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友人告訴筆者,在薄案一審結束後,北京已正式進入三中全會前的預熱階段。與此同時,習近平與李克強在國內國外,密集發表了許多有關經濟改革的講話,只要細加分析,就可以看出改革之端倪。
其中,9月以來,習近平在G20峰會上發表了經濟主題的講話;李克強在達沃斯論壇上特別致辭、問答與撰文。此外,還有習近平在中亞、上合峰會的講話,李克強在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講話等,密集程度可見一斑。
「自由貿易」與「金融改革」最為頻繁
筆者以為,從這些講話中可以發現,習李最重要的共識是:寧可將增長速度放緩,也要推進結構改革。如習近平在G20所說,單純依靠刺激政策和政府對經濟大規模直接干預的增長,只治標、不治本;而建立在大量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基礎上的增長則更難以持久。李克強亦多次強調「改革紅利」,此處就不再贅述。
不過,在推進改革的動作中,也分輕重緩急。筆者認為,當下習李放出的改革信號中,「自由貿易」與「金融改革」最為頻繁,可能會在未來動作中佔據先行位置。
習近平的G20講話裏,全文強調貿易自由與開放,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隨後他在中亞提出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在上合峰會強調盡快簽署《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都是高調推動自由貿易的體現。
李克強則在《金融時報》撰文,強調開放是改革的助推器,將積極探索擴大開放的新辦法,嘗試在上海設立自貿區實驗區。早先,他提出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對TPP持開放包容態度,都是具有突破意義的表態。
此外,觀察習李的多次講話,會發現提到「金融改革」頻率極高。習近平在G20峰會上,提出繼續改革國際金融機構,中國將努力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無獨有偶,李克強在達沃斯論壇上,多次詳細回答金融改革的問題,指出要放寬市場准入,使多層次的金融體系得以培育。
金融改革佔據如此重要的位置,有歷史、國內、國際3個原因。改革開放以來,金融改革由於風險較高,相對來說改革滯後;國內方面,年中發生的錢荒事件,引起各界對現有金融體系反思;國際上,一場小型金融危機在印度、印尼爆發,敲響中國警鐘,所以要加快改革步伐。
再具體來說,在習李釋放出的改革信號中,上海自貿區為代表的貿易自由化改革,以及金融行業准入為代表的金融改革,最為重要,也最受世界關注。
有趣的是,這兩者本身也息息相關。金融改革就是自貿區的重頭戲,其中包括銀行開設、利率市場、人民幣資本專案等全面自由化。而上海自貿區的金融改革若能成功,將有助於向全國推廣,並與TPP等國際貿易新規則並軌。由此可見,高層對改革是有全盤考慮,自貿區正是「能夠影響全域乃至滿盤皆活」的一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