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1日 星期三

中國陷「火之環」 危機四伏台海尤險

<轉載自2018131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大國博弈 撰文:凌鵾 經濟分析員>

新年伊始中國便要面對急速多變的周邊環境,預計今年的相應地緣政治博弈遊戲將更為「精采」,也會對中國崛起的航程帶來更多挑戰與機遇,故應檢視周邊情況以便作出應變策略。

近年中國周邊事件頻發,涉及或不涉及中國的摩擦熱點及熱度均呈上升之勢,堪稱處於「火之環」(Ring of Fire)中,為應對能力帶來更多考驗。以下就從東北角開始對熱點逐一概述以評定基本形勢。

抗朝鐵三角動搖 核危機未解

東北方的朝鮮半島局勢新年初便出現大變:金正恩對美強硬但對南韓放軟,令對話開始而北韓將參與冬奧,同時南韓又與日本就慰安婦問題再起爭端。

南北韓對話伊始中國即表示支持,美國在最初猶豫後也不得不表態說好,再加上美韓同意把軍演推遲到冬奧之後,變相實現了暫停軍演,如果期間北韓也暫停核試導試,則變相達致了中國要求「雙暫停」的降溫條件,有利於進行認真的外交對話。

就這樣美日韓以應付北韓為基礎的鐵三角格局便開始動搖,對中國有正面影響。從較長遠看卻不無隱憂:北韓可能是借緩和半島局勢,來引誘世界承認其核試國家地位,而南韓則明言半島無核化重要過民族統一。

顯然北韓無意棄核,只是讓矛盾暫時拖住以緩和大局,今後如何由初步緩和轉向尋求根治問題之道才是真正難處。中國對解決半島紛爭要有新思維新策略,看情況或有幾個月時間給中國探索及出招。

東海方面,最近中國核潛艇在釣魚島附近水域浮出並展示國旗,引起了日本一陣哄動。此種行動應為首次,中國借此傳達何種信息尚未完全清楚,料包括展示軍力,由繞島巡航對台示警,和進行了針對美日支援台海行動的反介入演習。

更為根本者是日本近期似陷於「兩面人」狀態:一面力求與中國修好,尋求實現領導互訪及中日韓三國峰會,另一面卻繼續以至深化反華行動,特別是落實印太戰略及籌組美日澳印的「鑽石」聯盟以對付中國。1月澳洲總理應日本之邀出席其國家安全保障會議,表明日本視澳洲為「準同盟國」,並意圖推動雙方達成軍隊互訪協議,和商討日艦在澳港口作「戰略性靠港」,想達致日澳軍盟的意向清晰。顯然在這情況下中國很難積極回應日本的「修好」試探。

台海風雨欲來 美火上加油

台海則有風雨欲來之感。大陸正加強施壓,繼軍機後潛艇又進行了首次繞島巡航,更忽然開辦貼近台海中綫的北飛民航新綫。對後者台方高度重視,由蔡英文親自出面批判大陸。此外美國又火上加油,之前國會已通過「2018國防授權法」及總統簽署後,可實行美台軍事互動,最近眾院又通過「台灣旅行法」允許美台官員互訪,和要求國務卿支持台灣取得世衞觀察員身份的法案。這些做法都違反「一中」原則,踩了大陸紅綫,風險極大且正上升,後果為何尚待觀察,關鍵是大陸回應的強度。

南海繼續成為中美博弈場所,美國間中派艦進入島礁水域,而中國則派艦驅離。美國行動是為了表達軍事存在,維持南海紛爭熱度和挑撥中國與其他沿海國家關係。今後事態發展關鍵是兩國會否嚴控行動,以防擦槍走火,或借此挑起事端。此外,暫時菲律賓和越南等不至在南海生事,但為長遠計,中國必須有經濟大開發規劃。

中印續對峙 中東成震盪之源

在東盟方面,中國推動緬甸與孟加拉就處理羅興亞人問題達成協議,為解決紛爭帶來希望,有利於進一步發展中緬、中孟關係,並穩定西南周邊。

南亞方面,自去年洞朗事件後,中印沿邊對峙持續升溫,雙方不斷強化軍事部署,印方更常傳出邊境對峙消息,官方亦常對華口出惡言。美國則更明顯地支持印軍現代化以增強抗華能力。但在緊張氣氛中卻暫時不虞爆發重大事故。

西亞方面,中國未面臨即時威脅,但潛在風險的上升卻不容忽視,與華接壤的巴基斯坦及阿富汗動盪難定,稍遠的中東地區更成了震盪之源,特別是美國加強敵視伊朗的策略會如何落實更值得關注。

總結上述,中國周邊的「火之環」危機四伏,須防隨時會爆發重大事故,尤其台海局勢風險更高。關鍵因素是美國最新的國防戰略報告明言,要在軍事上對抗中國,以阻止「威嚇」他國及損害美國利益。

在這大前提下,再加上美國內外形勢均面臨日大壓力,更須防美國會藉故挑起衝突,以轉移視綫及保住「一哥形象」。同時這也可能是為了測試中國底綫,到時中國會如何回應確令人注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