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遏抑樓市需求的「辣招」將提交立法會審議,本港兩大地產商李嘉誠和李兆基都不看好樓市前景,財政司長曾俊華表示政府會在適當時間盡快撤銷辣招。這些信息存在矛盾。因為樓市不理性、樓價狂,有需要用辣招遏制,既然樓市走勢向下,為何還需要辣招?的確,現在樓市受外圍和內在因素影響,釋出的信息甚為複雜。總的而言,由於情勢詭譎,政府提出的辣招有必要,也不應該減辣;然而,政府必須做好退市預案,靈活變通掌握好時機,當市逆轉時,力求樓市可以軟陸,讓市民和香港都不致蒙受太大衝擊。
僵化是董曾房屋敗政主因 梁振英須以前車為鑑
李嘉誠和李兆基都是地產界老行尊,亦因此積累龐大財富,他們評估樓市走勢,肯定有參考價值。其中李兆基從微觀審視,表示「要待樓價慢慢跌多一兩年,樓宇供應開始跟上才撤辣招」,他又認為樓價跌幅不會多過25%。李嘉誠則從宏觀角度盱衡,表示無法看通未來4、5年的樓市,主要是外圍環境隨時有不可預測情,美國退市、息口走勢也不明朗;內在因素是地產市場由政府主導,存在政策風險,他認為辣招帶來的負面影響,預料會在明年浮現,基於這些因素,所以,長實投地變得審慎和保守。
回顧政府以印花稅遏抑樓市,始於2010年10月的額外印花稅(SSD)、2012年10月的買家印花稅(BSD)、今年2月的雙倍印花稅(DSD),全面實施之後,境外人士來港炒樓,若半年內轉手,稅率高達43.5%,從過去半年成交顯著減少,反映辣招奏效。
辣招威力強大,但是當時地產商對樓市未見悲觀,例如今年3月李嘉誠對樓市的說法,是「樓價將平穩發展,港人買樓自住無問題,但絕不可炒樓」,半年之後,他不諱言悲觀,也指出印花稅的負面影響。相信李兆基和李嘉誠過去和現在都是清心直說,不過,這個事例確切反映內外因素夾雜下,樓市走勢甚難估計。
本港樓價由2008年金融海嘯迄今,從低位上升了約120%,主要基於3種因素:(1)供應嚴重短缺,曾蔭權政府治下7年,荒廢土地開發,使住宅單位供應嚴重不足;(2)低息環境,美國以印銀紙方式挽救經濟,因為聯繫匯率,本港要跟隨美國實施超低利率,未能以利率政策的工具遏制樓市;(3)全球游資充斥,特別是內地資金來港尋求高回報,樓市成為這類熱錢追逐的市場,使本港樓價如脫韁野馬般上升。
按常理,只有上述3項因素出現變化,本港樓市才有望回歸正常。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已經宣稱將退市,若真箇實行,則每月買債多達850億美元的規模,將會逐步縮小,熱錢氾濫的日子終結,沒有游資熱錢興風作浪,樓市少了一個不理性因素。不過,本港住宅單位供應,基於政府欠缺可發展土地,整體供應仍然偏緊;另外,美國即使退市,關鍵的加息仍然有待,聯儲局上一份季度經濟展望(SEP),聯儲局多數官員傾向認為利率到2015年底前,由現時0至0.25厘調升至1厘,多家投資銀行的經濟師更估計,2016年底前聯邦基金利率將升至2至3厘,與聯儲局心目中4厘的正常水平,還有一段距離。
現在是2013年9月,換句話說,本港利率極可能在未來3年內,會由超低轉為低水平,總的而言不算高,而且還有3年時間調整適應,所以熱錢雖然減少,但是在供應未充裕、利率不高情下,辣招就有存在的必要,使政府藉此換取空間,盡量紓緩供求失衡問題。
不過,基於外圍因素難以預測,特別是金融市場瞬息萬變,政府在爭取立法會通過辣招的同時,要研議和制訂退市預案,以備必要時可以即刻推出,保障市民和香港的整體利益。回顧董建華的「八萬五」建屋目標,用意雖好,但是遇到亞洲金融風暴,經濟情勢逆轉,董建華未即時變通調整目標,使樓市重挫、樓價大跌七成,造成逾10萬個負資產家庭;曾蔭權親歷董建華遭遇滑鐵盧,把土地房屋事務交由市場主導,政府鮮有作為,連持續21個月無地產商勾地,曾蔭權政府仍然視為正常,妄稱勾地機制行之有效,終於留下供求嚴重失衡的禍根。董建華和曾蔭權不同性質的僵化,是他們在土地房屋事務敗政的主要原因,現任特首梁振英對此應該知之甚詳,期望他不會重蹈覆轍。
美國摸石頭過河
本港應有指標量度退市時機
今年5月,伯南克首次露口風,說美國失業率下跌至6.5%、通脹達2%,就會採取退市措施,但是最近4個月,全球金融市場對此回應強烈,特別是新興市場動盪,美國的經濟數據仍然時好時壞,伯南克的退市口風也有微調,反映他好像在摸石頭過河。即使如此,伯南克的退市指標失業率和通脹率,仍然顯示了一定透明度,有重要參考作用。
梁振英政府在可控制範圍內,應該研議制訂一些指標,作為量度退市時機的參考。例如:金管局量度樓市風險的6個物業市場指標(包括實質物業價格、物業成交量、確認人交易、實質新做按揭貸款、家庭收入比率,以及購入成本與租金差距);另外,政府經常用以解釋樓市風險的市民供樓負擔比率,或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樓價與市民收入比率等數據,對政府量度什麼時候退市,應該都有參考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