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

朝鮮尋求國家安全 中國歷來都被依靠


<轉載自2018330 明報 社評>

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埋首核試和導彈試射之後,重新面對國際社會,半島局勢急劇變化,金正恩選擇訪問北京作為接下來連串折衝樽俎第一站,與習近平晤談。從歷史與現實視角審視今次「習金會」,背景固然與半島局勢發展有關,然而整體事態是中朝關係回到原點,中國再次擔負作為朝鮮保護國的角色。事態說明即使朝鮮擺出已經成為「擁核國」的姿態,惟其追求的國家安全,最終仍然離不開中國。

用鮮血凝成 中朝友誼非一般

67年前,朝鮮半島軍情吃緊,美軍越過「38線」,統帥麥克阿瑟揚言飲馬鴨綠江,中國面臨美軍壓境之勢。當時中共建政未幾,國力與美國比較,差距懸殊,為拒美軍於國門之外,仍然「抗美援朝」,派志願軍越過鴨綠江,把美軍趕回38線以南,19537月,參戰各方在板門店簽署協定,自此,韓國與朝鮮按38線為界分立迄今。就朝鮮而言,韓戰結果打造了「金氏王朝」,已歷金日成、金正日、金正恩三代牢牢掌握着朝鮮政權。

當年,中國志願軍陣亡約183000人,受傷者數以十萬計,中朝因而譜寫出一段「用鮮血凝成的友誼」。中國之參戰,雖然是為抗拒美軍在鴨綠江出現,客觀上卻是金家得了天下。因此,朝鮮立國史與中國息息相關,數十年以來,朝鮮在美國、日本、韓國虎視眈眈下,長期被孤立,卻無礙金氏長期掌權,情况與中國的保護和支援有很大關係。

2011年,金正恩掌權之後,疏遠中國,埋首搞核試、研發遠程導彈,衝擊聯合國對半島無核化的決議,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之後,對朝鮮施以最大程度壓力,除了嚴厲制裁,軍事上曾經有3個航母戰鬥群同時抵近朝鮮半島,一時間半島戰雲密佈;當時,中國一再放言「不容許半島生戰生亂」,要求各方勿以言行激化情勢和透過對話解決爭端。美國未在半島軍事冒險,中國取態是否起了阻嚇作用,無從猜測,事態發展是朝鮮在僅有空間頂着美國千鈞壓力,在核武和遠程導彈研發取得決定性進展。從這個角度看,金正恩掌政之後,雖然中國對朝鮮走向已經成為局外人,但是中國視朝鮮為隔阻美國勢力的戰略部署,並沒有改變,這些年朝鮮之安全,中國因素仍然發揮着影響力。

金正恩重新與國際社會交往,今時今日,朝鮮或許以擁核國自居,尋求實質地提升國際地位,不過,無論金正恩有什麼盤算,尋求國家安全保證仍然是首要及最終目標。金正恩將與韓國總統文在寅、美國總統特朗普會晤,其中與特朗普會晤的成敗,具有決定性影響,然則,金正恩與特朗普交手,可以取得保證朝鮮國家安全嗎?即使特朗普給予承諾,但是美國與伊朗的去核協議,卻因為換了美國總統而面臨毁約。因此,在尋求國家安全大前提下,金正恩回到祖父與父親背靠中國之路,成為必然選擇。

華重返保護國角色 援朝勿再做提款機

國際傳媒對金正恩訪問中國之目的,「今日俄羅斯」通訊社解讀為「在朝鮮半島形勢發生積極變化背景下,與中國協調解決朝核問題立場」;韓國《韓民族日報》認為「構築半島永久和平體系,中國的積極作用必不可少」;日本《產經新聞》認為,金正日此行「再次突顯中國對朝鮮半島問題不容忽視的影響」。從國際傳媒主流認知,就中國對朝鮮、對半島問題的影響力,都不持異議,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因為從歷史演進已經驗證,現實而言,金正恩要「按照金日成和金正日的遺訓,致力於實現半島無核化」,在國家安全前提下,則金正恩除了倚賴中國,看不到有哪一個國家可以託付。

北京在朝鮮半島危機,再次顯示其無可取代的角色,預期日後會起着舉足輕重作用。有關角色和作用,固然是歷史與現實發展之必然,惟金正日以至金正恩藉核試攪動半島危情,中國都面對不少壓力,承受着美國進一步遏制的後果,例如美國藉着金正恩核試,把「薩德」系統部署在韓國,是美國對中國予以更強力戰略擠壓,把威脅擺到中國家門口。這是拜金正恩「所賜」。因此,證諸過去朝鮮容易變臉,中國之於朝鮮,不宜再給予空白支票任其填寫,也不要再做提款機。正確恰當處理與朝鮮的關係,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不應再出現吵鬧一番就有糖吃的局面,中國按聯合國決議處理,並堅定執行,可免予人口實。總之,中朝關係回到原點,中國再扮演朝鮮安全保護國角色,以目前中國國力,應該可以做得到,除了促使半島無核化,半島和平穩定,也可以使中國東北翼更安全。

高規格宴金正恩 習近平4大考慮

<轉載自2018330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大國博弈 撰文: 許楨 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副主席>

本周(32528日),朝鮮領導人金正恩應邀訪華,獲習近平伉儷、新任國家副主席王岐山、李克強等黨、國核心高規格接待。也打破了中、朝最高代表人物逾7年未碰面的窘境。

未來,不止是北京、平壤之間的互動進入新階段,整個東北亞,乃至環球大局的競與合,也因此而變得不同。

半島無核化拉鋸 中美更顯強勢

包括中國在內,區內持份者和世界大國,新一輪推動朝鮮棄核的努力,如今只是千里之行第一步;未來的變數和挑戰,還遠比眼前的確定因素為多。然而,要達致各國利益最大化,別此並無他途,這也是北京長期堅持的方向。朝鮮半島必須無核化,而化解之道只有靠外交協商。經濟制裁只為逼迫平壤返回談判桌,而並非要從根本上削弱其國力,甚或導致金氏政權崩潰。

當金正恩派其親妹出席平昌冬奧,隨後又表示並不堅持擁核,其關注只是美國的敵對行為和安全威脅;整個邏輯就回到中國的雙暫停(北方停核試、南方停軍演),再展開六方或雙方會談的邏輯上來;東北亞的僵局,亦由此打開。在此過程中,俄羅斯、日本的角色已被弱化,凸顯了中、美的決定性作用。此一局面,亦符合習近平、特朗普強勢性格、強勢施政所需。從一帶一路到六方會談,除當事國外,中、美的分量會進一步和日、英、法等中型強國拉開。

此外,青瓦台重新為自由派人權大狀執掌,讓上述一切以更小的代價化為現實;李明博、朴槿惠兩個金氏政權在韓國的死對頭,或受審、或下獄;或多或少增加了平壤對首爾現政府的信任與好感。起碼,右派大失勢,有利於自由派營造與北方修好的氣氛。但在這場大戲中,文在寅始終是配角,不可能是主角,更遑論編、導;東亞新一輪競合的號角,終要在中、朝最高領導會面的場合吹響。

北京、平壤銳意採取主動,從今次金正恩訪華安排規格之高、引起西方關注得見。眼前,習近平、金正恩都力求透過歷史性會面,來打開東北亞新格局。在此,就有必要去審視金正恩訪華,獲高規格接待的4大理由。

其一,正如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所謂,中、朝有傳統友誼,眼前有着「正常」往來;反映了金正恩接二連三核試、試射洲際彈道導彈後,北京與平壤已漸行漸遠的事實。然後,考慮到兩國、兩黨、兩軍的歷史聯繫、戰略互補,北京其實仍有與朝修好的理由和準備;問題只在於朝鮮何時回心轉意,在擁核、抗美等問題上,應對中國的安全底綫而已。既然朝、韓互動、朝、美互動都由北京為主力所推動,在金正恩與文在寅、特朗普會晤前,自然有必要在國際社會面前確認中、朝關係重新走向親密。否則,北京就真的做了美、韓的嫁衣裳。

重新確認友誼 金氏獲政治本錢

其次,對平壤而言,領袖訪華是近10年來,首度以正面並值得期待的形象,重返國際舞台;從21世紀之初至今,中國正逐步完成從區域大國到世界強國的歷程。下一個懸念,就只剩中國國力膨脹,會持續多久、會達到甚麼水平。中國的硬實力與美國平齊,不止不是不可能,甚至可能早於兩個百年—2021與之2049的中間點,也就是20年內完成。至於軟實力,則屬另一回事、於此不表。

因此,金正恩受習近平之邀訪問北京,雖然不見得能獲對方回訪;卻已因眼前中國國力,而拉抬了受邀者的分量與聲勢。這對於可能即將向世界逐步打開大門的金氏政權而言,也是一筆相當大的政治本錢。假如中、朝關係繼續向前,平壤在棄核上進一步配合北京的步伐與部署,習近平在可見將來訪朝,其實也可望可即。屆時,就會倒過來提升了習近平的國際聲望,以及平視華府的本錢。

第三點,當然是考慮到中、朝對美工作;雙方重新確認友好、互助關係,其實有着實利考慮。如上所述,金正恩見文在寅、特朗普前,獲習近平高規格接待,自然加強了底氣。即使金正恩上台後,朝、韓,朝、美首度首腦會談,不見得能達成具體共識、解決實際問題;雙方三角之間透過會談營造的友好、克制、平等的氛圍,對於國力最弱的朝鮮,已是極高成就。

進一步講,能與現任美國總統會面,在白頭山血脈中,金正恩就比其父祖輩,取得更高的外交地位。或許不是太多人設想過,金日成、金正日不止是金正恩的政治資本,也是其競爭的對手、超越的對象。能夠和極右派白宮主人會面,金正恩才具備無可挑戰的政績,在未來甚長的年月裏,繼續領導朝鮮。

接待紅色政權後人 強化習威信

第四點,我們不可不考慮,金正恩是紅色革命家第三代,習近平也是第二代。無論外界如何評價,習近平整治最猛者,卻不見得是維權律師、地下教會和民間團體;而是作為紅色政權基礎的軍隊與官員。習近平在體制內的忠誠支持者,當然有其執掌福建、浙江、上海時的舊部;但更多,是成長於北京,散居於各部委、各階層的紅二代、幹部子弟和中、高階軍官。這就是從嚴治黨、從嚴治軍的本錢與底氣。

然而,如若一方面整軍治黨,另一方面處處配合西方,就會與人過右的印象,甚至會背上投降主義的罵名。以此為背景,作為對照,於江、胡而言,純粹基於國家利益和安全考慮,而冷對金氏政權,也許是等閒事。然而,作為曾經上山下鄉、正紅旗下成長的紅二代,習近平顧及中、朝之間「鮮血凝成的友誼」,便屬應有之義。

高規格接待紅色政權的故人之後,也間接強化了習近平在內地官場、民間左派的威信。一個強調黨性的領袖,不可能太過實利主義,而置當年抗美援朝的革命情誼於不顧。忘記,就意味着背叛。給足金正恩面子,同時也喚醒了以父祖輩抗美援朝為榮的紅二代;鞏固了習近平與上述群體的共同回憶、情感聯繫。就此而言,習近平伉儷高規格接待金正恩、李雪主,既是東北亞大戲重要一幕,也呼應了習、金二人在國內的權力基礎。

2018年3月29日 星期四

麻煩友變身和平使者 金正恩「善意」待驗證


<轉載自2018329 明報 社評>

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突然」現身北京,令國際社會大跌眼鏡。他在與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高峰會前夕,在中國宣布致力於朝鮮半島無核化的承諾,將「給面子」大會提前在北京上演,中國也禮尚往來,答允支持朝鮮發展經濟。朝核危機到此可能暫告一段落,但金正恩的麻煩製造者形象,是否可持續變成國際和平的友好使者,尚待觀察,因為朝鮮回復正常國家尚有漫漫長路,其內部與外部因素仍然十分脆弱。

金正恩7年前上台後,無視國際社會一再警告,5次核試,兩次試射長程導彈,不但激怒了國際社會,連作為傳統盟友的中國也一改往常做法,加入嚴厲制裁朝鮮的行列。事態到今年初峰迴路轉,金正恩先是派出高級代表團出席韓國舉行的冬奧會,再而安排跟美國總統特朗普會晤。

不甘心小國地位 朝鍾情發展核武

朝鮮國土面積12萬平方公里,世界排名100;人口2500萬,世界排名51。自從1948年立國以來,朝鮮從不甘心以小國立足,更加抗拒成為中國的附庸。金正恩作為第三代家傳領導人,27歲便登上權力寶座,着力發展核武,企圖以此獲取國際重視,不以小國待之。然而,如意算盤沒有打響,因為朝鮮國力薄弱,經濟底子虛空,在國際制裁不斷升級之後,毫無招架能力。

朝鮮是世界最貧困的國家之一,首都平壤部分街道還算燈火通明,實際上全國只有三成家庭有電力供應,失業率超過勞動人口的兩成,長期以來依靠出口礦產等自然資源和漁業產品,以及輸出勞工,換取外匯購買糧食養活國民,國民飢餓和營養不良問題近年雖然稍有改善,但是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朝鮮的出口產品,九成輸往中國,中國執行聯合國制裁決定後,朝鮮的對外貿易全面萎縮,石油供應嚴重削減,外勞限期回國,今年2月開始,中國停止購買朝鮮的煤,以出口貿易換糧食的辦法無以為繼。

中國加入嚴厲制裁朝鮮行列,與其說是順從美國不斷升溫的壓力,更準確說法應該是「忍無可忍」。朝鮮半島無核化是中國對朝鮮的唯一要求,也是藉以牽制美國不能在韓國部署核武的法子。朝鮮第一代領導人金日成無能力搞核武,第二代領導人金正日無條件大搞,到了第三代,則是在以為中國無法制約的情况下搞核試。中國過去確實對朝鮮有「縱容」之嫌,中國和蘇聯在上世紀60年代初關係破裂之際,金日成趁機討好中國,一下子就得到了毛澤東一揮手把半個長白山劃給朝鮮,中國在實施改革開放之初,無暇兼顧朝鮮舉動,金正日秉承父業躍躍欲試搞核武,中國一再頂住聯合國的制裁措施,無形中使朝鮮有恃無恐。金正恩錯判形勢,以為習近平會跟過去的領導人一樣,不會跟美國聯手對朝鮮施壓,而且拒絕會晤中國特使,在中國參與制裁之後,更公開譴責中國出賣朝鮮。在孰不可忍下,中國才對迹近失控的朝鮮施以顏色。

金正恩此番訪華,表示會「按照金日成主席和金正日總書記的遺訓,致力於實現半島無核化,是我們始終不變的立場」之後,說法上還留有尾巴,條件是「如果南朝鮮和美國以善意回應我們的努力,營造和平穩定的氛圍,為實現和平採取階段性、同步的措施,半島無核化問題是能夠得到解決的」。

中國再度經濟援朝 須待聯國放寬制裁

金正恩對外釋出「善意」,然而在其對內官方公布中未提及無核化議題。從善意解讀,即使是退一步海闊天空也不能無條件屈從國際壓力,也不可能在跟特朗普會晤前將底牌先翻出來;不過,也可以被視作暫時承諾無核化,實際上是韜光養晦爭取時間發展經濟,為他朝一日東山再起鋪墊。因此可以這樣判斷:朝鮮不會改變其不甘於小國地位的國格。

金正恩與習近平會晤時,5次提到傳統的朝中友誼是不可撼動的,是耶非耶,仍待觀察。中國恐怕也不會照單全收,雖然習近平提出「支持朝鮮同志為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所作積極努力」,但是中國還要繼續執行聯合國的制裁決議,也要聽其言觀其行,待朝鮮採取實際行動之後,才會在經濟支持上有所鬆動。

美國的態度也沒有因為金正恩的「善意」而鬆口,美韓軍事演習如期舉行,特朗普並且在社交媒體上表示,直到5月會晤前,制裁還會繼續實施。這反映美國對金正恩的舉動取態審慎。

或許,美朝高峰會後,在美國帶動下,聯合國會形成決議,放寬制裁措施,中國也會樂意執行。可是,朝鮮以發展軍事強國為首要目標的先軍政策,不會輕易放棄,這是發展經濟以及促進國際和平的巨大阻力,一旦金正恩的對外「善意」未能收穫足夠回報,會否故態復萌,再次扮演麻煩製造者角色,也未必沒有可能。當然,作為中美兩國領導人,無論從善意積極的態度,或者是務實促成的角度,都應該努力達成跟朝鮮的和解。

2018年3月27日 星期二

北京拉朱制吳 劉朱會破例成局

<轉載自20183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劉朱會」成局,新北市長朱立倫成功登陸試水溫,為今後累積兩岸能量。黨內人士指出,北京選擇以高規格接待朱,刻意觸動吳、朱情結,一方面「拉朱制吳」,促使國民黨主席吳敦義積極面對兩岸;另一方面,則不排除有押寶朱,成為今後制衡民進黨的政治考量。

據了解,按中共官場慣例,見過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台灣政治人物到各省市,通常是「一把手」出面會見。換言之,「習朱會」主角之一的朱立倫能見到上海市委書記李強並不意外,關鍵是「劉朱會」成局。

劉、朱交手過程中,黨內人士分析,面對國台辦主任劉結一拋出「一中原則」、「九二共識」等論述,朱立倫以「兩岸在『九二共識』意涵上有些不同,但還是可以相互包容,共同追求兩岸和平」回應,時值國共兩黨在「九二共識」認知上出現分歧時刻,北京似乎給了朱一些彈性。

黨內人士指出,繼吳敦義原汁原味陳述「九二共識」,影響國共兩黨互信,朱立倫不把「一中各表」說透,以「意涵上有些不同」說法帶過,北京默許朱點到為止的做法,「拉朱制吳」意味明顯。

「劉朱會」後,緊接著就是4月下旬舉辦的兩岸論壇,黨內人士認為,年底選戰腳步進逼,吳敦義刻意疏遠兩岸的做法,北京不可能坐視,「朱劉會」釋出的訊號之一,就是要吳積極面對兩岸。

黨內人士表示,吳敦義掌國民黨主席以來,面對民進黨政府執政不佳,國民黨聲勢卻不見起色,對北京而言,似乎也沒必要再容忍吳「一中各表」上的過度陳述,刻意墊高朱立倫位階,無疑是對吳直接釋出的政治信號。

陸學者:「劉朱會」為兩岸關係加溫

<轉載自20183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在兩岸官方交流凍結下「劉朱會」26日成真,國台辦主任劉結一與新北市長朱立倫各提九二共識與兩岸和平發展,是否為兩岸關係帶來新變化。上海台研所副所長倪永杰說「正面意義肯定有」,起到兩岸關係的加溫作用,也顯示大陸官方對朱立倫與藍營人物在九二共識下促進兩岸民間交流仍有正面期待,甚至有助籌備中的兩岸論壇正面推動。

但對於朱立倫致詞中所說九二共識的意涵有些不同,倪永杰表示九二共識既是「共識」怎會有意涵分歧,真正有歧異可能在「一中原則」下的兩岸解讀,但這部分已涉及到兩岸的政治談判,不是民間交流合作的階段所該深究的。

分析朱立倫發言,倪永杰認為朱立倫可能是為自己劃一道防火牆,表明自己到大陸有設道底線,以免回到台灣受到民眾或政治攻擊,但他對於朱立倫這樣做的效果感到懷疑。

倪永杰也說,雖然大陸對台交流轉向直接切入民眾需求與民意,但仍對包含朱立倫在內的藍營政治人物有所期待,希望可在九二共識下繼續推動兩岸關係與民間交流。他說,雖然民意很重要,但關鍵時刻領袖或政治人物引領的推力也很重要。

而從國台辦推動兩岸交流角度來看,自然希望有更多藍營重要人物支持九二共識下的兩岸交流發展,讓台灣民眾對同等待遇更有感,這或許也是劉結一上任隨即與朱立倫見面的原因之一。

倪永杰表示,至少跟現在台灣當政者相比,顯示兩岸關係上更加友好,朱透過城市名義參訪台企、文創園區與台生座談會等,也更顯示關心兩岸民眾所在乎的議題,反映台灣民眾的需要。





















上海台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杰。




















2018326日國台辦主任劉結一(右)在上海虹橋迎賓館會見了台灣新北市市長朱立倫(左)一行,雙方均談到九二共識。

華府「大人軸心」分崩 「對華戰鬥內閣」成形

<轉載自2018327 明報 社評>

美國總統特朗普向數百億元中國商品徵收關稅,中美貿易戰一觸即發,觀乎近日華府連串人事變動和外交軍事動作,美方在意的可不止是中美貿易逆差問題。中國民族復興藍圖已定,美國全球霸主地位動搖,特朗普接連起用「大鷹派」出掌國安和外交事務,又在南海和台灣問題直接挑戰中國核心利益,全面遏阻中國崛起呼之欲出。特朗普為求貫徹「美國優先」、「美國第一」策略,清洗政府內相對溫和的穩健派,「對華戰鬥內閣」形成,有可能導致中美全方位對抗。

溫和穩健派遭清洗 特朗普走冒進路線

特朗普被指用人唯親,家屬親友雞犬升天。相比之下,國防部長馬蒂斯、白宮幕僚長凱利、原國家安全顧問麥克馬斯特,以及原國務卿蒂勒森等,被視為現屆政府較有識見之士,懂得明辨輕重,一些政界中人甚至形容他們為「大人軸心」(Axis of Adults ),是特朗普政府的支柱。馬蒂斯、凱利和麥克馬斯特均是退休將軍,難言是鴿派,惟亦未算窮兵黷武,他們在政府有一定影響力,是防止特朗普輕舉妄動的主要制約力量。以開徵巨額關稅問題為例,據悉蒂勒森、馬蒂斯和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科恩等,都希望特朗普臨崖勒馬。然而這股穩定特朗普政府的力量,最近連番折損,先有蒂勒森被炒,接着麥克馬斯特被撤換,近日華府還盛傳凱利快將下馬。

「大人軸心」分崩離析,反映特朗普不想再受穩健派制約,決心推行其冒進主張。本月初,科恩辭任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外界相信主因是特朗普一意孤行開徵鋼鋁關稅。科恩是總統的首席經濟顧問,不少人對他寄予厚望,希望身為貿易鴿派的他,能阻止特朗普挑起全球貿易戰,未料事如願違。近日特朗普起用的要員,不僅以鷹派為主,在重大議題也跟自己同聲同氣。無論是候任國務卿蓬佩奧,還是獲任命為國家安全顧問的博爾頓,均屬「大鷹派」,二人支持廢除伊朗核協議、強硬處理朝鮮核威脅,不排除先發制人;接任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的庫德洛,雖然算不上貿易鷹派,惟亦支持就貿易問題「嚴懲中國」。

博爾頓很多觀點,都與特朗普的「美國優先」異曲同工。他崇尚美國軍威,鼓吹單邊主義,對聯合國和多邊主義嗤之以鼻。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博爾頓是主力推手。他不僅主張向朝鮮動武,還支持顛覆伊朗政權。兩岸問題方面,博爾頓曾主張「台灣入聯(合國)」、鼓吹「美台復交」,去年他更撰文呼籲特朗普政府重新審視「一個中國」政策。隨着博爾頓和蓬佩奧分別出掌美國國安和外交事務,一個崇尚武力的「戰鬥內閣」,已隱然在白宮形成,世界難有安寧,中美關係更可能急轉直下。

北京多番表示,中美可以良性競爭,沒必要做對手,可是觀乎近月特朗普政府和美國鷹派態度,主張對華採取強硬戰鬥路線的聲音日益響亮,各種「中國威脅論」層出不窮。誠如澳洲「中國通」前總理陸克文所言,西方如何看待中國,往往只是反映刻下西方怎樣看待自己。金融海嘯和一系列內政外交困局,動搖了美國的自信,對中國迎頭趕上愈益憂慮,特朗普政府強調「美國優先」,與遏制中國崛起,遂成了一枚硬幣的兩面。特朗普高舉經濟民族主義旗幟,向中國發起貿易戰,僅是其中一個戰場;華府有可能就南海和台灣問題,挑起更多事端。

美國背離「競爭性共存」南海台灣迎多事之秋

特朗普政府大力推動印度—太平洋戰略,拉攏日本澳洲印度聯手牽制中國,在南海的軍事動作也愈益頻繁。特朗普上台之初,外界已關注他會否利用台灣牌,在貿易問題向中國施壓。最近特朗普簽署《台灣旅行法》,正式解禁美台高官互訪,一改華府與台北當局斷交近40年的做法,美國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局副助卿黃之瀚旋即赴台,惹來中方強烈不滿。博爾頓接任國家安全顧問,令人擔心華府不僅打算將台灣問題當成貿易牌來打,而是真的有意衝着中國國家核心利益而來。

習近平向全國人大發表講話,強調中國每寸領土都不能分割出去,反駁「中國威脅論」時更表示,「只有那些習慣威脅他人的人,才會把所有人都看成是威脅」,矛頭指向呼之欲出。人大通過修憲,習近平強人領導時代確立,際此時刻,絕不可能放軟立場向美國示弱。近日美軍導彈驅逐艦在南海游弋,駛入美濟礁12海里水域,中國國防部形容是嚴重政治和軍事挑釁,措辭強硬,突顯中方不會啞忍。

競爭是大國政治常態,然而「競爭」與「對抗」是兩回事,做「對手」也不等於做「敵人」。有內地學者認為,中美關係競爭難免,雙方可以摸索「競爭性共存」之道,如果華府高官堅持要走「競爭性對立」之路,未來中美摩擦只會愈益激烈。

2018年3月26日 星期一

「中美大戰」山雨欲來 台灣如何自處?

<轉載自2018326 明報 筆陣版 撰文:林泉忠 台灣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

涉及台灣的「中美大戰」,山雨欲來。當國際媒體仍在聚焦特朗普與金正恩歷史性會晤及其效應等北韓議題時,白宮不動聲色地三管齊下,無一不是衝着中國而來的三大舉措一一出爐。而每一項舉措又或直接或間接地涉及台灣利益及兩岸關係,「台灣」恐怕無可避免地將再度浮上國際媒體的焦點。

衆所周知,1970年代後的台灣命運相當大程度受制於中美關係,反之「台灣」也成為數十年來影響中美關係的恆久「核心」因素。即將爆發的世界「兩強」之間的新角力遊戲中,台灣議題將如何呈現?被動的台灣將如何自處、如何小心翼翼地選擇,也考驗蔡英文政府的智慧。

白宮10天射「3支箭」

白宮在短短10天內向北京射出「3支箭」。第一支箭是特朗普總統於316日簽署了震怒北京的《台灣旅行法》。《台灣旅行法》鼓勵台灣與美國政府高官得以互訪,台灣朝野對此一片叫好,被視為是自1979年的《台灣關係法》以來,美台雙方在外交上的重大突破。北京則視此舉為挑戰中國底線,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賈慶國在早前美國參議院通過前還嚴重警告美國若一意孤行,可能導致「中美斷交」。

不過北京外交部發言人陸慷的回應,僅停留在「表示堅決反對,並已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的層面,迄今並無召回駐美大使等進一步動作。筆者研判,除非台灣政府五大最高官員包括總統、副總統、行政院長、外交部長及國防部長正式訪問華盛頓,否則中方不會有朝向「中美斷交」的相關作為。

特朗普射向北京的第二支箭,是於322日就美國貿易代表署針對中國的「301調查」結果,簽署總統備忘錄,宣布擬對規模達6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25%關稅,並限制中國企業對美投資併購。2017年中國貿易順差為2.87萬億人民幣,其中1.87萬億是從美國獲得,這是在野民主黨罕見地熱情擁抱特朗普的依據。不過特朗普選擇在此時宣布此項重大決定,自然是意識到今年美國將舉行影響兩年後總統大選的中期選舉,方便在選舉中強調履行之前的選舉承諾。

針對特朗普的開戰,中國商務部也隨即反擊,公布「報復清單」,擬對約30億美元的美國進口商品加徵15%至25%關稅。自1980年代美日貿易大戰以來,21世紀首場中美貿易大戰似乎一觸即發。不過除了前述中國對美國龐大的貿易順差,將影響中國「奉陪到底」的「底氣」之外,美國也有不確定性。

其一,此次特朗普簽署的對中國600億美元產品徵收關稅的備忘錄,在實施之前有60天諮詢期,其間存在影響實施的變數。除了需評估中方反制措施外,包括進口中國產品的業者及美國消費者團體可能向國會陳情,訴說貿易戰對業界的經營及民生的影響。

其二,沒完沒了的「通俄門」與近期爆發的臉書(facebook)「資安門」持續燃燒,特朗普總統可能因此遭受彈劾。試問一個自身難保的總統還能有多大「底氣」來磨刀霍霍?

其三,特朗普在簽署總統備忘錄的同時,也簽署總額1.3萬億美元的支出法案。該法案是為美國政府運作至今年9月提供資金,以解除政府關閉的危機。然而特朗普表示對此法案極為失望,但基於國家安全考慮不得不簽。特朗普揚言將不會再簽署此類法案,並呼籲國會賦予總統對法案的否決權。只是,即使國會賦予了此否決權,面對美國政府可能關門的前景,特朗普又有多大能量來與中國大打貿易戰呢!

中美貿易戰表面上與台灣無涉,然而近年來台灣與大陸的貿易額已佔對外貿易總額的三至四成。換言之美國對大量中國產品徵收進口稅,不僅波及大陸台商利益,也將影響使用部分大陸零件的台灣產品。因此蔡英文政府呼籲台灣製造的產品應努力增加台灣成分,以減少受到此波貿易戰的影響。

特朗普拉弓射向北京的第三支箭,是白宮於322日宣布國家安全顧問麥克馬斯特辭職,並由素來對北京「超強硬」的前高級外交官博爾頓於4月初接任。博爾頓曾經擔任負責軍控和國際安全事務的副國務卿以及美國常駐聯合國大使,被視為如假包換的「右翼鷹派」。相較於特朗普上台首年一度鋒芒無比的班農,博爾頓的最大特徵是一名具有清晰、厚實戰略論述的新保守主義輿論領袖。

特朗普才剛委任前中央情報局長蓬佩奧接替蒂勒森掌國務院,如今又宣布博爾頓入主白宮西翼,標誌着特朗普在國際事務上真正強硬保守時代的來臨。不難預測,今後美國應對北韓、俄羅斯及伊朗的政策上,白宮的姿態將更為強硬。當然更值得關注的是「親台派」的博爾頓就任後,對白宮的中國政策會帶來什麼影響。

猶記2016122日特朗普以候任美國總統身分,破天荒與蔡英文總統通電話,而當天特朗普選擇會見的客人正是博爾頓,早已暗示特朗普對博爾頓的兩岸政策思維的重視,也為今日重用博爾頓留下伏筆。

博爾頓對美國的中國政策及台灣議題具有一套清晰的戰略思維。過去兩年他先後在《華爾街日報》發表兩篇評論文章,其一是The U.S. can play a Taiwan Card”;其二是As China rattles sabres, U.S. should expand ties with Taiwan。前者博爾頓直接提出倘若北京無視華盛頓警告,美國應在外交方面強化與台灣的關係,包括邀請台灣總統正式訪問白宮,甚至與台北恢復外交關係;後者則更明確地打出「台灣牌」,強調增加對台灣軍售,甚至主張將駐在沖繩的美軍調防台灣等。

博爾頓還強烈呼籲美國應阻止中國在南海的迅速擴張,並批評奧巴馬主政期間在應對中國南海擴張軟弱無能。就在特朗普任命博爾頓翌日,美國驅逐艦闖入美濟礁12海里,似乎象徵美國對中國強硬政策已全面揭開序幕。

無論是《台灣旅行法》的實施,還是中美貿易大戰的爆發,抑或博爾頓的戰略對兩岸關係的顛覆,對台北而言恐怕是一喜一憂。一方面,北京將需花更多精力在應對中美關係上,因此對向台灣施壓的重要部署將會放緩。然而,中美關係緊張,又使北京更容易在自己掌握主導權的兩岸關係議題上敲打台北。因此,台北恐怕無法掉以輕心,需步步為營,以應對山雨欲來的新格局。

(作者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john.lim.3154;微信公眾號:林泉忠公眾號)

貿易戰反映深層次矛盾 中美全面競爭時代到臨

<轉載自2018326 明報 社評>

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針對中國的「經濟侵略」(economic aggression),將對高達6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關稅,並阻止中國企業的收購行動。中國也針對美國之前的鋼鋁關稅,對美國30億美元的乾鮮果品及豬肉等農畜產品推出報復關稅措施。中美貿易戰引發全球連鎖反應。特朗普一面指摘中美貿易逆差過大,一面又對中國屢次釋放的縮減貿赤建議無動於中,這反映了中國製造業的崛起已對美國構成了現實的挑戰,美國今次的重手出擊,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以來從未面臨過的惡劣局面。中國必須做好最壞的打算,才可能爭取最好的結果。

矛頭針對中國科技產品 真實目的維護產業優勢

必須看到,特朗普今次對中國下重手,既有敦促貿易平衡的動機,但更主要首先是維護美國國內產業,尤其是高科技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美方多次公開指出,301調查針對的就是中國「政府主導」(state-led)、「市場扭曲」(market-distorting)的強迫、威迫和偷竊美國公司的科技和知識產權。而美國今次制裁的主要對象,也是中國的國企和科技產品,如新能源汽車、手機、通訊設備等,受此影響,美國最大電子產品零售商Best Buy就透露,將於近期停售中國的華為手機。

在去年底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中,美國首次明確提出「經濟安全就是國家安全」的判斷。去年8月發起的對華「301調查」中包括4項調查目標,其中3項分別是中國政府強制美國企業轉讓技術和知識產權;中國政府指令並協助中國企業戰略性併購美國高科技資產;中國通過互聯網竊取美國企業的商業信息,主要是技術秘密。

中國以往提出的改善中美貿易關係的方案主要集中於加大從美國進口,削減兩國貿易逆差,同時提高中國市場對外資的開放程度。中方多次表示,要削減對華貿易逆差,美國政府放寬高科技出口管制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美國卻不惜保持數以千億美元計的貿易逆差,也絕不肯放鬆對華高科技出口管制。這就反映了美方背後的真實顧慮,即保持美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不被中方超越。這一點,比實現中美貿易平衡更加重要。

2017年,中國的製造業增加值已經接近美國、日本、德國三國的總和,美國領先的集成電路領域,中國近年也進步神速,「匯頂科技」的指紋識別晶片是安卓(Android)手機霸主,「比特大陸」的挖礦機晶片出貨量全球第一,「海思」的麒麟CPU性能甚至超越高通,「寒武紀」的AI晶片在人工智能處理器居世界先進水平,「展訊」的基帶晶片大量裝配在三星手機上。尤其是中國政府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從國家戰略層面規劃了中國產業和科技競爭力的提升路徑,令美國覺得,必須動用其他手段來維護其競爭優勢。因此,這次就使出了對上千種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和禁止中國公司在美收購的辣招。去年以來,中青芯鑫、螞蟻金服、華為手機等在美收購頻遭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否決,讓人憶起早些年美資收購徐工、匯源也紛紛受阻事件,頗令人有時移世易、今昔何年之感。當年中方保護的是市場,今天美國保護的是產業。

逼中國改革政府主導模式 雞同鴨講迎全面競爭時代

中國只從貿易角度與美國討論貿易問題,與美國藉貿易平衡之名維護產業競爭力之實的目的,當然是雞同鴨講,難達共識。這也是中方不斷派出重量級人物與美國協調溝通,仍不能避免美國啟動貿易戰的原因。

美方對中國侵犯知識產權的指控,已經從過往主要針對企業的山寨仿冒、政府打擊不力,轉向近年主要指摘政府主導的對外資公司強制或脅迫技術轉讓,即是把矛頭指向了中國政府「以市場換技術」的產業政策。據報道,美方官員上月在與到訪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劉鶴會面時就提出,希望中國推行「重大結構性改革」;但這一改革與中方所強調的改革即使不是南轅北轍,也是相差極遠。

美國期待中國改革的是政府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如果說過去的批評更多是出於意識形態因素,而今美國的指摘帶有更多維護產業實力和國家實力競爭的意味。但是,中國的改革不可能如美國期待的那樣,中國政府可以去除過剩產能,卻不可能削弱國有企業,鼓勵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決心也不會改變。

綜上所述,特朗普發動的貿易戰不能單從貿易甚至不能單從經濟角度來解讀。聯繫近年來美國在朝鮮半島的連串舉動,以及在南海、印太戰略等方面的動作,加上近月打「台灣牌」的舉動,貿易戰只是標誌着中美關係「全面競爭性交往」時代到臨的最新信號。

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以黨代政 效率提高 監督犧牲


<轉載自2018325 明報 社評>

中共中央在本月21日公布《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全文。改革開放40年間,中共和國務院分別進行了4次和7次機構改革,歷次改革的廣度與深度,都沒有這一次改革來得深入徹底。過去的改革,出於簡政放權,裁撤某些機構和人員,或者增設一些機構,以適應時代變化需要,或者重組中共和政府職能方面的權力。這一次改革,可說徹底實行了以黨代政,由中共包攬權力,這樣的做法,或許能夠提高施政效率,卻將中共置於絕對的領導地位,監督施政的機制根本難以發揮效用。

這次改革是以修改憲法賦權進行,修憲前中共在憲法中的地位出現在序言,即解釋由中共領導中國的合理性。修憲後中共的地位在總綱第一條中明文規定:「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序言是敘述性的,條文內容需要嚴格執行。既然中國的制度是要由中共領導,由中共來制定國家機構的設置與分配權力就順理成章。

這次改革方案,雖然合憲,中共的絕對權力也顯露無遺。中共設置的機構,其執行機構設在政府部門內。方案中設置的中共中央審計委員會,其辦公室設在國家審計署。即是說中共「構建集中統一、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設計監督體系」,都要在審計署中由中央審計委員會辦公室來執行,審計署變相成為附屬於中共的執行機關。

改革合憲全面推行 絕對權力顯露無遺

更有清清楚楚、毫不含糊的由中共機關包辦的做法,改革方案中:「為更好發揮電影在宣傳思想和文化娛樂方面的特殊重要作用,發展和繁榮電影實驗,將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電影管理職責劃入中央宣傳部。中央宣傳部對外加掛國家電影局牌子。」在中共的機構中加掛一個政府部門的牌子,只是門面的做法。以黨代政例子還有:中央統戰部對外保留國家宗教事務局牌子等等。

中共行使的權力是依靠所謂的黨內民主加以節制,但中共內部的民主欠缺透明度,授之以權力的民眾對中共行使權力沒有發言權。以新成立的監察委為例,該機構由全國人大授權成立,理論上是對人大負責和接受人大監督,但具體的監督機制只是一年一度的籠統報告,所謂的接受輿論監督更是缺乏有效保證。監察委跟中共的中央紀委是一個班子兩塊牌子合署辦公,中央紀委書記趙樂際是中共政治局常委,當選監察委主任楊曉渡是政治局委員,權力的從屬關係十分清晰,監察委是否能夠接受人大監督實在成疑。

這次改革,也有提高效率的舉措,比如成立委員會統籌過去分散權力於不同部門的設置,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負責外事工作的頂層設計、總體佈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監督落實,將過去中共的外事辦公室和對外聯絡部,以及國務院的外交部,以至新國策的一帶一路工作,都收歸外事委員會部署。原來武警中的非軍事化部門如水電部隊退歸企業,更重要的是將消防部隊退出武警系列,過去消防員由軍人擔當,消防兵三年退役,消防服務難以專業化,對稚嫩的消防兵性命缺乏保障。這些都是這次改革找對方向的例子。

負責範圍統合精簡 部門效率提高可期

過去的改革着眼於削減政府權力,整頓臃腫重疊的機構,裁減冗員,但都未必做到提高效率的目標,服務型政府只是掛在嘴邊的口號。這次機構改革縱向合併中央與地方機構,橫向統合不同範疇的服務範圍,還有合併黨政重疊的範疇,比如李克強總理在記者會上引述,在餐廳吃飯繳地稅,打包剩菜繳國稅的生動例子,而今將國稅和地稅部門合併,不但可以提高效率,還可以降低徵稅成本。還有從目標源頭設置機構,比如組建新的生態環境部,將原來不同部門管地下水、河流水環境、農地土壤、海洋環境等等,統一到一個部門負責,這是合理的整合,提高管理效果可期。

整個中央機構改革凡60條,貫穿中共、國務院、人大、政協等各大權力機關,並且限期半年內完成,地方政府要在一年內調整跟中央相適應的部門,可謂雷厲風行。過去的改革,由於國務院的執行力未能打破固有的利益集團樊籠,有政令不出中南海的頹風,而今在習近平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一一突破,提高效率足可期待。

然而,為了提高效率而犧牲監督機制並非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策略。鄧小平講過:「效率不高同機構臃腫、人浮於事、作風拖拉有關,但更主要的是涉及黨政不分,在很多事情上黨代替了政府工作,黨和政府很多機構重複。我們要堅持黨的領導,不能放棄這一條,但是黨要善於領導。」這次改革可以革掉機構臃腫的陋習,換來的是黨政不分潛在風險。前任總書記趙紫陽的改革思路是黨政分家,由於削弱了中共的領導地位而未能持續執行。王岐山去年在人大會議上說,「在黨的領導下,只有黨政分工、沒有黨政分開。」黨政分工的說法,跟目前看到的機構改革方案的思路是背道而馳的,以黨代政,效率高了,回饋改正的機會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