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8日 星期三

「建設性模糊」實質是否認「一中原則」

<轉載自2021429 大公報 欄名:兩岸觀察 撰文:蘇虹 上海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博士>

台陸委會主委邱太三早前接受台灣官方通訊社採訪時稱,「建設性模糊」不是文字上的模糊,而是心態上的善意諒解,「只要善意的諒解,其實大家就能務實處理後續的事情」。邱太三上月曾表示,關於「九二共識」,若大陸方面堅持此政治前提是不公平、不公道也不切實際的要求,並稱「能不能有所謂『建設性的模糊』」。眾所周知,「九二共識」的核心內容與精神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也是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其內涵十分清晰,毋須「建設性模糊」,也無法「建設性模糊」。否則,只能說明民進黨是在玩弄文字遊戲,以所謂「建設性的模糊」否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一中原則」,根本沒有改善兩岸關係的所謂「善意」。

邱太三稱,在1993年的「汪辜會談」中並沒有提到「九二共識」,直到2000年,台灣陸委會前主委蘇起才創造出「九二共識」這個名詞。在談到為促進兩岸合作交流,台灣應該要開放大陸疫苗進口時,邱太三則稱,大陸疫苗「缺乏科學數據、信息不透明化」。

釋放假善意真心謀「台獨」

邱太三虛以委蛇的功夫真是了得!此前,陸委會例行記者會上,當媒體追問,兩岸關係繞不開「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陸委會有否嘗試擬定新論述以突破僵局?邱太三回應稱,對「九二共識」一詞的含義,縱使是共產黨與國民黨雙方的解讀恐怕也不同。若大陸方面還要堅持這樣的政治前提,兩岸交流如果一定要求對方進入他自己的框架,「這是不公平、不公道也不切實際的要求」。

邱太三還稱,2016年蔡英文就職時曾表示,兩岸的對話溝通將維持現有的機制,也尊重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若干共同認知與諒解的歷史事實。「我方」兩岸政策立場一貫、沒有改變,雙方應在此既有事實與政治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

邱太三說,現階段維持「和平、穩定、發展」可說是兩岸最大公約數,他藉此向大陸提出三個呼籲,一,停止在台海周邊的軍事威脅,正面積極看待兩岸關係發展;二,相互尊重、務實對話解決問題;三,為開展交流作出相對的努力。他還聲稱,相信透過雙方的努力,疫情過後的「解封」,必定能讓兩岸迎來「春暖花開」。

邱太三裝出一副「誠懇」的樣子,但繞來繞去,還是沒有認同「九二共識」,反而對大陸提出種種要求。大陸多次表示,是否接受「九二共識」,關係到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也是檢驗民進黨當局所謂「善意」的試金石。企圖繞過「九二共識」,製造兩岸緩和假象,根本就行不通的,也欺騙不了世人,兩岸何來的「春暖花開」?

「一中原則」無半點模糊空間

事實上,民進黨當局從來就沒有接受過「九二共識」。邱太三提到的蔡英文2016年就職演說,根本就是一篇「大話連篇、空洞模糊」的說辭,特別是其演說中所謂「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與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的「歷史事實」,而避談「九二共識」,其「伏筆」實際上就是不承認「九二共識」,蔡英文這些年的所作所為也證明了這一點。

2016年以來,民進黨當局從採取修改課綱等一系列動作「去中國化」,到挾洋自重、以武拒統,甚至動用一些諸如「雄三」誤射之類的把戲,不斷挑戰大陸底線。在特朗普時期,蔡英文以為撈到了「台獨」的救命稻草,在「台獨」的絕路上狂奔。而在去年爆發全球性的新冠疫情後,民進黨當局的表現更是令人不齒。

邱太三還公然對香港問題妄加指責、惡意攻擊,充分暴露出政治操弄香港事務,亂港謀「獨」的險惡用心與邪惡本質。邱太三說什麼「對中國大陸不具惡意」,豈不是笑話?這些年,用美麗的說辭、模糊的語言忽悠民眾可謂是民進黨當局的一大特長,時間長了,終究會讓世人識破。而且,這種手法玩多了,恐怕連他們自己也不會相信。

「九二共識」這個名詞,確實是蘇起正式提出的新名詞,但它凝聚了兩岸專家學者的思想結晶。「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是一個中國,這是一個原則性問題,沒有任何「模糊」的空間,哪怕打扮成所謂「建設性模糊」也絕對不行,這是底線,也是紅線!

何栢良:台有條件建氣泡 邱騰華:手上未包括

<轉載自2021428 明報 加東版 >

香港與新加坡的旅遊氣泡將於下月26日啟動,其中由香港前往新加坡的旅客,須完成接種兩劑新冠疫苗。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邱騰華昨表示,與其他國家商討時,都會以港人接種疫苗為起點,被問會否與台灣建立旅遊氣泡,他稱「手上的地區沒包括台灣」。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認為,台灣的社區疫情控制相當好,有條件商討與港建立旅遊氣泡。

邱:與他國商討 港人打針為前提

邱騰華在商台《在晴朗的一天出發》表示,參與旅遊氣泡的港人要先接種疫苗的做法由香港提出,他說日後與其他國家商討旅遊氣泡,都以此為起點,現仍與澳洲、新西蘭商討。被問有否與台灣建旅遊氣泡,邱回應,如雙方有意願可傾談,「但手上的地區沒包括台灣」。

聶德權:回港易未涵台因地理因素

「回港易」計劃擴展至廣東及澳門以外的內地省市,公務員事務局長聶德權在同一電台節目被問為何不涵蓋台灣,聶稱台灣疫情防控雖然穩定,但內地、澳門及香港在地理上較緊密,回港易是根據三地的聯防聯控機制訂立。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昨在《晴朗》被問港府可否與台灣商討旅遊氣泡,他稱台灣疫情控制與內地相近,只有零星入境個案,社區控制相當好,認為有條件可商討。他表示,與新加坡建立的旅遊氣泡只要求港人先打疫苗,安全邊際水平仍相當高,但雙方都接種兩劑疫苗更穩妥。

對於會否與台灣商討建立旅遊氣泡,政府發言人表示,港府會繼續密切留意疫情發展。

2021年4月24日 星期六

首國際經濟組織駐台 中美洲銀行設「國家辦事處」

<轉載自2021424 明報 中國版>

台灣財政部昨日宣布,當天與中美洲銀行(CABEI)以視像方式簽署「中美洲銀行設立駐中華民國(台灣)國家辦事處協定」,這是首有國際經濟組織在台設立分支機構,也是CABEI在中美洲以外第一個「國家辦事處」。

CABEI成立於1960年,總部設在台灣邦交國洪都拉斯的首都特古西加爾巴,旨在推動中美洲地區經濟整合與社會發展,共有15個會員國,台灣1992年成為域外會員,目前持股比率達11.09%,為域外會員中最高。

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表示,台灣樂願成為中美洲銀行拓展亞太地區業務的建設性伙伴,也期待未來與CABEI及區域友邦打造更堅實的合作關係。

2021年4月18日 星期日

美日聯手打台灣牌 中國先抗日後禦美

<轉載自2021419 明報 社評>

日本首相菅義偉訪問美國,在聯合聲明中罕有地提到台灣,這是中日建交以來日本首次有此舉動,足見日本是鐵了心要抱美國大腿對抗中國。日本一直以來在中國與美國之間小心翼翼,這次重大偏離其一貫做法,無論是高估了美國擔負日本保護神的角色,還是低估了中國捍衛主權的決心,有一點估計不到的是,中國將會採取「圍點打援」的戰術,先將日本壓下去,才轉過頭來考慮是否跟美國撕破臉皮。日本押錯寶的結果,肯定會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日本要依仗美國打台灣牌,有迹可循。上月在日本舉行的日美外長防長2+2會談聯合聲明中,已經提到「台灣海峽和平穩定之重要」。美國要打台灣牌,拉攏盟友搞共同進退,不足為奇,惟這次菅義偉訪美,日美聯合聲明中老調重彈,雖然聲明中加了一句:「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在強硬的對抗中國聲音中搞點「和稀泥」,有消息指這句話是日本主動提出的,但也不減日本下了決心要「冒中國之大不韙」的嫌疑。

日本處美中夾縫 從來都看風使舵

日本身處亞洲,是中國的近鄰,但外交部官員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一個強大的中國籠罩着日本,美國雖然離日本很遠,但日本只有依靠美國跟中國對抗,才能求得安身。日本在美國與中國之間搞兩面三刀,幾十年來看風使舵,若能從中國獲得更多好處,就拉開跟美國的距離,當美國的拉扯力大一些,就借力打力向中國施壓。但歸根結柢是甘願屈從美國力量,試圖以此抗衡中國。

中國開放改革幾十年,日本從中國市場中獲得巨大利益,即使被美國強加的日圓升值而導致經濟沉淪,還可以從日中經貿合作中得以自身發展,去年疫情導致全球經濟萎縮,日本對全球出口唯一獲得正增長的國家是中國,使得中國再次成為日本的最大貿易伙伴。但令日本揮之不去的是釣魚島主權問題,日本一直要求美國將釣魚島納入日美安保條約的保護範圍,終於獲得拜登政府首肯,從而加劇了日本將美國和中國的鐘擺倒向美國一方。

日本屈從美國抗衡中國,二戰後就沒有變過,這或許是一個島國下意識的選擇,君子不度小人之腹。這次日美聯合聲明,宣稱要聯合發展5G6G,跟中國比一日長短,這也無可厚非,兩個處於5G競爭劣勢的國家,要聯手追趕中國,鹿死誰手,市場自會分曉。但外交上的準則與慣例,就是兩國合作不會針對第三國,起碼牌面上不會,這次美日聯合聲明點名中國,並且將焦點放在中國最敏感的台灣問題上,明顯不過的就是要叫板。

1972年中日建交,中國可以放棄對日本的戰爭賠償要求,但要求日本必須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日本表示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的這一立場。幾十年來,日本跟中國不時有各種各樣的矛盾,但都不敢明目張膽的打台灣牌,這次改弦更張,顯然是因為看到美國對中國實施遏制的決心,日本徹底倒向美國,是押上了「國本」,然則,日本為何賭得這麽大?日本最希望成為「正常國家」,美國於此對日本是否有承諾?22聯合聲明,已經寫明日本會「加强軍力」,加强什麽軍力?是否包括美國默許日本「將發展非常規軍力」?都值得關注。

中美或長時間鬥而不破 對日實施反制並無不可

中國跟美國的競爭,是長期和多方面的,什麼時候在哪些方面正面衝突或者忍而不發,既有策略性的考慮,也有戰術上的套路,但有一點必須搞清楚,中國人熟知孫子兵法,其中圍魏救趙一計後來演變成圍點打援,即是說要攻靶心,可以先打擊靶心外圍的力量。中美之間何時正面交鋒,難以逆料,但打擊美國要拉攏的「小弟」,或許把握與效果都會大一些。

這種戰術近期也不乏例子,澳洲要加盟美國在亞洲地區內對抗中國,馬上受到中國禁買煤炭、鐵礦石、紅酒等等的「制裁」。這次日本不但主辦了印太地區的四方會談,顯示了響應美國的印太地區戰略部署,還捅破了中國最敏感的議題,打台灣牌,可以估計,中國對日本的反制措施,一定不會少。中國對美國可能在一時間不會改變「鬥而不破」的戰略方針,但對日本,為何不可以實施圍點打援的戰術呢?

一般來說,你做初一,我做十五,外交上肯定也會「禮尚往來」,但日本畢竟是中國鄰近的大國,日本是中國第四大貿易伙伴,中國是日本最大貿易伙伴,實施貿易制裁所帶來的惡果,是雙方也不可以承受的,退一步海闊天空,只要日本改弦更張,也並非沒有迴旋的餘地。要求日本放棄以美國為靠山的根本外交政策,或者期望日本放棄對釣魚島主權的爭奪,同樣是不切實際的,但要日本認清現實,中國跟美國的競爭,一定不會在短時間內分出高下,這不是誇誇其談,日本根本毋須在這個時候把賭注全押在美國一方,恐怕這也會得到日本內部一些人的贊同,要是日本政壇連這一點也掩耳盜鈴,最後才認識到中國人保衛家園的決心,就為時晚也。

US-Japan alliance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Yoshihide Suga has paid a visit to the United States. The ''Joint Leaders' Statement'' brings up Taiwan, which is rare. This is the first such move by Japan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which clearly shows that Japan is utterly determined to confront China on the US's coat-tails.

There were early hints that Japan might rely on the United States to play the Taiwan card. In the joint statement of the 2+2 talks held in Japan last month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foreign and defence ministers, ''the importance of peace and stability in the Taiwan Strait'' was already mentioned.

This time, in the Japan-US joint statement, the two countries have declared that they will jointly develop 5G and 6G so as to compete actively with China. This cannot be faulted. They are at a disadvantage in the 5G race, and the final result of their joint efforts to play catch up with China will surely be determined by the market. However, according to diplomatic norms and established practice, cooperation between two countries should not target a third one, at least not openly. This time the US-Japan joint statement names China and focuses on Taiwan, China's most sensitive issue, which is a clear provocation.

In 1972, when China and Japan established diplomatic relations, China said it could give up its claim for war reparations against Japan, but Japan must recognise China's sovereignty over Taiwan. Back then Japan said that it fully understood and respected China's stance. Over the past decades, tensions of all kinds have arisen from time to time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but Japan has not dared to play the Taiwan card blatantly. Obviously, that Japan has made the switch is because it realised the US's determination to contain China. It has completely swung to the US and gambled its foundations as a nation on that. Why has it made such a large bet? Japan has wanted most of all to become a ''normal country''. Is the US committed to that? As already clearly mentioned in the 2+2 joint statement, Japan will ''enhance its capabilities to bolster national defence''. What kind of ''capabilities'' will it enhance? Does it include the US's acquiescence to Japan's development of unconventional military power? All this merits attention.

The Sino-US rivalry is long-term and multi-faceted. When and in which areas the two countries will confront or tolerate each other is a matter of strategic considerations as well as tactics. But one thing must be clear. The Chinese are familiar with the Thirty-Six Stratagems, from which they adopted the ''Besiege Wei and rescue Zhao'' tactic and used it to encircle their arch-enemies by luring and attacking their reinforcements, which means zeroing in on the bull's-eye on a target by first striking at the outer circles. It is hard to predict when China and the US will compete head-to-head with each other, but hitting the ''little brother'' that the US wants to woo may be more promising and effective.

There is no shortage of recent examples of this tactic. Australia wanted to join the US in the fight against China in Asia. Then China immediately sanctioned it by not buying its coal, red wine, etc. This time Japan has not only hosted the four-party talks in the Indo-Pacific region, which show that it has moved into alignment with the US's strategic deployment in the region, but has also cracked the veneer of not touching upon China's most sensitive issue by playing the Taiwan card. It is foreseeable that China's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Japan will definitely be numerous. For the time being, China may not change its strategy of ''competing with the US without falling out with it''. But when it comes to Japan, why can China not use the tactics of encirclement of the arch-enemy and attacking the reinforcements?

美日聯手打台灣牌 中國先抗日後禦美

日本首相菅義偉訪問美國,在聯合聲明中罕有地提到台灣,這是中日建交以來日本首次有此舉動,足見日本是鐵了心要抱美國大腿對抗中國。

日本要依仗美國打台灣牌,有迹可循。上月在日本舉行的日美外長防長2+2會談聯合聲明中,已經提到「台灣海峽和平穩定之重要」。

這次日美聯合聲明,宣稱要聯合發展5G6G,跟中國比一日長短,這也無可厚非,兩個處於5G競爭劣勢的國家,要聯手追趕中國,鹿死誰手,市場自會分曉。但外交上的準則與慣例,就是兩國合作不會針對第三國,起碼牌面上不會,這次美日聯合聲明點名中國,並且將焦點放在中國最敏感的台灣問題上,明顯不過的就是要叫板。

1972年中日建交,中國可以放棄對日本的戰爭賠償要求,但要求日本必須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日本表示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的這一立場。幾十年來,日本跟中國不時有各種各樣的矛盾,但都不敢明目張膽的打台灣牌,這次改弦更張,顯然是因為看到美國對中國實施遏制的決心,日本徹底倒向美國,是押上了「國本」,然則,日本為何賭得這麽大?日本最希望成為「正常國家」,美國於此對日本是否有承諾?22聯合聲明,已經寫明日本會「加强軍力」,加强什麽軍力?是否包括美國默許日本「將發展非常規軍力」?都值得關注。

中國跟美國的競爭,是長期和多方面的,什麼時候在哪些方面正面衝突或者忍而不發,既有策略性的考慮,也有戰術上的套路,但有一點必須搞清楚,中國人熟知三十六計,其中圍魏救趙一計後來演變成圍點打援,即是說要攻靶心,可以先打擊靶心外圍的力量。中美之間何時正面交鋒,難以逆料,但打擊美國要拉攏的「小弟」,或許把握與效果都會大一些。

這種戰術近期也不乏例子,澳洲要加盟美國在亞洲地區內對抗中國,馬上受到中國禁買煤炭、紅酒等等的「制裁」。這次日本不但主辦了印太地區的四方會談,顯示了響應美國的印太地區戰略部署,還捅破了中國最敏感的議題,打台灣牌,可以估計,中國對日本的反制措施,一定不會少。中國對美國可能在一時間不會改變「鬥而不破」的戰略方針,但對日本,為何不可以實施圍點打援的戰術呢?

2021年4月17日 星期六

拜登代表兩岸行 一中一台放枱面

<轉載自2021418 明報 社評>

美國總統拜登上周同時派出代表團出訪大陸和台灣,一邊是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John Kerry)前往上海,一邊是總統密友前參議員多德(Chris Dodd)率領的「非官方代表團」赴台灣。對於兩團的使命,外間的分析林林總總,「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但有一點毋庸置疑,拜登政府在玩兩岸平衡戰略,而美國的所謂「一中政策」已經變成了明目張膽的「一中一台」政策。

克里上海行低調 多德台灣行張揚

克里訪華,主要目的是與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會談,商討中美氣候變化合作、11月在英國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COP26)等議題。由於拜登政府將氣候變化議題列為中美可以合作的領域之一,而自20197月特朗普政府的財長梅努欽、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到上海,與中國副總理劉鶴進行中美貿談之後,克里是時隔20多個月後訪華的最高級美國官員,亦是拜登上台後首名訪華的美方高官,因此,有輿論將他此行解讀為中美關係緩和的契機,加上克里曾任奧巴馬政府的國務卿,與中方官員熟稔,認為他此行意義不限於氣候變化議題。

不過,可能正是擔心外界有此聯想,克里啟程前就聲明,在尋求同中方達成氣候變化合作的過程中,美國不會在經貿、人權等問題上妥協。據報克里此行,除希望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本周拜登主持的「全球氣候峰會」外,還帶着問責清單,希望中國作出更多承諾,停建燃煤發電廠,並停止為海外煤炭企業提供融資。中方對克里此行也極盡低調,其行程由生態環境部而非外交部發布;中方的立場正如副總理韓正與克里視像會面時所言,中國才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應對氣候變化,應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暗示美國應負起更多責任。就在克里訪華期間,習近平上周五先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了三國氣候峰會,搶了拜登氣候峰會的風頭。對拜登的峰會邀請,中方迄今只稱收到邀請,並未確定與會。內地專家也表示,中國不會做美國氣候變化運動的「隨從」。

與克里上海行的低調對照鮮明的是,在台灣,多德率領的包括小布殊和奧巴馬政府的兩名前副國務卿阿米蒂奇(Richard Armitage)和斯坦伯格(James Steinberg)在內的非官方代表團,會見了總統蔡英文等高官,活動高調張揚。外界對拜登派出此代表團的用意,也是眾說紛紜。

一種說法是,拜登此時派摯友多德訪台,是為平衡克里訪滬,釋除盟友與伙伴憂心美方為尋求與北京合作而妥協退讓的擔心,讓被視為在美國大選中押錯寶的台灣安心。也有說法認為,該代表團訪台,是替拜登傳話,而透過總統密友帶話,而非透過現有官式管道傳話,顯然要確保台灣高層理解拜登的用意。在會面時,儘管蔡致辭批評北京頻繁派遣軍艦及軍機在周邊海空域進行軍事活動,但多德致辭時隻字未提大陸對台軍事威脅,只是強調美台關係處於「史上最強健牢固的時期」。阿米蒂奇在致辭時更稱,和過往一些美國政府藉支持台灣去惹惱北京的做法不同,拜登政府只是「非常單純地想表達對台灣民主的支持」。

平行發展兩岸關係 台海和平危如累卵

這顯示,與特朗普政府打「台灣牌」純為牽制中國略有不同的是,拜登政府更傾向於平行發展與北京和台北的關係,即所謂「一中一台」的政策。其實,從中美甫建交美方即推出《與台灣關係法》起,美國的兩岸政策就在向「一中一台」方向發展。列根時代的對台「六項保證」,包括對台售武不與北京磋商、不做兩岸調解人、不逼台灣與大陸談判等,令「一中一台」政策框架初現。現在,美方所稱的「一中」政策,就包含了「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與台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與北京的「一中原則」可謂大相徑庭。

自拜登政府上台以來,美方與台灣的交往有增無減。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等高官曾公開表示,對台灣的支持堅若磐石。日前,美國國務院還發布與台灣交往的新準則,放寬了與台灣交往的限制。在美國朝野,愈來愈多的聲音呼籲,美國應該改變在台海發生衝突時美軍是否採取行動的「戰略模糊」政策,布林肯近日也公開警告,任何人藉由武力改變「西太平洋現狀」,將鑄成大錯。

對於美方的平衡戰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曾經表示,中美在具體領域的合作不是「溫室裏的花朵」,必然與整體的中美關係息息相關。不應指望一方面肆意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國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求中國在雙邊和全球事務中給予理解和支持。對於美台強化關係的舉動,北京則以加強對台灣的軍事壓力來回應,就在多德率團抵台當日,解放軍宣布在台灣海峽南端的南澎列島展開實彈軍演,台海的和平並不因美國的平衡戰略而得以維護,反而危如累卵。

2021年4月13日 星期二

政治「澳門化」,社團治港

<轉載自2021414 明報 觀點版 撰文:陳景祥 資深傳媒人>

人大常委在330日通過修改《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之後,「完善選舉制度」的框架已經成形,今天政府會提交條例草案,把人大的決定具體化、條文化,為稍後的3場選舉(9月選委會、12月立法會、明年3月行政長官)做好準備。

立會將完成兩權合作 制衡角色大減

「完善」選舉制度之後,中央對行政和立法機關的控制能力大增。政府為宣傳新選舉制度印備的小冊子,附錄了一些「常見問題」,其中一條問:「選舉委員會的調整是今次完善選舉制度的核心要素,既被賦權選舉產生40名立法會議員,又掌握立法會議員候選人的提名權,是否代表中央控制立法會的組成?」

答案沒有直接說「是」或「否」,但立法會90個議席控制了40席,北京要取得過半數的46席可謂輕而易舉;早前有建議選委會應「選出」50名議員,把議會牢牢控制住,但這樣做實在「有礙觀瞻」,只選出40席是刻意留下一些「空間」給未來的議會。在當前的政治形勢下,中央要完全控制立法會非不能也,是不為而已!

據小冊子的解釋,新選舉制度下,選委會選出行政長官和部分立法會議員,兩者在選民基礎上有了共同點,有利於行政和立法的溝通,及落實行政主導體制。很明顯,未來立法會的主要功能是協助特區政府施政,完成兩權(立法、行政)合作,過去議會制衡政府的角色將會大減。

新選制下「無形」的管治聯盟

過去不斷有建議認為特區必須組成一個管治聯盟,令行政機關在立法會內可「夠票」通過政府的預算案、各項政策和法律,確保施政可以暢順有效。然而管治聯盟一直無法實現,因為香港沒有政黨政治,無法產生一個足以控制政府的執政黨。

新選舉制度之下,本地仍然沒有政黨政治,但卻有中共這個執政黨在背後「代勞」,透過新選舉制度各個環節「選出」選委成員、立法會議員和行政長官,變相形成一個「無形」的管治聯盟;這個聯盟雖然沒有政黨維繫,但北京在背後操盤協調折衷,無形的管治聯盟應可順利達成默契、互相配合。可以想像,舊制度的那種吵吵鬧鬧、議而不決的情况將成過去,政府的施政阻力將會大減……

完成改組之後,議會內反對聲音大減,加上《國安法》之下社會運動、媒體輿論以及抗爭活動都大大收斂,政府推行各項政策可如入無人之境、通行無阻。然而一旦政府的政策激起強烈反對、民間激烈抗爭,到時候不但特區政府,連北京也會被捲入——過去北京負責守尾關,可以作最後仲裁,新制度推出後北京「赤膊上陣」,由球證變成球員,要直接面對危機;以往是港人和特區政府的矛盾,以後將變成港人和北京的矛盾,這個轉變對特區管治將是一項新挑戰。

北京直接控制權取得主導地位

經「改善」之後的選舉制度,將令香港政治走向「澳門化」。回歸以來,香港和澳門的政局迥然有異,香港反政府、反中央的聲音和力量遠較澳門大,示威抗議活動就更多,令人覺得香港政治「不穩定」,社會也不和諧。澳門至今有3位行政長官,首兩位皆能順利做足兩屆10年,但香港自董建華先生開始、曾蔭權和梁振英都不足10年任期,梁振英更只能做一屆就落任……很明顯,在北京的評分表上,澳門才是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模範生,香港並不及格。

香港政治澳門化,可以有幾重解讀。首先是北京的直接控制權取得了主導地位。眾所周知,澳門在回歸前已經「中國化」,1966年「一二.三」事件,澳門民間社會全面接受北京的政治影響力,澳葡政府並承諾驅逐國民黨勢力,北京完全取得了在澳門的控制權。

香港情况完全不同,港英政府直到回歸前都仍然牢牢控制着香港的政局,末代港督彭定康更明令禁止公務員和預委會接觸,並不斷擴大立法局的民選成分,實行「民主抗共」。新選舉制度的設計,賦予北京可以循資格審查委員會和選舉委員會,把關「篩選」候選人,以及透過不同團體,選出符合北京心意的人選。

社團為基礎的選舉 「可控性」偏高

香港新選舉制度一大特色,是選舉委員會內很多成員均由團體產生,而澳門的「社團社會」,正是澳門政治的一大特色!據學者研究(註),澳門在2012年有5585個社團,以澳門本地居民約58萬人計,平均每1萬人就有約97個社團。傳統觀點都把澳門的政治制度形容為社團主義(corporatism),澳門社團作為法人選民,是澳門行政長官、立法會選舉的主要力量。

在香港,重組之後的選舉委員會,增加的新席位大多以社團為基礎(例如商界(第三)的香港中國企業協會(17)、中小企業(15)、內地港人團體(27)、基層社團(60)、同鄉會(60)、全國性團體(110)),至於選委會內原屬於個人票的,大都改成為團體票。換言之,選舉委員會的組成,基本上是以團體為基礎;新制度下,香港正逐步邁向澳門式的「社團主義」。在選舉時,社團票和個人票的分別就很明顯,前者容易受控制,後者比較困難,以社團為基礎的選舉,「可控性」及安全系數都偏高。

未來「權力槓桿」將在選委會

有人認為,新選舉制度的安排立法會變化較小,功能組別之中多個界別仍然保留個人票,而立法會是特區體制一部分,「社團主義」並未成為主流……其實不然。新選舉制度是一次大洗牌,未來「權力槓桿」將會在選舉委員會,北京透過選委成員調控政治體制內各個環節,所以日後觀察各股政治勢力的此消彼長,必須看選委會而非立法會,而選委會的運作模式,正是澳門「行之有效」的「社團主義」,香港正在按此模式逐步改造。

減政治爭拗 施政重點在經濟民生

政治澳門化另一要點,是減少政治爭拗,政府施政重點主要放在經濟民生,社會盡量「非政治化」,而為了加強政府認受性和爭取民意支持,將會增加更多直接發放福利的措施。澳門政府的福利很多時候毋須經過政策設計,而是直接發放,包括注資入公積金帳戶、現金分享措施(即派錢)、發放書簿津貼等。香港的《財政預算案》今年不派錢,改為派消費券,就是福利直接發放的其中一招,相信這種「與民共享」經濟成果的措施會陸續有來。

政治澳門化還有一項重要特徵,就是在各個領域加強愛國宣傳、愛國教育,加強北京在文化、意識形態等領域的話語權,強化民眾對內地一套價值觀的認同,這方面澳門十分成功!

新選舉制度的落實意味着政治權力大洗牌,香港「脫西入中」,一國兩制重新起步,而澳門經驗將成為香港的借鑑。

註:參考楊鳴宇:〈從比較政治角度理解澳門的政體穩定〉,《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01912月號

小學常識書刪「中華民國政府」改「國民黨遷台」 國台辦:不爭的歷史事實

<轉載自2021414 明報 即時新 港聞>

本報前日(12日)報道,本報取得部分小學常識科及高中中史科教科書的勘誤表,當中有高小常識書去年提出修訂,把國共內戰後數次提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至台灣的描述,改成「中國國民黨」遷至台灣。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今天(14日)在記者會上就此表示,1949年國民黨政權在其發動的「反人民內戰」中失敗,退踞台灣島,從此喪失了代表全中國合法政府的地位,這是不爭的歷史事實。

有在場台媒追問,陸方不承認中華民國存在,又如何看待中華民國憲法仍在實施。馬曉光稱:「請你看看當前國際社會共識,看看聯合國有關決議,你就會明白,我說的是完全正確的。我理解你有不同的立場,但事實就是事實,國際社會的格局和共識就是事實,是不以個人的立場而轉移和改變的。」

2021年4月12日 星期一

港星旅遊氣泡須打針 「來港易」毋須

<轉載自2021413 明報 加東版 港聞>

港府為提升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誘因,將要求參加新加坡旅遊氣泡的市民先打針,這是港府主動要求,並非新加坡政府的要求。至於本月底擴至非廣東地區的「回港易」,以及5月中為居於內地的內地人及外地人推出的「來港易」,均沒要求接種疫苗。

被問有否與台商氣泡 林鄭:和在港有總領事國家接觸

特首林鄭月娥表示,完成疫苗接種的香港居民,可參加由特區政府與其他海外政府磋商設立的「旅遊氣泡」。被問到是否沒有和疫情控制良好的台灣討論旅遊氣泡,林太稱,商務及經濟局長邱騰華及旅遊事務專員會和在港有總領事的國家接觸,討論旅遊氣泡事宜,「這個是雙方問題」。她又補充稱,可以確定和新加坡已開始接觸,方案很快出台。

打針要求由港提出 為提供誘因

林太說,並非新加坡當局要求入境當地需要接種疫苗,而是港府提出的要求,目的是提供誘因,鼓勵市民接種疫苗。

至於「來港易」方面,林太表示會在5月中推出,透過「來港易」到港者毋須檢疫14天。被問到需否接種疫苗才可來港,她稱「回港易」並無強制接種疫苗要求,又指內地感染率非常低,除了輸入個案及間中某一個省爆發,「基本上清零」。被問到有否配額限制,林太表示目前深圳灣口岸每日回港配額有3000人、港珠澳大橋口岸有2000人,現時一半也未用到。她指不論「回港易」及「來港易」,對於入境者均有不少資料要檢查,會視乎口岸能力,決定發放多少配額。

另外,旅遊業疫苗中心行政支援計劃昨截止申請,共有8875人爭16001800個登記員職位空缺。

2021年4月9日 星期五

與「國徽」相似 台內政部倡國民黨改黨徽

 <轉載自20214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政黨時代力量早前於立法院指出台灣「國徽」太像國民黨黨徽,提案要求內政部評估更改國徽的必要,內政部昨天出爐報告指出,台灣歷經漫長黨國不分的威權統治後,民主化的程度受到世界的肯定,現在青天白日「國徽」的運用廣泛,在國際間有一定識別度,「國徽」與國民黨黨徽類似,有其歷史原由。但如今黨國不分的時代既已過去,相關政黨應尊重象徵國家的「國徽」,適度調整其標章,以與國家象徵有相當的識別度。



2021年4月3日 星期六

棉裏藏利益瓜葛 力爭之餘需理性應對

<轉載自202143 明報 中國版 欄名:北京聞風 撰文:鍾鳴九>

最近因H&M等國際品牌抵制新疆棉事件,新疆一些企業去年以來的棉產品出口訂單突然全被取消。眾多棉農和工人擔心工廠生意不好,最終會影響生活。有專家指出,面對困境,中國除據理力爭,亦需理性應對。

目前,H&M在華與超過350家的生產廠商合作。據悉,此事件與非政府組織「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有關。作為目前行業內最大的棉花標準制定和認證機構,會員眾多,像NikeadidasZaraUniqlo,以及H&M均為該組織會員。公開數據顯示,20182019棉季,由BCI認證的良好棉花達560萬噸,佔全球棉花總產量的22%。其中中國為89.6萬噸,為全球第三大良好棉花的生產國。

事件發生後,人們追根溯源發現,均以BCI對新疆棉農「強迫勞動」的判斷有關。據內媒報道,BCI雖是NGO,但背後金主是美國國際開發署。這或許不難理解,該組織為何無視其上海代表處提交的「新疆項目點從未發現一例『強迫勞動』」的實地調查結果,卻選擇高調反華的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報告作為依據了。  

分析:BCI打擊疆棉助他國棉花傾銷

分析人士認為,BCI此舉除政治因素,還有打擊新疆棉花,趁機向中國和更多國家地區傾銷美國等產地棉花的利益動機。借助標準制定優勢進行準貿易戰,具有一定複雜技術性,可以視為對拜登政府所說的「激烈競爭」的一種旁證。

針對新疆棉事件,中方稱新疆為全球重要的良好棉花產區,早已進入高機械化生產。2020年,新疆棉花機械採摘率超過70%。同時,隨着新疆採棉進入「互聯網+」時代,棉農通過App,實現足不出戶訂購機器採摘的服務。去年中國棉花總產量為591.0萬噸,新疆高達516.1萬噸。

事件發生後,不僅中國政府予以駁斥,大批網民也表達不滿。眾多電商還下架相關品牌,一些店舖更遭抵制。筆者近日走訪北京的H&M店舖,看到普遍生意冷清。而在西城的一家Nike專賣店,由於折扣大,吸引不少顧客,一位中年男顧客表示不會盲目抵制相關產品。

學者表示,理性看,今次事件對中國來說並非全是壞事,因為開放的中國,遭遇挑戰和打壓已成常態,更重要的是,在有效應對中,更可創造新的機遇。首先,清者自清,到新疆看一看,事實勝於雄辯;其次,BCI利益鏈迅速呈現於公眾視野,這將推動中國在國際棉花市場話語權的討論;最後,相比反制,發力提升國產品牌競爭力,應更具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