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2日 星期一

蔣萬安要成為國民黨救世主還有幾里路?

<轉載自2018122 明報 筆陣版 撰文:林泉忠 東京大學法學博士、台灣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

在年底的台灣縣市長選戰逐漸逼近的氛圍下,被高度看好代表國民黨挑戰台北市長柯文哲的國民黨立委蔣萬安,於119日突然宣布「不參加2018選舉」。此一震撼彈,不僅影響台北市長選舉的選情、牽動國民黨的選戰佈局,自然也關乎蔣萬安這位蔣家新生代下階段的「進擊規劃」,更觸及國民黨東山再起可能性的想像空間。

缺席2018選舉 打亂吳敦義佈局

為何退選?根據蔣萬安本人的說明,是「要續留立法院監督行政權」。立法院是蔣萬安在剛剛落幕的《勞動基準法》審議一役中「一戰成名」的舞台,在此對他而言相對得心應手的舞台積累更多能量,自然是說得通的理由。然而,縱觀海內外各種退選的原因背景,大多是因為要冒沒有勝算的風險,且將付出過高的成本所致。

蔣萬安為本屆新科立委,上任不足兩年,本來並無問鼎台北市長的氣勢,他本人更無此規劃。然而,20171123日在立法院初審《勞動基準法》修正草案時,蔣萬安就休息日加班費核實計劃發言長達兩小時,成功延長了相關法案的審查程序,因而讓人刮目相看。此後勸進代表國民黨參選台北市長選舉的呼聲不絕於耳。

國民黨台北市黨部近期做的一份內部民調,顯示蔣萬安與另一名「屢敗屢戰」的老將丁守中兩人的看好度不相伯仲,但是離現任市長柯文哲還有一段距離。換言之,儘管情形看漲,然而蔣萬安也並未達到有十足勝選把握的氣勢。且再怎麽說,畢竟資歷仍然太淺,加上國民黨傳統上重視論資排輩,年紀輕輕就過度張揚,難以獲得資深國民黨人的支持。更為重要的是,一旦敗選,將提前折損蔣萬安才開始積累的政治能量,重蹈上屆連勝文的覆轍。顯然,蔣萬安也是在衡量利弊之後,才作出退選抉擇。

如此一着,最難掩錯愕神情的,恐怕是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吳敦義自去年820擔任黨主席後,最重要的一仗就是今年年底的縣市長選舉,否則吳就是失去了去年競選黨主席的意義。因此由最有能量的參選人代表國民黨出戰,是佈局選戰的基本思維。若由蔣萬安出征,其年輕、形象佳的優勢,可以一掃年輕世代對國民黨「老態龍鐘」的印象,本身對整體選戰已有加分作用;即便沒選上,對國民黨仍有「戰功」,而且還能起到「母雞帶小雞」的外溢效應。

至於老將丁守中雖然有台北市國民黨穩定的基本盤支持,但是丁本人欠缺活力,不具吸引年輕選民的魅力,也缺乏拉抬國民黨東山再起的想像空間,顯然不是吳敦義心目中的首選。然而,蔣萬安的棄選,打亂了吳敦義的佈局,是否另尋具超強戰力的參選人,吳敦義將陷入苦思。另一邊廂,蔣萬安宣布不參選,也促使民進黨對選情有新的評估,希望在支持無黨籍「白色力量」柯文哲之外還有另一個選擇,因而增加了民進黨推派人選參戰的機率,並寄望在「三分天下」的局面下,突圍而贏得選戰。

話說回來,「蔣萬安現象」不會就此打住。事實上,發表棄選聲明後,鼓勵蔣萬安參選2022年台北市長選舉的呼聲隨即出現。不止於此,經過2016年初當選立委、2017年末《勞動基準法》審議中一舉成名後,蔣萬安如今已儼然成為日落西山的國民黨東山再起的唯一希望。

猶記2008年馬英九勝出總統選舉的那一屆大選之前,當時筆者已分析出在台灣本土化日益深化的年代,連戰、吳伯雄領導的老派國民黨的體質,已失去重奪江山的能量;而唯一能挽救國民黨的只有深具個人魅力的馬英九。對那次總統大選結果的解讀,筆者也是以「馬英九救了國民黨」貫之。

然而,「馬英九救了國民黨,也毁了國民黨」。不過,這裏所講的「毁」,並非指馬英九把好好的國民黨給毁了,而是馬英九沒有好好利用那8年,鞏固逐漸失去社會信賴的國民黨治理台灣的領導力,挽救與本土社會所期待的方向漸行漸遠的頹勢。其中的一個轉捩點,是在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發生時,沒有即時掌握到民意的變化,尤其是對原來受到肯定的兩岸政策包括「兩岸經濟一體化」的質疑,因而導致其後國民黨的急劇衰落。

蔣會是2008前馬英九嗎?

重點是,蔣萬安會是2008年之前的馬英九嗎?儘管帥氣、清新、氣質、形象良好等方面,蔣萬安與馬英九有幾分相似,然而如今蔣萬安的資歷顯然與當時的馬英九相差了一大截。馬英九在入主總統府之前,除了擔任國民黨副秘書長、副主席、主席等重要黨職外,更具有擔任過行政院研考會主委、陸委會副主委、法務部長及台北市長等公職的行政歷練。這些都是目前只剛當上立委及國民黨中常委的蔣萬安所缺乏的。

誠然,更為重要的是台灣的社會環境相較於2008年之前,儘管相隔僅10年,卻已有很大的轉變。如今的國民黨已不是進入逐漸衰弱的階段,而是處在已經嘗到「完敗」的黃昏階段。可以說蔣萬安面對的情勢遠比馬英九當年嚴峻10倍。

除此之外,台灣社會的本土化進一步深化,更造就了「天然獨世代」的崛起。如何獲取台灣年輕一代的支持,恐怕是蔣萬安最大的軟肋。

儘管年輕帥氣、氣質清新,是蔣萬安難得的強項,然而「天然獨世代」追求社會公義、要求「轉型正義」、認知兩岸「一邊一國」的國家認同等思維,無一不是蔣萬安需要時間及毅力去面對及克服的艱難議題。作為一名民意代表,目前蔣萬安正在努力的首要任務,是放在「追求社會公義」方面,《勞基法》一役的亮麗表現,或許能使蔣萬安未來繼續以立法院為舞台,在維護社會公義有更長足的表現。然而,「轉型正義」與國家認同議題則不能同日而語。

「轉型正義」所觸及的內容,涉及蔣萬安曾祖父蔣介石在戰後的「二二八事件」及其後白色恐怖等威權時代迫害人權的責任問題。背負「蔣家後代」的身分原罪,蔣萬安如何對這些歷史作出讓台灣年輕世代可以接受的表述,進行合理有效的切割?至於更為複雜的國家認同議題,如何審視國民黨連接過去與未來「中國」的國家論述,恐怕是不得不先要面對的難題。

蔣萬安倘只要成為一個有擔當、「接地氣」的政治人物,或許不難;但若要成為國民黨的救世主,恐怕還不止是幾里路的距離。


(作者facebookwww.facebook.com/john.lim.3154;微信公衆號:林泉忠公衆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