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8年3月9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中美博弈 撰文:許楨 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副主席>
本周,亞太地區最矚目國際大事,經貿上,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無差別式」大幅提升鋼、鋁關稅;不止歐盟,連其鄰國加拿大、墨西哥,東亞盟友日本、南韓,也反應激烈。
在政治上,當數南韓總統文在寅派出高級別代表團訪問平壤後,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對朝、韓首腦會面反應正面。繼南韓前總統金大中、盧武鉉之後,文在寅會否成為第三位達成南、北握手的青瓦台主人,不止有其現實政治意義,也是和平歷史的重要延續。愚以為,這位特立獨行的白宮主人,嘴上如何評價韓、朝互動都是虛的;如在針對性關稅上,大力「招呼」首爾才是實的。而當中,北京的政經、戰略、安全利益,必然牽涉其中。
去產能有成 總理報告遏鋼鋁出口
從貿易戰到南北韓會晤,中南海都沉着應戰、按兵不動,才是最可堪玩味之處——當整個亞太乃至國際經貿體系,皆因特朗普就關稅放炮而風高浪急;中國人卻能穩坐釣魚船,自有其底氣與謀略。筆者尤其對中共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訪問華府,欲商榷貿易戰而被特朗普拒見的傳聞,不以為然。
須注意,周一,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分回望過去與展望將來兩部分。在前一部分關於產能的章節中,已表明,在鋼鐵、水泥方面,中國去產能的工作已取得成果;未來,中國重工業的去產能,主要集中在平板玻璃等領域。在展望未來部分,綜合考慮政府在治沙、治水、治理大氣及土壤污染方面的決心與困難;大幅壓縮鋼材、鋁材出口,完全符合中國利益,甚至會助推產業升級轉型。
事實上,在報告的頭幾頁,李克強列出過去一年的成績,重點就在於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當中,服務業所佔比重已過半,比工、漁、農、林業之總和更高。這是自1960年代始,中國經濟支柱,從第一產業過渡到第二產業後,時隔一甲子,正式向第三產業升級。與此同時,消費佔GDP比重,也從僅僅逾半走向6成;中國經濟可持續的「內循環」初成;其基礎,是「服務業——消費」之間良性互動,走上了供求同步上升軌。
服務業消費齊升 成可持續循環
由消費、服務業佔GDP比重,所反映的經濟結構來說,中國勉強算是中等發達國家,離歐、美尚遠。然而,絕大多數英語民族國家,特別是美、英的相關比例,也不見得健康而可持續;其發展模式幾乎必然造成過度消費與舉債、官民皆入不敷支。
除非中國人有能力,或願意如美、英般,有條件就做生意,無條件就拿枝槍走去搶人、搶地、搶石油;否則,當參考德國、日本模式,除發展涵蓋高、中、低技術勞工的各式服務業外,也要適度保留高端製造業,以及不只是高產量,還要高產值的漁農林業。換言之,未來,中國的消費、服務業佔GDP的比例會上升,但大概比德、日低一些,已經符合國情和國民利益;而必須對美、英的體制有足夠的警惕——那不是中國人該走的路。
政經體制和球鞋一樣,不止人人合腳的標準不一;各人要走的路、要應對的比賽都不同,說誰的制度一定優劣於誰,其實很幼稚。另一方面,制度也沒有甚麼創新不創新——自須參考前人、別國的經驗,根據眼前國際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最前沿的知識來審時度勢,車隨路走、旗從風變。包括中國人在內,人類整個20世紀的悲劇,都是太多狂人登上權力之巔,又忽發奇想、自上而下地建設其千秋不滅「理想國」。最終,只會以萬千平民的血淚作結。
40年改革 敢開放幹實事不怕變
從1978年底至今,中國的開放改革之路,走了40年整。當中幾許得失、成敗、取捨、希望與失望,中國人冷暖自知。走到今天,就在於「敢開放、勤學習、愛思考、幹實事、不怕變」15字;所謂既摸着石頭過河,又要有所作為,實是對於歷史唯物論和辯證法,最中國化、也最平民化的演繹與實踐。
中國,中國人,在各個領域,包括政經、戰略、安全上的自我克制、徐徐推進,其實是穩中求進。要去產能,但不能學美、英般去工業化;在對外上,要足以自保利益與尊嚴,又不宜過度擴張;就是此一發展與治國哲學的體現。英國數百年過度擴張,如今反噬其身,北愛、蘇格蘭久守必失,如今聯合王國剩下的只有可鄰的威爾斯。
當真打貿易戰 美輕工業受遏
在大洋彼岸,特朗普一而再、再而三粗暴對待鄰居,先在南邊築牆,再嚴控木材進口;如今對鋼、鋁徵收重稅,是否豁免墨西哥、加拿大,眼前仍在白宮、國務院、各部門之間拉扯。然則,一旦加、墨得到寬免,討價還價能力強得多的日本,自然不甘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更不用說工業實力尤在美國之上的歐盟,早已磨刀霍霍。當真打起貿易戰來,競爭力遠不如歐、亞輕工製造商的美國紡織業、成衣業、食品工業,定必首當其衝。
回到南韓,青瓦台換主後,文在寅不如安倍親美,反擊無懸念;但南韓的經濟體量不過廣東大小,惟有請來世貿助拳。早在2月底,首爾已就美國對其耐腐蝕鋼材、冷軋鋼板、熱軋鋼板,以及大型變壓器等作「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作磋商——指美國商務部提出的標準,不符世貿規定。在1月初,加拿大亦就自1996年以來,美國針對歐盟、中國、印度、巴西等國的「雙反」調查的計算方法,向世貿提出質疑。
南韓沒有加拿大的大,也沒有中國的強;特朗普祭起貿易戰大旗,確實可能迫令首爾為生存而屈服,此與青瓦台主人是大右派還是自由派根本無關,實屬國力使然。受限於人口及國土面積,南韓根本沒有足夠資源和空間,在短時間內淘汰舊產能,更遑論其財閥經濟體系會反過來制約政府行為,斷不可能學中國般「商隨官轉」。
韓受美貿易威脅 或靠攏中國
然則,文在寅推進南、北友好的意志是有的,使命感更是有的;朝韓走得太快太近,特朗普善待南韓鋼產的可能性就更低;受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威脅,無法全身而退的南韓產業,會否更依賴中國市場?從而倒過來強化中、韓、朝政治互信,回到21世紀初東北亞一體化的格局?
進一步削落後產能,而優質鋼材產量與成本一時又未能滿足內需的中國,會否從環球戰略考慮,吸納南韓的產能?若如此,會否同步加強了中、韓在鋼材貿易,以及對朝工作上的同步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