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30日 星期一

法律歸法律 政治歸政治 民生歸民生

<轉載自2018430 明報 社評>

在一國兩制交叉碰撞的多事之秋,任何敏感的話題都會觸動市民的神經,最近有關喊「結束一黨專政」口號者能否參選立法會議員一事,又成為困擾香港、驚動北京的例子。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強調,香港一切都會依法辦事,是最好的依據。然而,高喊「結束一黨專政」口號還是一個政治問題,呼籲甚至煽動結束一黨專政的參政者,競選立法會議員,究竟是準備以議員身分監督政府施政,為市民謀福祉,還是希望在議事廳高喊口號,表達政治立場,這才是值得討論的政治問題。

喊「結束一黨專政」口號,是否適宜參選立法會的問題,源自於上月結束的全國人大會議通過修改憲法,將「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寫進憲法第一條的條文。這就意味着中國共產黨領導這個條款是要在每一領域執行的,香港特區立法會也不能例外。而「結束一黨專政」有改變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意味,所以有意見認為高喊這個口號的人不適宜參選立法會。

然而,法律是字斟句酌地講究實質證據的,按照某種意思得出某一種解讀未必代表肯定是唯一的結論。而且,參選人的資格是根據香港的選舉法例,由選舉主任裁決。况且,在什麼場合喊這個口號,是表達一種政治理念,還是煽動聽眾將口號的內容付諸行動,又或是在商議某種具體政治行動的時候以此口號作為動員,都需要認真研究,以法律來衡量。

根本問題一天無共識 爭論無日無之

中聯辦主任王志民日前在回應記者提問時表示,中國目前實行的制度並非一黨專政,而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所以喊「結束一黨專政」是否可以參選立法會是一個偽命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立即援引這個說法,意圖平息這場「無謂」的爭端。可是,立法會議員對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態度,始終是一個繞不開的重大政治議題,今天以中國不存在一黨專政避開爭議,明天有人喊「結束一黨獨大」是否又要來一次爭論與解釋呢?

參選議會的資格是法律問題,留待法律專家以嚴謹的法律條文去加以規範,如果法律存在漏洞,就要另立新法去填補漏洞。但立法還是要立法會通過,屆時還會無可避免的涉及對符合憲法規定的爭議,歸根究柢,還是回到對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問題,以及對一國兩制的理解問題,這個根本的問題一天得不到社會共識,香港陷於無日無之的爭論就不會止息,甚至因為爭論而導致社會撕裂的情况還是會沒完沒了。

香港回歸祖國已經20年,人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是管好香港內部事務的高度自由,是管好一國兩制當中的一制的政治安排。立法會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會,其職權是根據《基本法》賦予的權力,制定和修改香港的法律,批准香港特區政府的財政預算,監督香港特區政府的施政。從這個法律與法治的框架去討論立法會議員的資格問題,才是最大的政治問題。

香港市民以及從市民當中選出的立法會議員,當然有自由議論任何有關香港的事務和內地的政治體制,包括是否一黨專政的問題,也可以議論,就像眾多無約束力議員動議辯論的題目一樣,他們能夠享有很大程度的自由,這是最基本的言論自由,應該受到保障。

與此同時,立法會的職權範圍是就本地立法和監督特區政府,立法會議員或者有意參選的人,無論在議會內還是議會外討論一黨專政的問題,就是利用基本人權的自由做職權範圍以外的事情。不是能不能做,而是應不應該做的問題。

這個問題本來也不是新鮮話題,之所以舊事重提,一是因為全國人大修改憲法加入共產黨執政的條文之後,自然會成為新問題,二是過去喊「結束一黨專政」,有人引用鄧小平說過「共產黨是罵不倒的」作為辯護,而今由於有港獨思潮與行動充斥,喊同樣的口號就有了新的涵義,也會引起新的爭論。

而今高喊「結束一黨專政」口號,所隱含的意思比這個口號內容本身要多得多,更加容易引起爭議,究竟喊這個口號是要表達政治理念,還是煽動某種政治行動,抑或是從側面表達不願意接受共產黨領導?既然可以有不同的解讀,高喊這個口號的人參選議會,就會引起不同政見的人士或者團體的爭議,即使選舉主任裁決高喊這個口號的人有參選資格,甚至當選了議員,也會引起不同政見人士和團體提出的司法訴訟,從選舉呈請到司法覆核甚至到人大釋法。這樣造成社會撕裂的行為,過去有之,而今又增加一個高喊這個口號的問題。

大局為重避撕裂 理智參政者自我約束

歸根究柢,是我們要不要製造更多的社會撕裂元素。限制個人行為的機制,有法律和自我約束兩個方面,如果理智的參政者以大局為重,自我約束過激行為,就不用動輒啟動法律機制去解決問題。同時,這也是個人自由問題,但社會大眾不希望見到製造社會撕裂的元素上升。

2018年4月29日 星期日

華促兩航勿將港澳台列國家

<轉載自201842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早前有不少外資企業將台、港、澳列為國家,因而在中國引發反分裂風暴。據美國傳媒報道,中國民航局已致函美國聯合航空公司(United Airlines)及美國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要求遵守中方對於「分裂」的限制,意味有關官網如將台灣、香港及澳門列為國家的內容,都必須一律刪除。

報道引述消息人士指出,中國民航局以措辭強硬的信函要求兩間航空公司,對全球發布的內容都要遵守中國法律,要求其在限期內執行。另信中亦揚言,如果航空公司不服從,就會將此事轉交網絡安全機構懲處。

美國航空發言人證實已接獲該封信函,並正在審視當中。至於美國聯合航空則未有作任何回應。據報道,中國當局此舉是為了讓外國公司及其在中國境外的營運,能符合其官方立場,並以經濟手段實現外交政策目標。

台灣的外交部發言人李憲章周六(28)回應指,外交部對此事高度關切,已指示駐美館處向該兩間航空公司求證,重申政府一貫嚴正立場,促請業者妥善處理,切勿在脅迫下矮化台灣。

此外,李憲章昨表示,約旦政府去年中起受中國大陸外交部施壓,要求將原名「中華民國駐約旦商務辦事處」更名為「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此前改名的台灣駐外代表處已有尼日利亞、巴林、厄瓜多爾與阿聯酋迪拜。

2018年4月28日 星期六

文金握手 韓朝和解反超兩岸 朝鮮半島正式結束戰爭狀態

<轉載自2018428 明報 加東版 要聞版>

427日兩韓達成歷史性的成就,與過去兩次首腦會談不同,這次簽署《板門店宣言》,明確寫下半島無核化保證。而這一天也是兩岸兩會辜汪會談25周年,兩岸領導人也曾在2015年正式會面,兩岸關係卻在2016年政黨輪替後急轉直下,可以說,兩岸「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未來契機就在小英一念之間。

朝鮮領袖金正恩昨日跨過兩韓分界線,與韓國總統文在寅在1953年簽訂韓戰休戰協議的板門店,舉行歷史性峰會並發表共同宣言。宣言中朝鮮承諾「全面無核化」,雙方又矢言爭取在今年內推動將韓戰休戰協定改為和約,正式結束戰爭狀態,使朝鮮半島這片堪稱「世界最後的冷戰地帶」解凍。

25年前在新加坡舉行的辜汪會談,同樣吸引全球目光,當年也達成不少兩岸事務性的協議,開啟了兩岸和談的大門。

馬英九執政的20082016年,兩岸關係進展快速,不僅實現大三通,也簽署《兩岸經濟合作協議》;201511月,兩岸領導人更在新加坡舉行了歷史性的馬習會,當時受到全球矚目的程度,不下於昨日的文金會。

兩岸 曾是兩韓教科書

兩岸關係曾經快馬加鞭,在馬執政期間,南韓甚至曾派人到台灣,吸取兩岸交流和談的寶貴經驗。兩岸大交流的經驗,一度成為兩韓研究推動和解的教科書,當時兩岸關係進展,把兩韓遠拋後頭。

諷刺的是,2016年民進黨重返執政後,兩岸當局之間不再有共同政治基礎,兩岸不僅是冷對抗,甚至持續升溫到尖銳的對峙局面,尤其最近賴揆頻放火台獨言論,中共連續幾波軍事行動反制,台海危機的陰影又籠罩上空。

契機 積極推動統一

蔡總統昨天說,只要不設政治前提,樂於與習見面,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則說,兩韓和平對話可作為兩岸借鏡。

但眾所周知,兩韓領導人都積極推動統一,並無國家認同問題,試問,民進黨也願意與北京在「推動統一」條件下會面嗎?

中共對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立場無可動搖,擁抱《台獨黨綱》的民進黨還能裝作沒看到?

其實辜汪會談25周年正是給小英最好的歷史借鏡,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也早就實現過領導人會面,雙方可對等坐下來談。如今文金會再給小英的啟示是,曾擁核如癡的金正恩都能髮夾彎,聰明如小英又如何無法跨出這一步?


















韓國總統文在寅(右)2018430日在北緯38度南北分界線迎接朝鮮領袖金正恩(左),兩人站在分界線兩邊握手,迎來兩韓峰會歷史性一刻。



















1993427日,新加坡「辜汪會談」前,時任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右)與時任海協會會長汪道涵握手。

朝韓宣言擺棋局 東北亞迎新形勢

<轉載自2018428 明報 社評>

朝鮮領袖金正恩跨過軍事分界線,與韓國總統文在寅會面,成為有史以來首名踏足韓國的朝鮮最高領導人,歷史意義重大。兩國簽署《板門店宣言》(下稱《宣言》),同意以朝鮮半島無核化為共同目標,為稍後美朝峰會鋪平道路,然而美朝對於無核化的定義和落實方法分歧仍大,不易克服。《宣言》核心內容包括朝韓全面停止敵對行為、爭取今年內宣布結束戰爭狀態,並為構建半島永久和平機制,努力促成韓朝美三方會談或韓朝美中四方會談,箇中玄機值得細察,東北亞局勢有可能出現重大變化。

為「特金會」鋪路 金正恩南下顯自信

今次是朝韓第三次峰會。有別與之前兩次峰會的背景形勢,現在朝鮮擁有核武和洲際導彈,外交本錢不可同日而語。回首2000年和2007年朝韓峰會,平壤都是東道主,由金正日會晤韓國總統金大中和盧武鉉,今次則是金正恩南下「御駕親征」,一顯核武國家元首自信。昔日金大中與盧武鉉推動「陽光政策」訪朝,被平壤描繪為「求見」,惹來韓國輿論不悅;今回金正恩到訪板門店韓方控制區,仍然絲毫不落下風,他跨過軍事分界線踏入韓國區內之後,回身邀請文在寅一同跨步踏足朝鮮控制區,頗有「扯平」之意,是一記妙着。

韓國依賴美軍保護,不管首爾當局如何努力改善朝韓關係,沒有華府背書,注定徒勞無功,當年盧武鉉訪朝,小布殊政府抱持否定態度。相比之下,這次朝韓峰會是美朝峰會的「前菜」,同時得到中美「祝福」,美國總統特朗普也希望「文金會」取得進展,為文在寅改善兩韓關係提供有利外交環境。由於朝鮮遭聯合國嚴厲制裁,韓方難以跟朝鮮締訂經貿協議,加上今次峰會是為「特金會」鋪路,討論焦點自然不像對上兩次般以經濟合作為主,而是聚焦半島無核化和紓緩軍事對峙。

文在寅希望斡旋美朝談判,能否將「無核化」納入朝韓協議之中,是峰會成敗指標。觀乎《宣言》內容,文在寅算是如願以償,惟這不代表美朝峰會一帆風順。美朝兩國連對無核化的定義也存在分歧,特朗普口中的無核化,是「平壤政府棄核」;朝鮮的無核化,是「朝鮮半島無核」,美國也不得將核震懾力加諸半島。對於如何實現無核化,中朝韓三國立場一致,主張「逐步禮尚往來」,意即由朝鮮分階段推進「無核化」措施,換取美國提供經濟好處,可是特朗普堅持朝鮮先棄核才有商量。

近月美朝「過招」,大抵仍停在試探虛實階段。朝鮮表面作了一些「讓步」,諸如停止核試及導彈試射,惟金正恩已有核武和洲際導彈在手,根本毋須再試驗。平壤長期奉行「先軍政策」,隨着核威懾力量確立,金正恩開始加緊拼經濟。近日他提出要為經濟發展「創造有利國際環境」,實際便是要爭取放寬制裁。平壤新近財政報告顯示,國際制裁未對朝鮮經濟構成災難打擊,惟增長確受拖累,不過對朝鮮來說,沒有核武就沒有談判籌碼,必然被華府魚肉,朝鮮不可能答應美方「先棄核」的要求。如果華府堅拒分階段「一人讓一步」,美朝峰會可能不歡而散,屆時不僅朝韓峰會成果付諸東流,半島也可能陷入軍事危機。

宣言採中國「雙軌思路」中美朝韓主導日俄失色

《宣言》另一值得注意之處,是構建「永久和平機制」。1953年韓戰停火,僅屬「休戰」,理論上朝鮮半島仍處於戰爭狀態。由於當年的停火協議,是由中朝和聯合國司令部(實際是美國)三方簽訂,朝鮮眼中真正對手是美國不是韓國,所以朝韓若要結束戰爭狀態,必須有中美參與。

1990年代初蘇聯瓦解,朝鮮失去靠山,中韓建交,美國卻拒絕與朝鮮關係正常化,促使平壤發展核武自保。解鈴還須繫鈴人,早在本世紀初六方會談時代,中國已主張構建「半島永久和平機制」,以和平協議取代停戰協議(即「停和機制轉換」),實現美朝關係正常化。近年朝鮮半島危機惡化,中方提出「雙軌並進」,呼籲無核化談判與建立永久和平機制談判同時進行,盼能打破美朝互設前提的僵局,實是秉承既有思路。雖然中方沒參與朝韓峰會,惟《宣言》體現的其實便是「雙軌」主張,現在關鍵是美方會否接受,同意跟朝鮮關係正常化。

「停和機制轉換」一定需要中美朝韓四國參與談判,不過美朝關係正常化始終是兩國之事。也許文在寅欲當魯仲連,惟朝鮮不會視韓國為中立方,若韓國參與,平壤相信也希望中國「落水」平衡形勢,究竟是「韓朝美」三方會談還是「韓朝美中」四方會談,相信要看美方態度。無論如何,《板門店宣言》框架已說明,中美朝韓才是未來朝鮮半島乃至東北亞局勢的主導者,俄日會扮演較為次要角色。近廿年俄國在東北亞從來不是要角,莫斯科相信亦明白很難插手「半島和平機制」,可是安倍政府難免會擔心,一旦朝韓中美四方會談成真,日本可能進一步被邊緣化。

2018年4月27日 星期五

土地供應辯論啟動 沉默大多數須發聲

<轉載自2018427 明報 社評>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展開為期5個月的「土地大辯論」,就增加土地供應,提出18個選項,讓社會討論尋求共識。本港土地短缺,已屆危急存亡之秋,政府官員失職短視,固然難辭其咎,部分持份者只顧小我、堅持一己之見,亦把香港社會逼進死胡同。「大辯論」成敗關乎未來香港榮枯,政府需要拿出政治決心,頂住既得利益壓力,利用可信的民意蒐集機制,協助沉默大多數發聲;不同持份者應放下一己之私理性討論,而非一味搞政治小動作;升斗市民則應積極參與,勿讓「大辯論」遭小撮人騎劫。

土地供應蹉跎多年 人禍交織香港沉淪

現今社會仍然有一些不切實際的聲音,揚言房屋問題與土地供應「無關」。有環保人士聲言,控制外來人口增長和打擊炒賣,就是「釜底抽薪」之道;也有環保人士拋出邏輯迥異的「論證」,認為過去10年居港人口增長7%,同期房屋單位供應數目增長超過一成,所以「不存在供求失衡」,只要收回粉嶺高球場170公頃土地,已幾乎足夠解決問題,云云。

「土地大辯論」必須實事求是,不應意識形態先行,然後片面堆砌一些數字和理據自圓其說。根據土地小組分析,本港缺乏的不獨是住宅用地,經濟用地和社會設施用地同樣嚴重不足,政府原先估計本港未來28年欠缺1200公頃用地,已是保守預測,實際數字恐怕遠不止於此,若不及時行動,8年後本港便會短缺815公頃土地。眼前所有中短期選項,諸如全數收回粉嶺高球場、動用私人新界農地儲備和發展棕地等,就算全部派上用場,都不夠填補這個缺口。土地短缺惡化,公屋輪候時間勢必進一步延長,增建醫院和安老院也難有着落,私樓樓價則可能愈飈愈高,笑逐顏開的是發展商,受罪的是普羅大眾。

本港陷入如斯窘境,實是種種人禍交織而成。過去十多年,政府官員無心「造地」,導致土地供應幾近原地踏步,連帶影響房屋供應,過去10年平均每年住宅落成量僅約2.5萬伙,較之前10年約6萬伙下跌逾五成。一些持份者只顧私利,不理社會大局,凡是不利於己的造地方案都大力反對。也有一些人胸懷公義環保之心,然而陳義過高,流於空想主義,令到增加土地供應這一務實議題,變成意識形態鬥爭。部分政黨看風駛𢃇,要麼走民粹路線西瓜靠大邊,要麼以自己代表的某一階層利益為依歸,一邊高談增加房屋供應,一邊又阻撓起樓建屋。不同持份者各有盤算,官員怕事畏難,深知任何方案必然會動了某些人的乳酪,阻力重重,為免成為箭靶,索性「無為而治」,任由香港沉淪。

沉默大多數站起來 勿讓大辯論被騎劫

「土地大辯論」是打破當前困局的良機,市民應主動參與,「沉默大多數」更要積極發聲。部分持份者出於一己之私,必然會展開政治動員或公關攻勢,企圖騎劫「大辯論」,當局應確保沉默大多數的聲音不被淹沒。政府必須大張旗鼓,發動市民參與討論,不能擺擺街站、搞幾場公眾諮詢會便低調了事。當局應投入更多人力物力,以科學可信的機制蒐集「優質民意」。部分土地選項較為複雜,並非三言兩語便可明言,單靠擺街站讓市民勾填選項,未必能得出優質民意。當局可以參考人口普查做法,組織大規模的隨機抽樣上門問卷調查,讓受訪者有機會聽取講解,再作決定。

另外,當局也可以參考協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理念,以「協商民意測驗」蒐集民意。一般民調和公投雖然能反映「原始民意」,然而民眾有時可能只是憑印象做決定,容易受到公關宣傳和政治偏見影響,英國「脫歐公投」正是一次經驗教訓。近年一些學者便主張,將隨機抽樣科學原則,與民主討論精神相結合,進行「協商民意測驗」,以隨機抽樣方式,先組織一個能夠大致反映社會整體構成的「民意代表團」,然後安排大型研討會,邀請代表們出席,聽取不同持份者和專家觀點,然後再回答問卷或投票。全球已有廿多國家試行「協商民意測驗」,就公共政策表達意見,專家普遍認為,這種調查能得出更優質民意,確保受訪者有深思熟慮,不是憑主觀直覺作判斷。有關做法值得當局考慮。

爭取社會公義是永恆議題,不會一蹴而就,相比之下,增加土地供應卻是刻不容緩的問題。各界必須面對現實,先找辦法處理普羅大眾住屋需要,原地踏步糾纏不休只會令樓價進一步狂飈,最大得益者就是地產霸權。每一土地供應選項,必然有得有失,沒有無痛選擇,各界需要以開放態度理性討論;政府官員則必須有腰骨有擔當,鼓勵沉默大多數發聲,不能向既得利益傾斜,就算主流民意與政府想法有異,當局也應該從善如流。

The silent majority should speak out in the land supply debate

THE TASK FORCE ON LAND SUPPLY has launched a 5-month "big debate" on land supply and put forth 18 options so that the public can discuss them and come up with a consensus on how to increase land supply. In Hong Kong, the problem of land shortage has reached a critical point. While government officials should be blamed for their myopic attitude and failure to carry out their duties, some stakeholders who have only their personal interests on their minds and are too stubborn to change their points of view have pushed Hong Kong society into a blind alley. Hong Kong's prosperity hinges on the outcome of the "big debate". The government must summon up its political will and withstand the pressure from vested interests. Through credible mechanisms to gauge public opinion, it must help the silent majority make themselves heard. Instead of engaging in petty politicking, different stakeholders should also put aside their personal interests and take part in the discussion rationally. Ordinary citizens should participate in the "big debate" actively to prevent it from being hijacked by a handful of people.

In the past ten-odd years, government officials have given little attention to land production and land supply has almost remained the same. Some stakeholders who have only their personal interests on their minds oppose any land production plan that has an adverse impact on them. There are also some people who care deeply about justic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ir ideals, though noble, are also utopian. Some political parties are opportunists. They either toe the populist line and side with what has the most support or oppose building flats and houses while talking about increasing housing supply, when in fact it all depends on the interest of their class that they represent.

The "big debate" of land supply is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to break the current deadlock. The public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take part in the debate, and the "silent majority" should speak up proactively.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vest more human power and resources to use scientific and credible mechanisms to collect "quality public opinion". The government can refer to the conduct of population censuses and carry out a large-scale random door-to-door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this way, interviewees will have a chance to listen to some explanation about the options before they decide.

The government may also draw inspiration from the philosoph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use "deliberative opinion polling" to gauge public opinion. Though ordinary opinion polls and referendums reflect "rudimentary public opinion", people sometimes base their choices on impressions only and can be easily swayed by public relations exercises and political bias. In recent years, some scholars have advocated organising a team of "public opinion representatives" who are selected randomly to reflect roughly the overall composition of the society. They are invited to take part in large seminars and listen to views of different stakeholders and experts. They are then asked to respond to questionnaires or take a vote. Experts generally believe that this kind of survey can better reflect public opinion.

Social justice is a perpetual issue and cannot be achieved overnight. Increasing land supply is, however, an issue that cannot be delayed. Every option of land supply has its pros and cons. All sectors of the society should take part in the discussion rationally with an open mind. Government officials must have the backbone and the commitment to encourage the silent majority to speak out. It should not show any favour to any vested interests. It should accept mainstream public opinion even if it does not accord with that of the government.

土地供應辯論啟動 沉默大多數須發聲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展開為期5個月的「土地大辯論」,就增加土地供應,提出18個選項,讓社會討論尋求共識。本港土地短缺,已屆危急存亡之秋,政府官員失職短視,固然難辭其咎,部分持份者只顧小我、堅持一己之見,亦把香港社會逼進死胡同。「大辯論」成敗關乎未來香港榮枯,政府需要拿出政治決心,頂住既得利益壓力,利用可信的民意蒐集機制,協助沉默大多數發聲;不同持份者應放下一己之私理性討論,而非一味搞政治小動作;升斗市民則應積極參與,勿讓「大辯論」遭小撮人騎劫。

過去十多年,政府官員無心「造地」,導致土地供應幾近原地踏步。一些持份者只顧私利,凡是不利於己的造地方案都大力反對。也有一些人胸懷公義環保之心,然而陳義過高,流於空想主義。部分政黨看風駛??,要麼走民粹路線西瓜靠大邊,要麼以自己代表的某一階層利益為依歸,一邊高談增加房屋供應,一邊又阻撓起樓建屋。

「土地大辯論」是打破當前困局的良機,市民應主動參與,「沉默大多數」更要積極發聲。當局應投入更多人力物力,以科學可信的機制蒐集「優質民意」。當局可以參考人口普查做法,組織大規模的隨機抽樣上門問卷調查,讓受訪者有機會聽取講解,再作決定。

當局也可以參考協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理念,以「協商民意測驗」蒐集民意。一般民調和公投雖然能反映「原始民意」,然而民眾有時可能只是憑印象做決定,容易受到公關宣傳和政治偏見影響。近年一些學者主張,以隨機抽樣方式,先組織一個能夠大致反映社會整體構成的「民意代表團」,然後安排大型研討會,邀請代表們出席,聽取不同持份者和專家觀點,再回答問卷或投票。專家普遍認為,這種調查能得出更優質民意。

爭取社會公義是永恆議題,不會一蹴而就,增加土地供應卻是刻不容緩的問題。每一土地供應選項,必然有得有失,各界需要以開放態度理性討論;政府官員則必須有腰骨有擔當,鼓勵沉默大多數發聲,不能向既得利益傾斜,就算主流民意與政府想法有異,當局也應該從善如流。

2018年4月23日 星期一

台海實彈演習 能震懾「賴清德們」嗎?


<轉載自2018423 明報 筆陣版 撰文:林泉忠 台灣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

中國解放軍陸軍航空兵部隊於418日在福建泉州附近的台灣海峽,舉行跨晝夜海上實彈射擊演習。大陸涉台部門官員與學者及媒體幾乎千篇一律地指出是「衝着台獨而來」,國台辦主任劉結一更直截了當地指出:「實彈演習,台灣的『賴清德們』,聽懂了嗎?」另一邊廂,蔡英文政府與台灣的軍事評論專家以及「綠媒」則淡定地紛紛解讀為「不過是一場小規模的例行演習」。雙方隔空叫陣,形成了軍演以外的另一場「文攻」角力。

誠然,有了1996年大陸在台海舉行飛彈演習的逆反效果教訓,此次「武嚇」是否能產生對「賴清德們」的威懾效果,北京恐怕不能過度地樂觀。然而,兩岸關係發展到大陸要「武力威嚇」,則也彰顯出兩岸之間的緊張關係已進一步惡化,蔡英文政府將承受來自民間「無能力處理好兩岸關係」質疑的壓力。

賴清德與「喜樂島」的裏應外合

誠然,與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那樣的大規模動員、目的清晰且直接衝着李登輝而來的「非常規性」軍演等特徵相比較,此次較小規模的實彈演習,確實是有點「小巫見大巫」了。然而,不論規模而就目的而言,卻也超越了「例行演習」的範疇,台方恐怕不能小覷。

毋庸置疑,大陸之所以舉行此次的實彈演習,究其背景,折射出對近期台灣「獨派」聲勢的壯大,及美國不斷突破與台灣關係的憂慮。

近期,台灣行政院長賴清德的「台獨」言論引發廣泛關注。賴不僅再三強調自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並就如何「務實」澄清,其中包含3個方面及6個具體工作內容,除了配合蔡英文的兩岸關係「維持現狀」的基調外,也強調台灣已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不必另外宣布「台灣獨立」等。

另一方面,配合賴清德在政府內的「台獨工作」,李登輝、陳水扁、呂秀蓮等已「退役」的當年主政者,則在政府外籌組「喜樂島聯盟」,提出「獨立公投,正名入聯」的訴求,以建設「一個正常化民主國家」。自從蔡英文的民進黨政府開始執政後,政界及社會的「獨派」勢力,對「全面執政」卻謹慎地「維持現狀」的蔡英文極為不滿。換言之,「喜樂島聯盟」的成立,就是擺明車馬向小英「叫陣」的戲碼。

美台強化實質官方關係的衝擊

在美國方面,基於對「中國崛起」後兩岸力量對比日益懸殊,擔憂台海平衡難以維持,及北京頻頻向台北施壓的判斷,華盛頓近年來強化與台北關係的動作不斷。繼去年12月簽署要求美國國防部研究美台軍艦互訪、互泊港口的《2018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FY2018NDAA)後,美國特朗普總統更於今年3月簽署了鼓勵美台雙方高級官員互訪的《台灣旅行法》。這些「以法護台」的嘗試,一一觸動了北京的敏感神經。

不僅於此,特朗普政府還允許廠商參與「潛艦國造」案戰鬥系統整合,加上任命親台且對中強硬的博爾頓(John Bolton)為國家安全顧問、派遣國務院亞太副助理國務卿黃之瀚訪台並公開與蔡英文同台、美台將在5月首次在高雄舉辦「國防產業論壇」,以及盛傳將於6月啟用的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新館將由美國海軍陸戰隊駐防等無一不觸及「禁區」的消息,對北京而言是如何刺耳,不言而喻。

僅就以上賴清德的「台獨」言論,及美台走向實質官方關係的一連串舉措對北京的刺激程度而言,北京以此次「不癢不痛」的實彈演習來應對,其實並不算激烈,不僅無法與1996年台海危機時的飛彈演習相提並論,甚至還未提升至近年最令台灣軍方關注的海空軍結合火箭軍聯合作戰的演習層級。

北京「克制」的緣由

誠然,以今日大陸解放軍的實力而言,此次較小規模的台海實彈演習,與其說是「來真的」要展示「武力威嚇」的意志,倒不如說只是一次小心翼翼的試探。而之所以如此謹慎、克制,無疑是受了1996年台海危機逆反效果的影響。

19956月台灣時任總統李登輝訪問美國,並在母校康奈爾大學發表「民之所欲 長在我心」的演講而激怒北京。其後,北京發動排山倒海式的「文攻武嚇」,尤其在1996323日台灣首次總統直接選舉前夕,舉行大規模的飛彈演習,部分飛彈落點在基隆及高雄外海。然而,此次試圖阻止李登輝當選的飛彈演習,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並以李登輝高票當選告終。

到了2000年台灣的另一次總統選舉期間,朱鎔基在「兩會」的記者會上聲嘶力竭地警告「選擇台獨就是選擇戰爭」。儘管此次並非「武嚇」,卻又「將陳水扁送進了總統府」。

有了這兩次逆反效果,此後北京不再採用公開「文攻武嚇」的手法,來影響台灣的大選。

此次北京選在非大選期間來進行「武嚇」試探,就是要測試時隔22年後效果如何,包括台灣社會的反應。表面上,無論是蔡英文政府,還是台灣社會,都表現出「超乎意外」的「淡定」。官方大事化小地定調為「例行演習」,而民間部分則也「氣定神閒」,股匯市場指標並無波動,民衆也沒有出現搶購民生用品的恐慌。

對北京對台北都是一把雙刃劍

不過,台灣方面恐怕不宜過度「淡定」,畢竟今日台海的軍事實力對比已發生更為明顯的逆轉,而習近平新時代所推動的「兩岸融合發展」的吸盤效果仍未完全展現出來。換言之,要「到位」地掌握今日北京「武力威嚇」這張牌的效力,恐怕不能只意識到1996年的狀况,必須與當下北京的對台新思維及陸續推出的新政策等因素結合,作出縝密的分析,才能準確地判斷到「武嚇」的效果。

再者,長期研究台灣社會國家認同變遷的筆者也留意到,儘管1990年代中期以來「台灣人」意識不僅一直成為主流,且愈來愈強,但是支持「台獨」的比例並沒有明顯增加。民衆厭惡戰爭、祈求和平的心聲,在什麽年代都會是社會主流,這是每名為政者都必須認真傾聽的聲音。

對習近平主政的北京而言,「武嚇」的最佳效果,是有效遏止了「台獨」,但又能獲取台灣的民心,然而這是難度極高的平衡點。而對蔡英文主政的台北而言,能否獲得人民最基本的支持,取決於有無能力維持台海的穩定,否則最終將遭到人民的離棄。

(作者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john.lim.3154;微信公衆號:林泉忠公衆號)

見招拆招容易 亡羊補牢困難

<轉載自2018423 明報 社評>

當中美專家學者正在研判貿易戰是否一觸即發的時候,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國中興通訊實施嚴厲制裁,中國商務部立即宣布對美國出口中國的高粱實施反傾銷措施,雙方以牙還牙的招數不斷升級。目前看到的情况是,即使美國財政部長梅努欽表示考慮來華磋商,中美雙方未來有機會通過談判平息貿易摩擦,但兩國貿易與經濟關係的損害已經顯現。中國在應對貿易戰見招拆招的同時,必須亡羊補牢,下重本加速科技研發,減少依賴外國,否則龐大市場的獨特有利因素也會變成為他人作嫁衣裳。

貿戰未正式開打 實質影響已浮現

美國商務部將於本周宣布,對新增的10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實施額外關稅的清單,但畢竟距離真正實施還有一段時間,中美雙方還有時間磋商,貿易戰還是有機會避免開打。然而,美國單方面以違反對伊朗的禁運為藉口,對中興通訊實施7年禁止提供技術、晶片和軟件並即時生效的命令,令中國第二大通訊產品製造商即時「休克」。制裁中國高科技產品,可以說是精準打擊,雖然中國也有瞄準美國農產品的反擊,雙方未分勝負,可是,貿易戰還沒有正式開打,實質的影響已經產生,5G電訊是通訊產品市場未來的兵家必爭之地,現在可以肯定,美國市場將不會給予中國企業任何機會。

從目前中美雙方往還的招數看,都是拳拳到肉的重槌,中國通訊產品雖然佔領國際市場重要份額,但由於晶片技術落後,幾乎全要依賴美國和日本的專利技術,只是充當組裝加工的角色,賺取的只是微利。中國最大的製造商華為稍微進取,一直大力投放資源在研發,取得很多產品專利,但總體上也還未能做到完全自主。若美國對中國通訊產品實施全面禁運,中國製造商可謂寸步難行。

美國地大物博,農業科技先進,是農產品第一大出口國,雖然經濟收益並非至關重大,但養活了大量的農民,他們也是特朗普總統的鐵票倉,美國即將在年底舉行中期選舉,農民選票可以左右大局。美國的大豆和高粱六七成輸往中國,中國宣布對大豆和高粱實施反傾銷關稅,美國農產品受到重創。中美雙方的制裁與反制措施,拳腳交加,誰都不是省油的燈。

中國依賴美國的大豆和高粱,始於本世紀初,購買價廉物美的美國農產品,一來可以順應中美關係,降低貿易逆差的需要,同時可以減輕補貼農民,以及加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目前為應對美國的貿易戰,減少依賴美國農產品,可以選擇巴西及其他國家作為進口的替代,甚至可以利用這次機會,轉移進口渠道以開拓和加強新的外交關係。但中國農民的利益還是要照顧的,重商賤農是中國歷史上反覆出現的規律,農民穩定收入是國之根基,農業部剛剛宣布加大補貼大豆種植,希望不是應對減少依賴進口的權宜之計,而是真正起到長治久安作用的策略。

中國而言反思機會 趕緊修補科技短板

中國的未來依賴科技的進步。美國對中國通訊產品的精準打擊,對美國來說是貿易戰的成敗關鍵,對中國來說,則是一個反思的機會,利用得宜,反而會是起死回生的轉捩點。晶片技術不但影響通訊產品的成本高低,還是方興未艾人工智能技術的關鍵。中國在這方面起步較遲,據一項調查顯示,當前中國核心集成電路的國產晶片佔有率,16項指標中,9項佔有率為0,最高的一項也只不過是22%,可以說相當落後。

落後捱打的道理,朝野都懂,100多年前的洋務運動,就有過買船與造船的爭論,當時中國的科技能力,不足以跟先進工業化國家相比,最後只能是買船捱打。國產晶片至本世紀初還出現了抹掉來源國標籤蒙騙過關的「漢芯」造假事件,最後痛定思痛,國家才大力支持晶片的研發,制定《中國製造2025》的中長期目標,在製造質量上完成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

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即使美國限制中國產品進入,單靠自身內需市場,足以令通訊產品有巨大發展空間。過去有企業在發展策略上有短視行為,輕視研發,以購買外國專利賺快錢,這次被美國「一鋪清袋」,成為教訓,同時突顯重視研究自主專利的彌足珍貴。以國家撥款資助企業或許違反公平競爭原則,但國家可以大力資助大學的研發隊伍,扶持基礎研究,培養研究人才。而能否將研究成果轉化成商業用途,則全看企業自己的本事了。

中美貿易戰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遊戲,不但損害兩國的經濟,還會令半製成品的生產國受到池魚之殃,韓國和日本雖然非美國打擊的重點對象,但已經深感危機而未雨綢繆,一面協調美國修改政策,一面聯絡中國共同應對美國,世界格局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中美貿易戰的前景是一場尚未上演的好戲,但對於中國來說,趕緊亡羊補牢,修補科研技術的短板,為可持續發展加大科技研發力量,才是應對的當務之急。

China must step up its own R&D

JUST when experts in Sino-US relations are mulling over the possibility of an imminent trade war, the tit-for-tat spat between the two sides has continued to escalate. Immediately after the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had imposed heavy sanctions against ZTE Corporation, China's Ministry of Commerce followed suit by announcing anti-dumping measures on grain sorghum imported from the US. Since US Treasury Secretary Steven Mnuchin has said he is considering a trip to China, there may still be chances of resolving trade conflicts through dialogue. But in view of aforementioned circumstances, obviously harm has already been done to the trade and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While China is pondering its next moves to counter those made by the US, it should also seek to play catch-up through the investment of significant resources to speed up it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ly by then will it become less dependent on foreign countries. If it fails to do so, even the unique advantage of a huge market will only benefit other countries.

The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is to announce later this week a new list of tariffs on US$100 billion's worth of imported goods from China. But since the measures will be implemented only some time later, there is still time for the two sides to negotiate and there are still chances of avoiding a full-blown trade war. However, the US has unilaterally accused ZTE Corp of violating sanctions against Iran and cited this as a reason for imposing a seven-year ban on ZTE with immediate effect. Prohibiting US businesses from providing technologies, chips or software for ZTE, the order has dealt a prompt blow to the second largest manufacturer of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in China. 5G telecommunications is the future battleground contested by all fighting for the telecom product market. But now it is certain that Chinese companies will be shunned by the US market.

The moves taken by China and the US at present pack quite a punch. Although Chinese telecom products enjoy a significant share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hina's lag in chip technology has made it nearly totally dependent on patented US and Japan technologies. The role played by China has been merely assembly processing and its profit is meagre. The biggest Chinese manufacturer Huawei has been a bit more proactive. It has invested a lot of resources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ll along and earned many patents for its products. But overall, Huawei is still some way from being totally independent. If the US imposes a comprehensive ban on Chinese telecom products, it will be an extremely difficult situation for Chinese manufacturers.

The future of China relies on its advance in technology. From the US's perspective, its "precision strike" at Chinese telecom products may be the key to its victory or defeat in the trade war. However, from China's perspective, it can be an opportunity for self-reflection and even a turning point of revival if the chance is well grasped at. The theory that "the underdog tends to get beaten up" is well understood by all in public offices or on the streets. The 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 of China more than a century ago saw a heated debate over buying or building ships. But China's technological capacity at that time was not at a level comparable to that of the advanced industrialised countries. It ended up buying ships and being the side that was beaten up.

China has a market so huge that despite US restrictions on Chinese goods it can still rely on its own domestic demand market to provide ample room for telecom product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some Chinese companies were short-sighted in terms of development strategies. Disregarding the importanc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ey opted for earning quick money by buying foreign patents. Now that the US has decimated such a path to riches with a single move, the lesson should be taken to highlight the preciousness of placing importance on research for independent patents.

The looming Sino-US trade war is a drama that has yet to be staged but China already has a top-priority pressing task. It must mend the sheepfold without delay and plug the holes in technology research, putting more efforts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r the sak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ts industries.

見招拆招容易 亡羊補牢困難

當中美專家學者正在研判貿易戰是否一觸即發的時候,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國中興通訊實施嚴厲制裁,中國商務部立即宣布對美國出口中國的高粱實施反傾銷措施,雙方以牙還牙的招數不斷升級。目前看到的情况是,即使美國財政部長梅努欽表示考慮來華磋商,中美雙方未來有機會通過談判平息貿易摩擦,但兩國貿易與經濟關係的損害已經顯現。中國在應對貿易戰見招拆招的同時,必須亡羊補牢,下重本加速科技研發,減少依賴外國,否則龐大市場的獨特有利因素也會變成為他人作嫁衣裳。

美國商務部將於本周宣布,對新增的10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實施額外關稅的清單,但畢竟距離真正實施還有一段時間,中美雙方還有時間磋商,貿易戰還是有機會避免開打。然而,美國單方面以違反對伊朗的禁運為藉口,對中興通訊實施7年禁止提供技術、晶片和軟件並即時生效的命令,令中國第二大通訊產品製造商即時「休克」。5G電訊是通訊產品市場未來的兵家必爭之地,現在可以肯定,美國市場將不會給予中國企業任何機會。

從目前中美雙方往還的招數看,都是拳拳到肉的重槌,中國通訊產品雖然佔領國際市場重要份額,但由於晶片技術落後,幾乎全要依賴美國和日本的專利技術,只是充當組裝加工的角色,賺取的只是微利。中國最大的製造商華為稍微進取,一直大力投放資源在研發,取得很多產品專利,但總體上也還未能做到完全自主。若美國對中國通訊產品實施全面禁運,中國製造商可謂寸步難行。

中國的未來依賴科技的進步。美國對中國通訊產品的精準打擊,對美國來說是貿易戰的成敗關鍵,對中國來說,則是一個反思的機會,利用得宜,反而會是起死回生的轉捩點。落後捱打的道理,朝野都懂,100多年前的洋務運動,就有過買船與造船的爭論,當時中國的科技能力,不足以跟先進工業化國家相比,最後只能是買船捱打。

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即使美國限制中國產品進入,單靠自身內需市場,足以令通訊產品有巨大發展空間。過去有企業在發展策略上有短視行為,輕視研發,以購買外國專利賺快錢,這次被美國「一鋪清袋」,成為教訓,同時突顯重視研究自主專利的彌足珍貴。

中美貿易戰的前景是一場尚未上演的好戲,但對於中國來說,趕緊亡羊補牢,修補科研技術的短板,為可持續發展加大科技研發力量,才是應對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