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2年8月14日 明報 中國版>
由兩岸數百專家學者合編的第一部《兩岸常用詞典》昨日在台北推出,有份促成此事的總統馬英九說,「擱置爭議、求同存異」是兩岸合作關鍵,在用詞上也不必刻意要哪一方改變。詞典採用「正簡並呈,各取所需」的方式,以令兩岸民眾都明白對方意思,消除隔閡。
馬英九促成 兩岸學者合編
兩岸合編《常用詞典》是馬英九在2008年競選時提出,經數百名專家學者共同努力,今年2月率先在互聯網上啟用「中華語文知識庫」,在此基礎上,今次出版1800頁的印刷本《兩岸常用詞典》,收錄兩岸常用的5700字,共2.7萬多個詞彙,並詳解兩岸文字乃至標點符號用法的異同。
馬英九出席新書發表會時強調,「擱置爭議、求同存異」是兩岸合作關鍵,合編詞典可減少溝通誤解,消除隔閡,「不必刻意地立刻要哪一方改變,但是透過交流之後,慢慢地讓大家都懂,我覺得就可以解決問題。」。
他還舉出親身例子,如台灣稱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大陸稱「框架協議」;過去他看到大陸詞語「給力」也不明白,後來才知是「in power」(相當於廣東話的「過癮」、「掂」);還有「雷人」,他感覺像是「雲層放電時打到人」,後來才知是「震驚、無語」之意。
書中標明兩岸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稱呼,及文字相同、意義不同的現象(見表),如台灣常講的「扮黑白臉」,大陸則稱「紅白臉」,不同的是,台灣的「白臉」是好的,即大陸的「紅臉」,台灣的「黑臉」則是大陸的「白臉」,即壞的一方。
注音漢語拼音並存
為便於兩岸民眾學習,《兩岸常用詞典》「正簡並呈,各取所需」,同時標註台灣注音和漢語拼音。在編排方面,台灣版直排,以部首為序,大陸版則橫排,以拼音為序。在詞典的網絡版,也可同時輸入正體字或簡體字查詢,也能用部首、注音符號或漢語拼音查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