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3年9月18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敘國戰局追蹤 撰文: 凌鵾 經濟分析員>
最近敘利亞局勢峰迴路轉奇情曲折,由於事態仍在發展中,故終局為何尚待揭盅。對此實不宜妄自揣測,而應拭目觀之。
然而發展至今已可觀察出一些國際及地緣政經格局的新趨勢,值得關注及跟進。
放不下中東 顧全全球戰略
關於敘利亞及中東、北非的形勢筆者早有詳論,在這次事件中基本上沒有很大變化,故不再重述,新趨勢反是就此事進行的大國博弈,未來的地緣政經新秩序及新格局,在此次事件後或將更多浮現,故其意義重大而深遠。「阿拉伯之春」發展至此,不單已重塑了中東一帶的局勢,還將觸發新的全球格局破繭而出,如是敘利亞將成為歷史發展重地。
自然,首先要看美國在此次事件的表現,和由此反映出來的美國政情。第一項是顯露了美國對中東的「放不下」:之前在美國推行「重返亞洲」策略時,便有論者指美國由於油氣自給度大增,甚至可成為淨出口國,故中東的戰略重要性大降,可以「少理」中東局勢。
另一些論者則批評、反駁了這種「唯石油論」,指出美國重視中東遠超石油供美的因素,而有其他同樣重要的因素:(一)仍要照顧以色列;(二)仍要照顧歐日等盟友,她們仍對中東油氣依賴甚深;(三)要從美國的全球戰略考慮,放棄中東後果嚴重,不單令美國的全球戰略空間會有重大缺失開了「天窗」,其他地區的盟友都將不再信任美國,敵人更不怕美國。因此,除非美國願意放棄全球霸權,否則絕不會放棄中東。這次事件的顯示很清楚,美國仍準備維持及保衞其全球霸權,更不會放棄中東,「唯石油論」是錯了。
拿不起戰爭 美國人民反戰
第二項重要顯示是美國既「放不下」,卻又「拿不起」。本以為攻敘在即,日期都定了,總統奧巴馬卻忽從英國取得靈感,把開戰與否責任推給國會,然後又在G20峰會「不見不見還須見」,見了俄羅斯總統普京短短時間,卻言簡意賅達成化武協議暫緩危機。
在這「拿不起,放不下」的尷尬中,更凸顯了美國政治正有深度矛盾,霸權主義鷹派與非霸權主義兩條路綫間的激烈碰撞,現時勝負未明,故敘利亞事件還可能有意想不到的轉變。
奧巴馬「改寫歷史」 兩面不討好
奧巴馬在此碰撞中自然扮演關鍵角色,他兩面被罵且被視為優柔寡斷,在大事面前猶豫不決。實際上他已改寫了歷史,諾貝爾和平獎沒有頒錯給他。他一貫反戰,在面對鷹派高壓要妥協時,便乘機提出交易中和鷹派要求,如在阿富汗批准增兵時,卻定下撤軍日期,在同意給敘反對派提供武器時,卻只准給無大用的小武器。這次他同樣不想攻敘,並深知人民在他一邊,民調顯示過半人反戰,但由於自定「紅綫」被觸及,故不得不裝作要開戰,然後連國務卿克里也不通知便把球丟給國會。
這次鷹派肯定恨他入骨,故罵他成功地導演「外交失敗」,和給普京與敘利亞總統巴沙爾玩弄於股掌之間。事件充分顯示奧巴馬的非建制性,克里及其前任希拉莉都在此事上表現強硬,克里更一直是主戰派。這兩人都曾是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但都是建制內者,故若現時總統是其中一人出任都已開打了。
今後如奧巴馬繼續反戰,甚至與俄國達成某種協議,鷹派可能別無選擇要幹掉他,由其他建制內民主黨人接任,並即開打。因此奧巴馬至目前仍在改寫歷史,將來會否殺身成仁,惟要由歷史回答。
普京捲土重來 重奪大國地位
在此次事件中,另一關鍵角色是俄國,而俄國在恢復大國地位及影響力上取得了重大突破。20年來涉及西方的多次戰事都由美國主導,俄國沒甚話語權,充分顯示了美國的唯一超級大國單邊主義獨霸地位,在個別事件西方中有分歧,如攻伊拉克時法德反對。但這次俄國卻公開站出來與美國對抗,聲明若敘被攻會給予援助,並加派戰船到設在敘國的海軍基地。普京且早已說過不容利比亞的情況在敘重演,讓領導給美國趕下台,故已決心並準備好在此嚴守,與美國攤牌。
化武協議實是利用美國內部矛盾,給予下台階助奧巴馬轉軚。更令人意想不到者是,普京在《紐約時報》撰文批評美國,搶佔道德高地,實行「文攻武衞」策略。這樣便恍如時光倒流,有點當年美蘇在軍事及意識形態上的對峙。當年蘇聯以失敗告終,這次普京捲土重來,又有好戲看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