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項針對台灣民眾國族認同所進行的民調顯示,台灣人的認同立場常出現反覆變化的「變形蟲」現象。這一方面說明台灣人靈活彈性的適應生存能力,同時也意味「中國」這個字詞,如果沒有伴隨進一步更精準的提問,往往在兩岸人民心中,代表不同意義。較早前發生的張懸事件,其實正呼應這個觀點。
經濟讓利買不到台灣人認同
台灣歌手張懸的國旗事件背後,就是一件涉及國族認同的顯例;而筆者的經驗,則是一個外省子弟隨愈加認識大陸,更加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過程。
北京或許難以理解。但誠如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林金源所說,「北京經濟讓利購買不到國家認同」;這是事實。台灣人可以接受大陸人是生意伙伴,但不能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是自己的「國家」。所以,民調提問如果將「中國」一詞的意義往文化、血源的方向帶,台灣人的接受度還算高,如果涉及主權和國家認同,筆者完全可以明白,為什麼愈來愈多台灣人不接受自己是「中國人」。
綠營學者郭正亮說得好,佛經有云,「凡事不可盡」,「中國」對台灣人而言,正是打破砂鍋反而愈攪愈混的概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就是這樣,保留各說各話空間時,雙方各取所需;當大陸聽眾一定要拿青天白滿地紅旗的張懸公開表態時,「各表」一戳就破。
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14日召開,會中討論《現階段對中政策總結報告》初稿,黨主席蘇貞昌預計12月提出總結報告。黨內初步共識「向中間靠攏」,具體主張包括維持事實主權、放棄法理台獨、台獨黨綱沒有存廢的問題、不改國旗和國號。不過會後傳出消息又否認上述說法。許信良說,民進黨應提出新的決議文取代台獨黨綱,兩岸論述必須更務實,否則無法贏得「最後一哩路」。羅致政說,民進黨應在法理台獨妥協,讓台獨黨綱「與時俱進」,現狀則維持事實獨立;陳水扁的「四不一沒有」本意就是放棄法理台獨。
中華民國是與中國最近的認同
民進黨正手處理「台獨」,這其實是重新整理島內一部分人的「認同」;2005年秋天,筆者踏上探索大陸的旅途,以報考博士班的方式,抱期待、未知、緬懷和好奇種種複雜的心情,輾轉赴穗,開啟至今未止的兩岸經驗,始料未及的是,隨兩岸和緩,如今我的工作竟以研究大陸、觀察兩岸關係為主;成為一個靠兩岸吃飯的人。
像我這樣的人,都在愈了解大陸後愈漂離「中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壟斷話語權的中國,北京真的要好好珍惜「中華民國」,那是和「中國」距離最近的「台灣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