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2日 星期一

「金特會」能 為何「習蔡會」就不能?

<轉載自2018312 明報 筆陣版 撰文:林泉忠 台灣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

在南韓平昌冬奧會之前,恐怕沒有任何一名國際政治專家敢預測冬奧會結束不到兩周,金正恩就與特朗普達成了舉行「金特會」此一震驚世界的共識。然而這卻又是如假包換、已獲得白宮證實的事實。其實,跌破世人眼鏡的歷史性會晤並非首次,1961年甘迺迪與赫魯曉夫、1972年尼克遜與毛澤東、1989年老布殊與戈爾巴喬夫,甚至是2015年習近平與馬英九等都是在「沒有前例」乃至於「不可能」的情况下成為現實的。消息傳開後,筆者的第一個反應是:「金特會」能,為何「習蔡會」(台稱「蔡習會」)就不能?

沒有前例的「金特會」

以這次「金特會」為例,本身有兩個「不可能」或「沒有前例」。

首先,此次是由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破天荒主動提出要與宿敵「美帝頭目」特朗普舉行高峰會的。不僅北韓建國70年來史無前例,更何况美國與北韓的關係在金正恩不理會聯合國及國際社會的壓力下,繼續瘋狂地進行導彈試射及核試爆,不僅造成東北亞的緊張局勢升到韓戰以來的臨界點,也造成美國與北韓的關係跌至谷底,甚至特朗普與金正恩兩人還在互相譏罵對方「弱智」、「瘋子」……

其次,金正恩並沒有以「棄核」作為「金特會」的前提,而僅僅提議以「無核化談判」作為會晤的議題。在此之前,出席冬奧會的美國副總統彭斯在同一場合「無視北韓代表團」,包括金正恩的胞妹金與正,理由是「不對獨裁者表達關注」。彭斯且還在會後表示:「美國仍願意和北韓公開對話……除非北韓願意永久地放棄核武及導彈計劃,不再威脅美國及地區盟國……」

換言之,無論是根據過往的慣例還是正常的外交思維判斷,在美國與北韓關係高度緊張及極不和諧的氛圍下,北韓僅表明「對話期間暫停核試爆及導彈試射」,並不會構成美國一口答應舉行兩國首腦會談的充分條件。然而,如今「不可能」已經成為「可能」,突顯了只要有足夠的「動機」及「必要」的判斷,再無法想像及不可預測的事,都有可能成為現實。

2015年「習馬會」前提條件也不成熟

其實,2015年底習近平與馬英九舉行會晤的條件,根據「合理」的判斷,當時也並不成熟。

其一,台北方面要求在APE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等國際場合舉行,然而北京卻一向堅持「兩岸領導人會面是兩岸自己的事,無需借助國際場合或第三方」。結果卻是習近平拍板決定同意在第三方的新加坡舉行。

其二,儘管2008年馬英九主政之後,兩岸關係急速改善,然而兩岸雙方並未展開政治談判,兩岸之間就彼此的定位並無達成任何共識,甚至對雙邊領導人、會談出席者的彼此稱謂等涉及政權正當性的敏感議題如何處理,在此之前也沒有經驗。加上台北方面要求「對等」,卻是已經進入「崛起」高峰期、開始傾向以實力主義應對兩岸關係的北京無法接受的條件。然而,在「習大大」拍板下,雙方政府包括習近平與馬英九在內的各8名與會者都一一對稱,滿足了台北的「對等」要求。

其三,儘管兩岸關係走到2015年底已營造了自1949年以來最為祥和的氛圍,但是雙方仍有許多無法突破的基本障礙。除了上述雙方仍然無法展開政治對話,無法進行「兩岸和平協議」的談判外,馬英九政府與日本簽署《台日漁業協議》的同時,放言在東海與南海議題上「不與中國大陸共同處理」,早已激怒了北京。甚至在「習馬會」(台稱「馬習會」)消息傳開兩周前,馬英九政府還就美國到南海巡航表示歡迎。在此氣氛下,北京哪名對台研究智囊敢提議「習馬會」呢?

「習馬會」這個本來「不可能」的話題,最終成為「可能」,其背景衆說紛紜,包括中南海此舉是為了影響當時一個月後的台灣總統大選,或這為了牽制5個月後民進黨重新執政而迎來的兩岸新局面,抑或是因為「習大大」為了要在其主政的時代兩岸議題有所突破,甚至根據來自某高層管道的消息,「習大大」此舉其實有更大的戰略考量——為「在任內解決台灣問題」鋪路。

「習蔡會」的「動機」與「必要」

無論真正的動機為何,或許理由也不會只有一個。然而可以斷定的是,「習大大」方面是基於足夠的「動機」及「必要」的判斷,而作出所有對台專家都稱「不可能」的決定。

那麼,「習蔡會」又有誰敢斷言「不可能」?

誠然,要看中南海方面的「動機」是否足夠?是否「必要」?

本文截稿前,剛傳來人大已經順利通過修憲提案,幾乎可以確定「習近平時代」於5年後仍會繼續。習近平時代能否「解決台灣問題」,恐怕難度頗高,但是「習大大」及其周邊有此動機卻是合理的判斷。在十九大仍然高舉「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的旗幟下,且在日前剛出爐了落實「兩岸融合發展」方略的「惠台31項措施」,實際上意味着北京已否定了在可預見的未來選擇「武統」台灣的可能性。

在堅持「和平統一」的既定政策下,包括「惠台31項措施」在內的「兩岸融合發展」是否能帶動兩岸邁向「統一」,成為北京下階段評估成效的關鍵。根據筆者於上周(35日)拙文〈北京的「惠台31」會改變台灣人的政治認同嗎?〉所分析,單向式的「兩岸融合發展」充其量只會在某種程度拉近兩地社會的距離,及部分改善台灣社會對大陸的觀感與態度,但不會在「習大大」任內扭轉台灣社會對北京的政治認同,對改變台灣民衆的「國家認同」更是有限。

換言之,中南海如果任由現在兩岸的「冷和平」與「冷對抗」一直延續到「習大大」任內結束,不僅無法「解決台灣問題」,甚至恐怕會在歷史上留下「作為有限」乃至於「無所作為」的評價。

因此,打破目前兩岸的「冷對抗」狀態,成為習近平時代在兩岸議題上「有所作為」甚至「奮發有為」的「必要條件」。誠然,在兩岸關係由北京主導的情勢下,期盼兩岸恢復高層對話的蔡英文政府恐怕有必要就「九二共識」作出某種程度讓步,提出新的表述,提供北京一個下台階,從而換取恢復海協會與海基會乃至國台辦與陸委會等兩岸高層對話機制。有了台北某種程度的配合,「惠台31項措施」及「兩岸融合發展」才有可能獲得更好效果。

倘若這些「動機」與「必要」都想通了,對話的基礎都鋪陳好了,那麼「習蔡會」又有什麼不可能呢?

(作者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john.lim.3154;微信公衆號:林泉忠公衆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