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8年1月8日 晴報 欄名: 女人筆金心 撰文: 唐德玲 (從事理財策劃工作逾十年,並擁有認可財務策劃師資格)>
姊妹們,上日提到,香港已經變成只有2個階級,一個是有樓階級,另一個是無樓階級。
有樓階級的父母,可以協助子女置業,繼續成為有樓階級,甚至1個單位變2個,2個變4個;而無樓階級的父母,根本沒法協助子女置業,下一代就注定繼續做「無殼蝸牛」。這樣下去,香港貧富懸殊的問題只會愈來愈嚴重!
過年前有讀者來電郵問我,應否「用盡自己的購買力」上車,用廣東話的說法最貼切,即是「唔理三七二十一」,總之搏盡上了車再算!但該讀者擔心,萬一上車之後樓價下跌,自己會變成負資產。
買樓致富神話持續?
其實,這位讀者的家庭收入已不錯,合共有60,000元,也有120萬元左右的存款。由於對樓市一直抱審慎態度,即是想等樓價稍為回落才買樓,故婚後一直租樓住。2016年當樓市有少許調整時,又找不到心儀的單位。最近,業主加租,加上自己想增添家庭成員,所以,他又再為置業煩惱。
我相信,上述讀者的情況,絕對是當前一班年輕夫婦面對的難題。該讀者的一個疑問是,如果真的「唔理三七二十一」,上了車再算,但當自己入市之後,樓價才下跌,會變成負資產,那就要一世為這個蝸居打工,沒有機會透過樓換樓去改善生活。
過去幾十年,不少港人,或者說我們這一輩,都是藉着樓價持續上升,可以透過樓換樓改善生活,甚至致富的,但到底,這個神話還會持續下去嗎?
如果肯定這個神話可以持續下去,這位讀者當然可以釋除疑慮,應該不顧一切,千方百計爭取上車,但這個問題,真的不容易解答呢!
總括來說,隨着息口上升,加上供應增加,樓價不可能無止境地上升。不過,香港的樓價問題牽涉一個獨有的因素,那就是「北水」,過去一段日子,很多跟中資有密切關係的個人和企業,或多或少都沾手了香港的樓市,令到需求增加。即是說,香港的物業需求,不是完全是本地需求。
這些資金不知何時會突然之間抽走,如真的發生的話,香港的樓市就有機會出現較大的調整,否則,香港的樓市可能只會在高位徘徊,因為現時香港的樓市並沒有太大炒風。買入物業者,除了中資之外,就是本地有實力的買家和投資者,以及協助子女置業的父母。
自住物業有實用價值
對於渴望上車的年輕人,我的忠告是,如果真的有實際需要,而自己又負擔得來,包括首期和供樓(首期當然可以靠家人協助,供樓能力視乎工作穩定性),大家也不必有太多顧慮。
我始終認為,自住的物業不應滲入太多投資的考慮,因為這個物業除了投資價值(Investment Value)外,還有實用價值(Use
Value),而實用價值很多時是不可以用金錢去衡量的,例如與家人的連繫、鄰舍的關係,以及心底裏那份安全感!
雖然我已經上了車,理論上,我是希望樓價上升的,但是從客觀地看,我也不想樓價繼續再升下去。當然,我也不想見到樓價大跌,因為樓市牽連着很大的一個經濟鏈,可以帶動很多相關的行業,例如裝修、傢俬、物業管理,以至零售消費等等,影響可謂相當深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