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

一國兩區「邦聯」翻版 馬英九夢難圓

<轉載自2012522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港是港非 撰文: 沈帥青>
台灣的總統馬英九就職,提出「一國兩區」處理兩岸關係。一國兩區有「老翻」邦聯制國家體制的意味,這種國家組織,如夫婦組織家庭,二人地位平等。不過,從歷史可見,維繫邦聯模式殊不容易,往往離婚收場!
如聯姻 擁平等地位經濟獨立
由「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到馬英九提出一國兩區,這些政治詞彙也艱澀難明,倒不如先上一堂政治課,拆解馬英九的兩岸論述。
馬英九前日宣誓時正式提出一國兩區,是指「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他又認為大陸和台灣應建立「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共識,兩岸地位也是對等。
馬英九的說法,在政治上類近「邦聯」(Confederation)體制,這模式如夫婦結合,兩者在家庭中地位相等,經濟上各自獨立,也有自己的朋友圈子,當然也可以離婚!
以邦聯制統一中國不是甚麼新鮮的想法,著名的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在03年出書大膽預測中國及台灣,將在05年以邦聯形式統一,合組「大中華邦聯」,當然,預言沒有實現,至今仍十劃未有一撇。不過,在歷史洪流中,倒是出現過不少邦聯國家,不少是短命收場,或組織鬆散:
美國:由邦聯變成聯邦
美國現在是聯邦制國家(Federation),但其前身是邦聯。在成功獨立後,13個州(state)在1781年成立了美國邦聯,但邦聯的結構太鬆散,各州都有自己的主權,所謂一個美國,其實有13個政府在各自獨立運作。結果,美國邦聯跟其他國家結盟、簽訂條約時便出現困難。例如,美國要求英國派出公使,英國政府便不屑地回應:「要派出1個還是13個?」
邦聯多短命 美國實行僅9
因應時勢,各州便建立了更緊密的聯邦政府,取代邦聯,統一處理外交、國防等事宜。美國邦聯只有9年的壽命。現時的美國,只有一個總統。
奧匈帝國:又合又分
奧匈帝國(1867年至1918)實際上是兩個國家:奧地利和匈牙利的聯盟,奧地利和匈牙利各有自己的議會和首相,在此之上,再設中央政府負責軍事和外交。不過,中央沒有絕對的權威命令地方政府,兩者常有摩擦,如奧地利和匈牙利政府應向中央交納多少費用、為軍隊提供多少補給,每次商討均引起爭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解體,奧、匈分家,這與邦聯內部分歧大、結構鬆散不無關係。奧匈帝國維持了約51年。
獨聯體:蘇聯解體替代品
1991年在蘇聯解體後,部分蘇聯加盟共和國隨組成「獨聯體」,這也有邦聯的意味。1992年,獨聯體國家足球隊代替前蘇聯國家隊,出戰歐洲國家杯。2011年獨聯體成員在聖彼得堡簽署協議,成立自由貿易區。
歐盟:組織鬆散的結合
現代模式的鬆散邦聯仍然存在,歐盟便是一例,但似乎現在也是風雨飄搖。歐債危機中,歐盟的所有救市方案,也要歐元17國通過,如方案涉及歐盟條約,更要27國全體同意。
歷史告訴我們,推動這種邦聯模式的運作殊不容易。時事評論員劉銳紹指出,現階段大陸難以接受馬英九的一國兩區構想,因為馬英九指的「一國」是中華民國,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者有歧義。
內地一向以來的構想是以「一國兩制」統一兩岸,中國為中央,台灣為地方省,大陸和台灣,並非對等,和馬英九堅持的兩岸地位對等不同。
一國兩區能否解決兩岸問題,也許還是太遙遠,但前車可鑑,就算兩岸組成邦聯,如果缺乏互信,前路也難行。
 
不同國家制度模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