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0日 星期二

嘆「中國歷來分合必一戰」 馬英九盼兩岸和平民主解紛

<轉載自202353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前總統馬英九上月完成12天大陸行返台後,於近日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專訪,其間馬英九兩度哽咽,感嘆在中國歷史中每逢分合必有一戰,希望兩岸能以和平方式、民主過程解決歧見,「對我們的祖先就有交代了」。馬強調其和平論述必須以備戰、避戰與謀和的「三位一體」來完整討論,光備戰無法避戰,必須展現善意避戰,進而謀求和平。他又稱兩岸和平的最大關鍵是如何處理主權爭端,並言「九二共識」不是「一國兩制」。

稱和平論述靠備戰避戰謀和

據《聯合早報》前晚刊出的專訪內容,72歲的馬英九受訪時認為,兩岸和平的最大關鍵是如何處理主權爭端。大陸希望以「一國兩制」方式統一台灣,台灣民意無法接受;台灣憲法認同「一個中國」,但那是領土涵蓋台灣地區和大陸地區的「中華民國」,而非中共統治下、主權主張完全重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對於「一中各表」抑或「一國兩制」,馬英九表示,「這個問題不容易有簡單答案。但不管怎麼解決,重點是兩個要件:第一解決的方式必須是和平的,過程必須是民主的,有這兩個要件得出來的結果,可以接受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九二共識非一國兩制」

在馬英九看來,「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這兩者不應畫等號,甚至說明「九二共識」不是「一國兩制」「都是多餘的」。「其實一直把『九二共識』和『一國兩制』扯在一起的,是蔡(英文)總統的努力」,「近來大陸已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區分開來,包括大陸國台辦的新聞稿特別還原事實,強調『各自以口頭聲明表述』一中原則的『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識』」。馬認為,這說明「大陸官員更有自信,也對兩岸關係大局更有宏觀性的思考」。

兩度哽咽 一提歷史一提祖先

馬英九受訪時兩度哽咽,一次是提到在中國有紀錄約4600年歷史中,統一時間佔七成,分裂時間佔三成,每逢分合必有一戰,「這是中國歷史的鐵律」。如果兩岸中國人能超越歷史格局,以和平方式、民主過程解決歧見,「對我們的祖先就有交代了」。另在提及自家祖先自陝西到江西,再從湖南到台灣的遷居歷程時,馬再次哽咽,「每次看到中華民族的大遷徙,都會很感動」。

談到3月下旬開始的大陸行,馬英九說順便帶台灣的大學生去交流,最大目的是通過年輕人交流,為兩岸埋下和平善意的種子。

2023年5月28日 星期日

國產飛機衝上雲霄 關鍵零件仍然受制

<轉載自2023529 明報 社評>

國產中型飛機商業飛行處女航成功,這是又一次以國之大器證明中國崛起,國人振奮,國際關注。從立項到首飛成功,歷經16年,C919中型飛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但按比例算目前仍有約四成關鍵部件依賴外國廠家供應,首飛成功後從此邁向全面國產化,相信在研製方面很快會取得成果,並且向設計和研製更大的飛機進發。自主研發關鍵技術這條路,是必要而且可以成功的,其他產業也要查漏補缺。

37年前外國飛機「施捨」嵌零件 研製國產飛機因此「耽誤」21

目前在陸上穿梭的高鐵,技術領先全球,但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上空,頻繁往來的大小飛機,絕大部分是來自美國的波音和歐洲的空中巴士,何時能夠實現國產飛機夢,在國人心中縈繞數十年。國產飛機夢,是從「乞求人家施捨」一些無關痛癢的零部件裝嵌開始,目前已經跟波音合併的道格拉斯航空公司,1986年給予上海裝嵌一個小零部件,及後再爭取到更多零部件的裝嵌,以及飛機座椅等生產合格證,但總的產值,不及一部飛機賣價的零頭。2008年空中巴士在天津設廠裝嵌整部飛機,今年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宣布成立第二條組裝生產線,但都是裝嵌或生產小部件而已。歐美公司願意讓出飛機製造的一小部分給中國,是中國航空市場力量從形成到逐步擴大,叫價能力愈強的結果。

一個硬幣有兩面,外國航空公司逐步增加讓出更多生產程序給中國,反而令航空業的一些人「沾沾自喜」,繼續相信造飛機不如買飛機,忘記了自主研發才是「硬道理」。從頭開始造飛機確實「本大利小」,即使現在投入商業運營的C919飛機,賣價只及美歐同類產品的一半,而且成本大部分用於支付購買關鍵部件,自主研發的飛機賺的仍然是「蠅頭小利」。然而,國產飛機商飛成功,已經令到兩家壟斷國際市場的飛機製造商憂慮,即使中國飛機暫時還不能搶佔國際市場,中國不買或者大量少買外國飛機,這兩家飛機製造商的產量都會大幅滑落,2018年波音的年度收入,22%來自中國市場,2019年插水下跌到7%2022年更跌到無足輕重的0.25%,這是因為中美貿易戰令訂單轉投空中巴士,而今後國產飛機能夠替代外國同類型產品,歐美飛機製造商在中國市場所佔份額,逐步下降勢必成趨勢,而國產飛機製造商的利潤就會逐步擴大。

實現國產飛機夢得來不易,過去仿照蘇聯機種搞過「運級」短途及中短途運輸機,由於技術不過關,還釀成過空難而全面叫停。從此要不要研發大飛機爭論不絕,即使要搞,是先研發部件還是先設計大飛機,也有爭議,最後是不可能等到所有零部件都能夠國產才開始搞大飛機的一方佔上風,才於2007年下大決心搞大飛機,投入資源去做設計,並且在力所能及範圍內造自己的零部件,技術不過關的先用外國零件,大飛機批量投入市場,自然能夠帶動關鍵零件的研發與生產,目前的消息稱,國產大飛機發動機,將在幾年內研製成功,到時就不用再假手於人。

關鍵技術仍假手於人 國產發動機不日有成

C919國產飛機目前仍然有四成關鍵部件依賴外國供應( 按價格計則佔約六成),包括發動機、電傳、飛控、燃料液壓系統等,雖然看不到外國供應商會因為地緣政治因素影響供應穩定性,因為在商言商,C919飛機產量愈高他們生意愈多,而且深信以中國的研發能力,早晚能研製出替代產品,供應商能賺錢有一筆算一筆;然而,受制於人始終是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無論依靠的是跟中國有潛在矛盾的歐美國家,還是相對友好的俄羅斯。

C919150180個座位的中型飛機(內地稱150個座位以上的為大飛機,國際則慣稱300座位以上為大飛機),目前正在研發階段的是300座的遠程C929,原來是跟俄羅斯合作研製,畢竟俄羅斯航天技術底子深厚,有些強項可以彌補中國不足,然而,由於俄羅斯跟西方關係惡化,即使研發成功,俄羅斯也不可能向歐洲銷售而從中獲利,於是退出合作,國之大器借助外國力量始終是靠不住的,這個硬道理在飛機製造如此,在其他支柱產業亦如是。

昨天C919首航上海與北京之間,報道說訂票量十分可觀,說明國人以腳投票,用行動支持國產飛機。目前C919的訂單已經超過1000架,其中34架來自外國,總產值達到5000億元人民幣,市場潛力無限。國產飛機取得外國適航證,關鍵因素是安全指標,C919商業運作時間愈長愈有利,其他國產飛機質量也可佐證。目前已經交付使用100架的80ARJ21國產支線飛機,已經商業運行多年,去年還首次按訂單交付印尼一架,相信國內國際訂單還會陸續有來。

國產中小型飛機翱翔祖國領空,將來會愈來愈多,更大型的飛機飛越五大洲,也將可期。國產飛機夢是中華復興夢的一部分,值得引以為傲,國家應該投入更大力量,成就科研人員研發其他國之大器的關鍵技術,用實在的科技力量說明中國崛起能夠造福國人,國際共享。

China's Domestically Produced Aircraft Has Soared into The Sky

China's domestically produced medium-sized aircraft has made a successful commercial maiden flight. Once again, a fundamental instrument of national importance has lent credence to the rise of China.

Currently, China is leading the world in terms of the technology of high-speed trains shuttling on land. However, most of the large and small aircraft frequently flying in the sky of over 9.6 million square kilometres are either from the US's Boeing or Europe's Airbus. When the dream of China making its own aircraft can come true is something that has lingered in the hearts of the Chinese people for decades.

The dream of domestically produced aircraft started with China "begging" for some unimportant parts from others to assemble. Douglas Aircraft Company, which has now merged with Boeing, used to give Shanghai a small component to assemble in 1986. Afterwards, China was able to secure more parts to assemble, as well as aircraft seats and other production certificates. However, the total output value was less than a fraction of the selling price of an aircraft.

In 2008, Airbus set up a factory in Tianjin for the assembly of the entire aircraft. This year, French President Emmanuel Macron visited China and announc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econd assembly line, but only for assembling or producing small parts. The willingness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mpanies to transfer a small part of aircraft manufacturing to China is the result of the gradual expansion of China's aviation market power and its rising bargaining power.

There are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When foreign airlines gradually expand their transfer of production processes to China, some people in the aviation industry are self-congratulatory, continuing to believe that it is better to buy aircraft than to build aircraft. They have forgotten that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s the name of the game. Building an aircraft from scratch is indeed a high-cost and low-profit business. Even the C919 aircraft, which is now in commercial operation, is only 80% to 90% of the price of similar products in the US and Europe. Furthermore, most of the cost was for the purchase of key components. Profits from domestically developing aircraft are still tiny.

However, the success of China's domestically produced commercial aircraft has worried the two aircraft manufacturers, who have a monopoly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Even if Chinese airplanes are not yet able to gain a share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fact that China will no longer buy — or buy massively lower numbers of — foreign airplanes will cause a significant drop in the output of these two aircraft manufacturers. In 2018, 22% of Boeing's annual revenue came from the Chinese market. In 2019, it plummeted to 7%. In 2022, it even fell to an insignificant 0.25%. This has been due to the Sino-US trade war, which caused Chinese orders to shift to Airbus. As domestically produced aircraft can replace foreign products of the same type, the shar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aircraft manufacturers in the Chinese market is expected to decline gradually.

There will be more and more domestically produced small and medium-sized aircraft flying in the airspace of China in the future. Larger aircraft cruising across the five continents can also be expected. The dream of domestically manufactured aircraft is part of the dream of China's revival, which is a matter of pride. China should devote more power in allowing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to develop key technologies for the nation's other fundamental instruments. With genuine technological prowess, it will show that China's rise can benefit its people and its fruit can be shared by the global community.

國產飛機衝上雲霄 關鍵零件仍然受制

國產中型飛機商業飛行處女航成功,這是又一次以國之大器證明中國崛起。

目前在陸上穿梭的高鐵,技術領先全球,但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上空,頻繁往來的大小飛機,絕大部分是來自美國的波音和歐洲的空中巴士,何時能夠實現國產飛機夢,在國人心中縈繞數十年。

國產飛機夢,是從「乞求人家施捨」一些無關痛癢的零部件裝嵌開始,目前已經跟波音合併的道格拉斯航空公司,1986年給予上海裝嵌一個小零部件,及後再爭取到更多零部件的裝嵌,以及飛機座椅等生產合格證,但總的產值,不及一部飛機賣價的零頭。

2008年空中巴士在天津設廠裝嵌整部飛機,今年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宣布成立第二條組裝生產線,但都是裝嵌或生產小部件而已。歐美公司願意讓出飛機製造的一小部分給中國,是中國航空市場力量從形成到逐步擴大,叫價能力愈強的結果。

一個硬幣有兩面,外國航空公司逐步增加讓出更多生產程序給中國,反而令航空業的一些人「沾沾自喜」,繼續相信造飛機不如買飛機,忘記了自主研發才是「硬道理」。從頭開始造飛機確實「本大利小」,即使現在投入商業運營的C919飛機,賣價只及美歐同類產品的八九成,而且成本大部分用於支付購買關鍵部件,自主研發的飛機賺的仍然是「蠅頭小利」。

然而,國產飛機商飛成功,已經令到兩家壟斷國際市場的飛機製造商憂慮,即使中國飛機暫時還不能搶佔國際市場,中國不買或者大量少買外國飛機,這兩家飛機製造商的產量都會大幅滑落,2018年波音的年度收入,22%來自中國市場,2019年插水下跌到7%2022年更跌到無足輕重的0.25%,這是因為中美貿易戰令訂單轉投空中巴士,而今後國產飛機能夠替代外國同類型產品,歐美飛機製造商在中國市場所佔份額,逐步下降勢必成趨勢。

國產中小型飛機翱翔祖國領空,將來會愈來愈多,更大型的飛機飛越五大洲,也將可期。國產飛機夢是中華復興夢的一部分,值得引以為傲,國家應該投入更大力量,成就科研人員研發其他國之大器的關鍵技術,用實在的科技力量說明中國崛起能夠造福國人,國際共享。

2023年5月27日 星期六

中美關係緩和 制止螺旋下滑

<轉載自2023528 明報 社評>

商務部長王文濤到美國參加亞太經合組織(APEC)貿易部長會議之際,分別會晤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貿易代表戴琪,與前者的會談是美國總統拜登上台以來,中美首次在華盛頓舉行部長級會談。近期中美官員頻繁會面,中國駐美大使在懸空4個月後,新大使謝鋒上周亦抵美履新,兩國關係似乎真出現拜登所言的「解凍」。儘管中美兩國仍欠缺互信,雙邊關係的結構性衝突仍然未解,但兩國高層都意識到必須制止雙邊關係陷入「死亡螺旋」(a death spiral),有意穩定局面,重回「鬥而不破」局面,至於能否打破大國爭霸的歷史悲劇與陷阱,開創人類文明史新進程,則是兩國領導層面對的更大挑戰。

氣球風波蔡訪美關係探底 5月回暖11月習拜或再會

自去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引發台海危機後,在去年11月印尼峇里島,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拜登總統達成了改善雙邊關係的共識,並指示兩國官員探討設立「底線」與「護欄」的安排,2023年本應是中美關係否極泰來的一年。但2月的「氣球風波」,令中美關係再度探底,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取消訪華,上月台灣總統蔡英文兩度過境美國,還高調會晤美國衆議院議長麥卡錫,又觸發了北京新一輪對台軍事行動。中方凍結了兩國高層互動,拒接美國防長電話,亦不願安排習拜通話。

踏入5月,形勢出現變化,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8日會見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兩日後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在奧地利維也納一連兩天會談8小時,會談「坦誠、深入、具有實質性和建設性」;上周三主管美國事務的副外長謝鋒抵美,成為第12任駐美大使,他翌日就向美國國務院禮賓司司長遞交國書副本,並會晤美國國務次卿紐蘭;同時,伯恩斯大使亦訪問四川成都,是近3年前中方為報復美方關閉中國駐休士頓總領事館而關閉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之後,美國大使首度踏足當地;美國財長耶倫表達有意訪華,美國氣候變化特使克里更聲稱,他已接獲北京邀請,將於「近期」訪華。種種迹象顯示,中美關係正逐步「融冰」。

這段時間內,中美關係並非一片祥和,一周前,以美國為首的七國集團(G7)在日本廣島峰會後發表聯合聲明,指摘中國「經濟脅迫」,表達對台海局勢的「關切」,引發中方批評;而國家網信辦因應國安風險理由,叫停採購美資晶片製造商美光科技公司(Micron Technology, Inc.)的產品,亦引發美方不滿。惟事件均未發酵擴大,白宮發言人更強調,中國對美光採取的行動,不會破壞改善美中關係的努力。

對於中美關係近期「解凍」的原因,外界有諸多揣測。近期美國通脹居高不下,銀行倒閉潮與債務危機夾擊,華府亟欲在外交上避免衝突。中國方面,經過成功斡旋沙特伊朗和解,法國總統馬克龍、巴西總統盧拉等領袖訪華,增強了與美國打交道的信心。同時,中方亦不願錯失去年峇里島峰會後中美關係改善的勢頭,遂順勢而為,恢復與美溝通,亦為習近平11月赴三藩市出席APEC峰會時與拜登再開峰會鋪路。事實上,在中美互動「凍結」的表象之下,兩國的「二軌」互動一直未停,3月下旬,由前駐美大使崔天凱率領的中方代表團就曾訪美,與蘇利文以及副國務卿舍曼會晤。而中美兩國外交團隊近月皆出現了一些重要人事異動,亦為雙方政策的調整創造了空間。

小事做起積累互信 動態調整鬥而不破

不過,中美競爭已成大趨勢,融冰不會一帆風順,撇除氣球風波之類的突發事件,近日,戴琪宣布美台完成「21世紀貿易倡議」5議題談判,將簽署首階段協議,再引發中方不滿;拜登將簽署行政令,限制對中國高科技領域投資,以及美國將公開對中國氣球的調查報告,都可能逆轉中美關係;明年1月的台灣總統大選,對中美關係亦可能產生影響。

不過,正如謝鋒大使抵美後公開致辭所言,「中美關係就是一部歷經風雨但不斷克難前行的歷史。今天的中美關係已經大到不能倒,雙方誰也不可能改變誰,誰也不可能取代誰。合則兩利,鬥則俱傷,而且會讓全世界遭殃。中美能否處理好彼此關係,將決定兩國的明天和世界的未來。全世界都在看着我們。」這番話意味深長,既奉勸美國放棄改變中國,亦宣示中國無意取代美國。經過這些年的博弈較量,雙方對彼此的紅線都已瞭若指掌,穩住中美關係一直是中國外交的重要目標,如果動輒就「反枱」,恐怕中美關係走不到現在。

中美之間的對話已經重啓,應該盡可能討論並制定出兩國關係的「路線圖」,尊重彼此核心利益,採取對等互惠措施,穩定雙邊關係,重建制度化的高層互動。雙方可如學者建議般,從務實小事做起,重建互信,如重開被關閉的領事館、放寬學生簽證、展開貿易技術談判,並為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制定全球規範等。儘管中美在很多問題上仍會發生齟齬,甚至爭執,但雙邊關係仍可「動態調整」,即使談談吵吵,仍有望維持雙方「競合關係」新常態。

2023年5月26日 星期五

台廢除「陸人亦為國民」 行政院:不合時宜 調整盼避國際誤解

<轉載自20235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正式不承認大陸人民為「國民」,中央社前日深夜披露,台灣行政院發函通令各部會,「中國大陸人民不具中華民國國籍、非屬中華民國國民,不享有或負擔中華民國國民的權利義務,『大陸地區人民亦為中華民國人民』等相關函釋,即日起應停止適用或不再援用」。行政院長陳建仁昨回應有關政策稱,30年前的相關函釋不合時宜,也不符法律規定,調整後盼能避免民眾與國際誤解。

事件緣起2018年,大陸籍姓錢男子赴台騎單車環島遊,在高雄遭路燈電死,家屬向台法院提出「國賠」,法院一、二審判高雄市政府需賠463萬元新台幣。台灣法院今年2月指出,判決是經函詢國賠法主管機關法務部及陸委會,獲函覆「中國大陸人民也是中華民國人民」,適用國賠法,所以據此依法賠償。

政院通令各部會即日起適用 指「兩岸互不隸屬為事實」

有關判決持續引發社會關注,據中央社披露,行政院秘書長李孟諺周三發函通令各部會指出,《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2條僅以設戶籍地定義台灣人民與大陸人民,但自條例施行以來,部分機關曾以解釋函令認定「大陸人民亦屬中華民國國民(或人民)」,或賦予「大陸人民等同於中華民國國民的權利義務」。行政院指出,兩岸條例公布施行迄今已逾30年,「兩岸互不隸屬為兩岸現况和既存事實,中國大陸人民與中華民國國民也明顯有別」。

行政院表示,「大陸地區人民亦為中華民國人民」相關解釋函令已經由陸委會同相關機關完成檢討,應自即日起停止適用或不再援用;其他機關也應就業管部分,盡速完成既有函釋盤點,停止適用或不再援用相關函釋,並盡速完成相關法制程序。

藍營質疑違憲 分析指抹九二共識

對於相關案件,台高等法院高雄分院稱,此案已審結,案件現繫屬最高法院,不宜表示意見。民進黨立委鄭運鵬稱,未來若法官還有類似的引用及判決,就是法官個人意識形態問題、就是錯誤的判決,必須接受民眾的批判。國民黨立委李德維批評,陳建仁心裏只有「台獨」,通過政治力量來迫害司法,有違憲之虞。

大陸網民熱議事件,認為民進黨當局搞「法理台獨」,用行政院令修改上位法《憲法》。中華民國《憲法》列出台澎金馬與大陸都是中華民國國土。亦有分析認為,台當局此舉旨在徹底否定「九二共識、一中各表」。

越南斥華船隻侵主權 中方:活動正當合法

<轉載自20235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越南周四(25)指摘一艘中國調查船及其護衞船,進入越南專屬經濟區侵犯越方主權,要求船隻撤走。中方強調,有關船隻在本國管轄海域開展正常的活動正當合法,不存在進入他國海域或專屬經濟區的問題。

越南外交部發言人黎氏秋姮(Pham Thu Hang)促請中方,撤走向陽紅10號科考船、海警船及漁船。她指越方已經與中方幾次接觸,並根據國際法和國際慣例採取措施,以確保越南的合法和正當權益。船隻周五(26)仍在相關水域停留,靠近俄羅斯公司在南海營運的天然氣區塊。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中國對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主權,對相關海域擁有主權權利和管轄權。在南海問題上,中方同有關各方都保持着溝通,願意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解決存在的分歧,共同維護南海的和平穩定,同時也將堅定地維護中方的合法權益。



2023年5月23日 星期二

台美將簽21世紀貿易倡議 大陸商務部:堅決反對

<轉載自2023524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蔡英文23日表示,台灣與美國在許多方面的合作,有非常實質的進展,在上周,台美同步宣布「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內容,並將在未來幾周內完成簽署。中國商務部晚間發表回應稱,中方對此堅決反對,喊話美方應切實將不支持「台獨」的承諾落到實處,慎重處理與台經貿關係。

中國商務部表示,注意到美方宣布與「中國台灣地區」就「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五個議題完成談判,將簽署第一部分協議。中方對此堅決反對。

中國商務部稱,「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個中國原則是台灣地區參與對外經濟合作的前提」。中方一貫堅決反對建交國與「中國台灣地區」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包括商簽任何具有主權意涵和官方性質的經貿協定。

中國商務部又稱,美方應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切實將不支持「台獨」的承諾落到實處,慎重處理與台經貿關係。

中央社採訪被拒 台斥陸「傷害台人民」

<轉載自2023524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官媒中央社駐歐記者日前申請世衛大會採訪獲批,但周一上午前往領取採訪證時遭拒。中央社引述聯合國工作人員稱,幾天前收到中國大陸施壓「不得放行台灣記者」。台外交部譴責大陸政府「口說照顧台灣民眾,卻幹盡傷害台灣人民的惡行」。台外交部昨指出,聯合國長期拒絕台灣媒體記者進入聯合國場域,採訪報道相關會議與活動,明顯違反聯合國憲章所揭櫫的普世價值及公平正義原則,以及「世界人權宣言」所保障「人人有權享有主張和發表意見的自由,且透過任何媒介、不受國界所限」的基本人權。台外交部嚴正呼籲聯合國正視台籍媒體入場採訪聯合國會議與活動的基本權利,勿自失立場,屈從特定國家的無理政治施壓,盡速改弦更張,改善對台灣媒體的歧視性待遇。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新北市長侯友宜昨日就台灣未受邀參與WHA,以及中央社記者無法採訪表示,台灣最重要的是自立自信,更要自強,聯合更多國際友人支持。

WHA西方群起挺台 中國斥以台制華 美:撐台參與國際場合 中方:已對台地區妥善安排

<轉載自2023524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第76屆世界衛生大會(WHA)首日駁回台灣參會提案後,美英法等西方各國及台灣友邦國危地馬拉在會上利用3分鐘發言時間挺台,強調世衛大會上必須包含有價值的台灣。中國代表運用回覆權(Right of reply)批評個別國家「以台制華」,指「台民進黨當局將政治圖謀置於人民福利之上,謀取獨立」,並稱「中國中央政府已對台灣地區作出妥善安排」。

美日英法捷加危倡納台為觀察員

大會當地周一上午駁回提案後,據中央社報道,美國、日本、英國、法國、捷克、加拿大、危地馬拉等國代表其後陸續發聲挺台。美國衛生部長貝塞拉(Xavier Becerra)表示,儘管新冠疫情緊急狀態已結束,世界仍須持續對抗毒品、氣候變遷與未來疫情的挑戰。「我們已攜手面對威脅並達成遠大目標,我們還能再做一次。而『我們』包括具建設性且能扮演角色的利益相關者。美國持續強力支持台灣有意義地參與WHA,以及更廣泛的世衛工作。」

日本、英國、法國、捷克和加拿大代表亦表示,台灣的醫療能力是國際重要伙伴,要對傳染病防患未然,讓台灣有意義參與世衛工作非常關鍵。英國衛生副大臣昆斯(Will Quince)說,在世衛創立精神下,「台灣應該被容許成為世衛大會的觀察員,並在所有技術會議得到有意義的參與」。

中方代表不滿多國挺台發言,行使回覆權嚴辭批評挺台國家發言屬「炒作」、「以台制華」,純屬無稽之談,並再次強調一中是聯合國和世衛大會確立的根本原則,台民進黨當局將政治圖謀置於人民福利之上,謀取獨立,強調中國中央政府已對台灣地區作出妥善安排。

美方代表其後行使回覆權強調,新冠疫情突顯實時交流所知經驗的價值。根據世衛宗旨,在協調全球衛生工作時納入所有利益相關者是很關鍵的,因此美國將會維持長久以來的政策支持台灣有意義地參與國際場合,包括世界衛生組織。

中方代表再次要求回覆,「奉勸有關國家,不要挑戰絕大多數國家的共同決定,不要干涉中國內政,不要為台灣獨謀站台」。

駐聯大使:民進黨當局政治操弄絕無出路

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大使陳旭在《人民日報》撰文〈一個中國原則不容挑戰〉,文章稱,世衛大會連續第七年拒絕涉台提案,台灣民進黨當局借世衛大會搞政治操弄絕無出路。

文章批評台當局7年來在世衛大會「逢會必鬧」,罔顧國際社會對團結抗疫迫切期待,將一己私利置於國際公義之上。本屆世衛大會開幕前,近140個國家明確支持中方立場,這些正義之聲是對台灣民進黨當局的不滿和警告,更是對國際法治和正義的堅守和維護。

中新社報道,本屆WHA副主席、中國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曹雪濤當天在大會一般性辯論發言中表示,中國一直用實際行動推動發展中國家人人健康,促進健康公平可及。

被指違台兩岸例 凌友詩拒繳罰金

<轉載自2023523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擁有台灣戶籍的凌友詩擔任第14屆全國人大代表,被指控涉違反台灣《兩岸條例》,遭裁罰50萬新台幣,她前天表明「拒繳」。台行政院長陳建仁昨表示,根據《兩岸條例》不容許台人參加大陸的政治機關,或擔任團體的職務,如無遵照規定,當然會按照相關法令處理。對於台灣運動員在頒獎台高舉五星紅旗,陳亦表示,若查屬實按照律法處理。

綜合中央社等台媒報道,凌友詩日前針對裁罰表示,《兩岸條例》是一個中國法理下的「內戰」條款;如民進黨政權承認「九二共識」與「一個中國」原則,她可考慮回去繳款。

但她又稱,如果繳交罰款就代表認可台灣當局的做法,「所以我想我絕不應該向一個拒絕承認『一個中國』並且專制無道的政權繳交罰款」。

對此,台陸委會前晚在facebook表示,凌友詩遭台內政部裁處罰款但未繳納,主管機關已移送行政執行在案;陸委會稱,當事人如有不服,可依法循程序提出救濟。

陳建仁亦表示,如果沒有遵照《兩岸條例》規定,當然會按照相關法令處理。

有運動員獲獎舉五星紅旗 台:自己報名 非代表台灣

對於跆拳道選手李東憲事件,陳建仁則強調,李是自己報名參賽,不是代表台灣參賽。他稱,相關單位務必釐清李東憲是否擔任共產黨員,在台灣發展相關組織,如果確實有,一定按照相關法律加以處理。

中央社報道稱,李東憲長期在大陸工作,並在去年71日加入中國共產黨。

來自台南的李東憲接受《海峽導報》專訪時,稱在頒獎台舉五星紅旗遭圍攻,質疑「台灣島內真的有言論自由嗎?」他罵台灣是獨裁的「鬼島」,「有甚麼好待的」。

中國巴基斯坦籲「攔路」 WHA續拒參會 台籲踐全民均健宗旨

<轉載自2023523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世界衛生大會(WHA)在日內瓦開議,世界衛生組織(WHO)周一決定,不邀請台灣參加本次WHA。台灣努力7年仍無法叩關,衛福部長薛瑞元召開記者會表示,WHO繼續排除台灣顯著威脅全球公共衛生。中方則指出,在世衛大會炒作涉台問題沒有出路、不得人心。

路透社報道,WHA周一上午討論各項臨時動議是否列入議程討論,其中包括「讓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WHA」的提案。中國大陸及巴基斯坦呼籲世衛成員國不邀請台灣參加衛生大會,台灣唯一非洲友邦斯威士蘭及大洋洲島國馬紹爾群島則繼續挺台。《央視新聞》報道,世界衛生組織決定,拒絕將個別國家提出的「邀請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加世衛大會」的提案納入大會議程。

對此,薛瑞元會前曾在日內瓦記者俱樂部(Geneva Press Club)舉行記者會發出警告。法新社報道,薛瑞元表示,「將台灣排除在WHO之外不只危及2350萬台灣人民的健康權利,也嚴重削弱世界衛生組織為達成人人健康所作努力。」他並稱「台灣恐怕會變成下一場大流行的缺口」,那將「對整個世界造成嚴重影響」。對於台灣努力7年仍無法獲得世衛觀察員身分,薛瑞元說:「這是我們所需要面對的現實,我們只有不斷爭取,不屈不撓的努力,才可能有結果」。

台總統府發布新聞稿,呼籲WHO實踐其「全民均健」(Health For All)的憲章宗旨與精神,盡速接納台灣參與,讓台灣能夠為全球健康福祉,貢獻強勁的力量。

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代表陳旭指出,WHA連續7年拒絕涉台提案,充分證明「一個中國」原則得到國際社會普遍支持,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也再次表明在WHA炒作涉台問題沒有出路、不得人心。他並稱,任何歪曲事實、否定和挑戰「一個中國」原則的行徑都會受到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也必將以失敗告終。












2023521日,台衛福部長薛瑞元(前左二)等人在瑞士日內瓦召開國際記者會表示,世衛繼續排除台灣顯著威脅全球公共衛生。

美日鼓動「G7」抗華 中日關係恐每况愈下

<轉載自2023523 明報 社評>

七國集團(G7)廣島峰會日前結束,中方不滿峰會炒作涉華議題、干涉中國內政,向日本提出嚴正交涉。七國集團向被視為「富國俱樂部」,以討論經濟議題為主,然而隨着世界格局起變、大國鬥爭愈益尖銳,美國藉G7拉幫結派遏華制俄的政治企圖亦愈益突出,而日本政府則顯然選擇站在美國一邊,對華態度愈來愈具對抗性。今次峰會,日本作為東道主,大力配合美國對華步調,無論會議議程還是聯合聲明,都加入大量政治內容,渲染所謂「經濟脅迫」,矛頭對準中國,若非德法等國對華立場相對務實,聯合聲明對華措辭大有可能更為強硬及露骨。北京不滿日本聯美制華,中日關係可能每况愈下。

中美鬥爭激烈 G7成政治平台

G7形成於1970年代,由美國牽頭,石油危機衝擊西方經濟是其誕生背景。早期的G7會議,以討論經濟事務為主,後來漸漸擴至國際政治形勢等議題。曾幾何時,七大工業國挾資本主義世界主宰者的地位,指點環球經濟江山,「富國俱樂部」之名不脛而走,第三世界只能仰其鼻息,然而過去10多年,中國等新興國家迎上全球化潮流,經濟實力顯著上升;另一方面,歐美經濟受金融海嘯衝擊,元氣大傷,二十國集團(G20)一度成為環球經濟最重要的磋商平台,有西方輿論甚至質疑G7存在價值。及至近年,中美走向激烈對抗,華府千方百計遏制中國,加上俄烏戰爭爆發,對華府而言,G7這個老牌平台,其價值更大程度在於政治而不是經濟。這兩年的G7峰會,很能反映這一基調變化。

去年G7峰會以抗俄為主旋律,今次廣島峰會請來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抗俄姿態依舊鮮明,至於峰會另一個矛頭,則是指向中國。早在峰會舉行前,美日官員已不斷為「團結應對中國挑戰」吹風,強調七國領袖宣言將提及台海、南海、中國人權等議題,以及明言合作對抗以出口限制等方式的「經濟脅迫」。雖然最終出來的七國領袖聯合聲明,其鋪陳和措辭用語,顯然經過精心計算,降低了一些調門,反映了七國之間一些政治折衷,但美日企圖將其他G7成員國綑綁一起,宣示對華「同一陣線」,整個操作呼之欲出,北京不可能無動於中。

觀乎聯合聲明,有關七國合作應對「經濟脅迫」的段落,基本是「自成一章」,內容主要談及七國要在產業鏈和貿易等方面「去風險化」,避免過度依賴個別國家供應,有關章節沒有點名中國。不過在較後談及「地區事務」的段落,有關對華經濟關係的部分,「經濟脅迫」字眼又再出現。聲明措辭相當謹慎,一再以「我們(G7)會怎做」的表述方式,強調會加強經濟韌性去應付「經濟脅迫」、對抗無理要求技術轉移等等,沒有直接指控中國,但當中的含沙射影成分,北京又豈會看不出來?

德法欲保外交獨立自主,主張與華維持和而不同的合作關係,不願事事被美國牽着走,德國總理朔爾茨在峰會上稱,G7成員無意遏制中國增長,各國將確保在中國大規模投資,供應鏈和對華出口仍會繼續。聯合聲明關於對華關係的段落,一開首先稱準備好跟中方建立「具建設性和穩定的關係」,接着強調G7政策提案「並非旨在損害中國,亦非尋求阻撓中國經濟進步和發展」,「無意與中國脫鈎」等,照顧了德法等國立場,但英國首相辛偉誠會後一句「中國構成當今全球安全及繁榮的最大挑戰」,卻彷彿是代華府傳達,這才是重點所在。

G7聯合聲明兼顧不同成員國立場,情况就像半杯水,不能看一半不看另一半;一些冠冕堂皇的門面話,掩蓋不了其他部分所包含的惡意。美國總統拜登昨天總結,以「無意脫鈎」等說法,包裝為華府的「善意」,聲言「美中關係相信很快開始解凍」,聽進北京耳裏,不過是一手硬一手軟的外交把戲,單看美國不斷加碼限制美企對華投資、打壓中國晶片製造及供應,已充分顯示華府正在做的事,肯定不止是拜登所言般只為「降低風險」。在北京,外交部批評七國集團不顧中方嚴重關切,執意操弄涉華議題、抹黑攻擊中國、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反映北京認為,這次廣島峰會是一次對中國帶有明顯敵意的政治騷,除了美國外,日本也是這場政治騷的策劃者。

日本助美策劃政治騷 對華敵意愈益公開化

由貿易戰、金融戰、科技戰以至晶片戰,儘管美國才是帶頭「經濟脅迫」中國的一方,華為孟晚舟事件更是一場政治逼害,但華府卻倒果為因,挑起事端後,將中方不得已的反制措施,說成是「逼害」,根據日本傳媒上月初報道,這次G7大談合作對抗「經濟脅迫」,華府是背後推手。日本作為此次峰會東道主,在會議議程設置上發揮主要作用,現實清楚顯示,日本在主辦峰會過程中,極力配合美國拉幫結派營造「抗華陣線」。

日本在中美鬥爭中「選邊站」倒向華府,並非今朝之事,只是這次峰會令各方看得更清楚。日本想借美國之力,一方面增加對華戰略籌碼,另一方面則想美國同意在軍事上給日本鬆綁,令日本得以加緊擴軍,成為「正常國家」。中國外交部召見日本駐華大使,就G7炒作涉華議題提出嚴正交涉,說明了事態對中日關係的傷害,日本對華敵意愈益明顯,北京需從日本歷史上對華持續侵略、現實上對華遏制挑釁着眼,制訂對日戰略和開展部署,以確保中國國家安全。

G7 Summit in Hiroshima Straining Sino-Japanese Relations

The Group of Seven (G7) Summit concluded the other day in Hiroshima. China, dissatisfied with the exaggeration of China-related issues and interference in its internal affairs at the summit, has lodged stern representations with Japan.

The G7 was formed in the 1970s. Led by the United States, it was born out of the impact of the oil crisis on the Western economy. Early G7 meetings mainly focused on discussing economic affairs, which were gradually expanded to include topics such as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ituation. There was a time when the seven major industrialised countries leveraged their dominant status in the capitalist world to boss the global economy around. It became known as a "club of rich nations", and the third world could only be at its beck and call. However,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or so, emerging countries like China have been presented with the trend of globalisation, and their economic strength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On the other hand, the economies of Europe and the US have been hit by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which has dealt a heavy blow to their vitality. The Group of Twenty (G20) once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negotiation platform for the global economy. Some observers in the West have even questioned the raison d'être of the G7. In recent years, China and the US have engaged in fierce confrontations, and Washington is trying every means to contain China. Additionally, with the outbreak of the Russia-Ukraine war, the value of the G7, an old platform to Washington, lies more in politics than economics. The G7 summits of the past two years could well reflect this change in tone.

Last year's G7 summit focused on countering Russia. This year, Ukrainian President Volodymyr Zelensky was invited to the Hiroshima summit, making the anti-Russian stance still clear. As for the other target of the summit, it was directed at China. Before the summit, US and Japanese officials had been briefing "uniting against challenges posed by China" constantly, emphasising that the G7 leaders' declaration would mention issues including the Taiwan Strait, the South China Sea, China's human rights etc. They would also express the countries' determination to cooperate against "economic coercion" in the form of export restrictions and other means.

It is apparent that the presentation and wording of the final joint statement by the leaders of the seven countries were carefully calculated. It was toned down, reflecting some political compromises among the seven countries. However, the US's and Japan's attempt to bundle G7 members together to declare a "united front" against China is an obvious operation. It is impossible for Beijing to remain indifferent.

Japan has chosen to stand with Washington in the Sino-US struggle. But this did not begin today, and the summit only goes to let all sides see this more clearly. Japan wants to rely on the prowess of the US to, on the one hand, increase its strategic bargaining chips against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it wants the US to agree to loosen the restrictions on Japan's military so that Japan can accelerate its military expansion and become a "normal country".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has summoned the Japanese ambassador to China and lodged stern representations over the G7's exaggeration of China-related issues, which shows the damage to Sino-Japanese relations. Japan's hostility towards China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evident. Beijing needs to focus on Japan's persistent historical invasion of China and its real containment and provocation of China. It should formulate strategies and deployments against Japan to ensure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美日鼓動「G7」抗華 中日關係恐每况愈下

七國集團(G7)廣島峰會日前結束,中方不滿峰會炒作涉華議題、干涉中國內政,向日本提出嚴正交涉。

G7形成於1970年代,由美國牽頭,石油危機衝擊西方經濟是其誕生背景。早期的G7會議,以討論經濟事務為主,後來漸漸擴至國際政治形勢等議題。曾幾何時,七大工業國挾資本主義世界主宰者的地位,指點環球經濟江山,「富國俱樂部」之名不脛而走,第三世界只能仰其鼻息,然而過去10多年,中國等新興國家迎上全球化潮流,經濟實力顯著上升。

另一方面,歐美經濟受金融海嘯衝擊,元氣大傷,二十國集團(G20)一度成為環球經濟最重要的磋商平台,有西方輿論甚至質疑G7存在價值。及至近年,中美走向激烈對抗,華府千方百計遏制中國,加上俄烏戰爭爆發,對華府而言,G7這個老牌平台,其價值更大程度在於政治而不是經濟。這兩年的G7峰會,很能反映這一基調變化。

去年G7峰會以抗俄為主旋律,今次廣島峰會請來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抗俄姿態依舊鮮明,至於峰會另一個矛頭,則是指向中國。早在峰會舉行前,美日官員已不斷為「團結應對中國挑戰」吹風,強調七國領袖宣言將提及台海、南海、中國人權等議題,以及明言合作對抗以出口限制等方式的「經濟脅迫」。

雖然最終出來的七國領袖聯合聲明,其鋪陳和措辭用語,顯然經過精心計算,降低了一些調門,反映了七國之間一些政治折衷,但美日企圖將其他G7成員國綑綁一起,宣示對華「同一陣線」,整個操作呼之欲出,北京不可能無動於中。

日本在中美鬥爭中「選邊站」倒向華府,並非今朝之事,只是這次峰會令各方看得更清楚。日本想借美國之力,一方面增加對華戰略籌碼,另一方面則想美國同意在軍事上給日本鬆綁,令日本得以加緊擴軍,成為「正常國家」。

中國外交部召見日本駐華大使,就G7炒作涉華議題提出嚴正交涉,說明了事態對中日關係的傷害,日本對華敵意愈益明顯,北京需從日本歷史上對華持續侵略、現實上對華遏制挑釁着眼,制訂對日戰略和開展部署,以確保中國國家安全。

2023年5月21日 星期日

健行遭台隊伍包圍 譚德塞:能否參與成員決定

<轉載自202352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世界衛生大會周日上午在日內瓦世衛總部前舉辦傳統「為健康而走」(Walk the Talk)大遊行。來自全球各地的參與者、民眾一起健行。落在後方的台灣隊伍剛好遇上較晚出發的世衛(WHO)總幹事譚德塞,隨即將其包圍,譚德塞顯得頗為友善,在台灣人簇擁下大合照。

據中央社等台媒報道,新北市議員陳乃瑜拿傳單走在譚德塞身邊對話提問。對於「台灣是否應該參與世衛大會」,譚德塞表示,「我們有194個會員國,若他們投贊成票,那是他們的責任」。陳乃瑜回覆,「台灣也是人類的一分子」,譚德塞續稱,「所以會員國應該要投贊成票,這是由會員國決定,你們要得到足夠的票數」。而台僑、歌手、民間團體近500人上周六已在聯合國三腳椅廣場舉行「台灣大遊行」,向世界傳達台灣參與WHO的盼望與決心。

另外,台僑當日亦舉辦瑞士台灣日及台灣創意展覽,其中「瑞士小旺萊文化協會」舉辦園遊會,推廣台灣茶文化及正體漢字文化,現場聚集100多名台僑和外籍人,支持台灣加入世衛;「瑞士台灣商工會聯合總會」則召集歐洲台僑與台灣人,舉辦台灣創意展覽,全館10多個攤位,以美食、文化等全方位介紹台灣。

台WHA行動團稱獲邀渺茫備函抗議 陸方:不允台參會獲廣泛支持 台方:朋友愈來愈多料快達成

<轉載自202352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76屆世界衛生大會(WHA)周日在瑞士舉行,台灣至今仍沒有收到邀請函,台衛福部長薛瑞元率領的政府世衛行動團,已經抵達日內瓦,他認為今年受邀參加的希望不大,如果台灣確定沒有受邀,將會遞交抗議信。中國常駐日內瓦代表團則表示,中方不同意台灣參加本屆世衛大會,得到國際社會廣泛支持,並稱對台灣參與全球衛生事務已作出妥善安排。央視評論稱,民進黨當局打「悲情牌」扮可憐的圖謀早已被世人看穿。

本屆世衛大會周日起到30日在日內瓦舉行。中央社報道,雖然台灣沒有收到邀請函,薛瑞元所率領的政府世衛行動團仍然如期出發,上周六抵達日內瓦。

台指WHA開議後續多邊會談

台灣20092016年間在馬英九主政時曾以觀察員身分與會,2017年起被WHA拒諸門外。薛瑞元認為今年受邀參加的希望不大,已經備妥抗議信,積極努力爭取。他表示,今年國際對台支持層級提高,除了個人,包括G7外長也都發表聯合聲明挺台,台灣在WHA開議之後,也會陸續舉行多邊、雙邊國家對談,爭取更多支持。

台灣上周六晚在日內瓦洲際飯店舉行外交酒會,包括友邦聖盧西亞及圖瓦盧的衛生首長出席。數個非邦交國的挺台國家也派部長或大使出席。薛瑞元率領代表團致辭時說,台灣醫療實力全球有目共睹,尤其過去3年新冠疫情期間更加彰顯。「台灣疫情表現良好,但卻沒機會向國際報告,就因為沒有加入WHO(世衛組織)。」他說,世衛大會周一開始,台灣看來仍難以成為觀察員,「我們要繼續努力,政府也會一起打拼,目標明確,朋友愈來愈多,相信很快能達成」。

內地《健康日報》報道,世衛大會中國代表團周一在日內瓦召開媒體吹風會,介紹由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曹雪濤率中國代表團出席本次世衛大會。中國代表團將全面參與70餘項議題審議,主要包括防範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全民健康覆蓋、非傳染性疾病,以及20242025年規劃預算方案等。

陸指續炒作「防疫體系缺口」

代表團公參楊志倫在會上表示,中方做出不同意台灣參加本屆世衛大會的決定,得到國際社會廣泛支持。然而極少數國家站到絕大多數國家的對立面,再次拋出「邀請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加世衛大會」提案。這份提案沒有任何新意,他稱提案繼續炒作所謂「國際防疫體系缺口」問題,這一謊言在事實面前不攻自破。中國中央政府始終高度重視台胞健康福祉,在一中原則前提下,對台灣參與全球衛生事務作出妥善安排。「央視新聞」發布「海峽時評」稱,民進黨當局幻想在世衛大會上圖謀不軌,必將再次自取其辱。


 








76屆世界衛生大會舉辦傳統「為健康而走」遊行。世衛總幹事譚德塞(右三)被台灣民眾包圍,顯得頗為友善,伸手扶起摔倒的人,並主動搭肩安慰,並在眾人簇擁下大合照。


 











2023520日台灣外交部與衛生福利部在世界衛生大會(WHA)前夕舉行外交酒會,多名邦交國部長和友台國家代表出席。


 





















2023
520日有台灣團體到中國駐日內瓦辦事處舉出標語。警方接報後原本想沒收標語,但覺得文字沒有惡意,又將物品歸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