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2年11月9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國際棋盤 撰文: 袁彌昌 中文大學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美國雖然經常強調「重返亞洲」或者以亞洲作為樞軸,但中東問題卻不斷纏擾着美國,令她難以實行相應的戰略轉移。再加上去年發生的「阿拉伯之春」,令美國更難摸清中東地區的民主浪潮與極端主義的性質與目標,而敘利亞內戰就在這背景下爆發,讓美國措手不及。
敘利亞內戰 西方不軍事介入
敘利亞反政府動亂自去年3月隨着「阿拉伯之春」爆發後,已持續至今,並演變成推翻總統巴沙爾的內戰。即使西方多次譴責俄羅斯與中國投反對票否決安理會決議以保護巴沙爾獨裁政權,但實際上卻沒有任何國家願意軍事介入敘利亞,以致這場危機已逐漸向整個中東地區擴散。繼早前土耳其戰機被敘利亞政府軍擊落,以及土耳其與敘利亞在邊境互相炮擊後,上月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發生的汽車炸彈爆炸案,亦相信與敘利亞有關。此外,敘利亞內戰亦為土耳其帶來庫爾德族自治問題,同時加深了土耳其與伊朗的矛盾,所以防止危機擴散,其實也未嘗不是西方軍事介入敘利亞的合理理由。
只不過,對於敘利亞內戰,即使奧巴馬認為敘利亞須由溫和派領導,但奧巴馬與羅姆尼在選舉辯論中都表示美國毋須派兵介入。這個共識除了表明美國對軍事介入已變得相當謹慎之外,亦反映出敘利亞危機,並沒有直接威脅到美國的根本國家利益,因此我們可以預期短期內美國將繼續靜觀其變,以免牽一髮而動全身。
出兵伊拉克利比亞 美教訓大
事實上,美國一直以來在中東問題上已受了很多教訓,兼且每次出兵也帶來了許多始料不及的不良後果︰發動伊拉克戰爭打倒薩達姆卻嚴重破壞了地區權力平衡,反令伊朗坐收漁人之利,成為區內最大勢力;介入利比亞內戰又招致班加西的美國領事館受襲,大使喪生,令人質疑武力推翻卡達菲的實際意義;再加上早前因電影《穆斯林的無知》所引起的反美浪潮,席捲整個中東,因此美國實在沒有不學精的道理,這時候才不會再貿然出兵,令情況火上加油。
由此可見,美國目前的外交方針就是只要不涉及美國的根本國家利益,一切軍事介入則可免則免,她清楚她一出手便會無可避免被當成主導角色,成為眾矢之的。故此美國只好一改以往的做法,寧願退居幕後,由她的地區盟友代為出手,不強求要迅速擺平事態,滿足於只靠地區的權力平衡以維持美國在地區的影響力。所以這次在敘利亞危機中,土耳其成為了第一個針對巴沙爾政權採取直接軍事行動的國家。
美國這次外交方針的轉變,對自己以至全世界都會是有利無害。因為以往美國經常過早並強行介入一些紛爭,不但引起了一些本可避免的衝突,同時亦激化了這些紛爭。即使事態被擺平,也只是一方暫時取得了上風,事情根本沒有得到解決,以致戰爭結束或美軍離開後衝突又起,令紛爭無日無之。
現在美國的外交方針實際上是讓各方知道美國不會隨便出手,變相鼓勵他們妥協和讓步,這樣才會令事情較易得到解決,亦有助新的權力平衡出現,進一步減少美國在全球所承擔的義務。
權力下放地區盟友 伺機而動
故此,我們可以將是次美國外交方針的轉變,視為美國外交思想日趨成熟的表現。隨着美國國務卿希拉莉的離任,我們可能正目睹美國一個重要的外交時期的終結,今後美國再不會如以往般盲目躁進,主動出擊,會盡量將權力下放給地區盟友,伺機而動,自己則只抓緊牽涉美國根本國家利益的事情,如伊朗核問題與南海問題。
即使是釣魚島問題,美國還是想藉「離岸平衡」靠日本來牽制中國,只是在「權力平衡」與「全面圍堵」之間,以及自己或日本出手之間拿不定主意,使石原慎太郎之輩有機可乘,但最後還是要面對現實,不讓戰爭發生,並逐步回到地區權力平衡的老路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