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8年1月4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王慧麟 時事評論員>
台灣政界友人在臉書(facebook)貼上了一張照片,原來是其所屬團體的理監事聯席會議暨聯歡餐會。在席除了蔡英文政府陸委會高級官員,綠營政界、台灣傳媒高層、學者以及藍營政界人士之外,還見到香港民主黨元老李柱銘,以及在照片中正在發言的涂謹申。之前,這位台灣政界友人的臉書之中,亦有不少港澳建制派及民主派人士的活動照片,可見台港兩地的交往,近一年來更趨緊密。
這種恆常及緊密來往,應是好事。香港與台灣航程才一個多小時,兩地人民往來頻密,文化生活及社會發展亦相當接近,經濟上台資亦是香港重要的經濟命脈之一,兩地亦是當年「亞洲四小龍」的新經濟體的垂範。不過,在1997年前後,兩地的政治交往,大多以國民黨在港的「右派」人士與國民黨人士作為交往的主軸。至於國民黨政府與香港非國民黨的政界人士之接觸,以至民進黨政府與香港各政黨之政治交往,相當遲起步。民進黨第一次執政,即是陳水扁(2000至2008年)的時代,港、台兩地的政治交往基本上是零。馬英九政府上場之後,兩岸關係有好轉,剛巧曾蔭權政府亦有意推動兩地交往,兩地之間的政治交往亦相對好轉。而且,台方亦轉為重視與香港政界、學者及傳媒交往。這個操作,在蔡英文政府上台之後,也積極推動。
近年台灣對港興趣 兩點值得考量
為何台方對港事務這麼有興趣,對香港政界、商界及傳媒人士特別着力「統戰」呢?台灣一些人士公開及私下都會說,因為兩地人民都持守同樣的民主自由人權的價值,因此兩地的交往及合作日趨頻繁,是有利兩地人民的。但撇除這些官方立場,近幾年台灣對港情的興趣,有兩點值得考量:
第一,透過與香港在地的政界及輿情人士的交往,可以更立體地理解及研究對岸的「匪情」。九七之後,曾經有人還以為,香港可以扮演兩岸的中介角色,但自馬英九開啟了與北京直接對話的管道,香港的所謂「兩岸中介」,可有可無。但香港反而成為台方了解中國大陸的一道窗口,台方邀請香港相關人士訪問,透過溝通及接觸,可以進一步拆解北京在香港的政治操作、經濟滲透、社會組織發展以至選舉操作等手法,從而有助分析北京對港的作為。這些資訊,有助台方進一步研判北京之政治操作,對其制訂兩岸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參考。
第二,台灣透過對港各界人士的「統戰」操作,以所謂民主自由之普世價值作為溝通的基礎,的確有利其與香港政界及傳媒界人士交往,爭取香港政界及輿情之同情和支持。這樣有利台方,至少能在香港的政治陣地及輿論陣地兩方面,廣交更多朋友,制約北京在兩岸事務上的宣傳及打壓力度。在兩岸關係平穩時期,這個操作的效果不會明顯;但萬一兩岸關係惡化之時,由於香港是中國境內,有較多言論及資訊流通,這個制約角色,就可以發揮出來,特別是可以引起國際輿論的注視及同情,做到「聯港制中」的重要效果。
審視台港關係 該用理性之心看待
由此分析,台方關心香港,不完全因為台方珍視香港人民對民主自由價值的渴求,更多在於香港在其兩岸政策裏的戰略及制約角色。香港政界及各界朋友大抵理解此一點,就毋須對台灣的官方語言有過多幻想,以為當香港真的出現人權問題或者自由受到威脅,台灣就會發揮「大愛」精神,收留香港所謂的「政治犯」。台灣的難民法草案,即處理政治難民的主體法律,遲遲未上立法院,但就適用於中國大陸地區之人民,卻不適用於港澳人士,而港澳人士則只據台灣《香港澳門關係條例》第18條按情况「提供必要之援助」。所以,當我們在審視港、台兩地關係,以及香港的角色,大家就該用比較理性之心去看待,更該特別留意現時台方的「聯港制中」之戰略考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