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中央要救經濟 先減政府干預

<轉載自2012711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中國經緯 撰文: 陳功 內地知名民間智庫安邦諮詢公司首席研究員>
時至今日,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已成為業內共識,從近期央行超預期的降息舉措來看,二季度經濟增長恐怕慘不忍睹,「破八」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中央難鬆樓控 惟地方阻力大
76日至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江蘇進行調研時指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總體上是平穩的,但下行壓力仍然較大。要進一步加大預調微調力度,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特別要注重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有效解決信貸資金供求結構性矛盾,着力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前瞻性和有效性。
對於中國經濟目前處於怎樣的狀態,哪些重要因素會對中國經濟的走向產生影響,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首先,房地產調控政策不會放鬆。我們曾指出,從中央層面來講,自溫總理上台以來,中國的房價就一路飈漲,高房價可以說是總理的一塊心病,既然溫總理已在其任期的最後時段下狠心調控房地產,近期房地產調控政策轉向的可能性也不大。何況,溫總理還在最近的調研中再次強調「決不能讓房價反彈」。
然而,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很大,房地產調控政策像溫總理講的那樣「長期化」恐怕難度較大。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地方政府大把花錢已形成了習慣,要讓其回歸經濟發展的正途,繁榮經濟是很難做到的。畢竟「城市化和基礎建設就是GDP」早已成為諸多地方政府崇尚的信條。
結構性減稅 地方反多徵稅
二是金融政策的調整。近期,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央行兩次降息釋放出了明確的貨幣放鬆訊號。在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情況下,金融政策適當放鬆是大勢所趨,估計在隨後的一段時間裏,一系列的放鬆政策也會陸續出台。但金融政策調整的重點應該是貨幣釋放力度的調整,即通過放鬆貨幣政策,降低資金成本,刺激投資需求,從而拉動經濟增長。
至於已經提倡多年的結構性減稅,恐怕難以寄予厚望。即使中央進行減稅,地方也會想辦法增稅,最後還是結果成疑。事實上,今年以來,結構性減稅導致稅負不減反增的情況屢見不鮮。典型者比如江蘇。據江蘇新聞廣播報道,江蘇於2011111日將增值稅、企業稅起徵點上調至上限2萬元,貫徹落實結構性減稅政策。但是近日,有不少商戶反映,該政策執行後,稅務部門在估算他們月營業額時,都提高到了2萬元,原來每月只需繳納180元的國稅,現在提高到了600元。
第三,產能過剩問題會日益凸顯。雖然,產能過剩的問題現在談的不多,但今後會是熱點。其實,產能過剩只是表象,問題的實質還在於市場機制無法調節政府的行為。就政府投資而言,當一個行業熱的時候,往往在不考慮風險的情況下大上項目,而當市場遇冷時,也會反應遲鈍,缺乏淘汰產能的動力。
第四是消費潛力。今後刺激消費的政策可能還會陸續出台,但鑑於消費本身具有一定的剛性,況且政府刺激消費的力度往往有限。所以,刺激消費政策的效果可能不大,消費總體上仍會維持穩定。
穩增長防通脹 平衡難度加大
最後是國有經濟。即使年底經濟開始回暖,其對國有經濟的幫助也不會很大。在現有的社會結構之下,如沒有大的改良,想讓國有經濟重振旗鼓還須投入6萬億左右的資金和項目。而綜觀當前的金融形勢和社會形勢,這顯然是不可能的。現在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國有經濟,由於國有經濟習慣於低效的、鋼筋水泥類型的投資,一旦政府不大搞建設,它們就無計可施。當前,經濟凍結主要是凍結的它們,而叫苦最厲害的,也是國有經濟和地方政府。
總體看來,中國經濟依靠政策調控在穩增長和防通脹之間尋找平衡的難度愈來愈高。把穩增長作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一要務,適當的採取措施避免經濟快速下滑是必要的。但如果不切實地進行改革,減少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提高經濟效率,中國經濟增長將難有持續的動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