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

國台辦回應馬英九﹕兩岸「兩德」情况不同

<轉載自 2012531日 明報 中國版>
 
國務院台辦發言人楊毅昨天首度回應台灣總統馬英九本月20日就職典禮上有關「一國兩區」的兩岸定位。楊毅稱,大陸和台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沒有分裂,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沒有改變,兩岸不是「兩個中國」,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關係」。他又說,凡是符合這一客觀事實的言論、主張、政策,都是有積極意義的。關於馬英九提出兩岸可以借鑑「東西德國模式」的建議,楊毅指出,「兩德」情况和兩岸的情況不同。

中菲防長會晤 同意「降聲調」

<轉載自 2012531日 明報 中國版>
 
國防部長梁光烈上將周一(28日)在柬埔寨金邊應約會見了正在參加東盟防長會的菲律賓國防部長加斯明(Voltaire Gazmin)。梁光烈希望菲律賓軍方「以大局為重,保持冷靜、克制,謹言慎行,以實際行動維護地區和平穩定。」加斯明則透露,雙方同意「降低聲調」,尋找一條和平解決之道。
 
梁光烈:黃岩島事件是菲挑起

這是中菲兩國自410日在南海黃岩島發生對峙事件以來,兩國防長的首次會面。新華社引述梁光烈說,黃岩島事件「完全是由於菲軍艦在黃岩島海域武力襲擾中國漁民引起的」。法新社則援引加斯明在會晤後告訴記者,雙方均同意,應避免挑釁性行動,並保持溝通渠道的暢通。

菲律賓GMA新聞網前日引述菲外交部稱,上周六(26日)共有60艘中國船隻在黃岩島水域,周一(28日)已減到35艘。

解決南海問題 需要大智慧

<轉載自2012531日 都市日報 欄名:都市博客 作者:郭一鳴 資深傳媒人>
中國推出南海合作優惠期,既有助阻嚇外資與越南菲律賓進一步合作在南海開採油氣,同時以時間換國際和平環境。
鳳凰衞視觀察員蔣曉峰在黃岩島對峙事件發生後不久奉命到前線採訪,逗留了半個多月,剛從黃岩島海域採訪回來,臉上曬得黝黑。聽曉峰介紹,到520日為止,也就是中國宣布休漁令之後不到一個星期,黃岩島海域實際上已在中國的控制之下,中國多艘海洋執法船隻在這一帶海域巡邏執勤,菲律賓的海岸巡邏艇停泊在遠處眺望,不敢輕舉妄動。上周三,菲律賓外交部突然在記者會上指摘中國在黃岩島海域的船隻增至近百艘,當中包括漁船,菲律賓官方的指摘證明黃岩島的確已在中方掌控之下。但這並不等於黃岩島對峙風波已經結束,更不等於中國在黃岩島已經大獲全勝、黃岩島模式已經大功告成。折騰了一個多月之後,一度波濤洶湧的黃岩島海域稍微平靜下來,中國只是佔了上風,危機並未解除。中國應該一鼓作氣,採取實際行動對黃岩島實施有效控制,包括建立永久性建築物,即使難度不小,也要不惜代價務求成事。
阿基諾仍不肯罷休,繼續打國際牌,一方面邀請日本海上自衞隊兩艘軍艦到訪,另方面下月初訪問白宮,向美國大佬求救。美國第二艘漢密爾頓級軍艦日前交給菲律賓,雖然雷達等先進設備被拆除,但此舉已令菲律賓當局深感鼓舞,阿基諾此行可能要求華府對菲軍援加碼,也會繼續尋求奧巴馬公開表態支持菲律賓對黃岩島的立場。美國在黃岩島問題上一直聲稱「保持中立」,不過,日前俄羅斯駐菲大使突然開腔指摘美國干預黃岩島事件,這是俄羅斯首度就黃岩島事件表態,引起外界高度關注。普京是否有意聯華抗美,抑或只是利用今次事件「抽水」,暫時難下結論,但中國人聽起來很爽,覺得普京夠朋友,而華府聽起來,肯定不是滋味。加上中國剛剛再次與俄國人聯手在聯合國安理會上阻止西方要求就胡拉慘案對敘利亞總統巴薩爾採取進一步行動,奧巴馬會否借此機會在黃岩島問題出口術,既報復中國,又向俄羅斯還以顏色?
黃岩島事件,正好給中國一個全面反思南海問題的機會。在南海,中國數十個島嶼被越南菲律賓等國佔領,今天黃岩島,明天中業島,後天又是甚麼島,倘若一個一個糾纏,甚麼時候能有個完結?解決南海問題需要大智慧。當年鄧小平明確告訴英國人,97年中國一定收回香港,你不交還我就強行收回,你願意交還咱們好商量,可以保證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鄧小平一招泰山壓頂,連鐵娘子也甘拜下風。在南海問題上,中國是否也可以訂出時間表?三五年太急,八年十年後中國航母艦隊成軍,這時間應該可以吧,在此期間有爭議的國家可以和中國談共同開發,最先來談條件最優,時間一到,中國保留採取任何手段「收回」被佔領土的權利。中國推出南海合作優惠期,既有助阻嚇外資與越南菲律賓進一步合作在南海開採油氣,同時以時間換國際和平環境,加快經濟建設和提升軍力,無需為一島一事大動干戈打亂整個戰略部署。

經濟發展多磨 全球摸石頭過河

<轉載自2012531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 Michael Spence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及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多年來,發達國和發展國都一直在有意無意地對不同的增長模式進行試驗,但可惜的是,這些模式多具有內在局限或內置「減速器」——即我們常說的「不可持續性」,要避免它帶來的嚴重破壞和復甦無力,就必須及早認清這些自我掣肘的增長模式。
以下我們會討論一些含「減速效應」的增長模式,反正這方面的例子正與日俱增。
在發展中國家,以「進口替代」作為啓動經濟多樣化的手段,可短期見效,但假以時日,隨着生產力增長的滯後和比較優勢弱化,增長便會陷入停滯。
強求多元化 終會弊多於利
小型開放經濟體多少是傾向產業集中的,這意味他們極易受到衝擊和波動的干擾。但從增長和生活水平的角度看,若以保護本國工業免受外國競爭的方法實現經濟多元化,終會弊多於利。更好的做法是走產業專門化道路,同時建設高效的社會安全網和支援系統,從而在經濟轉型期保護人民和家庭。這一「結構性靈活度」能更好地適應劇變,這也是日新月異的科技和全球經濟力量演化所要求的。
此外,天然資源財富的管理不善,也是典型的自我局限型增長和發展模式。如果將天然資源的收入投資於基建、教育和外部金融資產等方面,能加速增長,但是,更多情況下,天然資源的收入會扭曲經濟的激勵作用,助長尋租及干擾增長所需的多元化發展。
消費過度 可引發金融危機
較近一些,許多發達國也發現一種具有內在結構性局限的「新」發展模式︰私人或公共消費過度,或兼而有之,並一般連同或由債務增長、資產價格膨脹以及相應的投資下降所致。這模式會一直運行至國內總需求不能再維持增長和就業,要麼逐漸陷入停滯,要麼發生嚴重的金融和經濟危機。(事實上,許多發展中國家對此都曾有深刻體驗,但發達國此前卻未領教過。)
但消費過度模式的反面——過度依賴投資形成總需求——同樣是一種自我局限的增長模式。隨着投資的私人和社會回報一降再降,增長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盡管不斷增加的投資率能夠在短期內維持總需求。中國當前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正正是要擺脫這一增長模式。
愈來愈嚴重的機會和結果不平等(通常這兩者會同時發生),也會對增長模式的可持續性構成威脅。當然在很多國家中,人民都能夠接受一定程度由市場決定的收入差異,這種差異建立在能力和個人喜好不同的基礎上,但這裏也有個限度。如果不平等越了界,最典型的結果就是民眾感到不公,從而引發反抗情緒,最終迫使政治上作出修正不平等問題的選擇,惟有時這種選擇會阻礙生產、不利於增長。
也許現時最大的長遠可持續性隱憂,在於全球經濟的自然資源基礎是否充分︰隨着高增長發展國的40億人口收入水平和消費模式向發達國家看齊,經濟產出將在未來二三十年內增長兩倍以上。現有經濟發展戰略需要重大調整,以適應這種增長。
一些調整會自然發生,因為上漲的能源及其他商品價格將令節能和尋找替代品的動機上升。但在市場運作外的環境損耗——如全球變暖和缺水——卻必須得到嚴正關注,及採取具有遠見的應對措施。
不解分配不公 經濟長期停滯
所有這些自我局限型增長模式具有3個共同點。首先,在某個或多個方面,經濟的有形、無形和自然資源資產基礎正在耗費。我把社會凝聚力也納入資產基礎的概念中,它是一種因嚴重不平等而折舊的資產。
在這方面,度量問題很重要。一些某程度上不可見的東西一般更容易耗盡,因為沒有定期、有效的度量方法。擴大對經濟、社會和環境表現多方面的度量,是增進對可持續性問題理解的必要條件。
其次,未被洞悉的自我局限型增長模式會造成極壞的結果。預期總會超越現實,將增長模式重置以恢復可持續性是很困難的。畢竟,過去造成的投資短缺必須得到彌補,與此同時,還要進行面向未來的投資,因此當下的一代就不得不背負起雙重負擔。無法解決分配和公平問題,將導致長期停滯僵局,造成經濟癱瘓。
最後,這些有缺陷的增長模式往往造成財政困局。與當下流行的智慧相反,在向更具可持續性的增長模式轉型過程中,實行一定程度的凱因斯主義需求管理,與在一個合理時期內重建財政平衡並不矛盾。財政刺激和重整(不管是單獨還是綜合使用)乃調整過程的必須組成部分。
但這還不夠,我們仍忽略了一些關鍵點——要實現總需求結構的變化和恢復經濟資產基礎中已耗盡的部分,還意味需要實施結構性變革和投資。
CopyrightProject Syndicate, 2012.
www.project-syndicate.org

積穀防老莫卸責 只靠政府會出事

<轉載自2012531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港是港非 撰文: 沈帥青>
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終於在政府換屆的死綫前趕交功課,亮出報告書,報告書內不斷重複的,就是人口老化問題如何嚴峻。不過,要解決人口老化,單靠政府遲早出事,與其靠政府,不如鼓勵市民積穀防老。
人口老化加劇 稅款難支撑
社會有不少意見要求政府設立「全民退休保障」,讓每名長者,可享每月3,000元養老金。理念雖美好,可是人口老化加劇,在2039年,約2名在職人士,便要供養165歲或以上的長者,年輕人要繳納多少稅,才可應付愈來愈重的全民退休金擔子?
港人一向羨慕歐洲國家的退休保障佳,可是歐洲國家近年逐一出現國債問題,紛紛減省用於長者的開支,其中希臘更因削退休金,引發國民暴動。市民養老不能只靠政府,政府要改革制度,但市民也有責任,但任何方案也要付出代價,積穀防老豈能無痛?
1. 改革MPF 分紅退稅利誘增加供款
強積金(MPF)為退休僱員提供最基本保障,但供款比率只是5%,以40歲參加、月薪1萬元的打工仔計算,就算預計每年投資回報約4厘,至退休時只得約50萬元強積金,杯水車薪。
要加強MPF效用,可以研究提高供款比率。新加坡早於1955年推行全民公積金制度CPF,供款比率遠高於香港,愈年輕供愈多,如35歲以下僱員供款佔月薪達20%,僱主也要供16%,合共36%
另一招,是利誘僱員自願增加供款,可是按積金局去年第四季數據,自願供款只有約20億元,甚少僱員自願供款。前政務司長唐英年參選特首時便提出,自願供款可交予金管局作投資,賺錢可分花紅,市民有需要時也可中途提取自願供款。
保險業人士也提出建議,政府可為自願供款的市民提供扣稅優惠。
市民對MPF毀譽參半,如不滿管理費太高,蠶食供款。MPF收費雖已下調,但仍要1.5%1.6%。科技大學經濟學系主任雷鼎鳴日前撰文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普雷斯蓋特(Edward Prescott07年訪港時,對本港基金收費也大吃一驚,因為他的退休基金收費只是0.1%左右。
2. 整頓私院 利誘市民買醫保
政府已預留500億元推行自願醫療保險計劃。會計界早有聲音,提出政府可推出醫療保險免稅額,誘中產買保險。
不過,新加坡及澳洲在推醫保同時,皆會同時整理私家醫院制度,規限私院要收費合理。港府如想中產買保險,首先也要整頓一眾私院,防止醫療霸權濫收費用,否則醫療費、保費皆上調,醫保淪為養肥醫生及保險公司的怪獸。
3. 獎勵國民儲蓄
靠人不如靠自己,在外地,不少地方政府皆提供誘因,吸引國民儲蓄,例如新西蘭08年推行國民儲蓄計劃,參加國民可獲政府給予1,000新西蘭元的獎賞,若承諾每月存入4%薪水,獎賞更多,國民至退休時才可提款,但款項中途可用來投資。
7080年代的台灣,更推出國民儲蓄獎券,由政府發行每張面值200元台幣的獎券,每年開獎12次,每次抽出逾萬張中獎獎券,若然不中獎,就可在1年後換回本金。
4. 開徵年齡稅 政府代儲錢
若市民不儲蓄,最後一招只能增加稅率。德國執政黨上月便向國會提交議案,要求年滿25歲的僱員開徵「年齡稅」,考慮把稅率定為1%,稅款作儲備金,應付日後將不斷上升的養老金支出。不過,反對黨隨即抗議,認為會引發年輕人對老年人的怨恨。
提高強積金供款 先苦後甜
政府不能生金蛋,市民要安享晚年,必須有個人付出,如多交稅、提高強積金供款比例,可是大部分港人皆毋須交稅,首20萬名高薪一族繳納的稅款,已經佔整體稅款8成,港人又會否願意出錢防老?如果市民不肯付出,又想搞甚麼全民退休保障計劃,最終不會共富,而是一齊搭沉船!

外國人口老化政策。

罵官員不減薪 議員五十步笑百步

<轉載自2012531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民情追蹤撰文: 沈帥青>

候任特首梁振英考慮上任後新班子一同凍薪,不跟從港府的加薪建議。立法會議員繼續責難,指梁班子應該減薪才對,因為特首薪金比外國元首高。議員所言雖有理,但卻是五十步笑百步!
立法會一個委員會討論政府架構重組,民主黨張文光指,港府早前建議下屆官員加薪8.1%,如果候任特首梁振英接受提議,其月薪將有40萬元,比美國總統高逾3成,更會是英國首相的一倍。
無功不受祿,新班子未見政績,如果候任官員「卻之不恭,受之無愧」的加薪,市民氣難下!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最新的調查更顯示,梁振英的支持率由上次56%跌至今次的46%,大跌10個百分點。梁班子如肯凍薪,甚至減薪,讓市民順氣,也是理所當然。
不過,尊貴的立法會議員斥責官員人工貴過外國官員,也是五十步笑百步,閣下的人工比外國的議員也要高,如和英國比較,本港議員的薪金便多了15%
立會滿意度10% 何不一折支薪
早前在拉布戰時,立法會議員缺席者、遲到早退者皆有之,會議因此流會時,泛民、建制兩派議員更互相卸責,行為有如「小學雞」。此等表現,市民看在眼內,評價自然超低。
根據20116月港大民意調查,市民對立法會整體的滿意度只有10%,不滿意度則有48%。此情此景,尊貴的立法會議員竟然還臉不紅、氣不喘的要求加薪,還要是獅子開大口的加近一倍,雖然最終加薪幅度大縮水至只有約1成,但一眾議員表現參差,拿這筆薪金時是否問心無愧?加薪後,下屆的立法會議員月薪8萬元,另每月平均超過16萬的實報實銷津貼。
議員指罵官員不是,是履行議員職責,但批評別人的同時,可會也考慮凍薪或減薪?最起碼,官員在經濟低迷時,試過連續10年也不加薪。梁振英提出,問責官員會引入評核及薪金獎罰機制,立法會議員也值得參考,設立賞罰機制。既然市民的滿意度只有10%,立法會議員何不也按比例來個一折支薪,以示向選民負責?
不少立法會議員也是基督徒,應該熟知《聖經》中「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各地議員及元首薪金。

以點概面、轉移核心、難洗罪名——陳希同《親述》旨在開脫

<轉載自2012531日 明報 論壇版 作者:劉銳紹>
 
在「六四」期間擔任北京市長的陳希同,最近同意在香港出版他的訪談錄《陳希同親述:眾口鑠金難鑠真——保外就醫的陳希同20112012談話記錄》(下稱《親述》)。對於當時長駐北京採訪、並有機會接觸各方人士(包括高層官員)的我來說,陳希同此書的主要內容無非只是一句話:為自己開脫。他把「六四」的責任推給已死的人——鄧小平(當然鄧確有不可推卸和饒恕的責任),卻把自己打扮成無辜的「傀儡」,為的是博取同情。
 
先旨聲明,我不是因為陳希同在「六四」後的「平亂報告」中對我點名指摘,羅織罪名,令我成為「黑人物」,才「懷恨於心」,要貶低他《親述》的價值。事實上,他要為自己開脫的意圖,在書中處處可見。在此,僅舉其中三點:
為自己開脫的意圖

其一,他認為自己沒有謊報軍情,欺騙或誤導鄧小平。其實,當年415胡耀邦逝世後,學生和群眾聚集在天安門廣場,由那時起,北京市委(即使當時的市委書記是李錫銘,但陳希同乃一分子)已陸續向上打報告,匯報形勢,指「有幕後黑手」;其中,最重要的是425日的報告,還說黑手中有「黑鬍子」(指外國人)。這一點最能刺激鄧小平,促使《人民日報》翌日刊出「四二六社論」(《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

陳希同說,他「半次也沒有去過」鄧小平家,並說「鄧小平耳目眾多」,他不可能謊報,意圖說明他與鄧小平下令鎮壓無關,但圈中人都知道,北京市委的報告自有渠道送到鄧家,「沒有到過鄧家」不等如他沒有提供錯誤以至虛假的信息。其後的消息披露,「四二六社論」的原稿曾送交當時正在北韓訪問的趙紫陽手裏,而趙表示暫不要發,留待他返京後再處理,但李鵬卻把陳希同等人上報的材料及「四二六社論」交鄧小平過目,最後鄧拍板刊登。所以,不能說陳希同沒有到過鄧家,或者有關材料不是用他的名義上報,就此證明他「沒有責任」。

其二,陳希同說,當年630日向全國人大作《關於制止動亂和平息反革命暴亂的情况報告》(即「平亂報告」),他只是按上級指示讀稿,並未參與討論。此說也令人質疑。圈內人都知道,這類重要的報告都會經政治局討論,而陳希同是政治局委員之一,怎會不參與討論?即使那時候鄧小平掌控一切,什麼事情都一錘定音,但陳希同那時也是核心人物之一,斷不會在宣讀報告之前一點參與也沒有。

其三,他說他沒有跟江澤民鬥爭,他的貪腐案是「文革以來涉及政府高層的最大冤案」。真虧他說得出口!北京政壇人所共知,陳希同以為在「六四」鎮壓過程中,自己功勞最大,理應接替趙紫陽成為總書記,誰知鄧小平卻把江澤民從上海調到北京,讓他冷手執個熱煎堆,陳希同則好夢落空。其後,江澤民欲從上海調人到北京,陳希同卻利用當時北京市政府的條例留難,並要「按規定收取費用」,令江澤民感到他在搞軟對抗,最後利用貪腐案把陳拉下馬。這就是中共內部的權力鬥爭,陳希同怎可以把自己包裝成為「冤案的受害者」?

在在說明,陳希同只是抓住一些小節,試圖掩蓋事實的核心內容,完全是以點概面,以偏概全,藉此轉移焦點。這種技巧就像中共高層在「六四」後不斷強調「在天安門廣場清場時沒有死人」,以此證明「在其他時間、其他地點也沒有死人」,兩者同樣荒謬。

四個問題

除了上述三點駁斥之外,我還想到四個問題。

一,即使陳希同想為自己開脫,我們也應接受他有自辯的權利。據《親述》的作者姚監復透露,陳希同曾就他的「冤案」向北京當局申訴,但久無下文,才同意在香港出書。對外界來說,這有利於拼湊「六四」的整個真相,讓事實愈辯愈明,大家可從他們的「鬼打鬼招供」中,察看更詳盡的細節。

二,除陳希同之外,被稱為「左王」的鄧力群也來香港出版他的《十二個春秋》,李鵬的《關鍵時刻》也在香港出版。這真是極大的諷刺,那些長期壓制言論自由的人,在失去權力和言論空間之後,才懂得言論自由的可貴,跑來香港爭取發言的機會。所以,香港必須更努力地捍衛這片尚能享受言論自由的寶地,為民發聲,不要自毀長城。這一點更值得傳媒的老闆階層和經營者深思,因為他們是捍衛新聞和言論自由最薄弱的環節。

三,陳希同只顧開脫,死不認錯,力撐自己「無辜」,反映這類中共官員的愚頑和封建思維。姚監復即使為陳希同撰寫自辯的內容,但也形容陳希同「難脫執政者的思維」,他對「六四」的死難者只表示遺憾,而不反省自己對他們也犯下彌天大罪,教人怎樣相信「官方可以自我完善」呢?

四,中共高層必須認清,「六四」的結不解,只會繼續成為整個民族的重擔,也是他們繼續執政的包袱。倒不如多點想想怎樣消除對人民的壓力,由易入手地逐步解結,否則血淚長流,民族長悲。

2012年5月30日 星期三

勞處查環美航務炒工會理事 工會指歧視 資方指因工作表現

<轉載自 2012530日 明報 港聞版>
 
負責本港機場近半航班加油服務的環美航務,涉不合理解僱一名身兼工會理事的航班加油員。該員工過去代表勞方爭取加薪,今年4月因一次工序出錯,資方沒有警告下把他解僱,另有3名屬工會會員的員工同被解僱。工會質疑資方歧視,遂向勞工處及機管局申訴,指若資方無合理回應,不排隊發動工業行動。
 
勞工處發言人表示,已接獲有關投訴並正跟進調查,如發現僱主涉嫌違反僱傭條例,會就結果決定是否提出檢控;違反歧視工會條例的僱主,最高可被罰款10萬元。機管局表示會了解事件,期望環美航務勞資雙方透過對話解決問題,避免影響旅客及機場運作。

裝喉錯程序 理事指多只警告

本報昨日曾向環美航務查詢,職員稱負責人不在港,故截稿前未能回應。根據環美回信予工會,表示事件已交政府部門處理,又指解僱員工只涉工作表現,與工會理事身分無關。

機場空運員工協會理事王景康,入職環美航班加油員14年,過去一直代表勞方向公司管理層爭取加薪。工會曾於去年8月爭取加薪8%1萬元花紅,但經談判資方只先後增加200元底薪及加薪3.5%

王表示,今年4月他因在入油過程中,沒依次序安裝及拆除油喉,其後公司沒有警告便直接解僱他。他稱,安裝油喉程序不會引致漏油或影響航班運作,一般只在安全獎勵計劃扣分,員工會被扣安全獎金及口頭勸喻,他懷疑因自己是工會理事而遭「秋後算帳」。

另一加油員董先生亦因沒依次序安裝及拆除油喉,拒絕簽下警告信而遭解僱。他稱當日有安全主任在場,但對方並無指出錯誤,似是「莫須有」罪名。

近日4工會員工被裁

環美原有45名加油員,當中35人為工會會員,近日先後有4名工會員工遭解僱。機場空運員工協會總幹事周小松稱,員工遭解僱後,僱主並無發放假期工資補償及代通知金,其中王景康追討4萬元假期工資,正排期到勞審處。周認為,環美涉歧視工會,已向勞工處投訴,如資方沒有合理回應及把員工復職,不排除取消加班工作,甚至罷工,但會先考慮公眾利益。

新跑道環評啟動 環團促交代排碳量

<轉載自 2012530日 明報 港聞版>
 
機場管理局昨正式就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展開法定環境影響評估工作,讓公眾就環評框架提交意見。有環保團體質疑機管局一直迴避針對碳排放超標作評估,令公眾無從得知工程對健康、社會成本的影響,呼籲公眾逼使機管局清楚交代,避免重蹈港珠澳大橋環評官司的覆轍。
 
籲公眾勿重蹈港珠澳橋覆轍
地球之友高級環境事務主任周月翔解釋,是次的工程項目簡介諮詢,是為日後的環評工作訂立框架,惟她批評第三條跑道的工程項目簡介太籠統,只概括提及空氣、海洋生態方面的受影響地區,卻未計算因大量航班升降而大幅增加的碳排放量,公眾根本未能真正掌握新跑道營運後,對鄰近居民健康,以及社會成本的影響。

她指出,當年政府就港珠澳大橋展開工程項目簡介時,公眾未有注視,令港府其後訂立的環評框架太小,最後環評雖然順利過關,但之後被司法覆核挑戰一度敗訴;非因環保理據不足,而是敗於程序之上。她呼籲,公眾在兩星期的諮詢期內多提意見,以起監察作用,避免當局蒙混過關。

機管局提交的工程項目簡介文件指出,填海工程可能令工地範圍水域的懸浮固體水平上升,令水質轉差,底棲生境逐漸消失,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及覓食亦會受影響;而新跑道投入營運後,東涌市區、沙螺灣村和機場酒店等地帶,可能受空氣污染和噪音影響,但具體影響有待環境評估了解,預期需時兩年。新跑道預計2015年中開展主要工程,2022年底全面運作。

星破中國機艙老鼠黨

<轉載自 2012530日 明報 港聞版>  
 
新加坡警方近期搗破一個中國跨境犯罪集團,該集團活躍於新加坡航班上,主要趁乘客在飛行期間睡着或離開座位到洗手間時,從乘客的隨身行李偷取現金及財物,曾有飛香港客機「中招」。當地警方已發出通告,呼籲航空公司提高警覺。
 
新加坡警方表示,近期當地航班偷竊案有明顯上升趨勢,由去年只有1宗,急增至本年至今的18宗。負責調查案件的當地機場警局高層說,相信有關案件涉及一個中國犯罪集團,並且有計劃進行,匪徒主要34人一組,針對新加坡航班的乘客,在登機過程及航行途中,趁乘客睡着或離座到洗手間時,打開頂部行李架和乘客隨身行李,盜走財物。

不過當地警方稱,暫發現匪徒只選取地區航班的部分航空公司下手,相信是與其保安較寬鬆有關。

趁乘客入睡離座偷竊

新加坡警方呼籲航空公司提高警覺。一名中國籍男子,因上月在一班飛往香港的新加坡航班上犯案,偷取一名乘客800美元和3000港元後被捕,日前被當地法院判監4星期。新加坡航空拒絕透露共捲入多少宗航班偷竊案,只強調已要求前線人員對可疑人物加強戒備。

「籃球外交」遇阻 南海死結難解

<轉載自 2012530日 明報 中國版>
 
據消息人士透露,為緩和東南亞地區的緊張局勢,中國公安部原計劃派一個藝術團赴越南演出,但因局勢不明,該計劃被迫擱淺。而菲律賓欲與中國進行的「籃球外交」亦被擱置。
 
據悉,為向東南亞國家展示和平姿態,中方原有意藉「藝術外交」加強與東南亞國家溝通交流,計劃訪越的藝術團刻意淡化公安色彩,而以民間藝術的展示作為核心。但儘管如此,這項活動仍被取消。消息稱,官方對「南海局勢未有緩和迹象」的判斷,是演出擱淺的最重要原因。

藝團訪越叫停 民間外交擱淺

菲律賓籃球協會本月中也曾表示,希望邀請姚明率上海男籃訪菲,並與菲律賓明星隊作友誼賽。菲籃協曾表示,希望透過這種交流緩和中菲的緊張關係。

但與中越「藝術外交」結局類似,中菲「籃球外交」亦無實質進展。關於去不去、何時去、姚明會不會去等問題,「上海隊都未作出最後決定」。

1971
年,中美兩國曾通過乒乓外交拉開了中美建交的序幕。但分析人士指出,民間外交雖有助於化解國家間的外交危機,但必須以較安穩的政治環境及兩國高層的政治共識為前提,而目前仍在持續的中菲爭端顯然不具備這兩個條件。

菲外長德爾羅薩里奧上周還曾表示,美日韓澳等國家正在幫助菲提高防衛能力,包括提供巡邏船和軍機等,再次觸及中方「反對第三方勢力介入南海爭端」的底線。外交部表示此舉會「使事態進一步升級,甚至改變問題的性質」。

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

應跳脫「和平協議」的迷思

<轉載自2012528日 明報 論壇版 作者:歐陽五>
 
大陸有關方面對馬英九的「520」就職演說持慎重態度,這從國台辦對演說中「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說遲遲不作回應即可看出。
 
大陸有理由對馬英九就任台灣地區領導人的第二任期懷抱希望,理由大致有二:一、馬英九之父是鐵杆統一派,應有先天「統一血統」;二、沒有競選連任包袱,在「馬一期」已有兩岸簽署APEC經濟成果後,「馬二期」成敗端視馬的政治作為。

大陸包括一些涉台官員學者將「馬二期」成果鎖定在兩岸簽署「和平協定」上,因為謹言慎行的馬英九畢竟自己在期許「馬二期」時提出兩岸簽署「和平協定」,使得兩岸簽署「和平協定」看上去已是「兩廂情願」之事。
然而應該清楚地看到,不能將統一大業過於「寄希望於台灣高層」,尤其是一個人——馬英九。

對大陸來說,「統一」不是軍事問題——大陸很快就會對台具有壓倒性的軍事實力;亦非國際問題——儘管美國作梗,但只要台灣敢宣布「獨立」,大陸就會毫不猶豫強力制止且有信心實現統一。統一說到底是「民心問題」——畢竟兩岸都是骨肉同胞,如果不是台灣領導層而是多數台灣民眾不願「出嫁」,你的「硬娶」永遠是難以成立的。

所以才有大陸領導人「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真知灼見。以此觀之,衡量一任台灣領導人的好壞,衡量大陸對台工作的成敗,不是看馬英九或陳水扁對大陸說好說壞,而是看在其任內台灣普通民眾對中國的認同感的上升還是下降。有媒體統計,2007年陳水扁執政最後一年,台灣民眾認同自己為「中國人」的為5.4%,「既是中國人又是台灣人」的44.7%,2011年(「馬一期」收尾)分別下降為4.1%與39%。由此觀之,台灣民眾對中國的認同感在陳水扁執政8年每况愈下後,馬英九上台對統一並無作為,甚至情况繼續惡化。

「寄希望於台灣高層」並不可靠

因此,能簽署「和平協定」對兩岸人民固然是好事,但也不必將此事看得太重。况且馬英九對簽署該協議附設「需經過全體台灣人民公投」之類的條件,以致兩岸專家學者多不看好簽署前景。可見「寄希望於台灣高層」並不可靠。

大陸有關方面應進一步確立「爭取台灣民心」是對台工作第一要務的觀念,將改善台灣同胞對「中國人」的認同比例作為衡量對台工作成敗的 「硬指標」,以「新思維」帶動「新作為」。比如:抓住台灣「馬二期」升格「文化部」後的「龍應台期」,呼應龍應台急於與大陸「文化對接」的心理,加強對台文化交流,擴大中華文化的認同;將文化部遣上「對台第一線」,將「攻心為上」作為「馬二期」的重點,儘管具體工作還需通過「白手套」的兩會來進行;將推進大陸的政治體制改革,作為造福大陸人民同時擴大大陸對台灣的吸引力的雙重「利好」加以重視與經營;進一步發展經濟,縮小大陸與台灣的人均GDP差距。

對台既要做「一個人的工作」,更要作「2300萬人」的工作,後者是海峽兩岸最終統一的根本所在。

公屋加租的平衡點

<轉載自2012528日 明報 論壇版 作者:蘇偉文 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  
 
上星期房委會宣布了公屋租金調整建議,根據公屋租金的可加可減機制,公屋租金在9月需要加租一成。對此不少團體表示不滿,認定房委會加租是「加到盡」、罔顧居民的利益,加上房委會庫房外表看似充裕,加租更是不受歡迎之舉。不少聲音要求房委會凍結加租,又或是調低加幅、重訂租金的可加可減機制、在機制裏加上通脹因素,總之就是對加租決定表示不滿。
 
讓我們先看看租金的可加可減機制的運作如何。公屋加租是根據每兩年住戶收入變化來決定,而調整幅度的上限是10%,房委會是依靠統計處幫助處理數據,在抽取樣本時,特別將富戶和綜援戶的樣本剔除,以收到更貼近普羅大眾的數據。這機制在2007年通過,在通過時公屋租金下調了超過10%,直至2010年時才作第一次租金調整,結果是加租4.68%,但同時又有租金寬免,公屋戶實際並沒有受到加租影響。到了兩年後的今年,機制調查出來的結果是公屋居民兩年間收入上升了超過16%,根據機制公屋便要加租至上限的10%,這個便是今次加租的由來。

平情而論,沒有人喜歡加價,尤其是在百物騰貴的今天,即使加價有理有據,還是得不到人們的支持。可是,我們又是否戴着有色眼鏡的逢加必反?我們是否又從大局去看公屋加租的來龍去脈?

首先我們要明白,公屋是一項福利,是利用社會資源去幫助低收入的一群,現時每所公屋營運的虧損是每月114元。當社會資源無窮時,公屋根本毋須加租,甚至完全免租也沒有問題,但當社會資源有限時,過分傾斜一方面便會令其他持份者受損。根據《房屋條例》,房委會是要財政自主,也就是說假如公屋資源向現有住戶傾斜,受損的自然是在輪候冊上的人士,因為房委會的資源少了,自然會影響建屋量。而且,房委會加租是依據機制而行,並不是無中生有,機制顯示要加一成,但並不代表房委會是「加到盡」,因為在既定機制下,對綜援戶(尤其是獨居老人)和困難戶是有補助的,至於往後有否其他寬免措施,更是另一個討價還價的議題,所以馬上條件反射的說房委會「加到盡」,其實是對房委會不公平的。退一步來說,今年預算案已有為公屋戶寬免兩個月租金之舉,假如將這個寬免算進去,公屋租金實際上並沒有多大的調整。

(編按:本文撰於上周初,房委會於上周四宣布額外免租一個月,變相把加幅降至5.42%。)

不應為博取一時掌聲

對房委會來說,其財政狀况並不如一般人所說的豐厚,因為未來建屋量的增加,加上建築成本近期的上升,在最近一個房委會預算案中已預示,未來的儲備會顯著下降,對應付未來建屋量是有相當的挑戰。對一個負責任的機構來說,並不應民粹的為了博取一時的掌聲,而不顧將來持份者的利益。

未來是各項選舉的重要時刻,各方人士本着為民請命之心可以理解,但凡事講求平衡,不問情理而宣之感性發泄,只是為小眾利益看,沒有對改善居民生計有所裨益。

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開發南海兩岸可合作 求實利宣主權兩兼得

<轉載自2012年5月27日 明報 社評>
 
南海進入休漁期,表面上,各方都以休漁為名稍歇,徐圖後計,然而卻是暗湧不絕,間中更是風高浪急。美國插手南海,一些國家覺得有人撐腰,紛紛對南海諸島主權表態,黃岩島今天暫時偃旗息鼓,中國及菲律賓沒有大動作,越南卻不甘寂寞,兩個多星期前,越南反對台灣官員到訪南沙的太平島,聲稱此一行為侵犯越南主權。台灣外交部隨即發表聲明,指出無論就歷史、地理及國際法,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以及東沙群島和周邊水域,都是中華民國固有領土及水域,中華民國擁有一切應有權益,任何國家以任何理由或方式以主張或佔據,一概不予承認。
 
台灣對太平島主權擲地有聲的回應,加上早前中國大陸就黃岩島的取態及行動,客觀上反映了一個事實:南海的主權紛爭,不僅是中國大陸和菲律賓間的事,而是其他周邊國家及地區的區內紛爭。相對於黃岩島,太平島的意義更為明顯,它是南海最大島嶼,面積0.49平方公里,目前由台灣實際控制,歸高雄巿管轄,島上有可以升降大型運輸機的機場,駐守的是海巡署部隊,武器包括迫擊炮,有效控制範圍2.5公里。這比中國大陸對黃岩島的主權擁有更升一級,具有巨大象徵意義的是武裝部隊駐紮,擁有永久建築物。

兩岸俱倡共同開發 以和為貴實利先行

南海爭議頻繁,除了和美國插手導致周邊國家躍躍欲試,戰略背景是南海位於西太平洋生命線,從中東而來的海運,若要北上日本韓國,南海幾乎是必經之路,誰能掌握南海,很大程度掌控日韓的生命線。其次,南海天然資源豐富,除了海產,這片35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石油資源估計達300億噸,天然氣估計蘊量16萬億立方米。全球一年石油開採量約30億噸至40億噸,也就是說,全球石油都由南海供應的話,也要10年才能採清光,其量之大,由此可見。

台灣對南海主權爭議的立場是「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和平互惠,共同開發」,與北京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如出一轍,以和為貴,發展先行,近期台灣有人建議,既然周邊的越南和菲律賓無意共同開發,而且在主權問題上諸多言論,不妨與中國大陸一同開發南海。提出建議的是台灣中央研究院南海研究社群召集人宋燕輝,他指出,台灣可與大陸協商,共同開發南海資源,包括油氣及漁業。持相同看法的包括國家政策研究基金內政組副召集人李英明,提出兩岸成立南海事務協調小組,納入兩會或更高層次的討論。

這並非沒有先例可援,台灣的中油與大陸的中海油,在台灣海峽潮汕盆地的合作,從2003年已經開始。2009年,中油探採事業部代執行長徐永耀說,如果有實質利益,會建議政府與對岸合作。中油的海上鑽探經驗不淺,80年代已在釣魚島海域打下第一口油井。中國大陸方面,中石油本月初在南海首次獨立進行深水油氣勘探開發,鑽井將深達1500米,南海油氣七成在300米深以下的海域,目前中國大陸大多數的海洋油氣勘探,都在不到300米的淺海,中石油這次勘採意義重大。

類似中油和中海油的兩岸合作不是第一次,近五年來,海峽氣氛和緩,政治上雖仍未臻連成一氣,但民間以及商貿往來日趨頻繁顛撲不破,中油的立場是,只要不涉主權,生意上什麼都可以談;北京對台灣的低調政治姿態,其實可用在共同開發南海油氣之上。中國大陸經濟實力起飛,人力和科技條件不遑多讓,兩岸合作,主權在台灣在大陸都不是問題,事實上,1949年後,兩岸南海立場趨近,保護領土態度則一,南海諸島既是兩岸不能分割的國土,合作開採油氣順理成章。

中油中海油已合作 不涉主權容易融合

南海因黃岩島紛爭表面暫時休兵,但波濤仍在,菲律賓有意購入美國艦艇,越南對台灣官員訪問太平島竟表異議,足見南沙問題已然成為一個具戰略性的長遠爭戰課題。如今南沙暫時水波不揚靜了下來,不代表明年會一如今年,隔三差五發生類似黃岩島事件,折騰損耗不在話下。長遠而言,必須找出治本之道,兩岸合作開發,既有實利上的考慮,亦有向外界展示絕不退讓的含意。今天講「國共合作」也許舊式了一些,然而,合作開採油氣,既能保主權,又能產出油氣,雙方共贏,最是適合。

2012年5月26日 星期六

實習期已過 馬英九曖昧自毀

<轉載自2012526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 葉振東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系客座教授/兩岸評論員>
在台灣,成功連任的馬英九總統在一片風雨聲中,宣誓就任。是次就任儀式,馬政府僅花費了新台幣600萬左右,折合約為港幣157萬元;遠較上次花費3,900萬新台幣,大幅縮減近8成半。
一中各表 表無可表搞新意
馬英九這麼「省」地就任,並沒有得到傳媒及民眾的關注。反而,他的就職演說,便成了近日被各家、各派、各自表述的好材料。不少傳媒均以馬英九的「一國兩區」說作為頭條報道,並形容為「首次」。
首先,據資料馬英九的「一國兩區」說,並不是甚麼新鮮事。在台灣的憲法,及早已被束之高閣的「國統綱領」均有提及;只不過是大部分的台灣民眾,早已忘記了這一個概念。
及後,大前研一的《中華聯邦》一書登陸台灣,一國多區的可行性,引起了一陣子討論,重新探討台灣與大陸之間的定位,及生存空間。所以,不少台灣的評論均指出「一國兩區」論並無新意,馬英九亦只是在語意上表達,而沒有直接導出這四個字。但筆者認為「一國兩區」的重點,不在於兩區,而是前提;那就是馬英九的本位所在——中華民國。
筆者相信,馬英九不擔心民眾忘記了這個概念,卻非常憂慮民眾遺忘了中華民國的存在。失去了中華民國的根據,馬英九總統的合法性與權力不但會受到質疑,與大陸的談判也沒有基礎了。
要知道中共視國民黨為唯一對話窗口,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並非沒有討論的契機;但「大陸」是不會與「台灣」談兩岸和平進程的。
綠營反馬指控 或言過其實
加上,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已經到了一個「表無可表」的程度。馬英九的表述,關鍵在於向對岸提出討論的新點子、突破點。若然大陸認同一國兩區存在探討的空間,餘下的,便是兩岸如何把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縮減成一個「中國」名詞。雖然,這條路還長而如履薄冰,但要不是二千年台灣首次進行政黨輪替,國共兩黨也不會醒覺,兩岸的正面談判是不可能萬年無期的。
至於,綠營人士對馬英九的口誅筆伐,批評馬英九能夠成功連任是靠「五大老」,即「老共(產黨)、老美(國)、老婆(周美青)、老闆(大企業家)、老國民黨」;同時,指出馬政府國債高築,實質經濟增長急降至百分之0.4;工資水平時光倒流12年,「633執政承諾」跳票,令民怨沸騰。
只求偏安一隅 馬最大癥結
著名台灣評論員南方朔指出,台灣民眾存在強烈的「被騙感」;所以,「馬上倒」的情緒不斷地升溫。但「大話怕計數」,綠營發起的519十萬人反馬大遊行,最後只有不足4萬人參加,便知道綠營的指控有可能言過其實。
那為何,各項民調頗為一致地顯示,馬英九的支持度跌至2成左右的新低呢?因為,台灣民眾對馬英九的「曖昧執政」感到厭倦,台灣民眾對馬英九反覆問了一個問題:「你想甚樣?」達5年之久。
從開放美國牛肉進口台灣、油價、電費加價等政策。台灣民眾對馬政府那種「唔進又進、唔加又加」,朝令夕改的執政手法感到無所適從。投射到馬英九的就職演說中,馬英九雖有「一國兩區」之意,卻無實言;隨後就兩岸關係所表達的「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之說。就更讓聽者如墮五里霧中,心中不禁問「你想甚樣」?
台灣民眾經歷了「遏抑的、裂變的、再生的」60多年,心中最缺乏的就是生活安全感。所以,「超人政治」模式令陳水扁、馬英九先後奪得總統大寶。馬英九在首任總統期間,還可以托詞「實習期」,而曖昧地執政。民眾也因為這個緣故而再給了馬英九一次機會。
無奈,馬英九仍然是繼續曖昧下去,難以看出施政方向,但求偏安一隅,便算對歷史有交代。這一種態度,才是馬英九民望大不如前的癥結所在,及馬政府施政最大的絆腳石。

多財未必興邦 追究援建醜聞

<轉載自2012526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另眼看新聞撰文:區家麟 資深新聞工作者>
還記得嗎,4年前,四川大地震,那抱屍痛哭的妻子、搥胸狂號的媽媽、那些呼喊着遇難者名字的親人、廢墟空隙裏一雙渴望救援的眼睛、瓦礫裏蜷縮着沉睡的小學生。每一幕,都是莫名的悲愴。
還記得嗎,當時有體育用品公司倒賣帳篷被揭發,有企業捐獻破舊衣物卻要求巨額發票以避稅,發國難財早已有迹可尋,一切都逃不過民眾銳利的眼睛;網絡社群一呼百應,全民監察,希望13億人的眼淚不會白流,多難興邦,否極泰來,在廢墟裏,奮發重建一個公開透明、公平廉潔、真正以人為本的理想國度。
拆校建豪宅 對捐款零尊重
近日內地傳媒揭發,特區政府及香港教聯援建的綿陽紫荊民族中學,使用不足一年後被發展商拆毀,原址重建豪宅大商場,學生未遷新校舍前,只能暫時租賃地方上學。綿陽官員解釋說,財團投資達60億,能「拉動就業與經濟增長」,當年要求捐款重建校園,只屬「應急需要」云云。此說再次暴露內地官場規劃之粗疏與發展觀之扭曲。
1.若屬應急需要,為何從無向捐款者事先交代,讓捐款者衡量是否用得其所?
2.未完善規劃,卻先投入資金;建成使用不足一年,迅即拆卸,這樣的「效率」,得益的,只有地產建設行業與官員考勤的成績表。
3.官員與財團協商的商場豪宅計劃,不公開不透明,幾十億的發展,黑箱作業。
4.更大問題是,官員對待捐款者,如過橋抽板,缺乏基本的尊重。血濃於水、慷慨解囊,不是必然;人們的善心要滋養,不能打沉。
官員不交代 枉災民狂號苦心
特區政府與教聯所捐的400多萬元,相對財團的60億元投資,自是九牛一毛。縱使綿陽市官員表示,將會用數千萬,在市郊重建大十倍的校舍,官員虧欠的,除了是對捐款者一個合理的說法,還有一個保證日後令人民樂意捐錢的制度。
特區政府於災後,成立了重建工作信託基金,立法會先後批准撥款90億元援建。錢來自納稅人及市民捐款,那些錢不只是港人的血汗錢,更是小朋友的利市錢,代表着香港人的愛心與關懷。
從綿陽市可拿出幾千萬重建校舍,可見「多錢興邦」,內地資金四竄,財力已遊刃有餘;缺席的,是程序公義與合理透明的制度;多難而不重視制度建設,如何興邦。香港的財力,在內地官員眼中,或者已經不值一哂;但制度的優勢,才是興邦的重要參考。
強震的悲愴慢慢遠去,當淚痕漸乾,貪嗔癡惡念重來,重建大計變作官員的大茶飯。特區政府要代表納稅人追究到底,必要時收回200萬捐款,亦須追問拆校決策過程,要求公開資料。我們捐了款,就更有發言權,並要展示一個現代文明政府裏,問責的風尚與對納稅人負責的基本素養,才不枉當日天地狂號的苦心、大家悽愴悲慟的淚痕。

2012年5月25日 星期五

的士徵燃油費 外地能港不能?

<轉載自2012525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港是港非 撰文: 沈帥青>
石油氣價格高漲,有的士團體提出加價申請,隨即有前綫司機團體反對,要求改為徵收可加可減的燃料附加費,惟政府一直反對。全球不少地方如內地、美國,皆有收取的士燃料附加費,如在港推行,利大還是弊多?
有的士商會早前向運輸署提出起錶加價22.5元的申請,但不少前綫司機團體反對,指與其加價,不如徵收與當月石油氣價掛鈎的附加費。
商會促加價 司機團體反對
現時專用石油氣站價格每公升5.29元(見圖表),依據本港司機團體的提議,若每公升價格為56元,每程收1元附加費,若是67元,每程收2元附加費,若是5元以下,即取消附加費。
誠然,外地也愈來愈多地方實施的士燃料附加費(見表)。中國的城市,大多以1元附加費為起點,然後設調整機制,若油價上升,附加費隨之上升,例如深圳從06年實施1元附加費,至今升至4元,全國最高,反觀昆明最近的燃料附加費,便從3元減至2.5元。北京只有3公里以上車程,才收附加費。
在英國,事情更峰迴路轉,在倫敦附近的城鎮Guildford,的士團體要求加價2.7%,政府不從,團體要脅在傳奧運聖火期間遊行,迫使政府讓步,讓該鎮的士調高附加費,由每程50便士加至1鎊。
在外地可以,香港又可以嗎?部分的士團體以至政黨支持,原因是︰
˙可加可減較公允
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的士司機分會主任杜燊棠指,附加費可加可減,每月調整,對乘客來說更加公道,例如現時石油氣價格介乎56元,按業界建議便是每程收1元附加費,相較加價2元的建議,便宜1元,對乘客更有利。
˙較直接加價可取
附加費可以撤銷,但如果的士因油價成本上漲而申請起錶加價,只有加無減。
˙航空公司已實施
航空公司須每月向民航處提出申請,民航處會考慮航油價格、乘客利益等因素,進行審批。
指易混淆惹爭執 當局反對
不過的士附加費的建議,一直得不到港府支持。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邱誠武昨便公開表示,執行時容易引起混淆,令司機及乘客易有爭執。政府反對原因包括︰
˙造就機會濫收車資
的士車費按咪錶收費,乘客清晰易明,若然另設附加費,乘客未必注意到附加費資訊,有可能出現亂收或遊客被騙的情況。本港司機以個體戶為主,反而外國主要由公司經營或統一的商會規管,故外地較易管理。
˙變相自動加價
政府現時已設有的士加價機制,若另設附加費,變相有兩套加價機制,其中後者毋須審批,變相自動加價。現時的機制,運輸署已能一併審核的士經營成本及收入,如因石油氣價格高而影響營運,已可申請加價,毋須架床疊屋設附加費。
˙漣漪效應後患無窮
的士設立燃料附加費,那麼巴士、小巴等交通工具又如何?屆時巴士、小巴,每月按油價調整附加費,車資變成海鮮價,易成混亂,影響市民亦廣。
˙可加難減
各類公營機構的可加可減機制,已見到是有加無減,預料原油價格短期內難大跌,附加費能否調低成疑。本港在1990年,因海灣戰爭令油價飈升,曾短暫設的士附加費,至取消之時,卻出現的士罷駛抗議情況,也是當局無法不提防的地方。
本月專用石油站每公升5.29元,較去年同期升一成,的士業界特別是租車司機,確實有經營壓力,提出多收12元附加費,乘客可以理解。不過,的士加價及收附加費,哪一方案對市民或社會有利,需要謹慎思量。



各地的士收取燃油費安排。

近來本地及國際氣價走勢。

捐款養肥地方 川官愧對港人感情

<轉載自2012525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港是港非 撰文: 沈帥青>
行善最樂,但若善心被消費、被濫用,你還願意再捐款嗎?08年四川地震,港人賑災有錢出錢,可是災區綿陽市把港人捐款興建的校舍拆掉,土地改為發展豪宅,藉此牟利,難免令港人感到憤怒!
重建川校被拆 連港府也出事
汶川地震後,市民踴躍捐輸,金額估計達130億元,港府08年起投放巨款90億元,設立基金支援四川重建。
其中一個項目是港府與教聯會合作,斥資400萬元人民幣重建「綿陽紫荊民族中學」。當學童喜孜孜有簇新校舍使用時,惟落成不足1年即被拆卸,原來校舍地皮有價,改作樓盤及商場項目圖利,事件在內地引發巨大回響(相關新聞——川拆學校 內地輿論挺港「追數」 援建中學變60億商城 綿陽政府捱轟」詳見A16)。
類似事件在內地只是冰山一角,四川地震後,內地多次爆出貪腐事件,官員下馬,甚至有抗災英雄中飽私囊;內地救災機構,其管理及誠信也受質疑(見表)。
今次事件叫人驚訝的是,竟然連港府參與項目也出事!參與項目的發展局只能說,考慮追回捐助的200萬元。
救世軍救援項目高級官員王國清,參與內地援助項目逾30年,他指港人熱衷於捐助受災同胞,部分人甚至為了節省支付給救災團體的5%行政費,寧願自行與四川災區單位接洽,捐款進行重建,但往往出現不少事件變質的故事:
˙一校多名制 善長變傻仔
港人善長A先生捐款30萬元到四川建校,要求學校命名為A學校,誰知負責建校的機構暗地裏同時與港人善長BC等接洽,接收捐款遠高於所須的30萬元,然而ABC皆不知對方的存在,各自去剪綵。數個月後,A致電要求到學校參觀,學校就掛上A學校招牌,B參觀則換上B學校招牌。
˙醫療設備 轉眼變賣圖利
港人善長捐款予內地醫院,進行擴建、添置醫療設備、買救護車等,誰知醫院設備轉頭已被人變賣圖利,又或者根本無人用過該些設備。
王國清稱,港人不在內地長住,數個月才到災區看一次,容易出事,故不建議善長自行捐款到當地單位。他指,即使是本港救援機構,也對內地項目極為謹慎,如在四川等地設立辦事處,派員長期監察,洞悉當地蠱惑招數,避免項目出現問題。
誠然,每年近半開支皆用於內地項目的樂施會,同樣設監督機制,由項目發展、執行至評估等,皆要有員工參與,又在當地設辦事處,負責管理財務問責程序。
惟這次連港府參與的項目也出事,王國清感到驚訝及奇怪,建議政府日後與救災團體合作援助項目,讓駐守當地救災團體員工監察。
時事評論員潘小濤稱,08年四川地震後,全國捐款逾千億元,數以百億元交到地方政府,但當時重建項目急就章,有多少錢落到災民手,根本無從得知,但災後見到的是,有縣官修建奢華的市長級辦公室、有醫院恍如5星級酒店,明顯是公款私用。
潘小濤稱,這些腐敗醜聞只會令善長卻步,認為港人捐款不能只着眼血濃於水,而要用清晰頭腦選擇可靠的救災機構,否則捐款反助長貪腐,害了災民。他自己寧願拿現金去災區派給災民,也不會捐錢給內地救災機構。
慎選救災機構 免好心做壞事
他又指,綿陽拆校事件,就算不涉及貪污,但也是浪費,對於地方官員來說,一拆一建反而有助催谷經濟增長,加上又有土地收益,何樂而不為?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但港人善款到內地,落不到災民手裏,卻養肥當地官員或其他單位的例子絕不少見。市民要做善事,惟有慎選救災機構,要求機構滙報情況,才可避免好心做壞事。


本港捐助內地災害情況。


四川抗災官員貪腐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