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

旺陽案「姑息換忠誠」 維穩積民怨

<轉載自2012717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 劉銳紹 資深時事評論員>
李旺陽的「自殺」案發展至今,引起廣泛關注和憂慮。官方雖然已經發表調查報告,指李旺陽確是「自殺」的,但仍然疑點重重,難以置信。
人們除了懷疑官方的理據之外,還質疑為甚麼李旺陽的家人至今仍下落不明。可見,從事件本身的真實性,以至官方的處理方法,都令人感到官方仍在隱瞞真相。
由於此案的疑點已有多方評論,在此不贅。本文重點探討︰正常人都會知道此案一定會引起軒然大波,為甚麼官方還不認真處理,還要設法護短呢?他們不擔心會引起更大的社會反彈嗎?
談到這個問題,就必須從整個時局和政局的角度看了。
維護公檢法利益 老百姓叫苦

長期以來,北京除了依靠政權主導形勢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專政機器,也就是公(安)、檢(察)、法(院)系統,形勢再惡劣的時候才出動武警或軍隊。所以,官方必須讓公、檢、法系統的人員安心,並保障他們的利益,包括正常和合法的利益,以及灰色地帶甚至不合法的利益。在執政者眼中,這是賴以維持管治的基本法寶。
本來,維持治安和社會穩定是應該的。但久而久之,這種照顧公、檢、法利益的做法逐漸變質,令執政者愈來愈依賴他們來維持政權,而無法制約他們的胡法非為。用內地的話說,這就是「用利益換忠誠」——讓他們得到好處,更好地為執政者服務。執政者與專政機器之間,形成了互相依賴,遷就和互相保護的怪圈。但對老百姓而言,卻是上下交煎之苦了。
十八大在即 更難「犧牲」維穩

上述官官相衞的情況長期存在,執政者美其名為「維穩」。不過,當老百姓的不滿上升到難以容忍的程度時,執政者就不能只照顧專政機器的利益,而必須採取措施,疏導民怨。這時,執政者與專政機器之間就有利益矛盾了,關鍵是前者能否駕馭後者?還是後者反駕馭前者?以李旺陽事件為例,筆者嘗試綜合各方信息,最有可能的情況如下。
當李旺陽死亡的消息傳出後,北京初時也不意識到民間怒火會如此猛烈,所以掉以輕心。後來,李旺陽遺體被火化,家人失蹤,形勢愈來愈惡化,香港2萬人上街,要求還李旺陽一個公道;與此同時,胡錦濤即將來港,這才引起北京對事件的關注,多番派人追問「李旺陽事件會否影響胡錦濤在港行程」,「反對派會怎樣做」。當時已有不少意見認為,中央必須認真處理此事,否則後果嚴重。
據悉,北京的確想過嚴肅處理,但又遇到另一種反彈。公安系統有意見認為,他們完全是按照中央的精神來「維穩」的,怎麼鬧出事後中央還要責怪他們?如果中央因為外界的壓力而要「犧牲」他們的話,那麼以後他們就「難以維穩」了。這種反應很有效,令北京猶豫起來,因為數年前發生「孫志剛事件」(大學生孫志剛被指在街上遊蕩,被帶返派出所,其後離奇死亡)後,社會譁然,上級追究,導致公安不願執法,治安馬上出現危機。萬一這次李旺陽事件同樣引致公安情緒波動,對執政者來說又是另一層擔心了。況且,中共「十八大」快將舉行,北京更需要公、檢、法系統來維持穩定,否則情況更加堪虞。
胡總已訪港 報告偏官方利益

所以,官方為了緩和形勢,成立李旺陽事件調查組。可是,這只是緩兵之計,官方一方面祈求此事不會對胡錦濤訪港造成巨大衝擊,一方面又觀察此事如何發酵,例如會否擴大到國際層面?或者會否煽起內地人士追查李旺陽事件的不滿情緒?結果,這兩個危機也挺過去了。於是,胡錦濤離港之後,北京權衡厲害的鐘擺自然又擺向他們需要依賴的專政機器一方,調查報告的結論也傾向官方的利益,繼續隱瞞事實。
從公安的角度看,他們除了奉行中央「從嚴維穩」的指示外,在現實工作上他們也確實受到巨大的壓力。近年來,民間的維權事件不斷增加,去年多達16萬宗(1992年首次有同類統計時,只有8,000多宗)。引用公安機關的公開資料說,中國公安的人數與人口的比例,屬全世界最低之列;但中國公安的受傷比例,則屬全球最高之列。因此,這就成為他們向中央「爭取權益的有力理據」了。
為防公安反彈 更添管治危機

近年來,公安反彈的事件已間歇出現。上海有6名公安在工作單位內被「傻漢」刺死,公安要求上級冠以「烈士」之名,以慰同袍,但上級認為他們不是執勤而殉職,沒有答應,結果此事又引起一陣波動。
類似的事件陸續發生,令中央不能不考慮專政機器的穩定性,愈來愈傾向保護他們的利益,維持他們的士氣,「用利益換忠誠」的現實愈來愈牢固。可是,專政機器只側重自己工作的危險,但卻不去想自己跟民怨積累也有莫大的關係。當發生像李旺陽的事件時,執政者更把「用利益換忠誠」升級為「用姑息換忠誠」,哪管民怨可能變成民憤、民亂、民反。長此下去,只會進一步積累惡果纍纍的管治危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