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6日 星期四

樓控不可失敗 須忍經濟減速

<轉載自2012726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北京觀察 撰文: 林美芬>
國務院決定從7月下旬開始,派出8個督查組,對16個省市貫徹落實國務院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措施情況開展專項督查。此次督查的重點是檢查住房限購措施執行情況,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執行情況,住房用地供應和管理情況等。
在穩增長面前,樓市調控面臨着地方政府的微調放鬆挑戰,各方的博弈加劇。
珠海相關部門713日下午開會決定取消樓市限價、收縮限購範圍,經媒體爆炒後,官方於次日凌晨宣布雙限政策維持不變。盡管珠海否認了放鬆政策,但是,這反映了地方財政窘態卻是事實。珠海一季度GDP增速廣東倒數第二,稅收負增長,土地出讓收入大幅少於計劃。
在珠海的鬆綁令夭折後,南京市政府723日宣布首次購房獲個稅補貼。
此輪樓市調控兩年多以來,各地政府樓市微調政策不斷出台。據不完全的統計,到目前為止,全國已有約50個城市,通過各種手段微調變相鬆綁樓市調控,其中,成都、重慶、揚州等城市微調政策獲放行。
2003年以來,中央政府不斷在對調控樓市,但是,樓價總是愈調愈漲。
樓控要成功 必先管好地方政府
要調控樓市先要管住地方政府,必須戒掉對房地產業的依賴,但是,從近期地方政府千方百計放鬆樓市調控政策來看,在現有的稅制、GDP政績考核,和土地財政壓力下,要地方很難戒掉對房地產業的依賴。
據內地《經濟觀察報》日前報道,杭州市由於賣地收入減少,上半年財政收入驟降,出現了負增長,而需要向省政府申請財政補貼。據介紹,今年杭州市預算目標是完成土地出讓收入430億元(人民幣,下同),不過,截至6月底,賣地收入僅完成了106億元,而在三年前樓市最瘋狂的時候,杭州的土地出讓收入曾經創下1,200億元的紀錄。由於城市基建的建設資金主要是來自賣地,財政收入隨着土地市場低迷而告急,地鐵等大型基建項目要延遲動工。
經濟增速減 地方谷樓泡穩收入
因此,面對經濟增速下滑,地方政府一味想刺激樓市泡沫來穩定經濟增長,就出現了上述的中央與地方的博弈加劇現象。一些地方政府仍把房地產視為拉動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
719日,國土資源部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下發緊急通知,要求鞏固房地產調控成果,堅決防止房價反彈,並強調各地要嚴格執行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不得擅自調整放鬆要求,已放鬆的要立即糾正。
盡管中央政府不斷強調當前仍處關鍵時期,並重申樓市調控不能放鬆,但是,由於政策執行力不足,加上穩增長任務,市場不大相信中央會推出更嚴厲的政策,事實上,此輪的政策已經很嚴厲,只是地方沒有全面落實執行而己。
事實上,各地政府要與中央心思不一樣,各自有難處,沒法保持一致。
對地方政府而言,賣地收入下降、稅收減少,使地方財政變得艱難。所以,地方政府對樓市調控鬆綁意願很強烈。
調控牽一髮動全身 綁架政府
房地產已經綁架了中國內地的經濟,積重難返。現在房地產不僅綁架經濟,而且綁架了政府,也綁架了市民,可以說是綁架了全民。因為房地產調控牽一髮而動全身,房價陷入屢調屢漲的怪圈。
高樓價主要是地方政府的高地價政策所推動,土地是政府的,在整個過程中,政府賺了大頭。事實上,土地帶來的賣地收益,還有營業稅、城建稅、土地增值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契稅等多個地方稅收收入。
所以,現在要地方政府離了土地就日子難過,一些城市基層政府,年終要拿一塊地賣了以後才能發工資。
目前,政府通過行政手段遏制樓價上漲,破除這種調控-暴漲-調控的惡性循環,關鍵還是必須打破土地財政的思維,進行財稅體制改革,以及制定長遠的住宅政策目標,而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或靠政府隔空「喊話」調控。
今年新興國家的經濟增長均大幅下降,相對而言,內地二季度GDP增長7.6%也是相對較高的增長率。
在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下,內地既想把房價調下來,又不想經濟增速放緩是不現實的,在調結構過程之中,就必須忍受較低的GDP增長速度。經濟增長適度放緩不一定是壞事,它至少會迫政府、企業進行改革。
內地調控樓市抑制泡沫,就要承擔經濟增速適度下滑的結果,這樣才能防止樓市泡沫風險進一步積累,讓樓市軟着陸。因此,內地刺激經濟不能再啟動樓市,必須想其他辦法如減稅和加快改革開放等,提高對經濟增速放緩的容忍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