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請長假港龍員工投訴無理解僱

<轉載自20131130 明報 港聞版>

港龍工會透露,過去3個月有8名空服員被編配入一項「執勤管理計劃」(下稱AMS計劃)內,被監察出勤狀况,更分別在放完產假、工傷補假或病假後,在無警告、無違規行情况下,被公司以「無法達到既有工作要求」解僱,當中一名臨近退休的資深空姐,因而失去年尾獎金及退休福利。工會批評計劃的評分準則缺乏透明度,促撤回以保障勞方權益。

港龍:為保員工更表穩定


港龍發言人回應,AMS計劃旨在維持員工更表的穩定性,以及提供適當康復支援,是關懷員工的做法。計劃會以執行緊急安全程序能力、機艙服務表現、操守準則及工作生產力等評估員工表現,小部分人在公司支援下,缺勤情况長期維持異常水平,但不評論個別情况。

空服員術後復工被炒 失退休福利


根據工會說法,港龍的空服員不會被事先知會何時被納入AMS計劃,任職港龍18年的空服員阿思(化名)憶述,原尚有8個月會便退休,去年底因入院接受背骨粉瘤切割手術,曾斷續申領40多日病假、一個月無薪假期,今年10月復工首天即被解僱。她不但失去年尾獎金、退休後的機票優惠等福利,亦擔心年紀較大難再找工作維持生計。

另外兩名年資達7年及11年的空姐阿敏及阿薇(均為化名),去年910月申放產假,之後因傷口未癒合及長期勞損等,曾申放病假及無薪假期,表明會今年910月復工
,卻在假期的最後一天接獲通知,指翌日毋須再上班,並按照法例賠償一個月薪酬。
 
港龍航空公司空勤人員協會理事潘芸妮指出,由於公司一直無披露計劃下的假期計算方法,擔心產假及工傷假同被納入考慮,批評準則欠透明度,促撤回計劃保障員工權益,又正研究有否合適案例,不排除會採取法律行動追討。

非常時期非常措施 租管應重推

<轉載自20131130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長策解碼 系列名:長遠房屋策略諮詢文件——評論系列之九 撰文: 劉國裕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副教授香港房屋委員會委員>

長遠房屋策略諮詢期即將結束,筆者擬透過本文,進一步剖析長策文件另外三個議題。
筆者曾指出在「供應」、「規管」及「資助」三種政府介入房屋市場的策略中,「供應」的彈性最低(見本欄20131115日「長策私樓欠數,應以居屋補底」一文)。未來5年公營房屋的供應既不能如長策計劃平均年供應2.82萬個單位,規管及資助便須成為房屋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並適時檢討修訂,因他們較易推行及撤銷。

乏合適可負擔居所 鐵般事實
規管私樓的相關政策當中,需求管理措施(俗稱「辣招」)屬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施,「目的在於應對樓市近年因供求失衡、利率超低和流動資金氾濫等因素所造成的非理性亢奮,使樓價偏離經濟基調的情況,以減低資產市場的泡沫風險,及對整體宏觀經濟及金融穩定的衝擊;並且在房屋供應偏緊的情況下,政策上優先照顧香港永久性居民的置居需要。」(見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在立法會《2012年印花稅(修訂)條例草案》法案委員會2013916日會議的開場發言)。在私樓供求失衡的情况未解決之前,當局看來不會輕易「減辣」或撤銷這些措施。

關注團體曾多次要求政府重新引入租務管制措施(註一),以遏止租金過度上升,並保障現有租客的租住權;租務管制措施包括租住權保障及租金調整幅度管制。租務管制對居於劏房的弱勢社群住戶尤其重要,近年劏房住戶面對連年加租及搬遷頻繁之苦,當局若實施租務管制措施,相信會減低他們的租金負擔和令他們的租住權有較大保障。
長策委員會亦承認實施租務管制有其好處,但同時指出有關好處「最多只能惠及現有租客,至於尚未租到樓的人士,卻要面對更高昂租金,或因市場上出租單位供應減少而愈來愈難找到合適的居所。」(長策文件5.45段)

看來當局對重新引入租務管制措施有很大保留,筆者認為租務管制在香港曾有70多年實踐經驗(註二),租金管制及租住權管制只不過於1998年及2004年起撤銷;現時在私樓市場缺乏合適及可負擔居所,是鐵一般的事實,與多年前當局設立租務管制的市場狀況應有相似之處。
筆者認為租務管制屬「非常時期非常措施」,對居於不適切居所的低收入住戶減輕租金有一定幫助,因實施租務管制而出現的「壞處」應屬可接受或應容忍(tolerable)之惡。

對特定對象提供租金管制並不限於私樓租客,事實上房委會的公屋租戶受《房屋條例》保障,每兩年調整租金一次,而調整幅度亦按法定機制參考公屋住戶收入指數的變動可加可減,就算加租,也不可高於10%20123月底時,房委會為70.2萬個租戶提供居所,公屋平均月租約為1,400元,一般而言,公屋租金水平約為該單位市值租金的三分之一,便宜之餘更獲《房屋條例》保障租金加幅,政府實在應公平對待低收入私樓租客,在「非常時期」引入「租金管制的非常措施」,待可負擔的私樓有充足供應時才撤銷。
租管立法需時 租津先助貧戶

通過租管的法例需時,沒有領取綜援的貧困住戶,最好能及時獲得關愛基金的生活補助金,以減輕他們的私樓租金負擔。透過關愛基金為公屋輪候冊上仍居於不適切私人居所的低收入住戶,提供財政資助或補貼,以減輕他們的租金負擔,甚至比全面實施租金援助予所有已輪候公屋3年的住戶更為有針對性。加上,無論當局是否提供租金援助,劏房貧困戶所交的租金,已比大型私人屋苑貴及升幅更高;所以當局不應以擔憂引入資助推高租金,而不向有需要的住戶提供援助。
此外,長策委員會為了避免天水圍新市鎮過分偏重公營住宅發展的經驗,在長策文件第9章就十年以後如何發展新市鎮,提出建立自給自足的社區的大方向:「強調將來需以恰當的綜合發展模式發展新市鎮:除了提供必要的基建和適切的房屋外,……。建議未來的新市鎮應大體上發展為可以自給自足的社區,提供完善的交通運輸系統、其他必要的輔助設施、足夠的工商業活動、和本土就業機會,令這些地區能夠繁榮地發展。」(9.3段)

拓新發展區 當區就業不實際
新發展區將會是未來房屋土地的來源,大體上將來新界洪水橋和新界東北新發展區均會朝着建立自給自足社區的大方向發展,但筆者就因以下理由對其可行性提出質疑:

(一)自1973年以來已發展的九個新市鎮,當局發展的基本概念是「盡可能提供一個均衡和設備齊全的社區,這包括基礎建設和社區設施」。但均衡和設備齊全並不等同自給自足。這九個新市鎮可劃分為三代:荃灣、沙田和屯門屬第一代, 70年代初期動工;大埔、粉嶺 / 上水及元朗屬第二代, 70年代後期動工;將軍澳、天水圍和東涌屬第三代,發展工程則於8090年代展開;全部均不能「自給自足」;
(二)「自給自足」背後期望在新發展區內有足夠的工商業活動、和充足的本土就業機會,但多個新市鎮的實證經驗已清楚說明,為數不少的新市鎮居民,因本身的資歷或工作經驗,未必能在同一新市鎮找到合適職位,部分居民跨區就業看來無可避免;

(三)就算政府預留土地作工商業活動,社會經濟大環境若有轉變,當局亦難保投資者不撤資,以致新發展區內的就業機會不縮減。
較為實際的做法是保證每一個新發展區具備完善的集體交通運輸系統,並持續為須跨區工作的中低收入人士提供交通津貼,例如每日無論因上下班或就學來回住所的交通費是否多於10元,出行者只須付10元,公共交通機構收不足的費用,由政府補貼,當局若有如此交通津貼安排,新發展區的公私營房屋應有其吸引力,而該等新發展區是否「自給自足」已不再重要。

註一:租金管制主要是以法例釐定某類型住宅單位於續租時最高可容許的加租幅度。租住權保障規定若現有租客欲續租而又願意繳交市值租金,業主必須同意續租,除非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例如自住,才可拒絕續租。本港租金管制及租住權管制已分別於1998年及2004年起撤銷。
註二:有關香港實施不同形式租務管制的歷史及討論,可參考影子長策會(2013)編著《住屋不是地產:民間長遠房屋策略研究報告》第七章,該報告由印象文字出版。第七章表一列出1921年至1998年間的租務管制措施。

東海識別區突破第一島鏈 習近平拍板:中日上演戰略之爭

<轉載自2013113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1123日中國國防部宣佈劃定東海防空識別區後,美日韓等國的反對聲音乃至戰機擅闖該空域的動作便接連不斷。目前局勢更是愈演愈烈,東海上空儼然戰雲密佈。1《亞洲週刊》引述中南海消息披露了東海防空識別區從提出到最終拍板確定的來龍去脈。

報道稱,東海防空識別區在十八大後由中南海擬定,經國防部再三催促,4個月前習近平正式拍板確定,提出中日之爭「由資源之爭演變為戰略之爭」的論述。在10月底的高規格周邊外交會議上,習近平亦言及此,只是當初並未外洩。其目的旨在將關注點轉移到第一島鏈上的出海口——宮古海峽。

最新一期香港《亞洲週刊》報道,據接近北京中央軍委的消息人士透露,中國宣布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是中共最高決策層醞釀再三的決定,此舉是中國海空戰略重大突破。背後深藏的意義在於,中國關注的焦點不再只是釣魚島,也不再只是東海中間線的油氣田,而是中國突破第一島鏈的出海口宮古海峽。

保障海軍暢通宮古海峽

據北京學者分析,中國此次防空識別區範圍相當接近日本宮古島,此前中國海軍赴西太平洋執行任務時多次走宮古水道,可以說該水道是中共海軍突破第一島鏈的必經之路。日本此前曾在宮古島部署反艦導彈,意在封鎖中共軍隊,可見,中國設劃防空識別區,志在保障重要出海通道順暢。

消息人士說,在東海上空劃設防空識別區,這一海空戰略重大突破,是中南海在中共十八大後擬定的。這在中央軍委已經醞釀很長時間,其間曾多番聽取專家學者建議。

年前,國防部再度向中央軍委提議,盡快劃設防空識別區,當時中南海仍按兵不動。4個月前,權衡利弊後,中共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作出決定而最終拍板,更提出中日之爭「由資源之爭演變為戰略之爭」的論述。

1024日至25日,中共在北京召開高級別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這是中共為做好新形勢下周邊外交工作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這次會議的出席者包括中共7大常委等,習近平親自講話對即位後的周邊外交活動進行總結,並定下未來周邊外交基本思路。

《亞洲週刊》據一位與會者披露,習近平在會上強調:思考周邊問題和開展周邊外交,要有「立體、多元、跨越時空的視角」。他提到了劃設防空識別區,不過,當時這一消息沒有外洩。119日,中共召開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前一天,中國駐日本大使館開始僑民自願登記工作,「為在發生重大突發緊急事件時及時聯繫僑民並提供協助」,這一舉措當時沒有引起外界特別關注。

1112日,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北京聲稱要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執行管理國土安全的職能。十天後,在東海上空劃設防空識別區公佈並實施。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此際開展僑民自願登記工作,原先反響不大,不過此時旋即引起人們紛紛猜測:是否與中方公佈東海防空識別區有關?是否要為打仗作準備?北京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則說,「僑民登記是一種國際慣例」,如此聯想「過於豐富了」,是「不必要的解讀」。

不過,中國設立了防空識別區後,未來中國軍機肯定會大幅加強在該區域的活動。23日,東海防空識別區公佈劃設後,中國空軍當日隨即首次巡航東海防空識別區,出動兩架大型偵察機,以及預警機和多型戰鬥機,實施支援掩護和指揮保障。此後2829日中國先後出動軍機在該空域對擅自闖入該地區的美日韓戰機進行跟蹤查證和識別。
據透露,繼東海後,中國對黃海、南海等相關海域,都會陸續劃設防空識別區。

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

張懸事件誰損失最大

<轉載自20131129 明報 中國版 撰文:王彥晨 台灣資深傳媒人>

根據一項針對台灣民眾國族認同所進行的民調顯示,台灣人的認同立場常出現反覆變化的「變形蟲」現象。這一方面說明台灣人靈活彈性的適應生存能力,同時也意味「中國」這個字詞,如果沒有伴隨進一步更精準的提問,往往在兩岸人民心中,代表不同意義。較早前發生的張懸事件,其實正呼應這個觀點。

經濟讓利買不到台灣人認同

台灣歌手張懸的國旗事件背後,就是一件涉及國族認同的顯例;而筆者的經驗,則是一個外省子弟隨愈加認識大陸,更加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過程。

北京或許難以理解。但誠如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林金源所說,「北京經濟讓利購買不到國家認同」;這是事實。台灣人可以接受大陸人是生意伙伴,但不能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是自己的「國家」。所以,民調提問如果將「中國」一詞的意義往文化、血源的方向帶,台灣人的接受度還算高,如果涉及主權和國家認同,筆者完全可以明白,為什麼愈來愈多台灣人不接受自己是「中國人」。

綠營學者郭正亮說得好,佛經有云,「凡事不可盡」,「中國」對台灣人而言,正是打破砂鍋反而愈攪愈混的概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就是這樣,保留各說各話空間時,雙方各取所需;當大陸聽眾一定要拿青天白滿地紅旗的張懸公開表態時,「各表」一戳就破。

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14日召開,會中討論《現階段對中政策總結報告》初稿,黨主席蘇貞昌預計12月提出總結報告。黨內初步共識「向中間靠攏」,具體主張包括維持事實主權、放棄法理台獨、台獨黨綱沒有存廢的問題、不改國旗和國號。不過會後傳出消息又否認上述說法。許信良說,民進黨應提出新的決議文取代台獨黨綱,兩岸論述必須更務實,否則無法贏得「最後一哩路」。羅致政說,民進黨應在法理台獨妥協,讓台獨黨綱「與時俱進」,現狀則維持事實獨立;陳水扁的「四不一沒有」本意就是放棄法理台獨。

中華民國是與中國最近的認同

民進黨正手處理「台獨」,這其實是重新整理島內一部分人的「認同」;2005年秋天,筆者踏上探索大陸的旅途,以報考博士班的方式,抱期待、未知、緬懷和好奇種種複雜的心情,輾轉赴穗,開啟至今未止的兩岸經驗,始料未及的是,隨兩岸和緩,如今我的工作竟以研究大陸、觀察兩岸關係為主;成為一個靠兩岸吃飯的人。

像我這樣的人,都在愈了解大陸後愈漂離「中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壟斷話語權的中國,北京真的要好好珍惜「中華民國」,那是和「中國」距離最近的「台灣認同」。
 
民進黨正在是否「向中間靠攏」天人交戰,共產黨呢?逼張懸表態,讓中華民國國民在「台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選擇,讓她無法北京開唱,有巨大損失的絕不會只是張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