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元老吳乃仁曾說:「做政治的人,每天早上起來看鏡子裏的自己,只要沒那麼討厭,沒有那麼面目可憎,就算成功了。」一段肺腑之言,充分顯示台灣很多從戒嚴時期已參與黨外運動人士的特殊品格。
關說氾濫政圈 台跨黨派共孽
可是,當被台灣輿論稱為「九月政爭」的馬英九大戰王金平事件,繼續燃燒,民進黨竟然趁勢「擁王倒馬」,儼如王金平的「親衞隊」,悖亂政黨政治倫理,事件要角之一的黨鞭柯建銘甚至厚顏地嗆聲要求馬英九需反躬自省,令人懷疑,吳乃仁這批元老會有怎樣的感受?台灣民主的健康發展,到底還要被這已深入骨髓的關說文化,阻延多久?
風波自月初爆發以來,種種證據和當事人的言論顯示,事件涉及國民黨籍立法院長王金平關說司法部長,要求檢察官員不再對柯建銘某宗案件進行上訴,殆無疑義。所謂關說,又或稱為請託,是一種華人文化語境下的行為,涉及透過人情、關係、面子或利益影響政府部門的特定工作或決定。由於這關說往往違背法治精神,是民主發展的重要障礙,在台灣明文被列在公職人員避免利益衝突的法例之中。
因此關說,在純講人情下,是應有之義,在法治面前,卻往往是非法的,在政制下,更與民主運作相悖。
當偵察組意外竊聽到王金平涉及關說案,並向馬英九狀告,馬如果不予處理,在台灣被稱為「吃案」,也屬違法,最好的方式,就是邀請立法院召開紀律委員會召開聽證會自行處理。
然而王金平一向被稱為政圈的泥鰍,為人圓滑溜手,人脈關係和政治資本豐厚,特別在立法院更「都是朋友」,對於民進黨的議事杯葛,王金平總以「議事中立」為名,採取「不干涉」的態度,不輕易動用表決,以至執政國民黨表面上佔立法會絕對多數,實際上國民黨的政策和法案,卻往往被「卡」在立法院,立法院由「王(金平)、柯(建銘)共治」的說法,乃不脛而走。
馬英九打王 輸在欠黨支援
王、柯的關係如膠似漆,解釋了為甚麼台灣竟然會出現民進黨黨鞭,請託國民黨的立法院院長出面關說司法院長這種違悖政黨政治常理的耐人尋味事件。關說行為,在台灣政圈普遍之極,是跨黨派的共生罪孽,若如上述將案件交給立法院處理,肯定無疾而終,但這卻踩到馬英九這位「法癡」(對法過於執着)的紅綫,乃甘冒背水一戰之險,罕有地以羅剎般的嘴臉,將王平金關說事件定性為「台灣民主法治發展的關鍵一役」,擺出誓要將王拉下立法院院長職位的姿態!
馬英九一改他過去溫吞的形象,打出迅雷的手法,卻帶有太多的瑕玼。他在事前沒有取得黨內老大任何的奧援,在社會上又沒有先為自己的立場做好鋪墊工夫,推高自己的道德位置,卻只顧表現一副沉痛的決心;相對地王金平六日返台後一直保持「尊馬」姿態,且呼籲支持者要團結不要退黨,連「逆增上緣」佛偈也琅琅上口,表現一副從容態度,馬在社會觀感上自然陷於敗北之境。
更重要的是王金平關說司法個案即使應該下台,總統權屬行政權,根據權力分立原則,總統貿然變身以黨主席的身份,強將國會議長拉下,更予人破壞憲政的不良觀感。
台灣政圈流傳一句話,說得精準不過:「馬英九沒有朋友,王金平沒有敵人。」王金平是把玩人情的高手,遇事總能做到皆大歡喜,至於馬英九對於法治的執着,本來有助於提升台灣的民主發展,讓台灣的民主更能成為大中華地區的典範,尤其是若不打破關說文化,這民主制度,只會墮落至徒具形式,卻因馬政治手腕不夠圓潤,社會支持力度不足,如今陷入窘境。
非本土之爭 港媒錯「抽水」
據多項民調顯示,即使有超過6成受訪者認為王金平有關說,但在王、馬之間支持王的,也是超過6成之多,足見要打破台灣政圈關說之風,長路仍然遙遙。
而同樣無奈的是,事件從一宗明顯的關說案件,發展出形形式式的陰謀論,香港部分政論竟也妄下判斷,以香港社會現今瀰漫着「反共無小事」的思維,推論這場風波是「中國化與本土化」之爭,漠視08年以來,台灣社會已逐步走向中間化,國、民兩黨之爭,也早已跨越「中國化Vs本土化」這種符號性的政治爭論。否則為甚麼王金平於6日返回台灣時,到機場迎接的10位國民黨立委中,赫然也發現深藍的李慶華,以及代表連勝文的助理等?馬英九和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兩年前就ECFA展開公開的電視辯論,難道也是中國化與本土化之爭?
至於馬英九與現任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原定於15日舉行據ECFA簽訂的兩岸貿易服務協議進行公開辯論,本來也是一場清晰地環繞公共政策的唇槍舌劍,但當這次案件發生,民進黨從政治估量,便取消辯論,全力提出倒馬的彈劾案,讓馬再一次陷入孤軍作戰的險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