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6日 星期一

貿易戰反映深層次矛盾 中美全面競爭時代到臨

<轉載自2018326 明報 社評>

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針對中國的「經濟侵略」(economic aggression),將對高達6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關稅,並阻止中國企業的收購行動。中國也針對美國之前的鋼鋁關稅,對美國30億美元的乾鮮果品及豬肉等農畜產品推出報復關稅措施。中美貿易戰引發全球連鎖反應。特朗普一面指摘中美貿易逆差過大,一面又對中國屢次釋放的縮減貿赤建議無動於中,這反映了中國製造業的崛起已對美國構成了現實的挑戰,美國今次的重手出擊,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以來從未面臨過的惡劣局面。中國必須做好最壞的打算,才可能爭取最好的結果。

矛頭針對中國科技產品 真實目的維護產業優勢

必須看到,特朗普今次對中國下重手,既有敦促貿易平衡的動機,但更主要首先是維護美國國內產業,尤其是高科技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美方多次公開指出,301調查針對的就是中國「政府主導」(state-led)、「市場扭曲」(market-distorting)的強迫、威迫和偷竊美國公司的科技和知識產權。而美國今次制裁的主要對象,也是中國的國企和科技產品,如新能源汽車、手機、通訊設備等,受此影響,美國最大電子產品零售商Best Buy就透露,將於近期停售中國的華為手機。

在去年底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中,美國首次明確提出「經濟安全就是國家安全」的判斷。去年8月發起的對華「301調查」中包括4項調查目標,其中3項分別是中國政府強制美國企業轉讓技術和知識產權;中國政府指令並協助中國企業戰略性併購美國高科技資產;中國通過互聯網竊取美國企業的商業信息,主要是技術秘密。

中國以往提出的改善中美貿易關係的方案主要集中於加大從美國進口,削減兩國貿易逆差,同時提高中國市場對外資的開放程度。中方多次表示,要削減對華貿易逆差,美國政府放寬高科技出口管制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美國卻不惜保持數以千億美元計的貿易逆差,也絕不肯放鬆對華高科技出口管制。這就反映了美方背後的真實顧慮,即保持美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不被中方超越。這一點,比實現中美貿易平衡更加重要。

2017年,中國的製造業增加值已經接近美國、日本、德國三國的總和,美國領先的集成電路領域,中國近年也進步神速,「匯頂科技」的指紋識別晶片是安卓(Android)手機霸主,「比特大陸」的挖礦機晶片出貨量全球第一,「海思」的麒麟CPU性能甚至超越高通,「寒武紀」的AI晶片在人工智能處理器居世界先進水平,「展訊」的基帶晶片大量裝配在三星手機上。尤其是中國政府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從國家戰略層面規劃了中國產業和科技競爭力的提升路徑,令美國覺得,必須動用其他手段來維護其競爭優勢。因此,這次就使出了對上千種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和禁止中國公司在美收購的辣招。去年以來,中青芯鑫、螞蟻金服、華為手機等在美收購頻遭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否決,讓人憶起早些年美資收購徐工、匯源也紛紛受阻事件,頗令人有時移世易、今昔何年之感。當年中方保護的是市場,今天美國保護的是產業。

逼中國改革政府主導模式 雞同鴨講迎全面競爭時代

中國只從貿易角度與美國討論貿易問題,與美國藉貿易平衡之名維護產業競爭力之實的目的,當然是雞同鴨講,難達共識。這也是中方不斷派出重量級人物與美國協調溝通,仍不能避免美國啟動貿易戰的原因。

美方對中國侵犯知識產權的指控,已經從過往主要針對企業的山寨仿冒、政府打擊不力,轉向近年主要指摘政府主導的對外資公司強制或脅迫技術轉讓,即是把矛頭指向了中國政府「以市場換技術」的產業政策。據報道,美方官員上月在與到訪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劉鶴會面時就提出,希望中國推行「重大結構性改革」;但這一改革與中方所強調的改革即使不是南轅北轍,也是相差極遠。

美國期待中國改革的是政府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如果說過去的批評更多是出於意識形態因素,而今美國的指摘帶有更多維護產業實力和國家實力競爭的意味。但是,中國的改革不可能如美國期待的那樣,中國政府可以去除過剩產能,卻不可能削弱國有企業,鼓勵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決心也不會改變。

綜上所述,特朗普發動的貿易戰不能單從貿易甚至不能單從經濟角度來解讀。聯繫近年來美國在朝鮮半島的連串舉動,以及在南海、印太戰略等方面的動作,加上近月打「台灣牌」的舉動,貿易戰只是標誌着中美關係「全面競爭性交往」時代到臨的最新信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