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8年3月30日 明報 社評>
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埋首核試和導彈試射之後,重新面對國際社會,半島局勢急劇變化,金正恩選擇訪問北京作為接下來連串折衝樽俎第一站,與習近平晤談。從歷史與現實視角審視今次「習金會」,背景固然與半島局勢發展有關,然而整體事態是中朝關係回到原點,中國再次擔負作為朝鮮保護國的角色。事態說明即使朝鮮擺出已經成為「擁核國」的姿態,惟其追求的國家安全,最終仍然離不開中國。
用鮮血凝成 中朝友誼非一般
67年前,朝鮮半島軍情吃緊,美軍越過「38線」,統帥麥克阿瑟揚言飲馬鴨綠江,中國面臨美軍壓境之勢。當時中共建政未幾,國力與美國比較,差距懸殊,為拒美軍於國門之外,仍然「抗美援朝」,派志願軍越過鴨綠江,把美軍趕回38線以南,1953年7月,參戰各方在板門店簽署協定,自此,韓國與朝鮮按38線為界分立迄今。就朝鮮而言,韓戰結果打造了「金氏王朝」,已歷金日成、金正日、金正恩三代牢牢掌握着朝鮮政權。
當年,中國志願軍陣亡約18萬3000人,受傷者數以十萬計,中朝因而譜寫出一段「用鮮血凝成的友誼」。中國之參戰,雖然是為抗拒美軍在鴨綠江出現,客觀上卻是金家得了天下。因此,朝鮮立國史與中國息息相關,數十年以來,朝鮮在美國、日本、韓國虎視眈眈下,長期被孤立,卻無礙金氏長期掌權,情况與中國的保護和支援有很大關係。
2011年,金正恩掌權之後,疏遠中國,埋首搞核試、研發遠程導彈,衝擊聯合國對半島無核化的決議,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之後,對朝鮮施以最大程度壓力,除了嚴厲制裁,軍事上曾經有3個航母戰鬥群同時抵近朝鮮半島,一時間半島戰雲密佈;當時,中國一再放言「不容許半島生戰生亂」,要求各方勿以言行激化情勢和透過對話解決爭端。美國未在半島軍事冒險,中國取態是否起了阻嚇作用,無從猜測,事態發展是朝鮮在僅有空間頂着美國千鈞壓力,在核武和遠程導彈研發取得決定性進展。從這個角度看,金正恩掌政之後,雖然中國對朝鮮走向已經成為局外人,但是中國視朝鮮為隔阻美國勢力的戰略部署,並沒有改變,這些年朝鮮之安全,中國因素仍然發揮着影響力。
金正恩重新與國際社會交往,今時今日,朝鮮或許以擁核國自居,尋求實質地提升國際地位,不過,無論金正恩有什麼盤算,尋求國家安全保證仍然是首要及最終目標。金正恩將與韓國總統文在寅、美國總統特朗普會晤,其中與特朗普會晤的成敗,具有決定性影響,然則,金正恩與特朗普交手,可以取得保證朝鮮國家安全嗎?即使特朗普給予承諾,但是美國與伊朗的去核協議,卻因為換了美國總統而面臨毁約。因此,在尋求國家安全大前提下,金正恩回到祖父與父親背靠中國之路,成為必然選擇。
華重返保護國角色 援朝勿再做提款機
國際傳媒對金正恩訪問中國之目的,「今日俄羅斯」通訊社解讀為「在朝鮮半島形勢發生積極變化背景下,與中國協調解決朝核問題立場」;韓國《韓民族日報》認為「構築半島永久和平體系,中國的積極作用必不可少」;日本《產經新聞》認為,金正日此行「再次突顯中國對朝鮮半島問題不容忽視的影響」。從國際傳媒主流認知,就中國對朝鮮、對半島問題的影響力,都不持異議,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因為從歷史演進已經驗證,現實而言,金正恩要「按照金日成和金正日的遺訓,致力於實現半島無核化」,在國家安全前提下,則金正恩除了倚賴中國,看不到有哪一個國家可以託付。
北京在朝鮮半島危機,再次顯示其無可取代的角色,預期日後會起着舉足輕重作用。有關角色和作用,固然是歷史與現實發展之必然,惟金正日以至金正恩藉核試攪動半島危情,中國都面對不少壓力,承受着美國進一步遏制的後果,例如美國藉着金正恩核試,把「薩德」系統部署在韓國,是美國對中國予以更強力戰略擠壓,把威脅擺到中國家門口。這是拜金正恩「所賜」。因此,證諸過去朝鮮容易變臉,中國之於朝鮮,不宜再給予空白支票任其填寫,也不要再做提款機。正確恰當處理與朝鮮的關係,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不應再出現吵鬧一番就有糖吃的局面,中國按聯合國決議處理,並堅定執行,可免予人口實。總之,中朝關係回到原點,中國再扮演朝鮮安全保護國角色,以目前中國國力,應該可以做得到,除了促使半島無核化,半島和平穩定,也可以使中國東北翼更安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