如今北京認為是時候扭轉這一關係,南海的情况堪足說明一切。本星期,中美將舉行戰略與經濟對話,討論內容包含南海以及人民幣匯價等議題,可視為9月中美峰會的前奏,中方的基調,相信不離美國可以在南海與中國共存,但不能再獨自控制南海。

旋風中的洪秀柱 還有兩道門檻要過

<轉載自2015622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林泉忠 台灣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假戲真做」的洪秀柱「意外」地以高民調跨過「防磚門檻」,又獲得國民黨中常會一致通過核備提名,着實跌破衆人的眼鏡。在眾黨內「A咖男神」扭揑作態之際,其敢做敢為、乾淨俐落的個性與處事風格,不僅贏得國民黨支持者愈來愈多的肯定,也獲得不少中間選民的欣賞。不過話說回來,要進一步拓展中間選民的支持,凝聚足以和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一較高下的能量,恐怕至少還要過兩大門檻。
兩大主張與黨內兩岸政策有矛盾
其一,就兩岸政策與黨中央的磨合。本周,洪秀柱競選團隊將進駐黨中央,洪辦與黨部的整合面臨挑戰。焦點在洪的兩大主張:(1)「一中同表」;(2)推動「兩岸和平協定」。此兩點無論與總統馬英九,還是朱立倫任黨主席的國民黨的兩岸政策都存在矛盾。
「一中同表」是「九二共識」國民黨版本「一中各表」的延伸。「各表」的內涵,根據國民黨的定義,所指的「一中」就是指「中華民國」。由於北京並不公開承認「一中各表」,因此洪秀柱的「一中同表」從方向上容易被解讀為向北京靠攏。因此,洪秀柱如何作出明確的說明,以獲得國民黨的接納並不容易。
更重要的是,國民黨的「一中各表」主張北京也沒有明確反對,放棄「各表」將使國民黨的「一中」論述及與對岸討價還價的空間變小,恐怕引發黨內的反彈。誠然,採折衷的辦法,透過解釋,把「同表」與「各表」作一整合,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是如何讓一般選民明白與接受,難度不低。
至於「兩岸和平協定」,表面上看來此部分與黨內既定政策之間的距離相對較小。2011年馬英九已經提出此一主張,不過在輿論激烈反彈下,不得不加上「公投」條件。時至2012年,馬英九連任後就明言不會在任內推動「兩岸和平協定」的簽署。因此,如今洪要逆流而上,其必要性何在,恐怕黨內也會出現質疑的聲浪。
其二,不僅要克服黨內齟齬,如何取信於台灣年輕選民是更大的難題。衆所周知,去年「太陽花學運」之所以爆發,正是對馬英九推動的兩岸經濟一體化政策的反彈。其深層的背景,則是對經濟一體化後可能招致北京更容易介入台灣的政治,使台灣的主權與主體性進一步流失的疑慮。
然而,洪秀柱的兩岸政策,無論是「一中同表」還是「兩岸和平協定」都顯得比馬英九政府來得更靠近北京,顯然與「太陽花學運」所期待的方向背道而馳。換言之,儘管洪直截了當的風格獲得不少年輕人的認同,但是當選戰正式開打、兩岸政策成為焦點後,洪的說明能否說服對主體性有更高期待的年輕人,難度之高,不難想像。
簡言之,被解讀為更「傾中」的洪秀柱的兩岸政策,會馬上觸礁,還是能順利跨過黨內與年輕選民這兩道艱難的門檻,很快就會分曉。

2015年6月21日 星期日

直言敢衝 小辣椒待與黨磨合

<轉載自201562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小辣椒」洪秀柱初選過關後,隨之而來的第一道難題,就是未來政策路線如何調整,及與黨中央、立委的「磨合期」。朱立倫雖一再強調將「全力輔選」,但從黨中央指示智庫協助研擬政見論述、要求洪團隊進駐黨部等連串動作,及洪陣營撂話掌控選戰主導權,均不難看出雙方暗自較勁、角力情形。

據《中國時報》報道,小辣椒直言、敢言的行事作風,使她爆紅。然深究其發言內容和主張,包括簽署《兩岸和平協定》、一中同表、反反核、反學運等,不僅與當前主流民意有差距,也與黨中央和朱立倫路線不同調;如今為是否訪美當眾打臉朱,且嗆聲「以我或發言人為準」!

儘管朱宣稱全力輔選,黨高層也說「磨合不是問題」,但從洪秀柱通過初選當天,朱立倫隨即前往拜會,達成智庫全力協助研擬政見論述、整合選舉團隊、黨中央提供辦公室供洪團隊進駐等三大共識,隨即引發外界解讀,似乎頗有「接管」選戰、爭搶主導權、避免洪陣營「暴衝」的政治意味。

舉例來說,朱立倫曾多次私下力勸洪規劃訪美,但洪對外卻稱國民黨與美國關係好,不須特別訪美,讓黨中央傷腦筋。

馬朱洪儼然多顆太陽

面臨王金平未來動向,洪脫口「回立院,唯一辦法是選區域立委」,這不免令人好奇,王的下一步到底「朱主席」說了算,還是「總統候選人」獨大一切?如意見相左,誰說的算數?未來黨中央又要如何面對這顆「紅太陽」?

不僅如此,回到選戰現實面,洪與黨籍立委如何磨合,到底是「母雞帶小雞」,或「小雞扛母雞」?彼此是互相拉抬,或相互牽制?會否出現貌合神離、分裂投票現象,也頗令人好奇。

未來藍營儼然將形成馬朱洪多顆太陽情形,洪與黨中央、黨內各派系及立委的磨合期有多長?選戰步調能否趨一致,勢將成選戰中備受矚目的焦點。

英媒:女人對決 聚焦兩岸關係

<轉載自201562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英國最新一期《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專文以〈女人對決〉(Female face-off)為題,介紹台灣兩位女性總統參選人,認為台灣明年1月大選可能會選出首位女性總統,並特別提到兩岸關係仍是大選核心議題。

《經濟學人》分析,一如以往的台灣總統大選,兩岸關係仍將是選戰的重點;總統馬英九已透過與大陸簽訂經貿協議緩和台海緊張情勢,但許多民眾卻認為兩岸經貿協議是為大財團服務。

專文說,洪秀柱缺乏商界人脈或許反而有助於她的選情,但她力挺兩岸統一,整體來說,政治上對她是包袱,因為現今認為台灣文化不等同中國文化的台灣人是史上最多。

專文指出,如果洪秀柱719日獲得國民黨全代會正式通過提名,她將與在野的民進黨參選人蔡英文對決,無論是台灣或大陸都未曾出現過女性領導人。

《經濟學人》形容67歲的洪秀柱雖屬「老派」國民黨人,成長經歷卻很不尋常,父親雖是1940年代跟隨國民黨的軍隊赴台,在她童年時期,父親卻因被控通匪罪名關在牢裏,警察也上門騷擾洪家。

《經濟學人》指出,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最近訪問華府的發言務實,承諾會追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使得不希望看到兩岸危機的美方感到放心;2008年民進黨因陳水扁總統貪污案而聲勢滑落谷底時,蔡英文開始領導民進黨,靠她穩健幹練的形象,提升黨的聲望和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