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6日 星期六

習:把握戰略主動 着力講好中國人權故事

<轉載自20222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共中央政治局25日下午就中國人權發展道路集體學習。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深刻認識做好人權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定不移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更加重視尊重和保障人權,同時把握戰略主動,要積極推動全球人權治理,着力講好中國人權故事。

新華社報道,在學習時,中國人權研究會秘書長魯廣錦講解人權問題,提出工作建議。政治局委員認真聽取講解並討論。習近平在學習中回顧了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在人權事業上的工作,總結了中國如何走出一條順應時代、適合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經驗,並提出多項要求。

習稱,要促進人權事業全面發展,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美好生活的期待,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中,全方位提升各項人權保障水平;要加強人權法治保障,深化法治領域改革,健全人權法治保障機制,「對一切侵犯群眾合法權利的行為,對一切在侵犯群眾權益問題上漠然置之、不聞不問的現象,都必須依紀依法嚴肅查處、堅決追責」。

習強調,人權是歷史的、具體的、現實的,不能脫離不同國家的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空談人權。評價一個國家是否有人權,不能以別的國家標準衡量,更不能搞雙重標準,甚至把人權當作干涉別國內政的政治工具;要把握戰略主動,着力講好中國人權故事,運用形象化、具體化的表達方式,增強當代中國人權觀的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

2022年2月25日 星期五

北京紀念228 批民進黨扭曲歷史

<轉載自202222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今年是228事件75周年,25日在北京有一場台盟中央主辦的座談會,副國級的大陸全國政協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蘇輝表示,近年來民進黨當局不斷操弄228議題,扭曲成台灣人抵禦外來政權的抗爭,並與台獨建立歷史聯結,為推動「轉型正義」張目;她還稱,民進黨當局進一步勾連外部勢力,進行謀「獨」挑釁,日益把台灣推向險境,給兩岸關係發展帶來嚴峻挑戰。

紀念台灣民眾228起義75周年座談會25日在北京舉行。蘇輝在致辭時指出,75年前的228日,台灣人民不堪忍受當時國民黨當局專制獨裁統治,掀起反對國民黨當局專制統治、要求民主自治的反抗運動。近年來民進黨當局不斷操弄228議題,圖謀將這場台灣人民反抗當年國民黨專制統治的愛國民主運動,說成是台灣人抵禦外來政權的抗爭,將其與台獨建立歷史聯結,為推動所謂「轉型正義」張目,藉以謀取不可告人的政治利益。

蘇輝指出,民進黨當局圖謀「台獨」分裂,拒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變本加厲勾連外部勢力,進行謀「獨」挑釁,企圖聯結外部勢力挾洋自重,倒行逆施,日益把台灣推向險境,給兩岸關係發展帶來嚴峻挑戰,是實現祖國統一的最大障礙,是台海地區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是台灣人民利益福祉的最大禍害。

蘇輝稱,不管台灣遭遇什麼風雨,不管兩岸關係歷經什麼滄桑,大陸對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進程的努力始終如一,盡最大的誠意、最大的努力,為台灣同胞謀福祉的心願始終如一。

她說,兩岸關係發展的實踐一再證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造福兩岸同胞的正確道路。

針對大陸詮釋的228事件,台灣陸委會曾經表示,228事件是台灣民眾反對專制威權、爭取基本人權的重要歷史事實,呼籲北京當局應該公正客觀看待歷史事實,正確理解228事件本質,體會台灣當局務實面對歷史真相、追求公平正義的精神,以及「可以原諒、不能忘記」的精神與態度。

台參與對俄國際經濟制裁 京指「刷存在」

<轉載自202222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針對烏克蘭局勢,台總統府昨天表示,嚴正譴責俄羅斯對烏克蘭主權的侵害;基於共享民主、人權、法治等普世價值,台灣也將與全球民主伙伴密切合作,參與國際社會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北京外交部批評台灣當局:「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蹭熱點、博眼球、刷存在,這種伎倆不會得逞」。

中央社報道,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表示,台灣作為國際社會一員,對於有助於和平解決爭議的努力,都願意參與。他又呼籲各方恢復和平對話,理性解決爭端。台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參與對俄經濟制裁,可按照《瓦聖納協定》(The Wassenaar Arrangement),對可轉為軍用物品與技術出口作嚴格審查,至於其他制裁,會與相關的盟友共同協調,很快會有共同作為。

王美花又說,俄烏情勢影響全球經濟與物價,經濟部會密切關注與應對,也會敦促上下游供應鏈緊密合作。她表示,目前台灣與俄羅斯有天然氣中長期合約,預計3月到期,屆時會改用其他合約或是購賣現貨,其他合約按照每月船期排定中。也就是說,89月以前對天然氣採購充足,後續需要購買少量現貨。

台學者:烏倚美疏忽國防需警惕

<轉載自202222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近日網絡流傳着「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說法,對此台灣學者認為,兩者在政治、經濟或科技等層面並不相同,不能相提並論。不過,美國學者認為,北京試圖武統台灣的可能性已經變得更大。

台半導體產業全球關鍵

中央社、聯合報報道,在昨日舉行的一個座談會上,台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所長蘇紫雲表示,烏克蘭是北約和俄羅斯的緩衝區,與俄相鄰,陸戰可輕易跨越國界;台灣和大陸則有海峽相隔。

而台灣與周邊國家也有共同生命線,如日本運輸石油、天然氣都要經過台灣附近海域。烏克蘭主要是農業、傳統工業,台灣半導體產業處於全球供應鏈關鍵地位,兩者條件大不相同。

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東亞學系教授范世平則對兩岸會否爆發戰爭持樂觀看法,原因是台灣全民對大陸威脅都相當關注,警覺性非常高。他指烏克蘭太仰賴美國和北約,過去幾年疏忽國防建設也缺乏危機意識,這對台灣來說是最大的警惕。

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吳瑟致則認為,俄羅斯對於烏克蘭是期望透過軍事行動改變烏克蘭內部政權,形塑親俄政權;大陸對於台灣目的則是全面統治,「今日烏克蘭,明天台灣」的說法是謬論。

美智庫:京犯台變得更可能

不過,華盛頓智庫大西洋理事會全球中國中心資深研究員舒曼(Michael Schuman)24日《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發表《台灣是下一個》一文指出,本次事件將在世界各地產生影響,其中台海局勢最為危險,因為北京試圖武統台灣的可能性已經變得更大。舒曼說,如同普京不能容忍烏克蘭的主權一樣,北京永遠不會接受台灣分離。他說,在一個威權國家更加自信,而民主聯盟處於劣勢的世界秩序中,因台灣問題而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增加。但他也認為,這並不意味着大陸武統迫在眉睫。

稱與烏不同 蔡英文:台擁海峽天險 有信心維護安全 軍方:防衛靠自己

<轉載自202222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俄烏戰事爆發,也令外界關注到台海局勢。台灣總統蔡英文昨天嚴正譴責俄羅斯破壞全球及區域穩定和平,又表示台灣和烏克蘭局勢本質上不同,台灣不僅有海峽天險及地緣戰略地位,台軍防衛本土的意志和戰力也不斷提升。台國防部則強調,台灣要靠自己來防衛。大陸官媒《環球時報》稱,中華民族內部的統一大業,和地區衝突的性質有根本區別;烏克蘭危機可提醒台獨,「美國靠不住」。

中央社報道,蔡英文出席成功大學自強校區「高性能國家級船艦試驗水槽」動土典禮時,談及烏克蘭局勢對台灣的影響,表示台灣經濟基本面良好,在全球供應鏈中,台灣產業更是關鍵的穩定力量,以因應各種變局,政府也會持續掌握情勢發展,因應各項變化,讓台灣的能源及物資供應、物價、股匯市維持穩定,降低非理性因素影響,維繫總體經濟。

鞏固全民心防 防範認知作戰

蔡英文指出,台灣有海峽天險及具地緣戰略地位,台軍防衛本土的意志和戰力也不斷提升,政府對區域安全的關注及投入,有信心維護台灣安全。她又指示要鞏固全民心防,加強防範認知作戰,避免境外勢力和在地協力者藉由烏克蘭變局操作製造恐慌的錯假信息,影響台灣社會民心士氣,國安和軍人要24小時堅守崗位,即時掌握台海和區域形勢,隨時做好因應準備,確保國家安全。陸委會主委邱太三昨在立法院受訪也提到要注意對岸有可能藉烏克蘭局勢操作認知作戰。

《環時》:美靠不住

《環球時報》昨在題為〈怕遭美國拋棄的恐懼折磨著民進黨〉的社評指出,美國在烏克蘭危機後的表現,可給台獨勢力提個醒:華盛頓靠不住。文章稱,美國把烏克蘭當作抗俄棋子,但現在遭殃的是基輔。民進黨當局和台獨勢力,也將自己的命運完全寄託在美國保護上。「我們從來沒有放棄和平統一的善意,但如果『台獨』勢力誤判這份善意,通過抱美國大腿、加強台灣的軍事武裝來獲得安全感,那就做好準備迎接萬劫不復的下場。」

設小組參考專家對烏意見

不過,台灣軍方則強調靠自己的力量來防衛。防長邱國正表示,烏克蘭和台灣有別,不能完全相提並論,但有個結論可以參考,「自己的國家要靠我們自己來防衛」。他稱國防部已成立專案小組,會參考專家涉烏的意見。至於大陸會因俄烏之間問題產生連動,國防部會密切注意。副防長柏鴻輝昨出席兵役節慶祝大會則表示,從烏克蘭危機可見,有時一夜間即需動員後備戰力支援國安,突顯台灣今年1月成立全動署的重要。

大陸國防部24日表示,台獨挑釁一日不止,解放軍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行動就一刻不能停、也不會停。新華社昨引述西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團副團長、全國人大代表馮瑋說,今年兩會他準備建議:「必須更高效地使用戰略投送力量,加快推進其由戰役投送向戰略投送轉型、由全國投送向全球投送轉型。」馮瑋曾多次承擔赴俄羅斯軍事運輸任務。

中國對俄無兩難 台灣不是烏克蘭

<轉載自2022226 明報 社評>

俄烏危機爆發後,美國和西方社會屢屢將焦點移向中國,逼中國加入「譴責」與「制裁」俄羅斯的行列,其如意算盤,不是離間中俄關係,就是將中俄妖魔成「邪惡軸心」,希望因此令中方陷入「兩難困境」。必須看到,中俄的戰略合作關係,既是美國西方打壓的結果,亦是中國基於自身長遠利益的理性選擇;至於烏克蘭問題,國家主席習近平昨日在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電話時講得很清楚,中方根據烏克蘭問題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立場,中方關於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的基本立場是一貫的。可見發展中俄關係,與尊重烏克蘭主權,兩者並無矛盾,中國也不存在「兩難困境」。

西方逼中方表態譴責 北京促和談尊重主權

從烏克蘭危機一開始,中方就敦促有關各方透過對話談判化解分歧。習近平在昨日的通話中表示,要摒棄冷戰思維,重視和尊重各國合理安全關切,通過談判形成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機制。中方支持俄方同烏方通過談判解決問題。中方願同國際社會各方一道,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中俄關係愈走愈近,主要是因為美國聯合盟友,對於兩國的極限打壓和圍堵,迫使兩國在地緣戰略上合作。美國西方對此一直嫉恨,但又放不下意識形態的執念,只能看着噩夢成真。中俄強調其「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並非軍事同盟,並非針對第三方,與美國為首的歐洲北約(NATO)、澳英美聯盟(AUKUS)截然不同。其實,不管中國在烏克蘭危機中採取什麼立場,美國遏制圍堵中國的戰略都不會改變,這從美國剛公布的拜登政府首份「印太戰略」中,已有充分體現。北京不會天真地相信,如果在烏克蘭問題上譴責俄羅斯,美國及其盟友就會轉變對中國的態度。

中國一貫反對繞過聯合國,動用武力入侵、肢解和分裂一個主權國家,就像美國和北約當年轟炸入侵塞爾維亞、伊拉克等國那樣。因此,中國也很難公開支持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作為,北京至今也未承認俄羅斯在2008年格魯吉亞戰爭中製造的兩個獨立「共和國」,預計也不會承認烏東兩個「人民共和國」。

國際關係有基本準則,但國際關係卻親疏有別。1979年,中國揮軍「教訓」越南時,美國和多數西方國家的表態,亦無「譴責」,只是敦促中國撤軍,同時敦促越南從柬埔寨撤軍。美國攻打伊拉克時,西方國家亦無人「譴責」。中方強調,烏克蘭問題有其「複雜歷史經緯」,並質問烏克蘭問題會否因美國對俄制裁而得到解決,歐洲安全會否因美方對俄制裁而變得更有保障。

台灣的民進黨當局,藉俄烏戰爭「抽水」,稱對烏克蘭處境「感同身受」,海外輿論也有大陸將循「烏克蘭模式」攻台之論,乃至有「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之說。對此,外交部回應,台灣不是烏克蘭。平情而論,台灣與烏克蘭不具可比性,烏克蘭是聯合國成員國,與180多國有邦交;台灣現時僅有14個邦交國。台灣關注烏克蘭局勢不奇怪,但重點不在大陸而在美國,美方對台灣安全的保證,若像對烏克蘭般口惠而實不至,才是台灣真正需要擔心的。

台灣擔憂感同身受 美針對華目標難變

不過,一些內地網民對於俄烏戰爭帶來的地緣政治演變,過分樂觀。俄羅斯與美國、歐洲關係的裂痕雖因此加深,但是否如「911」襲擊那樣,給中方製造一個新的「戰略機遇期」,仍有變數,華府的頭號戰略目標不會輕易轉移。「聯俄抗中」的論調短期在西方也難有市場,但歷史上綏靖政策合縱連橫的個案不勝枚舉。

必須看到,烏克蘭只是美國為削弱俄歐關係、打壓歐元、強化對歐盟和北約控制的一個工具,台灣則是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重要環節;台灣是美國第9大貿易伙伴,烏克蘭僅排第67。烏克蘭人均GDP排名全球第135,台灣第40,並在全球供應鏈佔據核心位置。所以,美國對台灣的態度,恐怕不能與對阿富汗和烏克蘭的態度等量齊觀。

北京對此有清醒的認知和戰略定力,國台辦最近表示,兩岸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仍是基本方針、最佳方式,但若「台獨」分裂勢力繼續挑釁逼迫,甚至突破紅線,大陸將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可見,中國不會輕易放棄「和統」,但一旦決定「武統」,將會不惜代價。對今日中國,武統與否,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決心問題。統一之戰的性質與俄烏兩國之戰完全不同,日前,當被問到美國呼籲中方向俄羅斯施壓,尊重烏克蘭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時,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的回答別有深意,中國是唯一一個還沒有實現完全統一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關於如何尊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美方恐怕沒有資格來告訴中方怎麽做。言外之意,台北當局應該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2022年2月24日 星期四

俄軍攻烏戰局難測 華府回應陷入兩難

<轉載自2022225 明報 社評>

烏克蘭危機急轉直下,俄羅斯展開「特別軍事行動」,烏東起烽煙,首都基輔等地軍事設施及機場捱炸。西方斥俄國發動全面戰爭,俄羅斯總統普京則稱這是支援烏東分離政權抗敵,目標是令烏克蘭非軍事化而非佔領。烏克蘭近廿年一直是美俄角力場,自2014年親西方陣營街頭革命上台,烏克蘭全面靠攏歐美,從未放棄尋求加入北約,俄國認為家門受威脅,美方則指普京要在前蘇聯地區重建勢力範圍,白宮克宮互不相讓,演變成今天局面。烏克蘭之於美國,不過是一隻制俄棋子,之於俄羅斯卻是核心利益安全問題。俄烏兵力懸殊,普京兵行險着,球已落到美國一方,華府不想軍事介入,但如無強力行動,其他依靠美國保護傘的地區,難免擔心美國是否靠得住。

23年歐洲最大型戰爭 大國博弈烏國變真戰場

俄軍攻擊烏克蘭,乃是1999年北約攻擊南斯拉夫之後,歐洲最大規模的主權國軍事衝突。若不計橫跨歐亞的俄羅斯,烏克蘭是歐洲領土最大的國家,既是東歐重要「糧倉」,也是歐洲天然氣輸送管道所經之地,俄烏戰事震撼環球股市,油價急升破百美元,事態發展充滿懸念,既要視乎俄方目的,亦看西方反應。烏克蘭是聯合國成員國,一個主權國攻擊另一個主權國,有違聯合國憲章,無論有何理由,必惹責難。普京今次出兵,牽動美俄角力以至國際格局,不論結局為何,歐洲地緣政治形勢,從此不再一樣。

任何戰爭必有遠因近因。從西方及基輔政府視角,普京為求重建前蘇聯帝國,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支持烏東兩個分離政權,不過是第一步,去年11月俄軍開始集結重兵,目標就是找藉口發動全面戰爭,吞併整個烏克蘭。當然,俄方視角跟西方很不同。俄方認為美國背信,在蘇聯解體後持續推動北約東擴,又在格魯吉亞及烏克蘭合共發動三場顏色革命,扶植親美政權抗俄。去年初北約在東南歐舉行10多年來最大軍演,劍指黑海;入夏後美國又決定,年底重啟冷戰時代駐紮德國的第56炮兵司令部,俄方視之為美國重新在歐洲部署中程導彈前奏。普京要求美方白紙黑字作出安全承諾,包括不讓烏克蘭入北約,卻遭華府拒絕,基輔政府軍又持續進逼烏東親俄政權,所以俄軍要介入。

俄烏歷史恩仇交織,敵對陣營對戰事爆發各有言辭。若從大國博弈的高度看,現實是蘇聯解體後,美俄一直都在東歐及前蘇聯地區爭逐勢力範圍,美方從未視俄羅斯為「自己人」,作為冷戰贏家步步進逼,俄方勢弱長期捱打。北約東擴及空襲南斯拉夫,全盤瓦解俄羅斯在東歐的影響力,國際強權政治得勢不饒人,華府東拓勢力當然不會止於前蘇聯邊界,對俄羅斯而言,烏克蘭與白俄是紅線所在,沒有這兩國作為屏障,俄國西境中門大開,難有國家安全可言。

10多年前克宮曾推動組建所謂「俄烏白俄關稅聯盟」,2014年烏克蘭反俄革命令計劃毁於一旦。當年俄軍吞併克里米亞,放眼的是保持黑海軍事勢力;扶植烏東親俄政權,則為日後軍事介入扭轉局面埋下伏筆。烏東分離政權與基輔政府雖簽署了明斯克協議,惟兩軍從無恪守停火。2008年,俄國以阻止格魯吉亞軍攻打親俄分離地區南奧塞梯為由,出兵格國,這次普京先承認烏東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為獨立國,旋即應兩地親俄政權要求,出兵烏克蘭,基本是同一套路。當年格魯吉亞戰事持續約一周,俄軍勢如破竹,一度逼近格國首都,格國唯有變相接受南奧塞梯「自成一國」,當時的親美政權亦因戰敗倒台。今回戰場改為烏克蘭,戰局走向言之尚早。

解鈴還須繫鈴人 美俄要尋求妥協

普京聲稱今次軍事行動,目的是令烏克蘭非軍事化,無意佔領。戰場爾虞我詐,普京之言虛實莫辨。俄軍首日行動,重點是轟炸烏克蘭主要軍事設施和機場等,手法令人憶起1999年北約空襲南斯拉夫設施、重挫南軍戰力,為日後科索沃分離獨立鋪路,不一定大規模出動地面部隊,惟美軍入侵伊拉克的經驗亦說明,猛烈空襲可以是大型地面戰以至軍事佔領的前奏。

普京下着難測,現在問題是美國及西方如何回應。歐美多國抨擊俄軍侵烏,矢言嚴厲制裁,標誌俄歐合作的北溪二油氣管道項目,亦成制裁對象,惟俄方既然兵行險着,西方制裁肯定亦在克宮計算之內。歐洲依賴俄國供氣,非一時三刻可改,寒冬未過,倘若歐洲去盡制裁,俄方也有反制本錢。當然,美國無此憂慮,惟當下美國通脹嚴重,俄國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規模及戰略打擊目標,絕對可以令油價糧價急漲,普京大有可能認為,現在正是出兵最佳時機。烏克蘭現非北約一員,華府似乎亦不傾向出兵當地,冒險跟俄軍大打一仗,倘若制裁俄國力度隔靴搔癢、任由俄軍重挫基輔政府,其他依靠美國保護的小國或地區,難免心下一涼,這對冷戰後的美利堅治世(Pax Americana)秩序,將帶來一定衝擊。

烏克蘭成為美俄角力場,基輔與烏東所打的不過是代理人戰爭。烏克蘭兵凶戰危,解鈴還須繫鈴人,美俄必須對話,尋求妥協,俄國應停止軍事行動撤軍,美方亦應以白紙黑字方式,回應俄方國家安全關切。歐洲不少人主張以所謂「芬蘭模式」化解僵局,讓烏克蘭成為西方與俄國之間的緩衝中立國,這是一條出路,問題在於白宮克宮是否有此政治意願。

Uncertain Trajectories of Russia Invading Ukraine

The crisis in Ukraine has taken a sharp turn for the worse, as Russia has launched a ''special military operation''. Fire and smoke are rising in Eastern Ukraine, and military facilities and airports in Kyiv, the capital of Ukraine, and other places have been under heavy shelling. The West has condemned Russia for instigating a full-blown war, while Russian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has claimed that he is simply supporting the separatist ''regimes'' in Eastern Ukraine against their enemies, and his aim is to demilitarise Ukraine rather than to occupy it.

If we take Russia, which straddles Europe and Asia, out of the equation, Ukraine is the country with the largest territory in Europe. Not only is it an important ''breadbasket'' of Eastern Europe, but it is also where the natural gas pipelines for Europe pass through. The conflict between Russia and Ukraine has come as a shock to the global stock market, as oil prices soared above US$100. Many uncertainties surround how the situation will unfold, for it depends not only on Russia's agenda, but also on the West's reaction. Ukraine is a memb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UN). Whatever the reason, one sovereign state's attack on another sovereign state violates the UN Charter and will be rightly condemned. After Vladimir Putin's dispatch of troops this time, whatever the final outcome might be, the geopolitical situation in Europe will never be the same.

Any war must have its distant and immediate cau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est and the Kyiv government, the annexation of Crimea in 2014 and the recognition of two separatist ''regimes'' in Eastern Ukraine was only Vladimir Putin's first step to rebuil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In November last year, a heavy presence of Russian military began to gather, aiming to look for an excuse to launch an all-out war and annex the entire Ukraine.

More than ten years ago, the Kremlin once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a so-called ''Russia-Ukraine-Belarus Customs Union''. The 2014 anti-Russia revolution in Ukraine scuppered the plan. Back then, when the Russian army annexed Crimea, the focus was to maintain military power in the Black Sea, while fostering pro-Russian ''regimes'' in Eastern Ukraine paved the way for future military intervention to overturn the situation. Although the separatist ''regimes'' in Eastern Ukraine and the Kyiv government signed the Minsk Agreement, the armies from the two sides have never abided by the ceasefire agreement. In 2008, Russia sent troops to Georgia on the pretext of preventing the Georgian army from attacking the pro-Russian separatist region of South Ossetia. This time around, Putin first recognised Donetsk and Luhansk in Eastern Ukraine as independent states. He then immediately responded to the demands of the pro-Russian regimes in the two regions by sending troops to Ukraine, employing basically the same modus operandi. The war in Georgia back then lasted for about a week. The Russian army advanced like a hot knife cutting through butter, even approaching the capital of Georgia at one point. Georgia had no choice but to accept South Ossetia as an ''independent country'', and the then pro-US regime also collapsed because of the military defeat.

The fact that Europe relies on Russia for gas supply cannot be changed overnight. The cold winter has not yet passed. If Europe imposes the toughest sanctions on Russia, Russia will also be able to impose countermeasures. It is very likely that Putin believes that now is the best time to send troops.

Putin has claimed that the purpose of the military operation this time is to demilitarise Ukraine and that he has no intention of occupying it. Given the fact that the battlefield is a place for the cunning, it is difficult to know whether Putin truly meant what he said. Many European countries and the US have condemned Russia's invasion of Ukraine and have vowed to impose severe sanctions. The Nord Stream 2 gas pipeline project, a hallmark of Russian-European cooperation, has also become a target of sanctions. However, as Russia has taken the gamble in battle, the West's sanctions must have also been part of the Kremlin's calculations.

俄軍攻烏戰局難測 華府回應陷入兩難

烏克蘭危機急轉直下,俄羅斯展開「特別軍事行動」,烏東起烽煙,首都基輔等地軍事設施及機場捱炸。西方斥俄國發動全面戰爭,俄羅斯總統普京則稱這是支援烏東分離政權抗敵,目標是令烏克蘭非軍事化而非佔領。

若不計橫跨歐亞的俄羅斯,烏克蘭是歐洲領土最大的國家,既是東歐重要「糧倉」,也是歐洲天然氣輸送管道所經之地,俄烏戰事震撼環球股市,油價急升破百美元,事態發展充滿懸念,既要視乎俄方目的,亦看西方反應。烏克蘭是聯合國成員國,一個主權國攻擊另一個主權國,有違聯合國憲章,無論有何理由,必惹責難。普京今次出兵,不論結局為何,歐洲地緣政治形勢,從此不再一樣。

任何戰爭必有遠因近因。從西方及基輔政府視角,普京為求重建前蘇聯帝國,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支持烏東兩個分離政權,不過是第一步,去年11月俄軍開始集結重兵,目標就是找藉口發動全面戰爭,吞併整個烏克蘭。

10多年前克宮曾推動組建所謂「俄烏白俄關稅聯盟」,2014年烏克蘭反俄革命令計劃毁於一旦。當年俄軍吞併克里米亞,放眼的是保持黑海軍事勢力;扶植烏東親俄政權,則為日後軍事介入扭轉局面埋下伏筆。烏東分離政權與基輔政府雖簽署了明斯克協議,惟兩軍從無恪守停火。2008年,俄國以阻止格魯吉亞軍攻打親俄分離地區南奧塞梯為由,出兵格國,這次普京先承認烏東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為獨立國,旋即應兩地親俄政權要求,出兵烏克蘭,基本是同一套路。當年格魯吉亞戰事持續約一周,俄軍勢如破竹,一度逼近格國首都,格國唯有變相接受南奧塞梯「自成一國」,當時的親美政權亦因戰敗倒台。

歐洲依賴俄國供氣,非一時三刻可改,寒冬未過,倘若歐洲去盡制裁,俄方也有反制本錢。普京大有可能認為,現在正是出兵最佳時機。

普京聲稱今次軍事行動,目的是令烏克蘭非軍事化,無意佔領。戰場爾虞我詐,普京之言虛實莫辨。歐美多國抨擊俄軍侵烏,矢言嚴厲制裁,標誌俄歐合作的北溪二油氣管道項目,亦成制裁對象,惟俄方既然兵行險着,西方制裁肯定亦在克宮計算之內。

2022年2月23日 星期三

阿聯酋取消美國合同 計劃與中國簽戰機大單

<轉載自2022224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據法新社223日報道,阿聯酋昨日宣布,計劃從中國訂購12架「獵鷹」L15高級教練機。阿聯酋國防部披露,打算與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總公司(CATIC)簽署一份購買12L15飛機的合同,並可選擇在未來再購買36架同類型的飛機。

阿聯酋稱,「我們與中方的討論已經到了最後階段,最終合同將很快簽署。」法新社注意到,美國對阿聯酋與中國關係走近感到擔憂。阿聯酋此前威脅取消與美國的F-35戰機合同,以抗議美國提出的苛刻條件。

在這之前,美國被指要求阿聯酋4年內拆除中國電信巨頭華為的設備,否則拒絕向其出售F-35戰鬥機。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回應稱,長期以來,包括華為在內的中國企業積極參與阿聯酋經濟建設,得到阿方合作伙伴的高度認可。中阿雙方就雙邊關係和共同關心的問題保持經常性的溝通,有着廣泛共識。我們都認為中阿合作符合雙方共同利益,造福兩國人民,同第三方無關,也不容第三方干涉。

談「暗獨」 陸:反獨為國共交流基礎 指習致朱立倫賀電為合作權威政策

<轉載自2022224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針對全國政協機關報《人民政協報》日前點名國民黨兩立委「暗獨」,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昨表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致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的賀電內容是國共交往的權威政策,強調「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依然是國共兩黨交流合作和對話基礎」。

《人民政協報》12日刊文指國民黨立委林為洲、陳以信是「勾結外國勢力」、反共反中的「暗獨」分子,但文章之後在網上撤下。馬曉光在例行記者會對此表示,兩岸同屬一中事實未變,即使長期存在政治分歧,仍應在一中原則上尋求破解之道,「希望島內負責任的政黨和人士同我們一道共同反對和遏制『台獨』」。有台媒提問,《人民政協報》文章內容是否代表中國官方對國民黨的態度?馬曉光回答,習近平致朱立倫當選國民黨主席的賀電指,「過去一個時期,兩黨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共同政治基礎上良性互動」。他強調:「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依然是國共兩黨交流合作和對話的基礎。」去年925日,朱立倫當選國民黨主席,習近平翌日發賀電給朱立倫。

蘇起:九二共識時代已過

不過,《聯合報》報道,提出「九二共識」的國民黨籍前陸委會主委蘇起,前天在前國民黨立委丁守中新書發布會前受訪,稱「九二共識時代已過」,蘇起說,「九二共識」是一個政治符號,你要的話就有,不要的話就沒有,他批評蔡英文犯最大的錯誤就是她不要這個符號,但是沒提出新的能夠建立兩岸和緩關係的一個符號;「只破不立,(讓台灣)一步步走向絕路」。蘇起並稱,中共官媒批判國民黨「暗獨」,這壓縮到國民黨的空間,基本上大陸現在已經不太區分台灣政黨,中共認為已經對台灣很緩和了,可是台灣民意並沒有轉變,「所以對爭取台灣民意這部分沒像以前這麼重視」,「這可能會反映到二十大的總體方略」。

被指「暗獨」立委:黨有責找新論述

同日,被點名「暗獨」的國民黨立委林為洲表示,九二共識這個名詞已過去,但精神根基中華民國憲法並未改變,還是一中的憲法,兩岸過去也以一中各表形式擱置主權爭議,未來國民黨有責任找到新論述方式,呈現憲法中主權與治權相關規定,維持兩岸和平穩定。

話你知:「林鄭PLAN」推出2年 樓價再度破頂

<轉載自2022224 明報 經濟版>

昨日公布的《財政預算案》公布放寬物業按揭成數,而事實上,政府對上一次放寬物業按揭成數,為201910月公布的《施政報告》,當年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提高「按揭保險計劃」樓價上限,八成按揭樓價上限由600萬增至1000萬元,首次置業客申請九成按揭樓價的上限更倍增至800 萬元,市場把有關計劃稱為「林鄭PLAN」。

受累第五波疫情 CCL近半年跌4%

林鄭月娥當時曾表示,房屋是香港社會目前面對最嚴峻的民生問題,也是部分民怨的根源,從不對此掉以輕心,即使按揭放寬後,供款比率上限亦維持在五成,亦要通過壓力測試,買家需要自己量力而為。當時亦有政府消息人士稱,措施不是為了「托市」,而是希望協助首置市民上車,以及部分因資金限制而要擱置換樓的家庭人士的需要。

若參照反映本港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20196月底曾突破190點,報190.48點,當時一度創下歷史新高,惟及後出現反修例風暴,樓價亦備受影響,到當年10月中《施政報告》公布前,該指數跌至180.32點,不足半年下跌逾5%。在「林鄭PLAN」推出後,市場需求增加,在疫情緩和後,CCL去年8月攀升至191.34點的歷史高位,累計由推出「林鄭PLAN」至去年9月累升6%,但後來市場上出現多種負面因素,如股市動盪、第五波疫情等,CCL上周五最新報183.06點,較去年9月歷史紀錄下跌逾4%

千萬樓借九成 每月供款3萬元

<轉載自2022224 明報 經濟版>

雖然目前本港利率低企,1個月港元拆息報0.15厘,H按實際利率為1.46厘,不過市場預期聯儲局至年底將加息多達46次,料將帶動港元拆息上升。以八成按揭借盡上限960萬元計算,若H按利率升至鎖息上限的2.5厘,每月供款需多付4984元至3.79萬元,以九成按揭貸款上限900萬元計算,每月供款則需多付4672元至3.56萬元。政府在加息周期放寬按保樓價上限,政府消息人士稱,今次放寬不影響按證公司對負擔能力的要求,申請人若要借到上限,仍要符合按證公司要求,當局已考慮及申請人的負擔能力。

銀行業:少有拒未過壓測收入固定者

目前壓力測試為以利率上限再加3厘(目前5.5厘)計算,供款不得超過入息六成,但首置買家若未能通過壓測,仍可申請九成按揭。有銀行業人士指出,因為有按揭保險保障銀行信貸風險,銀行少有拒絕未能通過壓力測試但收入固定的買家,而且這些買家供款與入息比率通常已接近一半的上限,貸款時也不會過度進取。以普通買家的全期按保保費約10萬元計算,未能通過壓測買家需多付約2萬至3萬元。

對銀行信貸風險而言,中原按揭董事總經理王美鳳認為,是次放寬力度溫和,用家也要為銀行購買按揭保險,保障超過樓價六成的信貸風險,因此不會令風險提高。她又指出,按保上次在2019年放寬後,透過取用按保置業的買家佔市場比例已由放寬前不足10%上升至現時約30%,反映放寬按保存在實際需求。此外,早年採用發展商一按的用家,透過按保轉用銀行低息按揭的機會增加,避免在低息期後以高息供款。

千萬樓可借九成 按保3年內兩放寬 陳茂波料不對市場起推動作用

<轉載自2022224 明報 經濟版>

財政司長陳茂波在《財政預算案》宣布放寬按揭保險計劃,首置人士的九成按揭貸款樓價上限由800萬元提升至1000萬元,八成按揭貸款的樓價上限,由1000萬元提升至1200萬元,另外按保適用範圍亦擴大至1920萬元以下物業,按揭成數以八成為上限,最多貸款960萬元,即時生效。分析認為,今次對1000萬元以上住宅按揭貸款影響較大,有助增加大戶型單位交易,從而推動較低價物業的換樓交易。

陳茂波在記者會上表示,考慮到現時市况,並不至於對市場起到推動作用,因此才將按保放寬。他又解釋,是次放寬為考慮到目前市場環境、未來數年供應情况,以及首置人士和換樓自用家庭的需要,當局無意放寬其他樓市需求管理措施。政府上一次放寬按揭是201910月,他指市民對此反應正面,樓市也維持穩定。

按證提升按保範圍 1920萬以下可用

按證公司同時公布,首置買家申請八成至九成按揭的樓價上限,提升至1125萬元,但貸款額以900萬元為上限。而首置買家可不用通過壓測,保費會因應風險因素作額外調整。

另外,按證公司又稱,為免可按揭成數在樓價稍高於1200萬元時驟降,因此放寬擴大按保適用範圍,1920萬元以下物業的按揭成數最高可至八成,惟貸款額以960萬元為限,換言之1600萬元的物業現在也可得到六成按揭保險,約1370萬元的樓價可借七成。過去1200萬元至1920萬元物業買家最多只能借取五成按揭。

200萬物業 首期減六成

若以按保新上限借取按揭,買家所需首期大幅減少,以1000萬單位為例,首置買家借盡九成按揭須付的首期,較此前的最高八成按揭減少一半至100萬元。買家在新措施下以八成按揭購買1200萬元物業,首期較過去最高五成按揭減少60%240萬元。不過高成數按揭對入息要求甚高,首置買家借盡九成按揭買千萬元樓,需要月入7.11萬元才能符合供款與入息比率(DSR)要求,若要同時符合壓力測試,月入要求高達8.5萬元。借盡八成按揭或960萬元貸款額上限的買家,月入需達9.08萬元。

經絡:對大戶型換樓有幫助

經絡按揭轉介首席副總裁曹德明表示,是次放寬主要對1200萬元至1500萬元的大戶型單位換樓有幫助。現時樓宇成交集中在1200萬元以下,1400萬元以上較難交易。一些高月入潛在買家如小企業東主等,出售現時物業後可較易付出首期。

曹德明又稱,買家換樓後約800萬元樓宇供應增加,推動居於細單位業主換樓,帶動換樓鏈。他預期放寬上限將激活換樓市場及增加市場交投,對樓市有支持,在2019年放寬按保後,及後遇上疫情襲港,樓市亦未見受到打擊。去年新取用按揭保險金額和宗數均從創記錄新高,反映買家對高成數按揭有一定需求。



2022年2月21日 星期一

大灣區航空獲發牌 最快兩月後啟航 可辦104條航線 CEO:冀首航往內地日本東南亞

<轉載自2022222 明報 濟版>

內地富豪黃楚標創立的航空公司大灣區航空昨日宣布,獲空運牌照局批出商業營運空運牌照,有效期5年。大灣區航空行政總裁丘應樺表示,目前仍有不少準備工作,例如向各目的地城市監管部門提交申請和獲取營運許可,估計首航至少需要兩個月以上時間,並透露理想的首個航點包括中國內地、日本及東南亞等地區。他又透露,集團現時擁有兩架客機,即將有第三架客機加入。

空運牌照局昨日宣布,決定就大灣區航空提出經營編定航空服務的申請發出牌照,有效期至2027220日,為期5年。根據牌照,大灣區航空可營辦編定航程的104條航線(見表),在香港運載乘客、貨物或郵件,無限次往返香港國際機場。

下一步須申請航點航權升降時段

政府表示,大灣區航空取得營運牌照,反映市場對香港航空業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相信大灣區航空將為市場提供更多元化的航空服務。政府又指,在疫情持續的情况下,會繼續與航空業界做好防疫抗疫工作,同時為航空業界復蘇做好準備。

丘應樺回應本報查詢時透露,首個航班將於何時起飛須因應具體情况,雖然公司已獲發航空營運人許可證及航空服務許可,「但仲有好多申請手續需要做,唔係話即刻就可以飛到」。他解釋,公司其後仍需要向當局申請成為香港指定航空公司、有關航線目的地的航權、機場飛機升降時段等,亦需要符合飛往各目的地的要求,因應當地等要求,申請商業登記證和營運許可牌照等,估計首航至少需要兩個月以上時間籌備,意味最快亦要在第二季才能啟航。

至於首批開通的航線地點方面,丘應樺表示,現時本港以至全球都備受疫情影響,目前難以評估首航的目的地,屆時需要因應各國對口岸邊境的開放和本港疫情走勢等因素而定,惟他談及理想的首航目的地時,認為內地、東南亞和日本較為理想。他又稱,大灣區航空會向當局盡量爭取更多飛往內地的航權,如北京及上海等地取得適當的航權。

盡量爭取更多飛內地航權

就機隊準備方面,對於有外電報道指大灣區航空近期已向波音訂購最多30架窄體客機,估計是準備客運用途。丘應樺透露,公司現時已擁有兩架客機,第三架客機亦即將付運。據公司註冊處文件顯示,創辦人黃楚標旗下的東海聯合集團,於上月26日再向大灣區航空注資5.9億元。大灣區航空是以香港為基地的航空公司,主要經營來往香港航班。







2022年2月19日 星期六

「哥倫布發現新中國」 台新書避「大陸」鬧笑話 廣州作者斥出版社沒操守

<轉載自202222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廣州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曹雨(小圖)在台灣出版《激辣中國》一書,卻發現書中所有「大陸」字眼全轉換成「中國」,導致出現「哥倫布發現新中國」等明顯錯誤。曹雨批評出版社離譜、沒有職業操守,海峽兩側各自崩壞。對此,出版社麥田出版隨後致歉,承諾新書全面下架。

講述辣椒在大陸的遷徙傳播史與食辣文化的《激辣中國》,1月底在台灣出版。作者曹雨前晚(18)facebook發帖指出,從朋友發來的照片發現,書中所有的「大陸」都被機械式替換成「中國」,以至於出現「哥倫布發現新中國」、「南亞次中國」、「歐亞中國」的離譜錯誤,「明顯是出版方在篡改作者原文後,連校對的工作也懶得履行」,批評出版社「沒有職業操守」。

他解釋,自己在文中沒有用「大陸」來指代「中國」,所有的「大陸」均指continentnew continent是新大陸,Eurasia continent是歐亞大陸,south Asia sub-continent是南亞次大陸。

除了字眼被改,他指出,自己書中原稿中有兩章分別講述辣椒與共產黨紅色文化瓜葛、文化大革命時期飲食文化破碎的內容,都被大陸出版方刪除,不能面世。本以為在言論自由的台灣能讓作品以更理想面貌問世,結果又是這種「殘樣」。曹雨慨嘆,「海峽兩側各有各的崩壞,壞得爭奇鬥艷,壞得讓人腦子被門夾了都想不出來」,批評兩岸都在比爛,不尊重作者與讀者,徒為「政治正確」而做出一些貽笑後世的愚行。

麥田出版昨日發出道歉聲明,承認在編輯校對過程中犯了嚴重疏失,表示將通知書店全面下架該書並回收重製。對於已購書的讀者,會再公布後續的處理方式,並向跟曹雨和所有的讀者「致上萬分的歉意」。目前博客來等線上購書平台無法打開《激辣中國》的連結。

昨晚曹雨已刪除了原帖,其後又發布回應,稱事情能夠得到關注和處理,已經滿足。原本發帖主要宣泄對「比爛」世界的情緒,並沒有指望解決任何實際問題,但因為面對的是台灣讀者和出版方,可以大膽貼文,「我的微博和wechat總是沉默的」。

不少國民黨人評論事件。立委江啟臣批評台灣民主大退步;立委林奕華就此事質疑蔡英文政府主張「抗中保台」,小老百姓為求自保政治正確。

曹雨為廣州人,曾在香港浸會大學、廣州暨南大學、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就讀,現任中山大學移民與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2022年2月15日 星期二

新華社元宵刊文:台終要歸航

<轉載自202221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昨日(15)為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新華社發表文章稱,骨肉親情聯結着兩岸同胞,割不斷、拆不散,堅信「台灣終要歸航,民族終要團圓」。

新華社發表文章《兩岸親情割不斷 骨肉團圓終有時》提到,團圓是兩岸中國人過年的第一關鍵詞,兩岸民間在春節期間以視頻(視像)方式拜年,平添春的暖意。「骨肉天親,同枝連起」,血濃於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認同,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改變。

文章接着批評民進黨當局「拋棄血緣、親情之念,數典忘祖,切割兩岸,限縮交流,製造對立」,宣揚文化台獨。又稱兩岸迄今尚未統一,是歷史遺留給中華民族的創傷。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着民族復興而解決。

另國台辦昨宣布,大陸各地嚴格落實防疫措施,在大陸大專就讀的上萬名台灣學生沒有一人感染,今年大陸高校招收碩士、本科專業台灣學生的工作已啟動。

本科對台招生中,依據台灣「學測」成績報考大陸大專,今年首次採取系統報名或線下報名方式。通過新招生系統,台灣學生報名和錄取流程將進一步改善。

官媒轟國民黨人「暗獨」破壞力更甚 林為洲:「中華民國」屬主權獨立國 陳以信:尋求穩定當「反華」

<轉載自202221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全國政協辦公廳下的《人民政協報》,上周發表文章點名國民黨的「暗獨」勢力,包括立委林為洲、陳以信,稱他們公開勾結國際反華勢力,暗地與民進黨合流。陳以信昨籲中共不應把尋求穩定平衡的作法當作反華。林為洲昨表示,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若這樣也叫台獨,那台灣大部分人都是台獨」。

《人民政協報》上周六在《促統必須同時和島內「兩股」勢力作鬥爭》的文章中稱,台灣出現「明獨」和「暗獨」兩股勢力,其中「暗獨」是表面上堅持「一中」,實質上以反共之名行「反中」之實的國民黨內少數頑固派,「很多時候與民進黨內反動派相互勾連合流,威脅兩岸和平」。

稱與民進黨「勾連合流」 昨刪文

文章指出,國民黨隨着連戰、吳伯雄、洪秀柱等人退出權力核心後,已經在國家與民族大義上「迷失方向」,點名藍營有一批像林為洲、陳以信這樣的公開勾結國際反華勢力、暗地與民進黨合流,繼承李登輝「兩國論」路線的國民黨人存在;並指陳以信等人在過年期間「躥訪華盛頓」,乞求美國「反華急先鋒」議員對拜登政府施壓,意圖讓拜登政府在對台軍援和遏制大陸方面加碼。

文章又稱,「暗獨派」對兩岸關係的破壞力比綠營「明獨」更大,又稱綠營中同樣存在很多不支持台獨的中間派,可以爭取。昨日所見,微信公眾號「人民政協報」已經刪除有關文章。

陳、林一般被視為國民黨年輕的本土派,其中陳以信在農曆新年期間訪美,曾與多名國會議員會面。而林為洲過去為民進黨籍,曾在2020年提出國民黨黨名刪「中國」二字的議題。據中央社,對於遭點名「暗獨」,陳以信表示不予置評,稱自己最支持中華民國,絕不是反華,他最反對的是台獨。陳又表示,國民黨未來路線應兼顧「親美與和陸」,他這幾年協助國民黨親美知美,呼籲朝野在對美與對陸關係取得平衡,就是要幫台海找到和平穩定的策略。中共不應把尋求穩定平衡的作法當作反華,否則是嚴重誤判。

朱立倫:希望各方相互節制

林為洲稱,兩岸之間希望可以維持和平、共榮,但最近解放軍機擾台趨嚴重,甚至疑似已飛到東引、東沙附近,讓兩岸更緊張,大陸方面要負起很大的責任。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表示,區域和平是大家共同責任,任何造成區域和平的紛爭、緊張,都不是大家所期待的,希望各方的說法都能夠相互節制。

《人民政協報》涉台主編高楊對《風傳媒》指出,文章是要提醒國民黨內的極少數人,要有起碼的民族大義,應當迷途知返,又稱即使是蔣介石、蔣經國的反共也是追求統一,但近來國民黨路線很奇怪,帶頭「聯美抗中」。高楊強調,此文是他的個人看法,沒有跟國台辦事先溝通過。

學者:或助國民黨拓新市場

德國之聲引述台灣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廖達琪稱,事件「幫助國民黨在台灣市場開拓新可能」,對林、陳甚至是「加分」。就像民進黨有不同派系,國民黨有深藍也有「中間的」,以免被邊緣化,在大陸議題上要「分進合擊」。

2022年2月12日 星期六

歐盟投訴中國脅迫立陶宛 多個世貿成員要求加入

<轉載自2022213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歐盟上月底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投訴中國經貿脅迫立陶宛,繼美國、英國、澳洲表態力挺立陶宛外,加拿大和日本、台灣也要求加入諮商。有消息稱歐盟與中國將在今年4月舉行領導人峰會,屆時立陶宛將成為重要議題之一。

加日台加入美澳英行列

立陶宛因與台灣關係升溫,遭到中國大陸在外交及經貿上施壓報復,近月以來中國海關拒絕清關立陶宛貨物,拒絕立陶宛的進口申請,並向其他歐盟成員國企業施壓,要求向中國出口時從其供應鏈中移除立陶宛產品。

為此歐盟在127日向世貿組織投訴中國,強調中國對立陶宛採取的「歧視貿易」已影響整個歐盟供應鏈。

隨後,美國、澳洲等國表態尋求加入諮商,美國之音報道,英國在上周早些時候提出類似請求。上周四(10),加拿大成為最新加入行動的國家。

加拿大全球事務部在一項聲明中說:「加拿大反對經濟脅迫並與志同道合的伙伴站在一起,支持基於規則的國際貿易。」「政客」(Politico)新聞網站10日亦引述一名對此案有直接了解的歐盟高級官員說,除加拿大外,日本和台灣也要求加入歐盟的投訴。

不過,中央社報道,歐盟近期表示,仍將繼續尋求外交解決方案,因為中國是歐盟的「重要伙伴」,上周五(11)傳出歐盟與中國將在今年4月舉行領導人峰會,立陶宛預計將是重要的議題之一,中歐如何處理備受矚目。

根據WTO規則,在第一階段因屬雙邊諮商,中國有權拒絕其他國家加入諮商,因此歐盟在與中國60天諮商期滿後,若諮詢未成,可以進入第二階段請求成立爭端解決小組,屆時第三方會員國就可以參與。

2022年2月11日 星期五

下院通過強化與台關係動議 英9議員月底訪台 外交委:取經抗中共

<轉載自202221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英國下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周四(10)向台媒透露,9名議員預定本月下旬訪問台灣,將與台灣總統蔡英文會面,委員會主席董勤達(Tom Tugendhat)表示,此訪旨在傳達英國將堅定保衛台灣民主價值的信息。同日,英國下議院無異議通過「英台友誼和合作」動議,要求英國政府繼續致力強化雙邊貿易關係及深化安全合作,並支持台灣獲國際社會承認。

中央社報道,訪問團預計下周六(19)出發,在台期間將拜會蔡英文、行政院長蘇貞昌、立法院長游錫堃、外交部長吳釗燮、經濟部長王美花、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及其他高級官員。英國國會外交委員會上次訪台是2006年,當時台灣總統為陳水扁。

董勤達指出,台灣民主面臨來自北京較以往更強大的壓力,此訪除表達英國與台灣同在,也是向台取經,台灣處在與中共影響力作戰的第一線,英國也是中共相關活動的受害者,「我們必須了解如何深化合作,以有效應對侵蝕自由民主的各種威脅」。董勤達去年3月被中國外交部列入制裁名單,禁止他及其直系家屬入境(包括港澳),凍結其在華財產,禁止中國公民及機構與其交易。

台灣外交部副發言人崔靜麟表示,誠摯歡迎訪問團,將嚴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現行的防疫政策,以「外交氣泡」模式接待,正透過台灣駐英代表處與訪團溝通協調各項細節,適時公布。

此外,「英台友誼和合作」動議經過近3小時辯論,約20名議員發言,最終以無異議方式通過,是下議院繼2017年「英國與台灣關係」辯論後再度就加強英台關係的政策辯論。台灣外交部昨發新聞稿對此表示感謝,並強調台灣與英國及全球理念相近國家,在後疫情時代針對半導體產業、全球供應鏈重組、強化民主韌性及對抗混合威脅,必定有廣大合作空間,台灣政府將持續透過既有對話及合作渠道,與英國加強合作,尋求各種深化台英伙伴關係的創新作為。


 














英國國會下議院
2022210日就「英台友誼及合作」動議辯論,最終以無異議方式通過。該動議由外交委員會成員、保守黨「中國研究小組」共同主席凱恩斯(Alicia Kearns)等人發起,並由凱恩斯主導辯論。

2022年2月10日 星期四

反擊對納粹大屠殺的否定及歪曲

<轉載自2022211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施懿德 德國駐香港總領事、藍天銘 以色列駐香港總領事>

我們早前於世界各地(包括香港)舉行國際納粹大屠殺紀念日(127日)相關活動。今年對猶太人被企圖滅絕的紀念尤其重要,這不單是因為今年是奧斯威辛集中營解放77周年,還因為近期全球各地的反猶太主義論述及對猶太人的襲擊不斷升溫。

反猶太主義有多種形式及成因,這股思潮自古以來一直促成對猶太人的迫害,理應隨現代社會人權意識興起而消退。不過,反猶太主義非但沒有衰減,更有死灰復燃之勢,仇視猶太人的情緒及隨之而來的暴力襲擊,亦與日俱增。

網上世界猶太人成仇視對象

仇視猶太人的思想十分獨特,可從全球各地的個人、宗教領袖、社會組織及政府散播;縱使在沒有猶太人的地方,這股思潮也可蔓延。從政治層面來看,反猶太主義源於極右及極左思想。

雖然反猶太主義明顯對猶太人及猶太社群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威脅,但這股思潮往往不像大眾對其他族群的仇視般被認真看待,甚至得到默許——而這種默許本身正正就是對猶太人的歧視。

在充斥陰謀論及社會需尋求代罪羔羊的動盪年代,反猶太主義思潮總是得以興起。社交媒體的冒起,再加上疫情影響,讓很多討論和互動都轉至網上,令網上世界成為一個充滿毒害的生態環境。在這個生態環境中,猶太人常成為被仇視的對象。反猶太主義者的言論,更往往會引發駭人聽聞的暴力襲擊。

反猶太主義者對納粹大屠殺的否定及歪曲愈來愈嚴重,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後,情况更是變本加厲,我們更有責任發聲和反擊。

對納粹大屠殺的否定並非新鮮事,但在這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現時那些否定納粹大屠殺的人可以接觸廣大群眾,鼓動他們相信那些陰謀論。據反誹謗聯盟(Anti-Defamation League)統計,全球只有54%人口聽過納粹大屠殺,難怪那些否認納粹大屠殺的人有機可乘,宣揚他們的反猶太主義思想。

此外,也有人因他們的無知,或本身刻意無視納粹大屠殺的史實,以納粹大屠殺相關議題來為他們那些不相關的主張造勢。這種歪曲旨在淡化納粹大屠殺所造成的影響,正符合國際紀念納粹大屠殺聯盟(International Holocaust Remembrance Alliance, IHRA)有關否定和歪曲納粹大屠殺行為的定義。

反擊應由國際社會領頭

納粹大屠殺期間,600萬名猶太人被有系統地殘殺。刻意歪曲納粹大屠殺史實的人,透過比較納粹大屠殺與不同事件的恐怖程度,來淡化猶太人當時被視為滅絕目標的悲劇,甚至將他們的苦難與今時今日人類面對的困境相提並論。這種主張既荒謬且邪惡,玷污了我們對受害者的懷念。

反擊反猶太主義思潮,尤其是那些歪曲及否定納粹大屠殺的主張,並不能單靠猶太人和他們的盟友、甚至以色列來推動,而是應該由國際社會領頭,當中涵蓋每個國家、地方政府,以及民權和反歧視組織等。此外,每個相信仇恨和假資訊會危害民主制度和價值的人,都應該加入這場反擊戰。

早前,以色列和德國推動一項針對否定納粹大屠殺思潮的決議。這項決議在今年120日獲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決議列出實際措施,例如呼籲各國及聯合國組織積極推動教育項目,讓國際社會意識到科技公司抗擊反猶太主義及否定納粹大屠殺思潮的必要。

傳承憶記歷史教育後代重任

個人和群體可聯手鼓勵他們的政府,優先處理反猶太主義思潮,認真看待這股思潮帶來的威脅。各地政府亦可就納粹大屠殺相關教育措施提供支援,確保當今一代及下一代有足夠的工具,不被陰謀論、仇恨言論及假資訊所惑。各地關心這方面議題的人士,可推動應用IHRA對反猶太主義及否定和歪曲納粹大屠殺的定義,這些定義在不妨礙言論自由的前提下,對辨別反猶太主義相關現象極有幫助。

猶太人被企圖種族滅絕的史實才不過過去了70多年,大家絕對不能對這史實懵然不知;對仇視猶太人的行為不聞不問,亦絕不能被容忍。當年納粹大屠殺的倖存者已年紀老邁;憶記過往歷史、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就應由我們來傳承。



施懿德、藍天銘:猶太人被企圖種族滅絕的史實才不過過去了70多年,大家絕對不能對這史實懵然不知。圖為2022127日,德國和以色列政要到柏林的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