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3年4月9日 明報 社評>
延宕17年的台灣與日本漁業協定,在日本外務省向諸多不滿的水產廳施壓後,迅速與台灣達成協議。從此之後,台灣漁船增加了1400平方公里漁場,每年魚獲至少增加4萬噸;日方的設限,在於台灣漁船不可「進入」釣魚島周圍12海里範圍。台灣總統馬英九表示「這是一個歷史性任務的完成」,並稱「以後有機會再來討論」釣魚島主權問題。
日本外務省出馬 促成台日漁業協定
釣魚島主權糾紛是近年中國大陸、台灣及日本之間的主要外交議題,目前中日關係處於冷凍期,兩國高層官員互訪全面中斷,雙方船艦和軍機先後在釣魚島海域及上空出現,氣氛最緊張時,國際關注會否擦槍走火引發軍事衝突,這一切都是為了釣魚島主權。台灣在這次保釣有其角色,早前台灣漁船到釣魚島海域宣示主權,海巡署船艦貼身保護,並與日本海上保安廳船艦爆發水炮戰,寫下保釣新一頁。
從台灣漁民角度出發,能夠在大漁場撈捕,一年多4萬噸魚獲、800條漁船進入協定下的漁場,對台灣漁民來說當是美事。不過,當人們研究這次「迅速達成協定」,背後會發現這是日方用以離間大陸及台灣保釣的對策。據台灣傳媒報道,台灣社會在311大地震後對日本的援助,加上爆發釣魚島争議,日本外務省從上而下壓住專業部門水產廳,一舉拍板簽約。一個本來純粹是經濟課題的漁業協定、更是17年來日本一直不願讓步的漁業談判「死結」,就在日本官方的政治策略下簽訂。尤其甚者,是該協定規限台灣漁船不得進入釣魚島周邊12海里範圍,儘管有分析指出,台灣漁船毋須理會這一限定,但這畢竟是以後的事,現實是台日已簽協定,按其內容,台灣船不可進入這一範圍。客觀上,日本通過協定造成既成事實,進一步可通過國際宣傳,指台方在協定中承認日本有此「主權」。
漁民在大海討生活,哪裏有魚就得去,人們不能批評他們為魚獲忘掉主權,台灣政府亦是為了漁民的生存,17年間鍥而不捨在台日漁業協定上與日方周旋,然而日本卻鑽了這一空子,讓台灣表面上在漁業協定得利,卻在另一邊造成台灣在釣魚島主權鬆手的印象。北京對台日協定的評論尚算低調,或者這是因為與台灣關係良好,不欲因此傷了和氣,只表示「關注」,以及要求日本恪守「一個中國」政策承諾。倘北京措詞強硬,徒令台灣感到連掙口飯吃的空間北京也介入,對兩岸關係反而不美。
至此,北京可做的實在不多,只能重申對釣魚島的主權,不過,近年台灣漁民投訴大陸漁船群起逼近,生計受到影響,我們建議大陸當局在漁業方面對台灣網開一面,在中共的說法,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既是如此,何不對台灣漁船有所照顧,反正手掌是肉,手背也是肉,這就可以把中共長年所說的「台灣同胞是我們骨肉兄弟」具體實現。
回到釣魚島主權問題,日本與台灣簽署漁業協定,路人皆見是因着釣魚島糾紛而企圖分化大陸與台灣,也就在側面顯示,安倍政府沒有誠意與北京就釣魚島主權解決紛爭,相反是視之為長期策略,挖牆腳攙砂子不一而足。近期有一種說法,指日本一些前高官或「知華派」人士陸續來中國訪問,企圖解決釣魚島糾紛引發的兩國摩擦。對這些人士的努力,從維護中日長期友好角度出發是值得讚揚,但從日本執政當局的連串做法看,安倍政府沒有解決摩擦的誠意,這次漁業協定便是彰彰明甚的例子,想方設法把釣魚島據為己有。
馬英九在台日簽署漁業協定後表示釣魚島主權「以後有機會再來討論」,這究竟是從擱置爭議開發漁業的思考出發,抑或是拖字訣把釣魚島主權糾紛冷凍,還是放棄爭取釣魚島主權的前奏?曾是上世紀70年代第一次保釣健將的馬英九,日後必須以事實來說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