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9日 星期二

丟掉幻想 力爭朝夕

<轉載自201819 明報 筆陣版 撰文:袁彌昌 中文大學全球政經碩士課程講師>

去年年底,筆者獲邀出席香港專上學生聯會舉辦的「殖民香港:由英殖時期到特區年代」研討會。在筆者擔任評論員的環節裏,3位獲邀的台灣學者當中,吳叡人、吳介民兩位教授因簽證申請被拒而無法赴港,而吳叡人弟弟吳豪人教授雖獲發簽證,亦放棄來港,於是筆者只好透過視像電話與3位交鋒,過程中對台獨、港獨與自決的理論有一番新的體會。以前筆者一直對台獨、港獨與自決的理論都是一笑置之,沒有細心研究,但這次研討會卻令筆者不得不認真研究。

台獨港獨理論的致命傷

台獨以至港獨的理論,表面上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與完整性;但很不幸,其合理性與完整性卻正正是它們的最大弱點:這些理論的出發點通常是台灣和香港都脫離了殖民統治,展開了去殖民化的過程,這些地方因而漸漸發展出其主體性,並以此作為成為一個民族或獨立國家,以至民族自決的基礎。不過對台灣和香港而言,由於作為一個獨立民族的理據實在太站不住腳,太難與中國人作出區別,於是理論構建者只好轉而從文化差異着手,通常再會加上所屬的主權國家的打壓及遲遲未展開民主化,作為自決的額外理據。

只不過,這些理論卻有一個重大缺陷,就是它們從來沒有解釋為何一個地方經過去殖民化之後,就非得要發展成為一個民族及建立國家——對於理論構建者而言,他們覺得「去殖後獨立」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但對於其他不帶情感去評判的人,卻有理論者自己想當然或頭腦發熱之感。

當然,筆者同樣作為一個搞理論的人,對於構建台獨與港獨理論的人非要這樣做的用意,其實也相當理解:他們需要由「去殖」到「獨立」這樣的一氣呵成,需要這程度的理論完整性,才有條件去吸引受眾相信他們的論述與理論,所以他們非得構建一個完整的故事。然而這幅刻意描繪的「完美構圖」,卻反而成為了其理論的致命傷。如果理論成立的話,那麼所有經歷過去殖民化的地方也應該獨立——這明顯與現實不符。更重要的是,人們是會理性判斷在脫離殖民統治後,有沒有必要成為一個獨立國家,有很多情况實際上是沒有該必要性或空間的。

台港政治是時候脫鈎

另一方面,在不少方面來看,台獨理論已逐漸失去對港獨或自決的參考價值與作用。在研討會中,台灣學者指出台灣與香港不同,擁有台灣海峽的天險和所謂的民主防衛,儘管他們也承認這些防禦也日漸被中國大陸的經濟攻勢,或近來被稱為「銳實力」(sharp power)的一系列手段所抵消。但事實上,這正反映出台灣與香港的情况完全不能相提並論——台灣學者口中的「中國因素」,在香港卻是「中國存在」;他們口中的「染紅」,在香港已是「紅色」——所以如果套用台獨理論的話,在香港一定會出很大的偏差。同時台獨理論亦根本沒有考慮到香港的「存活性」(survivability)問題,其自身亦出現了「唯意志論」和「追求精神勝利」的傾向,一味只講求理論的完整性,卻已放棄探討如何實行的問題。因此支持港獨的人跟他們走在一起,亦只不過是「圍爐取暖」而已,難有作為。

當然出現這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台獨理論已淪為民進黨對國民黨口誅筆伐、趕盡殺絕的工具——其實際作用已從促進台獨,變成為政治鬥爭服務,目的是要長保民進黨的江山,令國民黨一沉不起、永不超生。假如港獨分子誤將人家的政爭與選舉工具,當成自己的理論武器,那可真是糊裏糊塗、愚不可及。

不過從另一個方向來看,台獨理論的這些發展與變化,再加上台灣與香港之間的實際差異,令台灣與香港政治有望脫離自太陽花學運以來,台港政治之間的互動與連動。而台港政治逐漸脫鈎,亦應能讓港人以更務實的態度,重新審視香港的地位、與大陸的關係,以及香港今後的路向。

2047太久 只爭朝夕

如果說港獨分子的問題是誤用或錯信了台獨理論,那麼自決派的問題,就是他們着眼於2047年,對目前香港的情况根本無濟於事:現在若不救香港經濟及解決社會問題,未到2047年香港早已完蛋。或者更簡單一點說,自決派同樣也沒有考慮到香港的存活性問題,其成敗對提升香港今後的存活性,基本上是沒有幫助的;即使成功,2047年的遠水亦肯定救不了眼前的近火。

筆者在此只好借用一下毛澤東的金句——「2047太久,只爭朝夕」——解決香港的問題已是分秒必爭,香港已沒有條件坐等時間與歷史作出結論,而是必須更積極主動地面對挑戰、爭取時間,設法恢復對歷史進程的掌握,否則再過幾年,香港沉淪之局已定,到時候誰勝誰負已無關痛癢。

因此,港人切忌再被這些不是建築在理論浮沙之上,就是毫無迫切感的政治主張所迷惑,並且須認識到往後香港會有一段時間要走一條韜光養晦的路。從來韜光養晦都不會是輕鬆的,亦不可能不作任何犧牲與讓步而成功的,港人唯有抱着這種心態和覺悟,才有可能蓄積力量,打破當前困局,為下一階段的翻盤創造條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