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敘國亂局美輸家 中俄乘勢起


<轉載自2013年9月9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 袁彌昌 中文大學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821日傳出敘利亞阿薩德政府於大馬士革東部郊區使用化學武器攻擊反對派,造成1,400多人死亡之後,局勢發展峰迴路轉。

攻敘一拖再拖 美兩失機會

繼英國國會反對首相卡梅倫提出對敘利亞動武的動議後,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也表明現階段並無具體針對敘利亞的行動,最後連本來表明要馬上向敘利亞動武的美國總統奧巴馬,亦表示會先尋求國會授權,使美國摧毀敘利亞使用化武能力的計劃一波三折。

誠然,美國攻敘計劃遇上阻力並不一定是件壞事,因為敘利亞到了現階段已成一盤死棋——無論阿薩德或反對派一方獲勝,美國都幾乎肯定會淪為輸家。阿薩德獲勝固然會令伊朗、黎巴嫩真主黨和俄羅斯勢力在區內進一步坐大,令美國勢力未來有被擠出中東地區的危險,然而反對派一方獲勝,卻可能更令美國頭痛,皆因反對派早已遭阿爾蓋達等恐怖勢力滲入,一旦阿薩德政權被推翻,新組成的政府基本上將必定與美國敵對,最後美國攻敘變成為他人作嫁衣裳,令美國的立場變得更為尷尬。

但問題就在於奧巴馬在敘利亞問題上已一拖再拖,拖了近兩年。在這段時間裏,奧巴馬已至少錯失了兩次機會:第一次機會是阿拉伯之春爆發後不久,奧巴馬就以為人民一方總是對的,糊裏糊塗便反對阿薩德,但卻沒有乘機推一個新的溫和派政府上台,以取代阿薩德政權。

戰略一廂情願 主導淪配角

第二輪機會則是在內戰爆發後,奧巴馬在每一次反對派取得上風的時候,也沒有讓美軍介入,趁機一舉終結這場內戰,反而只設下政府軍使用化武的「紅綫」,來敷衍一下希望美國介入的人。

可是近來除了敘利亞問題之外,埃及政變及軍方屠殺示威者,以至斯諾登事件均令奧巴馬積壓了不少壓力,使他再難以用拖字訣來得過且過,必須一改其猶豫不決的作風,使他在敘利亞問題上更添壓力。

所以即使在英國國會否決對敘利亞動武之前,實際上奧巴馬仍可果斷地對政府軍實施有限度空襲及導彈攻擊,以儆效尤,讓自己好下台,但奧巴馬還是下不了決心,白白讓機會溜走——這樣奧巴馬就由一個能夠主導事態發展的角色,完全淪為一個歷史的大配角,反被事態發展、小盟友(英國)、國際輿論和民意牽着走,完全陷入被動,令美國顏面全失。

美冀離岸平衡 說易行難

事情發展至如斯田地,歸根究柢是整個奧巴馬政府都缺乏基本的戰略素養:奧巴馬政府總是認為凡事與敵人有商有量,盡量以巧實力(smart power)與軟實力代替軍事的硬實力,以及透過國際組織及協議的框架來解決國際問題,就是一種戰略,就能解決問題——這完全是威爾遜主義(Wilsonism)式的一廂情願,完全缺乏現實的根據。

奧巴馬政府滿以為創出R2P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和leading from behind(從幕後領導——如同美國在利比亞戰爭中的角色)等概念就等於創出了新戰略,簡直是天真得可以,充其量只不過是多添兩個新口號而已,根本無助解決問題,甚至反而更易將美國拖進不同的泥潭裏。

至於在敘利亞問題上設下「紅綫」,以至一味強調「以亞洲為樞軸」,亦屬低級的戰略錯誤:設下化武「紅綫」太容易令美國失去主動,說出口後亦難以取消。「以亞洲為樞軸」則沒有顧及亞洲以外的盟友的感受及全球大局,兩者都顯示出奧巴馬政府有將戰略過分簡化,以及單方面及綫性(linear)地看國際問題的傾向。在奧巴馬剩下的3年任期裏,他的敵人必定會一次又一次向奧巴馬政府這個弱點進攻,勢必令美國焦頭爛額。

另一方面,是次敘利亞危機亦意味着美國全球「離岸平衡」戰略的破產。繼亞洲各國看穿了美國滿口「以亞洲為樞軸」,但卻缺乏與中國硬碰的決心,因而重新向中國靠攏後,敘利亞危機再一次說明了「離岸平衡」實際上是一個說易行難的戰略——至少不能所有問題都以「離岸平衡」解決,否則可信性便會大打折扣,令該戰略難以維持下去——以現今奧巴馬政府的戰略素養來說,基本上是無法駕馭的。

陸權 Vs 海權 「中東」變「西亞」

以現階段情況來看,始終是阿薩德政府最終獲勝以及中東陷入亂局的機會較大,反對派獲勝及西方能夠收拾亂局的機會較微。不過我們也可以將敘利亞內戰,視為全球陸權與海權勢力的一場大角力:以中俄為首的陸權勢力,透過與伊朗的聯合,已逐步將勢力推進至伊拉克一帶,但如要鞏固對這地區的控制,則必須佔據敘利亞這個「天然堡壘」及門戶,這樣整個中東地區便會成為甕中之鱉,早晚將落入陸權勢力手中。即使進展緩慢,仍足以迫使海權勢力消耗其實力來爭奪和保有這個地方。

從這個角度來看,以美英為首的海權勢力必須傾全力來保住敘利亞,否則陸權勢力便會連上土耳其這條大陸橋,繼而影響巴爾幹半島。如此一來,「中東」這個反映歐洲中心論的地理術語則可能要改寫,而改稱為以亞洲為中心的「西亞」——近來中國已開始積極使用「西亞」來稱呼中東和近東地區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