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6日 星期二

「還富於民」淪政治手段 防福利主義

<轉載自201836 明報 觀點版 撰文:麥萃才 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

先說一個故事:有一個單親的家庭,母親含辛茹苦把子女帶大,而她亦掌管家庭日常開支。母親相當節儉,閒時會做點投資,幫補家用。家中有三姊弟,大哥最生性,賺錢亦是最多那位,為了照顧兄弟姊妹,所以就付出最大份家用。二姊工作薪金微薄,所以只能負擔較小份的家用。至於三弟仍在學期間,未有收入,所以日常開支要靠母親接濟,「食屋企,住屋企的」,希望畢業之後,有工作,有收入,能夠回饋家庭。

納稅人已負義務 「水浸」退稅有理

有一年股市暢旺,結果母親在投資市場大有斬獲,所以決定把部分用不完的家用退回給子女,以減輕子女的負擔。而她的方案有兩個:(1)把剩下的家用平均分配給3個子女,以凸顯她對3個子女的愛是一樣的;(2)按照她所收取家用的來源,按比例退回,亦即大哥收得最多,二姊少些,三弟沒有(見表)。

按照一般倫理的理解,方案二應是大部分人所選擇。原因是大哥及二姊工作,得來的工資部分用來支持家庭的運作,讓家人可以生活,他們是很辛苦的。當家用未用完的,除了儲起部分作為應急之外,有多的應該退回給曾付出家用的兄弟姊妹,以減輕他們的負擔。因為他們曾為這個家負責任!

如果這個家庭是國家或地區,兄弟姊妹就是市民,選擇方案二就是政府退稅!納稅人已負市民的繳稅義務,當政府稅款用不完,而可以「還富於民」的話,就應該退稅,這是全球大部分國家所採用的方式。

所謂「還富於民」。容易變成政客攻擊政府的工具,而且常常偷換概念。如果政府有些多餘的閒置資源,要退給市民,那麼這「市民」應該是哪些?全民概念是很模糊,而市民本身也分為很多不同類別的,例如以收入計。那麼盈餘應該退給低收入的(三弟)?中產的(二姊),還是高收入羣(大哥)?

人人派錢「絕對公平」 卻未必合理

上述故事其實可以有延續的。如果三姊弟不相親相愛,只為自身的利益,主流的意見會選方案一,把錢平均分。最贊成的會是三弟,雖然他沒有給過家用,但分錢之後,他可以買他喜歡的東西。而二姊也收回較高比例的家用,因為平均分配的關係,回收比率會比大哥高很多;而大哥所回收家用比例最少,雖然金額仍然是最多那位。如果三姊弟以一人一票投票,投票的結果會是二比一,選擇方案一。

而這就是現在香港社會的寫照,為甚麼財政預算案推出之後,會有那麼多人感到失望。部分政黨鼓吹人人派錢,而最終預算案中並沒有出現,所以期望落空而感到失望。人人派錢是「絕對的公平」,但「絕對的公平」,又是否合理?

通常批評退稅的聲音,會把措施說成「劫貧濟富」,但其實因為有交稅才有退稅,先盡了公民責任才有權利,交稅愈多,退稅的絕對金額就愈多。而避免最富有的人士獲得大量退稅,解決方式是設有退稅上限,例如今次財政預算案,下年度退稅就限於3萬元。
如果把退稅當成政府派錢的話,批評「社會不公」的聲音就會出現,說中產獲益最大。但獲得退稅的基本要求,就是首先要交稅,先負起公民的責任才有稅退!而且退稅不能收取比所繳交的稅款還要多的金額,所以不存在有額外得益!

分儲備如分家 恐削安全網功能

政府的責任是甚麼?公共理財(Public Finance)的基本要求,是要做到為所有市民提供一個基本生活保障,亦即安全網,不會有市民三餐不繼,可以有尊嚴地生活。其次是透過稅收,達至財富再分配(Income re-distribution)。而向市民派錢,不屬於這兩個目標。

上述故事仍有發展,母親負責這個家的,做管數的,銀行之中還存有足夠24個月的生活費(財政儲備萬多億,約政府24個月開支),所以有條件少收子女家用。而母親的責任,就是負責家中日常開支,讓子女有屋住,有飽飯可吃(安全網)。作為家中的子女,可以說是這個家他們有份。但可不可以說成銀行存款(即24個月儲備),他們也有份?就算有份,又應否提出把它平均分(分家)?提出平均分的理由是因為「阿媽不懂得使錢」,不如讓我們自己使。這是對阿媽的不信任。但假若把錢完全分了,這頭家便散了!當子女工作上受挫、失業,便再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讓他們的容身,提供安全網。

如果要派錢,以現時香港社會的嚴重分化的情況下,要大多數市民贊成,每人所派的金額不能太少,要「有意義」(meaningful)的。如果金額太少,例如三、兩千元,部分人士就會批評說「這算是施捨」?而政府曾經派錢那次,每人也有6,000元。計及通脹,期望等等因素,穩妥的派錢最少每人要8,000至一萬元!以每人一萬計,730萬人就需730億!而730億是甚麼概念?20182019的預算薪俸稅收入,也只有548億,亦即政府在薪俸稅的全部收入也不夠派!而預算案中利得稅會有1,551億,而派錢每人一萬,也佔利得稅近半,可想而知全民派錢的財政壓力有多大?而且派得一次便有下次的期望。

政府非萬能 福利主義不利港發展

20182019的衞生開支預算,就算大幅增加,也只是780億元。如果不派錢,全數投放在衞生醫療之中,例如多起醫院,多聘用醫生護士,那麼市民就能有更好的醫療服務,不用要排那麼久的隊,才能享受到相關服務。

這個年代好像少了同舟共濟、獅子山下的精神。對待財政預算案,人們由以前希望怎樣少交些稅,慢慢發展成現在怎樣向政府取得最大利益,心態上改變很大。而福利主義對香港發展是不利的。政府不是萬能的,如果期望政府能解決社會所有的問題,這是對政府能力的高估。

如果政府能夠處理好財富再分配,為市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提供合適公共財(Public Goods)以及促進經濟發展,已經是很不錯了。不要把政府的能力無限放大,給人錯誤的期望。因為期望愈大,失望就愈大!而香港也不應成為福利主義的社會。

可惜在泛政治的社會之中,為了選票,「絕對平均主義」會有市場。特別是選舉的臨近。例如提出無論貧富,人人派錢,因為受惠的人較多,對選票有幫助。(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