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西向」不是戰略

<轉載自20131122 明報 觀點版 撰文:牛軍 北京大學國際學院教授>
 
近來出現了有關「西進戰略」的討論,即在亞太出現複雜競爭局面,中國是否應該將戰略的重點轉向進軍中亞和西亞。與此對立的是「穩西」,這更接近清末戰略爭論中的「塞防」概念。上述討論有國內國外背景,總的看過於受傳統地緣政治的拘束,有諸多需要澄清之處。

經濟優先 發展「先東後西」

首先還是要大致了解西部地區在中國發展戰略中的位置。1999年,中國高層正式宣布開始「西部大開發」。背景是鄧小平當年開放東南沿海時提出兩個「忍耐」,一是「軍隊要忍耐」;一是「西部要忍耐」,經濟發展起來,就會有更多資源作國防現代化和西部開發。這才有了21世紀兩大耀眼的起飛:軍事現代化和「西部大開發」,後者是西「進」和「穩」之爭的前提。

上述「先東後西」的戰略安排有從不平衡向平衡的內在邏輯,即在「經濟優先」原則下,首先發展東南地區,其依據是東亞已經形成的繁榮局面。如今,中國尤其東南沿海省份與東南亞地區經濟上的依存與融合已達驚人深度,沒有足夠的理由,掉頭「西進」是行不通的。新領導人提出「東亞共同體」,就是基於這個基本而又重大的現實。

西部大開發 解東亞負面衝擊

另一方面,「先東後西」有逐步適應中亞地緣政治變化而調整的必要,客觀上有因應外部壓力的調整過程。這主要體現在上個世紀90年代,為應對宗教極端、民族分離和恐怖主義「三股勢力」威脅,中國主導建立「上海合作組織」,希望與中亞國家和俄羅斯合作來遏制「三股勢力」的勢頭。21世紀初,恐怖主義和宗教極端勢力的崛起及其對邊疆民族問題的負面衝擊,是導致中國更加關注中亞的首要原因,對能源的需求也成為愈來愈重要的動力。實施「西部大開發」也成了解決這些複雜問題的選擇,成為影響中亞地區的鋪墊,也才有了建設「新絲綢之路」的響亮口號。所以,所謂「穩西」不過是重申固有政策而已。

西進倘變「東拉西扯」得不償失

顯然,「西向發展」有很複雜的動力,而且大部分同傳統地緣政治沒有很直接的聯繫,現在有無必要突顯地緣戰略考慮,是需要仔細斟酌的。近代中國的「海防」與「塞防」之爭對國人思維影響甚深,但今天的地緣政治變局已經天翻地覆,西部地區的外部環境極為複雜,特別是「三股勢力」蔓延同邊疆民族問題糾纏,絕不可等閒視之。相比較而言,亞太大國競爭甚至還要簡單一些。那種以為沒有美國在中東、中亞的存在對中國必然有利的看法,很值得懷疑。
 
總之,「新絲綢之路」固然有誘人前景,但大漠荒涼或佈滿荊棘,古代「絲綢之路」衰落自有其歷史理由。戰略貴在順勢而為,才會事半功倍。西向發展不要搞成「東拉西扯」,否則得不償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