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1日 星期日

改革開放第二浪 廣東角色仍吃重

<轉載自2018311 明報 社評>

今年是改革開放政策實施40周年,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先驅,當然會總結經驗與教訓。在繼往開來之際,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出席全國人大廣東團組會議,給廣東提出新的任務,要求廣東「以新的更大作為開創新局面,在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國前列」。這個要求是全方位的,除了經濟繼續發展,還需要在社會治理方面有新的示範作用。

2017年廣東生產總值達到89,879億元,連續29年居全國首位,去年比第二名的江蘇多出4000億元,上海排第11。廣東面積全國排15,人口卻有1.1億,去年還新增了170萬,躍居全國第一。廣東資源並不豐富,卻取得經濟上如此輝煌的成就,它的成功經驗,不但對廣東可持續發展有關鍵的參考價值,對全國如何推進新一輪的改革開放,也有重要的意義。習近平對廣東的囑託,也是全國的厚望。

廣東經濟高速發展,是得益於民營企業的貢獻。中國企業五百強,廣東只有53家企業上榜,頭百名當中,更只有8家來自廣東。民營企業的規模,不能跟壟斷石油、電訊、銀行等行業的央企匹比,然而,在入選福布斯富豪榜的頭10名中國人當中,5人來自廣東,私營企業家儼然成為「廣東速度」的火車頭。而私企能夠龍精虎猛,肯定是得益於國家放權的寬鬆政策。

中央放權香港經驗 廣東經濟動力之源

在改革開放中,廣東每每都走前一步開全國先河,當中有外在和內在因素,一是中央放權,改革開放之初,廣東由於地處邊陲而被排除在國家投資地區之列,幾乎沒有重工業,更沒有大型國企,但這反而成為沒有計劃經濟包袱的好處,中央一放權,廣東的活力完全得以釋放。而經濟的活力除了廣東人作為沿海地區長年形成的貿易意識,更重要的是能夠吸引來自香港和海外大量的投資,而且很快掌握了生產管理和經營管理的經驗,開拓出本省的經濟發展動力。

廣東省在成為世界工廠之後,沒有停留在加工業的原始積累,而是投資在高科技研發,並且以積極進取的政策吸引創新產業到廣東設立基地,同時鼓勵服務業,形成集群效應之後得以在良性循環中進一步發展,廣東目前在創新科技和共享經濟方面,已經走在全國前列。

然而,前任廣東一把手汪洋曾經表示,廣東境內,有第一世界(最發達地區),有第二世界,但同時還有第三世界地區。他提出要均衡發展,要做到共同富裕,但在他任內沒有做到,而且到現在還沒有做到。去年廣東的生產總值,84%由珠三角地區產出,佔全省人口三分之二的東西兩翼和山區合共才佔16%,珠三角以外的地區,仍然十分落後。即使在富庶的廣州、深圳等地,對外來新增人口的福利照顧,也是乏善足陳。

要數廣東的落後,教育一環是最差的,廣東排名第一的中山大學,在全國只能排到第12,廣東學子要考上好的大學,難若登天。政府的投入不足是不爭的事實,而富豪遍地卻鮮見他們回饋社會,今後如何鼓勵企業家投資在可持續發展賴以培育人才的教育添磚加瓦,公私兩頭都需要努力。

建造世界級灣區 香港經驗有角色

中央對廣東提出的要求,還有「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一條,共建和共治需要全民參與。經濟政策寬鬆能夠造就出眾多的億萬富豪,政治政策寬鬆才能允許全民參與共建與共治,政府要鼓勵民間參與,首先要在教育和宣傳民間參與的權利與義務,在社會治理方面做出成績,才能做到全民共享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的成果。這方面廣東省政府可謂任重道遠。

廣東在全國經濟發展方面已經做出巨大貢獻,在社會治理方面還要繼續做試驗區,習近平要求廣東「攜手港澳加快推進相關工作,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毗鄰廣東的香港,就可以有這一個獨特的作用。

香港在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方面仍然十分迷茫,而廣東已經在國家大局之內,過去曾經得益於來自香港的投資和傳授管理經驗及國際聯繫,近年也曾按中央的要求致力粵港合作,但效果未如理想。中央對香港實施的CEPA是大門敞開,要求廣東率先對香港開放服務業,但一直以來還是小門不開。現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策,廣東的思維模式應該要有範式轉移,習近平說的攜手港澳,實際上是要求廣東採取主動,今後廣東如何在這方面有更加積極的做法,成為這個國策的成功關鍵。

粵港唇齒相依,香港固之然要學習廣東為國家做出貢獻的精神,但廣東的進一步發展,如果把香港拋離得太遠,恐怕也並非好事。粵港兩地如何攜手共創新局面,雙方都要加把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