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2年5月26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另眼看新聞撰文:區家麟 資深新聞工作者>
還記得嗎,4年前,四川大地震,那抱屍痛哭的妻子、搥胸狂號的媽媽、那些呼喊着遇難者名字的親人、廢墟空隙裏一雙渴望救援的眼睛、瓦礫裏蜷縮着沉睡的小學生。每一幕,都是莫名的悲愴。
還記得嗎,當時有體育用品公司倒賣帳篷被揭發,有企業捐獻破舊衣物卻要求巨額發票以避稅,發國難財早已有迹可尋,一切都逃不過民眾銳利的眼睛;網絡社群一呼百應,全民監察,希望13億人的眼淚不會白流,多難興邦,否極泰來,在廢墟裏,奮發重建一個公開透明、公平廉潔、真正以人為本的理想國度。
拆校建豪宅 對捐款零尊重
近日內地傳媒揭發,特區政府及香港教聯援建的綿陽紫荊民族中學,使用不足一年後被發展商拆毀,原址重建豪宅大商場,學生未遷新校舍前,只能暫時租賃地方上學。綿陽官員解釋說,財團投資達60億,能「拉動就業與經濟增長」,當年要求捐款重建校園,只屬「應急需要」云云。此說再次暴露內地官場規劃之粗疏與發展觀之扭曲。
1.若屬應急需要,為何從無向捐款者事先交代,讓捐款者衡量是否用得其所?
2.未完善規劃,卻先投入資金;建成使用不足一年,迅即拆卸,這樣的「效率」,得益的,只有地產建設行業與官員考勤的成績表。
3.官員與財團協商的商場豪宅計劃,不公開不透明,幾十億的發展,黑箱作業。
4.更大問題是,官員對待捐款者,如過橋抽板,缺乏基本的尊重。血濃於水、慷慨解囊,不是必然;人們的善心要滋養,不能打沉。
官員不交代 枉災民狂號苦心
特區政府與教聯所捐的400多萬元,相對財團的60億元投資,自是九牛一毛。縱使綿陽市官員表示,將會用數千萬,在市郊重建大十倍的校舍,官員虧欠的,除了是對捐款者一個合理的說法,還有一個保證日後令人民樂意捐錢的制度。
特區政府於災後,成立了重建工作信託基金,立法會先後批准撥款90億元援建。錢來自納稅人及市民捐款,那些錢不只是港人的血汗錢,更是小朋友的利市錢,代表着香港人的愛心與關懷。
從綿陽市可拿出幾千萬重建校舍,可見「多錢興邦」,內地資金四竄,財力已遊刃有餘;缺席的,是程序公義與合理透明的制度;多難而不重視制度建設,如何興邦。香港的財力,在內地官員眼中,或者已經不值一哂;但制度的優勢,才是興邦的重要參考。
強震的悲愴慢慢遠去,當淚痕漸乾,貪嗔癡惡念重來,重建大計變作官員的大茶飯。特區政府要代表納稅人追究到底,必要時收回200萬捐款,亦須追問拆校決策過程,要求公開資料。我們捐了款,就更有發言權,並要展示一個現代文明政府裏,問責的風尚與對納稅人負責的基本素養,才不枉當日天地狂號的苦心、大家悽愴悲慟的淚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