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3年9月17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 李兆波 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及財務高級講師>
近日有關考慮使用郊野公園作發展住宅引起熱烈的討論。
翻查最新的香港年報2012,當中的「環境」單元有以下的描述:
「香港佔地1,104平方公里,人口約700萬……香港地勢多山,市民起居作息的土地面積約為263平方公里……在餘下的土地中,超過500平方公里已劃為『受保護地區』,當中包括郊野公園、特別地區及自然保育地帶……現時,本港共有24個郊野公園和22個特別地區,佔地約44,239公頃。」(註:1公頃=100平方公里)
我對郊野公園相當熟悉,因為我愛好遠足,走遍萬宜水庫的破邊洲、蚺蛇尖、香港東北的印洲塘、東坪洲、八仙嶺、南面的蒲台島、西面的米埔、龍鼓沙洲等。鄰近的內地發展迅速,不論是南山及沙頭角,到處都是高樓大廈。
房屋人口相關 豈止土地問題
內地人從陸路進入香港時,總有一個問題,「你們的香港人不知在做甚麼,常常說不夠土地建住宅、建酒店。你們香港那邊(指羅湖)到處是山,不見高樓大廈,我們深圳那邊卻滿是高樓大廈,你們不利用那些山去建築住宅,當然會不夠用。為甚麼一河之隔盡是高樓,但你們這邊卻是農村」。
從深圳的人口數據顯示,人口密度最高的是鄰近香港的福田及羅湖區,人口密度分別為每平方公里1.7萬人及1.2萬人,最為港人熟悉的南山區每平方公里不到6,000人,約是香港的平均人口密度。
我不認同特首指,房屋問題與人口政策無關,只是一個土地供應的問題。根據香港年報2012年內登記的出生人數為91,343名,死亡人數為43,672名,有約7,600人移民他國,而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發出了2,392個名額,合法移民約有54,600名,這是根據每天150個配額的結果。
由簡單的計算可知,每年人口淨增長近10萬人,這怎會與人口政策沒有關係?加上去年有近4,800萬名旅客來港,等如每天10萬多人。於是便有人要求開發更多土地發展住宅、酒店、寫字樓、商場,也有要求保留更多的郊野作緩衝。
40年前規劃 需否重新評估?
郊野公園是根據《郊野公園條例》於1976年而成立,主要的目的是保護大自然,以及向市民提供郊野的康樂和戶外教育設施。城門、金山、大潭、獅子山、香港仔、大埔滘、大尾篤及新娘潭自然教育徑等熟悉的名字,甚受市民歡迎。近年亦愈來愈多內地的旅客往郊野公園,不少國內外旅客也驚歎香港這彈丸之地也可以有世界級的郊外環境。
土地不足,是規劃失敗的結果。近40年前的設計,今天是否需要重新評估?在考慮使用郊野公園作發展的同時,也應同時考慮一些可以遷移的設施,如縮小粉嶺高爾夫球場的面積,及把離粉嶺火車站不遠的警察駕駛學校,甚至軍營遷往別處。我只是指出一些例子。
在保護環境,避免香港變成石屎森林,令大家在假日有空氣清新的地方可供呼吸與使用郊外作發展,需要大家有個共識,撇除人口政策的問題,保留郊野有一定的代價,土地供應少了,價格上升,要市民全體付出較高昂的地價與樓價,是入場費的一種,因此郊野公園並不是免費入場的。
保留郊野付代價 非「免費」入場
內地的城市近年熱浪逼人,環境污染嚴重。香港有優秀的郊野環境,發展了便買少見少,但從來保護環境是要付出代價的,就是合理樓價與郊外之間的取捨。而正因為此問題涉及不同階層及持份者的長遠利益,一個詳盡而坦誠的討論是必要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