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

中國記者首登南沙美濟礁 毗鄰菲國 學者﹕強勢宣示南海主權

<轉載自 2011930日 明報中國版>

在南海主權糾紛擾攘之際,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上周組織內地官方記者隨南沙巡航及漁業生產考察團,乘「漁政310」船赴南沙群島美濟礁和永暑礁採訪。這是內地記者首次登上美濟礁,近日中新社發出多篇相關報道。內地學者表示,這是近年罕見的強勢宣示主權動作,而此番南沙之行,後面必有中國軍艦尾隨護航。

距菲巴拉望島僅200多公里

美濟礁位於南沙群島的東北部,距海南三亞市直線距離1000多公里,距菲律賓巴拉望島僅200多公里。該礁地貌與美軍在印度洋主要基地迪戈加西亞相似,是一個橢圓形的珊瑚環礁,礁石退潮時露出水面,礁盤以外水深千米以上。環礁內瀉湖面積36平方公里,水深20米至30米。南部和西南部有3個礁門,大型船隻可在漲潮時進入瀉湖,為一天然避風良港。該礁1947年由民國政府命名。1995年,南海漁政部門進駐美濟礁管理,菲律賓曾對中方在當地修建漁船避風設施提出抗議,並派戰艦到附近,雙方一度瀕於開戰。

1995年修建 中菲瀕開戰

據中新社報道,「漁政310」從三亞出發經35小時航行抵達美濟礁外海,再換乘小船進入風平浪靜的礁內瀉湖。守礁點是一座混凝土建築,好似一艘大船停泊在海面。

與南沙群島中方控制的其他6個島礁由海軍守護不同,美濟礁由屬於農業部的中國漁政管理。環礁內中國漁民布設的深海養殖網箱,養殖老虎斑、珍珠龍膽等名貴魚。守礁點上,種在水泥池內的椰子樹挺拔生長;在100多方呎的菜園中,由大陸帶來的泥土,種上了絲瓜、番茄和青椒。

海南瓊海潭門漁民王慶鑒每年有8個月在南沙捕魚,而他的漁船去年安裝了國產「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趙中社說,「有了北斗導航系統,如南沙漁船出現危險報警,在北京、廣州、海南都能確定該船位置。」《解放軍報》月初報道,中國移動手機信號已全面覆蓋南沙海域。

料有中國軍艦尾隨護航

對於首次安排記者登上美濟礁,上海政法學院國際事務與公共管理系教授、渥太華中國事務研究院院長倪樂雄表示,這是近年罕見的強勢宣示主權動作,加上《環球時報》27日獲准刊登一篇呼籲「以戰止戰」文章,官方態度可見一斑。倪樂雄相信,登美濟礁行動,必然有中方軍艦尾隨護航。

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近日訪問日本,雙方同意加強海軍的聯繫,並重申日菲在南海享有「重大利益」。倪樂雄認為,印度、越南、菲律賓、澳洲和日本近期對南海問題高調介入,明顯是將中國的忍讓視為軟弱,遲早會把中國逼得無路可退,唯有一戰。

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戰略分析師龍韜27日在《環球時報》上撰文指出,現在南海各國都在「哄搶」南海資源,時間並不在中國一邊,若打幾場小仗,就能避免打大仗。

中方在美濟礁上建起的第一代高腳屋,當時的守礁環境十分艱苦。 ( 中新社 )

美濟礁上的「美濟花園」,一種紅白兩色小花被守礁人稱為「礁花」。 ( 中新社 )

美濟礁位置圖

2011年9月23日 星期五

「百足之蟲」宋楚瑜

<轉載自2011923 AM730 欄名: 夫子自唱  撰文: 劉銳紹>

台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宣布競選下屆台灣總統,令台灣政局增加變數。他的參選會否分薄「藍營」的票源,令馬英九競選連任增加困難?這種勢頭發展下去,會否重演當年宋楚瑜和連戰分別出選而讓陳水扁有機可乘的舊事?這些都成為「藍營」的心頭大石。我看,宋楚瑜志不在參選,更不在當選。其真正目的是,增加自己的政治本錢,以便日後在台灣政壇發揮一些「中間少數」的作用,令國民黨不能完全把他撇在一旁。

更重要的是,宋楚瑜借助這些政治本錢,增加他在大陸心目中的利用價值,從而反過來提高他在台灣的叫價能力,務求一箭雙鵰。長期以來,北京為了鞏固台灣「藍營」的力量,明知道宋楚瑜已是強弩之末,親民黨已陷於「泡沫化」邊緣,能否發揮「關鍵少數」的作用仍是疑問,但北京還是給予宋楚瑜和親民黨頗高的政治待遇,希望「藍營」不要惡鬥,團結起來對付民進黨。

久而久之,台灣出現一句話:「連戰睡過的床,宋楚瑜也要睡。」在大陸方面,當然不能完全把親民黨和國民黨等同起來,否則擁有實權的國民黨就會吃醋。所以,在接見規格上,北京在有意無意之間把國民黨抬高一點,但在接待規格上卻力求一致。

有一次,宋楚瑜緊接連戰之後訪問大陸,北京果然安排宋楚瑜入住連戰住過的酒店,住進連戰住過的房間,睡在連戰睡過的床上,只是換了床單而已。這樣,宋楚瑜就跟連戰「同睡一床」,成為「同床異夢」的冤家。

大家記得宋楚瑜上次作為連戰副手競選副總統失敗後,曾表示「收山」,如今卻捲土重來,令北京努力整合「藍營」的工作付諸流水。大陸官員怒從心起,大罵他「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搞亂局」。但想深一層,宋楚瑜的政治本錢是誰給的呢?北京有沒有份?可見,政治都是互相利用,那有「君子之交」可言?

另一方面,宋楚瑜今天說「去馬」,說不定他在最後關頭又宣布退選,把僅有的票讓給馬英九,向國民黨賣個人情。倘真如此,大家還相信政治人物所說的「為老百姓福祉打拼」嗎?

搞搞震政棍

<轉載自2011923日 經濟日報 副刊版 世情館 欄名: 關人馬事   撰文: 活力先生>

數年前,有幸到台北參觀總統選舉,其時陳水扁連任的選情告急,一招「子彈橫飛」,立變險勝。台灣傳媒自由爆炸,紛紛從多角度分析這宗離奇「暗殺」事件,認定局中有局。

綠營死撑,藍營死踩,一口咬定此乃陰謀,陳水扁「無恥總統」形象開始深入民心。
我阿活有幸目睹事件,進一步認識政客無恥時可以卑鄙到乜地步。

○○○年及四年乃台灣政治老手年,宋楚瑜分別參選總統及副總統,皆被陳水扁陣營用盡心計擊潰。尤其係四年「槍擊事件」,令老宋一步之遙而未能奪位坐副望正,心生不忿。

宋楚瑜從政數十年,起初擺出勤政愛民姿態,毫無架子,對老百姓噓寒問暖,一度民望高企,故夠膽亦夠能量問鼎總統位。奈何太大野心,兼且老謀深算,遇上另一老狐狸李登輝,即時兩狐相鬥,二○○○年被迫脫離藍營,自立門戶參選。

此君著名見利忘義,擅於心計,自私自利,擺明可為權力而隨時變色。

四年扮與藍營修好,借力屈就去選副總統,可惜再次失敗。即時又變臉脫離國民黨。

出出入入後,宋楚瑜已日漸建立奸人堅形象,支持日減,馬英九為免俾佢累,當然劃清界綫。哈,但老狐狸似乎愈老愈無自知之明,前日又宣布參選總統,拖埋個三九唔識七嘅公共衞生學者林瑞雄做老副,擺明毫無機會仍博懵。

為乜?我阿活睇,都係想嚇吓馬英九,等佢勸退自己時,盡量抽水而已,政棍手段!

2011年9月22日 星期四

日治後果 台醫界親綠

<轉載自 2011年9月21日 明報 中國版>

台灣醫學界泛綠是有歷史原因的。早在日治時期(1895-1945年),殖民政府不希望台灣人有太高教育,不鼓勵台人子弟學習人文學科,使得醫學校成為最受本土人歡迎的學科。而國民黨1949年到台灣後,實行「耕者有其田」政策,令本土中產階層對國民黨不滿,他們最樂意將子女入讀法律、醫學等領域,使之成為親綠者的搖籃。

不過,近年醫學界親綠形勢也出現鬆動。早在2004年,有醫界人士組織「台灣醫療團體大聯盟」支持國民黨候選人,在2008年大選時,綠營的重量級人士、台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王正坤轉而支持馬英九。但無論怎樣,醫學界目前仍是親綠居多,而台灣醫界聯盟就是醫界最大親綠組織。

2011年9月21日 星期三

宋楚瑜伙「老頑童」參選 搶馬6%票

<轉載自 2011年9月21日 明報 中國版>

台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昨日宣布伙拍無黨籍72歲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林瑞雄參選總統。林瑞雄與宋2000年競選總統的拍檔張昭雄一樣,也是本省籍醫學專家。由於宋楚瑜參選總統,對藍營衝擊甚大,與馬英九拍檔參選的行政院長吳敦義表示,會極力尋求國、親合作,「到最後一秒鐘都不會放棄」。

昨日是台灣登記參選總統的最後一天。宋楚瑜說,之所以找林瑞雄,是很多人不願意蹚「政治渾水」,但公共衛生背景的林瑞雄正好可以找回政治清白。宋楚瑜表示,擁有美國國籍的林瑞雄已委託律師辦理放棄美國籍。按規定,在11月5日前獲得25萬選民聯署就可達到參選總統門檻,但林瑞雄甚有信心地稱,若沒獲得100萬個聯署,他就會退選。

林棄美籍 無百萬聯署退選

原籍台南的林瑞雄畢業於台大醫學院,以電磁波致癌風險等研究享譽流行病學界,由於他極富創意,行事常出人意表,被稱為「老頑童」。唯一令外間有印象的政治活動,就是1999年時任總統的李登輝推出「兩國論」時,他及一群學者發起聯署反對,要求政府停止推動,而理由僅是因為推出前「未經過民主體制的決策過程」。

台灣總統選舉將於明年1月14日舉行。目前,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和吳敦義,民進黨則是蔡英文和蘇嘉全。據《聯合報》民調,若馬蔡對決,有46%選民支持「馬吳配」,39%力挺「蔡蘇配」,但宋楚瑜參選,他能獲得13%選票,馬及蔡的支持率分別會為40%及32%。

搶藍營票 曾令扁漁人得利

由於宋的選將對藍營衝擊最大,吳敦義表示,國民黨會「到最後一秒鐘都不會放棄」和親民黨的合作。民進黨團則表示,會按照既定計劃努力,嚴陣以待。

今年69歲的宋楚瑜這次是第三度參與總統大選。早在2000年大選前,他脫離國民黨自行參選,與國民黨支持的連戰競爭,結果藍營分裂,民進黨支持的陳水扁「漁人得利」當選總統。2004年,他當連戰的副手再度參選,卻因「319」開槍案,再使陳水扁連任。

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左)宣布林瑞雄(右)將作為其副手參與總統大選。(中央社)



教資會查八大私設金庫 史美倫離任前出招

<轉載自 2011921日 明報 港聞版>

教資會主席史美倫昨日離任,她日前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任內最後任務之一,就是處理八間大學開辦自資課程引起的帳目混亂問題。她透露,近年收到不少投訴,指資助和自資學費學生同班上學,教學成本無從分拆,學系收益亦不上繳大學中央,變相私下賺大錢。她今年初已成立財務小組往八大查帳,計劃兩年內完成,促八大公開「私設金庫」帳目。

自資課程 或涉用公帑賺錢

史美倫早前以公務繁忙為由,宣布提早9個月辭去教資會主席一職,昨日起正式生效,由另一教資會成員、前市建局主席鄭維新接掌教資會。

她離任前接受本報專訪表示,離任前未完成並會交接予鄭維新的任務之一,便是向八大院校了解近年大學大量開辦自資學士或碩士課程引發的帳目透明度問題。她指出,目前自資課程收入由主辦部門保留,形成「小金庫」,有利用公帑賺錢之嫌,「有院校的自資課程好賺錢,結果部門連課程收益都不上繳大學中央」,她認為此做法不能接受。

她又指出,八大有權開辦自資課程,但大前提是不應「本業未做好就做副業」,同時亦要確保政府資助沒有用於補貼院校開自資課程賺錢。她舉例說,曾有政府資助課程學生投訴,上課時突然有多50%的自資課程學生一同上課,擔心影響教學質素;同一班自資課程學生亦質疑,為何繳交的學費比政府資助學生多。另外,不少教授投訴兼教自資課程令工作量大增,薪金也沒有分清來自政府自助抑或自資課程。

成立財務小組 促八大交代做法

史美倫說,以上問題突顯八大處理自資和政府資助課程帳目十分混亂,「有些院校連盤數點計、有無用公帑補貼自資課程都講不清」。

針對上述問題,她今年初已成立財務工作小組,由教資會成員羅兵咸永道合伙人雷添良任主席,首要任務是要求八大交代現時做法,希望兩年內設計會計範本,列出各種理財原則,例如學系辦自資課程所得是由學系保留,抑或交中央運用,供八大參考。

盼落實社區學院本部分家

另一方面,目前八大院校均有開設社區學院,開辦自資副學位、銜接學位等,成為八大另一財源。史美倫指出,若政府接納教資會的《高等教育檢討報告》,八大院校需要在3年內把社區學院和本部分家,現時已有院校先行一步,相信日後落實政策前,政府會先諮詢八大意見。
 
現時政府高等教育的政策,是鼓勵發展自資學位課程,藉此增加學位供應量。史美倫預料,「日後本港自資學位學額,可能比政府資助學額還要多」,期望八大日後即使開辦自資學位課程,亦應堅持帳目分明並善用公帑,為本港培育更多人才,向政府和納稅人有所交代。

資助自資混合帳目難監察

<轉載自 2011921日 明報 港聞版>

本報早前報道,近年八大院校的自負盈虧碩士和博士課程極速膨脹,相關收入由2008年的28.92億元,急增至去年35.8億元,平均每名學生每年繳交的學費同期由8.3萬元急增至10萬元。由於八大的資助和自資課程帳目未分家,無法分拆大學扣除成本後所得盈餘,政府亦難以監察這「私設金庫」。

城大自資課程 佔收入兩成

八大之中,以城大自資碩士課程學費收入最多,未扣除成本,該校去年獲8.11億元進帳,比政府資助課程學費收入多57%,佔該校整體收入約兩成。


教資會去年發表的高等教育檢討報告,已炮轟這類高階學歷課程的帳目問題。教資會數字顯示,2003年八大共有130個課程,至去年課程急增4倍,多達510個,入學人數亦由039700人,增加至去年1.76萬人,增幅多達八成,導致八大公私營課程之間的界線漸趨模糊。

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欺負

<轉載自2011920 AM730 欄名:男主播日與夜 作者:李臻>

十年前在英國讀書時,喜歡和歐洲大陸的朋友去喝咖啡和飲啤酒。那陣子歐洲的經濟還一片好景,就算是來自希臘的同學,也沒有人會想到歐洲會有今日的光景。那時他們很喜歡笑我們「亞洲人」,為甚麼工作得那樣辛苦。歐洲的同學們都打過工,但沒法想像,我們的韓國女同學和日本男同學,為何一星期要工作七十小時?為何一年只有十一、二天大假?法國的同學,一星期工作四十小時,已經說很辛苦了。而且他們一年還有五星期的大假呢!

我這個亞洲人當時很羨慕他們。事實上,以懂生活見稱的法國人為例,就算工作得瀟瀟洒洒,法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仍排世界的頭幾名。是歐洲人的工作特別有效率嗎?原來又不是。像獅子銀行,他們在歐洲,要用七元成本,才可以賺到十元。但香港的員工,只要四元多些,就可以同樣賺取十元!就算如管理層所說,香港成本上升得很快,相信未來歐洲的成本效益,仍然拍馬也追不上香港!如果香港有冗員,要炒三千人,歐洲是否起碼應炒六千?不禁懷疑,他們說現時炒三千人,是為免將來影響更多人的說法,可能是「現時炒三千『香港』僱員,是為免將來更多『歐洲或英國人』受影響」才正確。

香港打工仔一向任勞任怨,逆來順受,但好像換來的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剝削和欺負。管理層說,員工的士氣是會回復的。士氣復元是一回事,香港打工仔會否記著這次被獅子欺負,又是另一回事了。

2011年9月17日 星期六

「台灣共識」 形統實獨

<轉載自 2011 9 17 明報 中國版>

美方官員的擔憂不無道理,因為2000年時陳水扁在競選中也稱自己將採取「溫和」的兩岸路線,但最後仍然推動「公投」等台獨議題,而蔡英文自創新名詞「台灣共識」,並在美國稱會「以立法方式落實」,同樣被指是否認兩岸「九二共識」的台獨「新包裝」。

蔡英文日前在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院」演說時稱,「九二共識」是國共的協議,不代表全體台灣人可以共同接受,無法成為兩岸長遠及廣泛關係的堅實基礎。她認為,台灣內部應先有個「政治過程」,共同凝聚「台灣共識」,並以立法的方式確定。

不過,國民黨發言人陳以信批評此舉只是複製陳水扁的做法,並指蔡英文在李登輝執政時期就是「兩國論」的幕後推手,陳水扁執政時期,她又擔任陸委會主委,執行陳水扁「一邊一國」的大陸政策以及「戒急用忍」經貿政策,質疑她不可能有「溫和」「中間」的兩岸政策。

蔡被指「兩國論」幕後推手

而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王高成說,國民黨不會同意「台灣共識」,蔡英文此說也難站得住腳,且有可能製造台灣內部及兩岸的混亂。

台北札記﹕老宋搏命 中美頭痛

<轉載自 2011 年 9 月 17 日 明報 中國版 作者:金柚子>

積極在大選中取得發言權的宋楚瑜終於領取參選表格,雖然各界都認為他沒有當選可能,但他一路搶奪輿論主導權的氣勢凌厲,掌握了社會的心理脈動,聚集了比藍綠兩黨候選人更多的焦點。正因為如此,華盛頓、北京甚至比藍營更擔心:萬一宋的人氣得太高,馬蔡差距過近,任何意外事件都可能影響選舉結果,而中美的對台政策就得面對全新局面。

宋楚瑜的盤算很簡單,當總統不可能,但他沒有國民黨執政的負擔,也沒有民進黨的包袱,可以炮火四射放言高論,在大選中搶得最多話語權,創造聲勢以護送親民黨立委候選人上位。老宋這種死士之姿加入戰局,在一向同情弱者的選戰氣氛中,可以發揮最大能量。

沒包袱 死士之姿搶話語權

目前各種民調數字對宋參選的分析差距不大,宋可獲得10%至15%的支持度。支持他的人也了解,雖不能讓宋當選,但可以表達對兩個最大政黨的不滿,這也是「第三勢力」。因此只要創造了聲勢,聚集在他周圍的親民黨立委候選人有了吸引目光焦點的主帥,只要區域與不分區當選超過三席,就能在立院組成黨團,親民黨與老宋的政治生命便能延續下去。

而美國與北京表面上都盡量不干預台灣選舉,但私底下盤算極多。如果馬落選,北京的對台政策勢必改弦更張,而正為歐債與美國財政問題焦頭爛額的美國,又得增加一項兩岸關係的變數,何在解決這些問題上,還得靠北京的合作,如果兩岸關係有變,必定讓華盛頓左右為難。

恐漁人得利 或棄宋保馬

泛藍陣營當然都記得2000年連宋之爭最後導致陳水扁「漁人得利」,這次一旦有任何差池,宋可能要再當一次藍營罪人。宋一向老謀深算,不會不了解其嚴重性。不過,選舉形勢變化多端,宋鼓足衝勁創造聲勢向馬英九展示實力後,若在最後關頭上演「總統棄宋保馬、立委棄藍保橘(親民黨)」的戲碼,宋不止能在泛藍內部重拾聲望,同時也擴大親民黨政治版圖,因此無論如何盤算,他都必須一博到底。

台北札記﹕「鴿子都被你們吃了」

<轉載自 2011 9 17 日 明報 中國版 作者:金柚子>
有台灣傳媒報道北京向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施壓要他退選,宋雖鄭重否認卻又語帶玄機地稱「北京關心台灣選情很正常」。這其中到底有何內情?現在宋面臨的是參選的壓力還是不參選的壓力?

政治權謀老練的宋楚瑜成為媒體寵兒,頗有當年做新聞局長的氣勢。除了媒體邀約不斷,隨便幾句話也立刻成為社會話題,比起民眾不太賣帳的馬英九與許多人不信任的蔡英文,其曝光率高得太多了。一輩子在政壇打滾的宋從來沒想到,這場沒可能勝選的戰役竟衝刺得如此風光。

宋否認與京談論選情

宋雖稱自己在大陸沒有任何利益,北京無從施壓,但大家心知肚明,宋一向與北京政要交好,既然北京關注台灣政情,對於宋參選造成的影響當然關切,不過「施壓」卻無從說起,北京不可能這麼做,而且恐怕連建議都不會明講。

外界要宋承認與北京談論選情,無異於逼宋與北京翻臉。以媒體慣性,一旦承認,接便要面對媒體追問是北京「什麼層級?」與「談了些什麼?」而任何話題都會被拿來炒作或利用,為避免麻煩,宋必須即早讓媒體就此斷念。

明知當砲灰 要打光榮戰役

現在各界都在猜測宋到底是玩真還是玩假,他日前接受專訪時稱會降低自設的100萬聯署門檻,只要過法定人數(約25萬)就參選,現在各地聯署氣勢旺盛,就算明知選不上總統,但這等聲勢的確足夠衝出5%以上的票數,同時把親民黨立委候選人送進立法院。

宋楚瑜要登總統寶座當然有壓力,但壓力並非來自北京,而是親民黨支持者及對馬英九不滿的泛藍群眾。他們甚至公開放話,如果宋不參選,就去投蔡英文,因為馬實在讓他們投不下去。

為了回應支持者的期待,宋幾乎沒有什麼選擇餘地。雖然參選有點像被送到前線去當砲灰,但卻能打出一場光榮戰役。難怪宋在一次與黨內聚餐會時指著盤中烤乳鴿調侃道,他終於了解為何黨內現在都是鷹派,「原來鴿子(派)都被你們吃了」。

血的教訓

<轉載自2011917日 經濟日報 副刊版 寫意坊 欄名: 大地旅人 撰文: 張翠容>
 
早前有則新聞,一名清潔女工月入六千元,卻被獅子銀行職員誤導,購買了一份要年供三十萬元的基金。
 
這令我想到友人經常勸喻,非因必要事情,不應入銀行。不入銀行便少破財。平常最好以網上理財和用提款機交易。
 
為甚麼銀行可以令你破財呢?我個人便有一個經歷。我也是獅子銀行的客戶,該銀行的職員上上下下都非常積極。即使我很少親身進銀行,他們亦會致電游說我購買金融產品。一次,有位客戶經理更表示可遷就時間與地點,不一定要我專程前往銀行見面。幾夜都得,甚麼地點也可以。

最要命的是,我後來發覺他們對所推銷的金融產品,連基本認識也欠奉。

舉個例子,客戶經理向我大力推銷某某高息債券基金,指風險低,是低息環境中的穩健選擇。為了令我信服,她把已購買的客戶交易單據也顯示給我看,證明這是銀行與客戶的至愛基金。怎知那些客戶經理如走馬花燈,一時是這個,一時是那個,每隔幾個月便游說我換馬。我奇怪,基金是長綫的,不夠半年便更換,豈非連賺取的利息也不夠貼入場管理費 !
 
我問,債券是股市危機的避險工具,為甚麼債券基金也跟着股市下跌?客戶經理答不出個所以然,簡單指這是供求原因,多人沽貨價格便會下滑。我追問,這是甚麼債券?可兌換股票債券?她根本答不出來。結果我當然蝕了血汗錢,換來的是血的教訓。但那客戶經理竟建議我轉炒極為動盪的世界礦業(World mining)基金,我瞪大眼睛說:我不是賭徒啊!
 
金管局是否監管不足?我不知道,但與香港一起成長的獅子銀行,道德與專業水平並非如我想像中高。

2011年9月15日 星期四

學者悲觀﹕溫總盡努力 恐無法落實

<轉載自 2011 年 9 月15日 明報 要聞版>
 
對於溫家寶昨天的政改談話,有北京學者認為,這是他首次將政改提到如此深入,認為溫家寶是盡自己努力,在各種場合「能說就說」。但學者多對溫總講話的結果表示悲觀,認為會與之前的講話一樣無法得到落實,甚至可能只是高層為對外營造「改革氣氛」而讓他出來說話。
 
北京憲政學者張祖樺說,溫家寶意識到「以黨代政」問題嚴重,「(黨委)在各個領域管得非常之細,乃至可能管到互聯網上某個人發的帖子」,但根本制度不變,「老說空話不能解決問題,講話裏面沒有一點具體措施,也不去落實」。張祖樺批評現時很多做法,實際是侵犯人權、違憲、違法,包括打壓基層人大參選人等,但沒有違憲審查制度,「說了有什用呢?」他認為溫總任期將滿,只是「說說而已」,「小平30年前都說過了,你還在說,有什意義?稍有思考能力的人看得很清楚」。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教授張鳴說,溫總是首次將政改提得如此深入,但他認為只是一種「表態」,「中國官場是『表態文化』,溫家寶的策略就是『能說就說』」。北京《炎黃春秋》雜誌總編輯吳思則稱讚溫家寶對於政改有熱情、很積極,但最終實現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我認為溫總理盡了他的努力」。

中共默許發聲 營造「改革」假象
 
香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認為,溫總此番說話可能是中共高層的「默契」,讓他在對外的非正式場合營造「中國有改革聲音」的假象,「據我了解,中央高層並不反對溫總偶然這樣講,但不等於對他講的就認同,或是最後會這樣做」。以近期官方行動看,收緊的程度遠大於開放。

溫總繼紫陽重提黨政分開 必須改革領導制度 盼分散權力利制約

<轉載自 2011 9 15 明報 要聞版>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昨在大連出席夏季達沃斯論壇時,再度高調呼籲政改,更重提24年前胡耀邦趙紫陽時代的的「黨政分開」設想,明確要改變「以黨代政」的狀,「必須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改變權力絕對化及過分集中的現象。他並提出政治體制改革五大要點,包括依法治國、司法獨立等(見表),講話在新華網直播。有內地學者認為,溫總是在盡他自己的努力,但亦有人覺得他是講「空話」,最終無法落實。

溫家寶昨兩度提到政改,先是上午的開幕式致辭,提到中國將「堅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從制度改變權力過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約的狀。

他下午與企業家的對話與交流會雖是閉門進行、與會者須關上手機,但官方新華網卻在網上直播。交流會主持人、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Klaus Schwab)指溫總上午的演講是「一場重要的政治宣言」,並問溫總怎樣才能實現政改的目標。

「小平30年前提出 今天尤為緊迫」

溫家寶說,他不僅希望與在座人士互動,「我腦子裏想的實際上是我同全國人民的互動。因此,我感到責任重大,必須準確的、坦誠的談出我對各方面問題的看法」。他說,政改有五大重點和難點,第一是堅持依法治國,「一個執政黨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依照憲法和法律辦事」,「這就需要改變以黨代政,把權力絕對化和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為此,必須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溫說,「這個任務是小平先生在30年以前就提出來的,我認為在今天尤為緊迫」。

學者﹕六四後高度集權 弊病趨大

北京憲政學者張祖樺對本報表示,溫家寶所指的是1980818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指權力集中會造成個人專斷,要解決黨政不分的問題。胡耀邦、趙紫陽主政時期手改革,在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時任總書記趙紫陽在報告提出「黨政分開」,「當時取消了一些部委的黨組,但1989年之後就全『反動』回來,回到高度集權、以黨代政,現在弊病愈來愈大」。之後的十四大至十七大,「黨政分開」再無在報告出現。

在內地,各級黨委是領導核心,從中央到地方的黨委,均比同級政府地位高,黨委可決定政府的人事任免和重要決策。今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表示,「我們制定的一切法律法規都必須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有利於鞏固和完善黨的執政地位」。

溫家寶並說要推進社會公平正義和司法公正,保證檢察和司法機關「不受任何社會團體、社會組織和個人的干涉」,「這一點也是早在30年前十一屆三中全會就提出來的,我們要認真加以貫徹」。

推進公義 「人心會平靜下來」
 
「我想專門講一下選舉權,」溫家寶特別指出,要擴大民主形式,「群眾能夠管好一個村,也能夠管好一個鄉,甚至管好一個縣」。現時中國的最低一級官員村委會主任,是由村民一人一票直選產生,即「村民自治」制度。溫家寶透露,有地區已推進鄉一級直選試點,他認為可先從黨內開始擴大民主,「這樣比較穩妥,也比較現實」。溫家寶最後說,有序的擴大民主,毫不動搖地推進社會公平正義,堅決反腐敗,「如果這樣做下去,我們就會使人心平靜下來,使每個人都有安全感,使弱勢群體得到幫助,使大家對國家的未來充滿信心」。

打工仔的風險

<轉載自2011915 AM730 欄名:自強不息  作者:曾錦強 廣告集團行政總裁>

假設你有兩個子女,如果你沒錢供養兩個同時繼續升學,你會選擇讓讀書成績好的一個輟學,來供養科科不合格的那一位嗎?除非你特別寵愛某一個孩子,或者是甚麼原因,否則你一定會讓讀書好的繼續升學,讓沒有讀書緣的早些打工。我們小時候,社會上仍然有重男輕女的情況,有不少家庭會讓讀書成績優異的女兒輟學,來供養讀書平平的兒子。

但這種「重男輕女」的情況,在企業界卻相當普遍,所以賺錢多的地區,裁員比率可以比賺錢少的地區高。對於很多以歐美為總部的國際性集團而言,全球化的意思是,無論甚麼地方業務出了問題,也要拿海外的員工來開刀。作為香港的打工仔,如果香港業務出了問題,自然有機會被裁。即使歐美出了問題,我們也可能會遭殃。我們不要以為在國際性集團打工就可以安枕無憂,全球化只會讓股東分散風險,香港的打工仔卻有雙重風險。

全球化有利地域上的分工。但作為打工仔,自己的工作卻隨時被人分了。所以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尤其是做後勤工作的員工。對於很多把重視人才掛於口中的公司來說,員工只是一堆數字而已。對於不能帶來直接收益的員工,公司只會當作是成本。既然是成本,工作就有機會轉到成本較低的地區去了。當然打工仔還要自強不息,與時並進,避免固守在即將被淘汰的專業上。還要努力爭取比其他人好的表現,以免在汰弱留強時被裁掉。

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裁員定能改善成本效益嗎?

<轉載自2011914 AM730 欄名:C觀點 作者:施永青>

滙豐銀行打算在香港裁員3,000人,以降低集團的成本效益率。有讀者看了我周一的評論不甚理解,問我可不可以先介紹一下成本效益率是甚麼?為甚麼成本效益率愈低愈好?

王冬勝先生並沒有詳細解釋滙豐銀行的成本效益率是怎樣計算的。從他的行文中去理解,我認為應該是指人力資源的成本效益率,是以公司在人力資源上的花費作分子,以公司的收益作分母,而得出來的;所以是一個百分比。這個比率愈低,表示不用花這麼多的錢在人力資源上,一樣可以得到同樣的收益。因此,成本效益率愈低,代表這間公司的賺錢能力愈強。

很多公司在計算效益成本時,所用的方法與滙豐相反,喜歡以公司收益除以人力成本,這樣得出來的是一個倍數。反映公司每在人力資源上花掉一元,可得到多少收益。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會比較積極,公司應該做的是增加員工的賺錢能力,去提升效益成本的倍率;而不是透過裁員去降低成本效益的比率。

要提升員工的賺錢能力,方法很多。最直接的是加強培訓,提升員工的技能。較複雜的是改善工作流程,加強管理指導。此外,分行的選址,與恰當的廣告宣傳,都可以提升人力資源的效益。

可惜,以上都是難度較高的動作,滙豐的高層管理人員或者都已經努力過,但已經黔驢技窮,無法再增加效益,所以才不得不作出裁員下策了。

我從事管理工作三十多年,明白當公司要減成本時,最容易落刀的是裁員。因為大部分公司的主要成本都是人力與舖租;舖租有租約責任,要待租約期滿後才可以停。而僱傭合約的通知期,一般只有一至三個月,話炒就炒。尤其是有了強積金之後,僱主已供的強積金,部分可以用作炒人時要賠償的長期服務金,令僱主炒人時的額外成本大幅減少,以致機構在裁員時,沒有以前那麼多的顧慮。

然而,裁員是不是一定可以改善公司的成本效益呢?這卻不是必然的。如果公司的營運模式與戰略部署都有問題,公司不在這些關鍵問題上作改善,而只在人力開支上動腦筋,那就不可能光靠裁員便可解決問題。

公司是一個複雜的生命體,要調校得作全面的考慮,不能單向一面開刀,否則可能牽一髮動全身,削了某一方面的成本,卻拖累了整間公司的營運效益。

今次滙豐落刀的位置,似乎考慮得簡單一些。留下前線賺錢的銷售人員,削掉後勤的支援人員,表面上可削減成本而不影響收益;但有時支援不足一樣可以影響前線人員的賺錢能力,以致裁員後,公司成本效益不進反退。
一個人要瘦身,只能削肥膏,不能削筋肌;一間公司亦是一樣。如果滙豐今次落刀不當,削多幾次之後,大銀行可能變成小銀行。滙豐管理層慎之。

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台女比港女美好?


移居台北後,每每有香港男性(尤其單身)朋友來訪,他們總會忍不住讚歎,台灣女生比香港女孩溫柔、體貼,然後繼續以千百個理由,論述台灣女生的美好。

香港女子近年(好像只是這三四年的事)被冠以「港女」惡名,具備貪錢、現實、八卦、沒禮貌、瘦骨如柴仍要減肥等特質,與大中華地區女性相比,完全是一文不值。我好幾次都有細想,港女與台女的分別真有這麼大嗎?身為香港女子,與台北女生做朋友,每每遇上分別與港女及台女拍過拖的男士,都會忍不住問一下,兩地(香港及台北)女子到底有何分別。以下是我個人觀察+到處八卦所得,大概充滿偏見,但也許讓港女們更知己知彼﹕
身材均稱 注重化妝
台北女生大多鍾愛日系打扮,且相對女性化,與香港女生偏中性、個性穿著大有不同,男性朋友形容台女身材均稱,重點更在裙子長度,典型辣妹在夏天幾乎是天天迷你裙短褲,對自己的身材外表有相當的信心。港女們不幸被瘦身廣告荼毒太久,瘦骨如柴仍然樂在其中。

台女對化妝、臉部保養更是一絲不苟,且看許多的美容節目如《女人我最大》收視高企便知道,也成就了許多風靡港台的明星化妝師(如牛爾),YouTube上經常廣為流傳的台妹超強化妝技巧,教人目瞪口呆的畫眼線功力,還有宛如傳染病般散播的誇張瞳孔放大隱形眼鏡,在台灣街頭不難看到。
熱情有禮 有時「雞婆」
無可否認,與廣東話相比,台式國語腔調溫柔,讓台灣女生講起話來總是親切又討喜。不過林志玲式的娃娃音,有時也只是服務員演繹可愛親切的伎倆,現實中不太常見。在待人接物上,台灣人熱情有禮,往往懂得主動親切地照顧別人,不過有時過了頭,變成許多女性的共通毛病:「雞婆」,也就是太八卦太好管閒事。
拍拖不講金 知性藝文
香港自強獨立的女性雖然多,但生活壓力逼人,買樓儲蓄投資等現實考慮,難免成為談戀愛的資本之一,而且壓力生活下,減壓似乎是香港女生的一大閒暇活動:Art Jamming目的為減壓消磨時間、大伙女生一起去吃甜品Buffet、到布吉峇里做Spa曬太陽,so on and so on純粹就是要放鬆再放鬆。台北生活相對輕鬆,男女交往也極少聽到以買樓、賺錢為重要前提(年輕一輩其實也不太在乎),能買樓固然好,但買不起也是快快樂樂地生活。懂得小情小趣的知性女生也好像較多,周末去看展覽電影、逛藝廊書店、喝咖啡泡茶館,這些看似做作的藝文活動,就是她們的生活也。
嫁不出去 自在怡然
男性朋友形容台灣女生對性的態度較香港開放,我無從求證,開不開放其實又見仁見智。但在台灣生活經驗裏,我的確感受到台灣人對同性戀高度包容,女生們對性的話題與玩笑,也百無禁忌;舒國治寫《台北女子之不嫁》,淡然道出台北女生即使嫁不出去仍然自在怡然(卻教人擔心)的城市風景,香港女子面對女多男少的景況、可能嫁不出去的未來,是擔憂是不滿,但當中也有不少懂得擁抱獨身生活,做個莊敬自強的城市女子。

2011年9月12日 星期一

滙豐大裁員為港敲警鐘

<轉載自2011912 大公報 大公評論 宏觀微觀 作者:曾淵滄 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

正當香港的失業率創出3.4%新低點時,香港滙豐銀行宣布大裁員。裁員行動有如一個警鐘,敲醒了正沉醉於低失業率的特區政府官員。滙豐的大裁員說明了兩點:一是國際經濟環境正在迅速惡化,我們不能不嚴陣以待;二是香港一些後勤工作的工種正面對巨大的挑戰,成本高,隨時會被淘汰。

目前香港的經濟表面上看來的確是風調雨順,處於繁榮昌盛之時,失業率非常低,最新數字僅3.4%。一般3%左右的失業率在多數西方經濟學家眼中已算是全民就業了,世界上沒有零失業率的,因為總是有人會因為種種個人原因失業,這與經濟景氣無關。

難以減薪只能裁員

在如此低失業率的條件下,香港特區政府於5 1日勞動節那一天正式推出最低工資制,過程相當順利,只有極少數真正屬於老弱病殘者在最低工資制的壓力下被勞動市場淘汰。

最低工資制能順利推出的原因有二:第一個原因是香港目前的失業率本來就很低,工資有上漲的趨向。因此,因最低工資制度的實行而獲得額外大幅加薪的人也不多,這是多數僱主有能力負擔的。第二個原因是香港目前正處於高通脹時期,市民對物價的上漲已視為正常之事,因此受到最低工資影響的僱主也就相對容易地將工資成本的增加部分轉嫁給最終的消費者。

一個簡單的總結是:在經濟好的時候,最低工資制不是問題。在內地,每個城市也定下最低工資,但是許多廠家都發現他們根本無法以最低工資聘請到員工,工人對薪酬的要求根本就高過政府定的最低工資。在香港,在最低工資推出時,也有一些工會領袖認為時薪28元的最低工資太低了,受惠的工人根本不多,多數工人的工資已超越時薪28 元。

最低工資制的最大挑戰不是在經濟好的時候,而是在經濟衰退時。經濟盛衰有周期,當經濟步入衰退期,企業的生存之道就是節流,因為經濟衰退期消費萎縮,市場縮小,開源的難度很大,無法開源,只好節流。過去許許多多次的經濟衰退,企業要麼裁員,要麼減薪,或裁員減薪一起做。可是,如果企業裡的多數人是領取受法律保障的最低工資,減薪也變成不可能,剩下唯一的節流方法就是裁員。今日,歐美多個西方國家所面對的正是這個問題。

後勤工種面對競爭

在香港,因為最低工資制剛剛實行,起點不算高,基本上只有少數工種的工人領取最低工資。這些工人一般是在餐飲業、清潔行業、保安行業工作的,涉及的工人總數只佔香港整體工作人口的一個小部分,因此大家可能仍難以想像將來可能出現的情況。今日歐美國家與香港最大的不同,就是經過了多年的演變,這些國家的最低工資已經上漲至幾乎各行各業各工種的工人都在領取最低工資,領取最低工資的人佔工作人口的比率遠比香港高。這是任何民主社會在推行最低工資後的自然情況。在民主社會,每逢經濟好景,每逢通脹率高企,工會就一定會要求提高最低工資,政府、國會擔心失去選票,也一定會支持提高最低工資的動議,因此經過一段長時間之後,最低工資越漲越高。一旦遇上經濟逆境,僱主在最低工資的法律限制之下無法減薪,只好裁員。這是為什麼今日歐美諸國失業率非常高的原因。香港的政治也正在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地走向民主,因此,我們也必須好好地吸取歐美在過去推行最低工資制時的經驗教訓。

過去,在遇上特別嚴重的經濟衰退時,香港公務員及大量受政府資助的機構僱員都曾經接受減薪的安排,協助政府在財政上渡過難關,不必動用太多的政府儲備,政府與公務員工會之間也發展出一套公務員薪金可加可減的計算機制。如果公務員可以接受減薪,最低工資也應該是屬於可加可減的安排,而不是只加不減,這樣才能協助領取最低工資的僱員在經濟衰退時保住飯碗,接受減薪,令社會比較和諧。

正當香港的失業率創出3.4%的新低點時,香港滙豐銀行宣布大裁員,裁員人數竟然高達三千人,這是滙豐銀行歷來最大規模的裁員行動。滙豐的裁員行動有如一個警鐘,敲醒了正沉醉於低失業率的特區政府官員,特別是處理勞工事務、最低工資的官員。

滙豐大裁員不是個別事件。特區政府的官員一聽到滙豐大裁員的新聞後,馬上說這只是個別情況,他們都堅信同類事件不會蔓延至其他銀行,金融機構不會跟隨裁員。不過我認為滙豐的大裁員說明了兩點:一是國際經濟環境正在迅速惡化,我們不能不嚴陣以待;二是香港一些後勤工作的工種正面對巨大的挑戰,成本高,隨時會被淘汰,這也是特區政府應該留意的事。

香港滙豐為什麼要大裁員?是為了賺更多錢?如果外圍經濟好,所有的企業都會選擇以開源來賺取更高的利潤,因為裁員始終是會影響士氣的,這是很基本的管理學理論,只有在開源無路時才會考慮裁員。這證明了目前全球經濟的確是在惡化中,或者,至少可以說滙豐集團的最高領導層是這麼認為。

周邊地區成本較低

滙豐香港要裁員,但是我相信滙豐中國、滙豐印度會增聘人員。原因是滙豐香港裁掉的人並不是這些人的工作已經不重要,已經消失,而是這些人的工作被取代了,被印度人、被內地的人取代了。為什麼被取代?因為今日資訊科技發達、電訊發達,銀行的後勤服務可以分散到工資成本比較低的地方進行。換言之,香港人的工資太高了。

今日全世界市值最高的企業是美國的蘋果電腦公司,許多人都在稱讚美國蘋果電腦公司的創辦人喬布斯的創意,為美國賺到巨大的外匯收入。但是,如果從勞動力、就業機會的角度來看,蘋果電腦公司為美國人提供了多少就業機會?美國有多少人為蘋果電腦公司寫軟件,為蘋果電腦公司生產電腦、iPhoneiPad……為什麼?因為美國人的工資太高了。

從滙豐裁員看成本效益率

<轉載自2011912 AM730 欄名:C觀點 作者:施永青>

滙豐銀行去年盈利過百億美元,來自香港及亞太區的盈利也有30.81億美元,即240億港元。對普通人來說,這已是天文數字,無法想像。然而,在盈利這麼豐厚的情況下,卻傳來滙豐要大幅裁員的消息,實令人意想不到。

金融海嘯後,滙豐在歐美的業務備受打擊,需要重整架構不難理解;但滙豐在香港的業務,本小利大,對集團貢獻良多,還要被拿來一起開刀,那就怎也說不過去。

按滙豐亞太區總裁王冬勝的說法。集團全球的成本效益率為57.5%,與48%52%的目標仍有距離。香港的成本效益率雖低於集團的平均值,但仍有改善空間,所以也得瘦身。

這裡面包涵了些甚麼意思呢?香港已經做得比集團平均值還要好,本應是學習的榜樣。為甚麼不予以獎賞,反而要一起受罰?想必是其他地方的滙豐,本身效率有限,若是大幅瘦身,必然會影響盈利,以至成本效益率無法因為裁員而改善。相反,香港雖然已做得不錯,但因為香港人比較能幹,又吃得苦,裁多一點,餘下來的員工也撐得住。那管理當局在全盤考慮之後,只好把重一點的擔子放在香港肩上了。

表面上,這種考慮很有全局觀,管理層不這樣做的話,就沒法令成本效益率改善到集團的目標水平,然而,管理層今次的做法卻違背了賞罰公平的原則,將來一定後患無窮。

人的行為,主要是受環境影響。但滙豐的管理層今次締造了一個甚麼樣的環境呢?原來是千萬不要做得太好,不要展示出自己還有潛力,否則你的才能不但不會為你帶來嘉獎,反而會為你帶來額外的負擔。

此外,其他效益不高地區的員工,也可能會埋怨香港這類做得好的地區,認為是香港累到他們也要增加勞動強度。久而久之,機構內就會形成一種文化大家都做到一般好了,千萬不可以過分突出,一個機構變成這樣的話,往後還會有突出表現嗎?

因此,即使站在企業管治的立場上,我也不贊成滙豐的做法。現在,滙豐已把裁員的決定公諸於世了,相信收回的機會已等於零。如今要做補償的話,應對留下來的員工表示感謝。最好的感謝方法莫如加薪,起碼把裁員省下來的錢五五分帳,一半歸公司,一半用作加薪給留下來的員工;應該人人有份,大家都加一樣的比例。這樣才可以平息留下來的員工的怨氣,把今次不恰當的裁員的負面影響減到最低。

在資本主義社會,政府無法阻擋企業裁員,但政府可透過稅制,去鼓勵機構請多一些人,很多國家的移民政策,都有引用這種機制,沒有理由在稅制上不能這樣做。社會必須令那些為降低成本效率而裁員的公司付出代價,否則機構之間為了競爭,必然鬥請人少,鬥增加每一個員工的勞動強度。這種模式的競賽,不會對人類的福祉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