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8年1月23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柳金財 台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早前大陸「鳳凰網」進行「武統」民調,一度有高達92.55%網友支持「武統」,僅7.45%支持「和統」。這次「武統」比例首度高於九成,比《環球時報》在2016年蔡英文執政時約85%贊成「武統」更高,但網頁迅速被下架。這顯示大陸當局理性與克制,有意緩解避免因「武統論」引發兩岸民意對峙。尤其是自駐美公使李克新一席話——「美國軍艦抵達高雄之日,就是我解放軍武力統一台灣之時」——到解放軍軍機軍艦繞台,再到M503航線爭議,兩岸「武統」議題一再掀起千層浪。
從高「武統」支持網絡民調被撤,顯示大陸當局始終堅持推動兩岸融合及「和平統一」主軸旋律,有效疏導民間正崛起的民粹主義、愛國主義及民族主義,避免「武統論」影響此刻正在興起的台灣民心向背及對大陸好感、認同。兩岸在危機管控具有某種程度默契與共識,避免瀕臨戰爭邊緣風險。
2018台海形勢更趨複雜嚴峻
首先,「武統」聲浪在中共十九大報告對台政策宣示後,本已逐漸平息,但「美台軍事交流」再度激起中國民族主義反彈。毋庸置疑,中共十九大後對台政策有趨於強硬趨勢,不僅從十八大所提共同增進「一中框架」認知,改變為堅持「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原則」;同時從反對台獨、遏制台獨,到挫敗台獨,尤其反台獨從「三個任何」轉為「六個任何」,逐漸擴大化台獨界定。顯然,2018年台海形勢將比2017年更趨「複雜嚴峻」。
自2017年10月中旬中共十九大召開前後,蔡英文當局兩岸政策展現高度克制,包括擱置立法委員要求刪除憲法增修條文「因應國家統一前需要」案、公投法修正案排除領土變更複決案、擱置行政院組織法調整「大陸委員會」名稱為「中國事務委員會」案。這些政策舉措,顯示在蔡英文總統「維持現狀」目標下,排除激進台獨政策及法理台獨做法,避免給予大陸當局或強硬派動用軍事「武統」的口實。
然而,美台軍事交流可能被大陸網絡社會視為對中國和平崛起及民族復興的挑釁,蔡英文當局採取「聯美日以抗中」戰略,展現挾外力以自重的對抗思維。「武統」民調迅速撤下,顯示大陸當局不願意民粹主義、激進民族主義反過來干擾對台政策穩健發展。
其次,大陸當局已在十九大報告內容中,以「和平統一」對「武統」思潮做出明確回應,同時主張兩岸經濟社會交流與合作,給予台灣民眾在就學、就業、就醫等「居民待遇」。根據中評社系統性評估,十九大後大陸網民對「武統」聲浪已漸漸平息。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使用「感情溫度計」,測量習近平在台灣民眾心中的溫度結果,在台灣成年人中,29%民眾對習有好感,39.9%民眾對習沒感覺,19.9%民眾對習有反感。
若從平均度數來看,台灣民眾對習近平的感覺溫度是51.52度,顯示對習存在「有些微的好感」。最新民調指出,七成民眾認為大陸可能躍為全球首強,六成八民眾並不擔心大陸國力擴張不利於台灣;超過五成年輕人願意西進就業,願意讓子女到大陸就讀的有近四成,有三成五民眾表示親友中有人嫁娶大陸籍配偶。儘管蔡英文當局被抨擊採取一系列去中國化措施,但台灣民眾願西進就業、移民,讓子女赴陸就學或定居意願,創8年新高紀錄。
武統論反刺激激進台獨勢力
這顯示民眾對大陸認知圖像轉為好感,過度「武統論」宣導只會為獨派所運用,從而強化對抗、敵對意識。換言之,習所提「兩岸一家親」、「建立命運共同體」、「統一是心靈契合」及「共圓中國夢」,已經取得兩岸發展話語權,「武統論」反而會刺激激進台獨勢力鋌而走險,不利於溫和統一力量發展。
再者,「武統論」再起,不利於區域和平穩定及正推展「一帶一路」的全球治理佈局。據美國學者羅伊(Denny Roy)與貝克利(Michael
Beckley)研究指出,大陸當局部署飛彈、監禁台灣維權人士,激起反統一情緒;若是對台採用經濟威脅,也會波及自身現代化發展;如最終發起戰爭,即使成功機率甚高,也將損害其在東亞區域安全和平保護者角色的建構,引發各國對中國崛起是「和平論」或「威脅論」的疑慮,影響「一帶一路」的國際戰略及全球治理佈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